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记》中“善学”

d****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21KB
约5页
文档ID:118908238
《学记》中“善学”_第1页
1/5

学记》中“善学”之“策”的当代价值《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论著作,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 学专著,它以指导学生学习为宗旨,对学生如何才能“善学”作出了深刻的论述, 它强调善学之人应善读、善思、善问、善做认真咀嚼其精言要义,对于当代的 学习者来说,仍有精辟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标签:学记;善学之策;当代价值《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学习经 验《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 而怨之那要如何才能避免徒劳无功,成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善学”之人呢?《学 记》在继承先哲们有关学习的要求和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回答,它强调学 习之人不能盲目乱撞,而应抓住学习的精髓——即善读、善思、善问、善做之策, 切实领悟这四点善学之策,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终生的实践价值一、“善读”之“策”善读,即读书得法,善于读书古人常云:开卷有益因为“人不学,不知 道[1]只有多读、多学,才能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然而多读并不表 示善读《学记》:“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 这几句话明确指出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应当极力避免的误区,而只有能很好的处 理这四种误区,并合理的把握好读书的“度”才能成为善读之人。

一)善读应博约得当1. 博,即博学, “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当所学 ”(《朱子语 类辑略》)宋代王安石“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子 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博是学业发展、智力开发的基础但求 博不是盲目求多《学记》所提的“或失则多”,就是要提醒学者切忌盲目贪多,“贪 多嚼不烂”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若学习内容过于庞杂,就难以 得到系统的知识2. 约,即简要,相对于博而言就是要有专攻方向的意思,学贵专精荀子由 “鼯鼠五技而穷” 的故事,总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 两听耳聪……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就是说,学习必须有专精方向,只 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知识,形成一技之长[2]但是约并不是寡,《学记》 提醒学者“或失则寡”,读书不应该狭隘寡闻,仅盯着几本课本,则认知面会越来 越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逐渐狭隘,思维不开阔,不能融会贯通,达不到好的 学习效果3. 善读者应博而不多,约而不寡,博约结合孔子博学,六艺无所不能,但 他钻研的重点始终是在以“礼”为核心的仁学,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 约要合理结合,关键在选择,苏轼曾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 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朱子语类•引裘夫诗话》对学生们来说,主 要精力应攻读教科书,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选择的扩展阅读范围,以充实知 识、拓展思维二)善读贵在持之以恒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学记》中劝诫学者避免两种不当的学习态度1. “或失则易”,即读书轻率勇为有些学生倚仗自己的小聪明,寄希望于侥 幸、迅速的获得成功,这样往往得不偿失如由于缺乏对学习一本书的艰巨性的 先见之明,在粗略了解了书本的大概内容之后,便开始企图探究其中一些深层的 精髓这样做无异于“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只会像故事中的农民那样即浪费了时 间和精力,又损失惨重2. “或失则止”,即读书畏难而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思上进孔子经 常勉励其弟子勇往直前,切不可半途而废当冉求向孔子提出 “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立即批评冉求,指出他所以中途停止,并非由于力不足 而是因为缺乏恒心,自动停止前进的[3]3. 善读者应持之以恒,不能轻率勇为、见异思迁,更不能畏难而止,不思上 进孟子曾作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也就是说,读书就好比挖井,必须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效如果挖井挖下 几丈不见水就心灰意冷地放弃,那就只能是一口废井,而挖井人也只能坐等渴死。

或者说见不到水接二连三的换地方挖,那结果也只会和前者一样 “学则进,废 则退”,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学业便能水 到渠成读书既要有博约相济的涉猎,又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只有具备了这两者, 才能称之为善读善学之人皆善读,只有善读才能“得其门而入”,才可能在知识 宝库中游刃有余,从而真正领悟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成长为“善学”之人二、“善思”之“策”《学记》中提到“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 些虽然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学生“思”的重视此外,在 “考校”制度中, “大成”的一个鉴定标准便是“知类通达”,即要求学生认识事物能 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善于思考那如何才能“善思”?(一)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学者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得不到真知;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很危险孟子也曾曰: “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朱熹也主张学习时要将“读”与“思” 结合起来,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朱 文公文集》)[4]由以上可见,古代有学之士都重视学和思的结合,强调人们在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才会有收获二)比物丑类,精思、善思《学记》不仅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偏废学思,而且强调要精思、善思 《学记》中“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明确指出做学问的人,要精于思考,善于从 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即举一反三为了更明确的表达这层意思,《学 记》还举出例子:“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 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也就是说, 鼓并不等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但若没有 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并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 发生好的功能;教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 服的亲密关系这一系列的例证,旨在强调学者在学习中善于用联系、发展、辩 证的思维方式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全面调动所学所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以此猎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学生必须锻炼自己“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训练自己根据已获得的知 识去类推、联想,由此及彼,从而获得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其他知识,以此达到 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 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将知识进行简单的层叠累积,而应该进行“精加工”, 即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融会贯通,积极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如此, “1+1”自然 就会有大于2 的效果如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通过对一类题材的典型课文的 分析、学习,习得研究这类题材文章的知识和能力,综合思索,找出规律,而后 主动找类似或同类题材的文章,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章并解决阅读时碰到的 疑问长此以往,多加练习,自然能养成善于用脑、积极联想的习惯,提升自己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三、“善问”之“策”陆九渊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 九渊集》)如果读书学习时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易•乾》),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也就逐步由不知到 知,由浅入深了但是切忌是胡问、乱问敢问并“善问”才能学有所成如何才 能“善问”?正如《学记》中明确指出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 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一)攻坚木——抓关键问题善问者,应避免浅、泛、乱的问题,要能发现坚木,即关键问题。

