文档详情

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s****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50KB
约4页
文档ID:157328459
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1/4

救助管理站救助服务工作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 民心、集民智、解民意,笔者对**市救助管理站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 工作效能、有效开展流浪救助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该站严格执行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救助管理办 法实施细则》,在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 助管理工作截止十月,该站共接待求助人员1724人次,对符合救 助条件的1724人次给予救助,其中:省外受助人员436人次,本市 及其他市受助人员1288人次从受助人员性别区分:男性1321人次, 女性403人次;从年龄结构区分:青壮年1194人次,老年281人次, 未成年人238人次;重点救助对象:肢体残疾89人次,精神病人107 人次,痴呆傻39人次其中救助的1724人次受助人员中的225人次 护送返乡得到了妥善安置,资助返乡1198人次,接领返乡42人次在救助资金管理上该站严格把关,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每一分 钱都用到救助管理工作上由于该站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长期在外租 房办公,救助场地不足,影响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更好开展救助 管理工作,该站启动未保中心项目建设项目,计划年底投入使用。

新 中心位于回风片区,交通便利,项目建设面积3973平方米,中心设 有受助人员宿舍、观察用房、教育医疗康复室等在加大硬件设施投 入的同时,该站着力加强软件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实施救助管理 xx年和xx年该站党支部连续两年被局党组评为先进支部委员会二、救助工作中的基本做法该站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 的要求,安全、规范化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 逗硬抓落实,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第一,作为民政工作的窗口单位, 站班子成员带头抓落实,重救助水平,重救助质量,重救助效率,重 安全救助建立安全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无重大事故发生加强流 动救助,专门成立4个流动救助工作小组,实行轮流外出开展流动救 助确保每周开展两次街头救助,向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救助宣传资料、 指引卡,引导受助人员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职 业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告诫,加强与其户籍所在村、社区联系,力 争让他们主动放弃职业乞讨行为;进一步探索变“输血”为“造血”, 变“消极性社会救助”为“积极性社会救助”的救助模式建立完善 了内部管理制度。

将制度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工作中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日趋便利,外来人口 大量涌入,无论是救助对象、救助理念,还是救助内容、救助方法都 在改变传统的吃、住、接、送等救助方式已不适于救助管理工作的 需要,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救助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流浪乞讨成因复杂,救助对象的数量和群体逐年扩大,救助的要求和 救助的内容延深,救助质量要求高,救助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城市生活 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还有财物被盗、传销解救、进城务工、城市拾 荒人员,以及打拐解救妇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无人照管儿童等仅xx、xx年度该站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分别为298人次、260人次其次,救助工作理念和救助内容发生了变化人性化的救助,以人为 本、生命至上理念更加彰显救助内容不再是仅仅满足流浪乞讨人员 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救助,而是全方位的生活救助和心理修复、 精神支持、医疗救治等的综合性救助,救助的要求更高,层次更深 第三,救助工作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从求助者主动来救助站求助到救 助工作人员走出去上街主动救助;从护送回家到源头预防;从简单生 活救助到生存技能培训、心理矫治等,工作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单一的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救助工作需要。

第四,救助工作的专 业化人才缺乏由于我市没有高校和专业的社会组织,再加上救助站 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只有1人具有助理社会工 作师资质,无法全面开展社会工工作服务,导致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徘 徊于低水平阶段同时新进工作人员往往专业不对口,专业对口人员 又进不来的现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由于救助工作这些变化,传统的救助方式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 为求助人员提供食物、住所、医疗救治,联系家人和单位,提供乘车 凭证等物质方面的救助,而缺乏精神与心理需求方面的安抚与疏导, 尤其是流浪未成年人他们还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医疗保障、心理 修复、获得就业机会、接受相应教育等等,通过运用传统方式对流浪 儿童进行救助使儿童再次流浪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特殊人群特别是流 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矫正感觉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开展 心理矫正、非正式教育等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救助方 式,创造新的救助理念,建立新的救助工作机制以适应这些情况的变 化一是通过引导和购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通过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力量 参与”的机制,可以有效开展救助管理站内的社会工作服务和站外拓 展性服务。

二是内部挖潜,加大干部职工学习力度,通过组织培训、 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虽然《救助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受助人员的安置措施,但在 实际工作中,受助对象返家安置仍比较困难通常对于能够自行回家 的成年受助者会提供乘车凭证,受助儿童由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至户 籍所在地民政部门但其中的盲聋哑、痴呆傻、精神病等受助人员因 受语言交流、精神疾病等障碍,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无法和受助家 属联系,只能送往医院治疗、供养,救助期满也无法送走;有的残疾 人、未成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因亲属或所在单位不愿接回,要求救助站 送回或者借故推托甚至直接拒绝接回;流出地不主动配合接回未成年 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人员;一些因年老、年幼或智力存在障碍 无法查明亲属者我市缺乏相应的福利机构对上述对象进行安置,目 前市社会福利院正在筹备建设中市救助管理站始终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 的理念,为流浪乞讨特殊群体办好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救 助管理工作良好形象,为我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 围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