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一是天下意识,二是忧患意识曹诗的天下意识又包括二个方面,其一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其二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极目的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曹诗的忧患意识向外表现为忧 国,向内表现为忧自己年寿不永,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曹丕诗歌的生命主题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乱.思想鲜活多彩的时代, 一个张扬生命,重视人生、人性、人格的“人的自觉”的时代2、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3、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闸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委婉含蓄,秀美细腻,具有宁静、柔扣之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4、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写出了与任城王的死别之悲和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成就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5 曹植诗艺术表现手法的优美性, 曹植对语言严格要求并勇于创造,缘雅词以振美响,创作了大量的“修辞之章”,6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7诗歌以叙事为线索,形象地描写了由于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乱离景象,以抒情为主旨抒发了作者的强烈的悲愤与深沉感慨诗篇以描写乱离的社会背景为开端,继而是亲友送别,然后是路见“饥妇弃子”的特写,最后以抒发感慨而结尾,主次详略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照应8作品扬弃了赋的传统的征实倾向,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把神话人物引入故事,为作品增添了瑰丽色彩赋中,除了主角洛神,还写到湘水和汉水之神这些神话人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由于她们活动的神话世界是那么美好,那么自由自在——采珠、拾羽、戏耍、翱翔,呼朋唤友,熙熙攘攘,这就反衬出“无匹”、“独处”的作者的可怜和孤单。
寓言写志,感情真挚曹植在兄长曹丕的暗算下,不但太子未当成,曹操死后,完全落在曹丕手中,连性命有时也岌岌可危甄后的惨遭毒手、自己处境的艰危,这一切在现实中,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全篇笼罩着浓重的感伤情绪比如当洛神离去之后,作者心神不安,驾舟追寻,至曙不寐;同样,洛神也为良会之永绝悲泣不已 词采华茂用词华丽,讲究文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如对洛神形象刻画的藻饰之盛9《悲愤诗》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它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悲愤诗》一方面取法于它们,另方面又揉进了文人抒情诗的写法10、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11、 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阮籍的诗歌成就较高,其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惧祸的心理,也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同时表现了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情绪 (2)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等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钟嵘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李善说他“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 (3)阮籍的《咏怀诗》对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以及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地得到其艺术的沾溉。
12、13这是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第一首,内容是抒写诗人夜深难寐,孤独失意,苦闷忧愁的心境,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14、全诗四句一层,转换衔接自然有致在艺术手法上,三层分别以形象鲜明的自然意象来比喻、象征,以寄慨深沉的议论来揭示比兴意象的涵义,以涵蕴深刻的历史典故来说明事理诗歌通篇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松、苗处势的对比,“世胄”、“英俊”地位高下的对比,“金张”、“冯公”不公正的社会机遇的对比此诗名为咏史,实是借史咏怀,它激烈地抨击了门阀士族制度对庶族寒门人才的压抑,并抒发了诗人愤懑不平之情15、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1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17《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18、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19、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20、性格: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 家贫不能常得酒, 短褐穿结箪瓢空 环堵萧然乐著文, 志怀得失以此终 志趣 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21、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22、这是一首情歌,写一女子在与情郎分别之后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情郎真挚的无限思念之情 这首富有叙事性的抒情诗,写女主人公对情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的相似,通过季节 的变化和女主人公的一系列行为动作,表达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23、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
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4魏晋以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的玄学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和文学创作《文心雕龙明诗》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都是在道家崇尚自然的人生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风尚文人士大夫亲近自然、崇尚隐逸、标榜山林的生活情趣,为山水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南渡以后江南之地的山川秀美景色,自然也吸引着文人去感受自然和描写山水25、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 二谢山水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一)、阐发庄老名理与抒写怀乡念友之情(二)、探寻深山大壑之景与描绘日常所见之致 二、 二谢山水诗艺术表现的不同 (一)、记游写景言理的固定结构与景语情语交叉的灵脱格局 (二)、赋体铺陈与简制细雕的景物描写 (三)、游览移步与静望拉伸的观察视角 (四)、典雅富深奥与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6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27、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译文: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描绘了天空的云霞散布如绮,澄静的江水宛如白练作者选择富有时令和环境色彩的词语来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余霞”、“澄江”的特色28(1)在人物刻画方面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非常成功首先是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指斥那些先贞后黩的假隐士是“何其谬哉”。
其次,以假隐士隐居的姿态和出仕的情形进行对比,在前后的变化中揭示假隐士的真实嘴脸除了对比手法外,作者对人物情态的描摹可谓细致深刻,入木三分如其在描述假隐士初入仕之状云:“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寥寥数语,将一个小人得志而忘乎所以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无遗,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鄙夷和不齿的态度 (2)拟人的手法运用本文主要拟北山神灵之口叙事抒情,本身就充满奇异的特色,文章末段还将山川草木、云雾、泉石、鸟兽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落寞、羞愧等情感,借以表达对假隐士的愤怒,惟妙惟肖,极有韵味,如“秋桂遣风,春萝罢月”之句,写妩媚柔弱的桂和萝,它们的形象和愤怒的情绪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突出 (3)文章属对工整,文辞华美、音韵协畅,尤其是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缓急有间,流转自如,使得文章节奏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29《别赋》对离别进行分类,作者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言的千差万别1)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2)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3)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4)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5)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6)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7)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30《哀江南赋》是庾信的名作,内容主要是哀痛梁朝的灭亡哀江南”一语,出于《楚辞 招魂》的“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信晚年留在北朝,虽位高名显,甚受优待,但常常思念故国,因此作赋以致意赋文篇幅过长,这里只选录它的序言序中简括地说明了作赋的背景和原因,表达了作赋的目的是“伤身世”,但更主要的是“哀江南”,即哀悼梁朝的覆亡以个人身世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深刻揭露了梁朝覆亡前后的历史巨变以叙述为主,又于叙述中穿插描写与抒情,使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典故多而不滥,用得恰到好处此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其显要的地位31(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其诗歌总体上显示着绮丽浮艳的风格,但是他的有些诗也有清新之句,同时在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诗境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因此,其后期诗歌显得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深厚而真挚在艺术上: 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 32一是抨击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二是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包括爱情婚姻生活三是表现了人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此外,还有不怕鬼神、勇斗妖怪的故事33、《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此类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模仿者不绝,有梁刘孝标的《续世说》、唐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宋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明何梁俊的《何氏语林》、清王晫的《今世说》等《世说新语》的许多故事成为古代诗文中的典故或小说、戏曲的创作素材如元关汉卿的《玉镜台》、秦简夫的《剪发代宾》、明杨慎(或题许时泉)的《兰亭会》等都是从《世说新语》的故事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解“黄绢幼妇”、曹操叫士兵“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情节也是来自《世说新语》此外,“登龙门”、“枕流漱石”、“拾人牙慧”、“一往情深”、“难兄难弟”等成语,也出自《世说新语》34曹丕《典论 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 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文赋》的研究都侧重在它所论述的创作构思和文体分类等方面,这确实也是《文赋》的主要内容35、《文心雕龙》是一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著,它是古代文论领域成书的始祖作者刘勰广泛分析了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刘宋、萧齐十代之著作,吸收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学理论和各种论点,凡有助于说明某种文学现象或文学理论,无论道家、法家、儒家、名家、兵家、玄学家以及佛教学说,甚至是他所大力反对的谶纬,都对其中“有助文章”者加以肯定,可以说是深广地集合了前代文论之大成,因此被后人称赞为一部“体大虑周”的著作。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