“当疑者 不疑,不当疑者有疑”许多同学在提问的内容上把握不好,或泛而空,抓不住 问题的重点泛泛而问,没有思考价值;或乱而难,问题没有系统性而且又超出自 己能理解的范围;或浅而杂,仅就表面的问题东一问西一问善问者,应该是经 过深思熟虑之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找出关键的问题,能拨开混淆视听的杂草, 直攻坚木,真正做到见微知著二)后节目——由易到难善问者,应懂得由易到难、循阶而上《学记》中进一步系统论述到:“善待 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考虑一个疑问时,应围绕核心对疑点进行系统的设计, 由易到难一步步自己查证或向别人求证,逐步理解吸收正如清朝焦循 “撞钟” 过程的描述:“如始撞钟一声悠长,未遂尽,待重撞一声,此声合前未尽之声, 极成其盛而后尽之[5](三)及其久——真积力久则入善问者,应对于解决问题保持有耐心和恒心,“及其久也,相说以解”通过 不断的探索和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答案真积力久则入”《荀子•劝 学》)有些较深的疑问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和酝酿, 才能豁然开朗对于疑点,必须较真,绝对不能含糊,不能停留在“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的状态。

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翻,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 (《朱子读书法》)“问”是知识和智慧的起源如果只是博览求精,却就所学提不出任何质疑, 那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知识库”,不能创造实际价值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提 问,无疑是有效学习的一个关键要素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教育家陶行 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善疑、善问确是学生在将来的学习过 程中发展现有知识并开拓创新的必备的能力与素质四、“善做”之“策”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他曾论述到, “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荀子也说“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孺效》)他们都精 辟的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与应用,学而能行,才算是真正的学习那如何 做才能称之为“善做”呢?(一)把握时间,课内外相结合善做之人懂得把握时机,进行训练正如《学记》所述,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即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 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和训练。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这里说明乐(弦)、《诗》、礼的正课学习,必 须有操缦、博依、杂服这些课外练习的配合积极利用课外时间,一方面训练正 业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将课内所学付诸于实践,多做多用,才能更有效 的将书本上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课外作业是课内学习的准备,又是课内学 习的“温故”和延伸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记》中强调:“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 反之,车在马前”认真剖析不难发现,这里其实讲的是一种从基础做起,由易 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做事的过程如南宋应镛所说“善冶之家,其子弟 父兄陶金铁,使之糅合以补冶破器,故子弟能学为补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 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余角挠屈,调和成弓,故弟子观父兄世业,学取抑 条和软挠之成箕也马子始学驾车之时,系在车后而行,使日日见车行,惯习而 后驾之,不复惊也冶矿难精,裘软易补;良弓难调,箕曲易制;车重难驾,马 反则易驯皆自易而至于难,自粗而至于精,习之有渐而不可骤进[6]学习 不能越级,“不躐等”,只有先通过不断的基本练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尝试 更繁琐、更有深度的事情,这是先哲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们的终身事业学生只有摆脱被动学习的机 器,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完成 这一转变,除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方法和技巧也相当重要而《学记》通 过其精辟的论述,对于学生如何才能成为能用科学方法吸取知识、勤于思考、善 于质疑问难、能学以致用的“善学”之人作出了科学的指导[参考文献][1] 傅任敢:学记译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25.[2] 甘英:为学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1.[3] 于云才:学习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84.[4] 于鸣镝那春光:读书治学十二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7.[5] 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1.[6] 王玮光:礼记•学记学习方法的当今接受[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0(1.22).。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