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灌丛堆效应:消除风蚀、适度沙埋并有利于适应干旱生境,从而促进灌丛的生长、发育, 提高灌丛的保存率,是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2 封山育林育草(简称封育,含育灌、育草):是在植被遭到破坏的沙地上,建立某种防护 设施,严禁人畜破坏,为天然植物提供休养生息,滋生繁衍的条件,使植被逐渐恢复3 自然保护区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 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 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那些具有相近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乔、灌、 草)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许多环境因子的综合 5人工植被的组成:是指构成植物群体的植物种成分及其所占比例 6植苗:是一种以苗木为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7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 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改变风的作 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统称机械沙障,简称沙障或风障是工程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8风力治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人为地干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因势利导,变害为 利的一种治沙方法。
9水力拉沙:是以水为动力,按照需要使沙子进行输移,消除沙害,以改造利用沙漠的一种 方法其实质是利用水力定向控制蚀积搬运,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10 化学固沙:是在流动沙丘(地)上喷洒化学粘结材料,在流沙表面形成覆盖层,或渗入 表层沙中,把松散的沙粒粘结起来形成固结层(硬壳),从而防止风力对沙粒的吹扬和搬运, 达到固定流沙,防治沙害的目的11 化学治沙:是指在风沙环境下,利用化学材料及工艺,在易发生沙害的沙丘或沙质地表 建造一层具有一定结构和强度的能够防止风力吹扬,同时又可保持水分和改良沙地性质的固 结层,以达到控制和改善沙害环境,提高沙地生产力的目的12 植物治沙:是根据植物对流沙的不同适应与功能,研究在流沙上恢复和建立植被,以取 得最佳治理效果的科学13植物定居:出现于流沙上的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到繁殖的全过程,14 演替:环境质的改变,又反作用于群落,引起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结构等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新的群落,新群落产生新环境,又继续发展、演替,导致群落一个又一个的取代序 列,15 前挡后拉:在沙丘前方的背风坡脚至丘间低地地段,设置乔、灌木树种,同时在沙丘迎 风坡下部配备固沙灌木,形成前挡后拉之势,再利用自然风力削平沙丘上部,使整个沙丘逐 渐平缓、固定。
16 绿洲防护体系:指在绿洲与沙漠(戈壁)毗连处建立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营造防沙林 带,绿洲内部营造防护林网,对绿洲内部零星分布的流沙,则营造固沙片林,以此形成一个 完整的防护体系,这是防风沙危害绿洲的重要措施17大苗深植: 是针对流动沙丘上的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两个主要限制因子而设计得到一种 固沙造林方法,适宜于地下水位较浅,根系有可能达到,以及风蚀处于弱度和中度范围的沙 地,植物种应选择生长迅速,丛生性强,萌发不定根能力强的植物18 固沙植被: 一般固沙灌木,通常覆盖度达40%,植物分布比较均匀,即可有效地控制风 蚀19. 防沙植被: 通常为乔木灌结合的结构紧密的防沙林带,因此,密度应稍大,以便能有效 地阻当流沙的入侵20. 固沙—燃料植被 单位面积上植被地上部分的现存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密度成正相 关,因此,植株密度应适当增大,以便在满足固沙要求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燃料21. 固沙—饲料植被 固沙和饲料都要求发展植物的冠幅部分,因此,密度不易过大22 全封:指在封育期间,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 人为活动; 5-7 年,最长可达10 年23 半封:指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封禁,其他季节,在严格保护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 前提下,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砍柴、割草、放牧等活动(夏秋季节可有计划的利用)。
24 轮封:根据封育区的具体情况,将封育区划片分段,轮流实行全封或半封(划区轮封轮 牧)25沙障孔隙度: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是衡量沙障透风性能的指标 26沙障间距即相邻两条沙障之间的距离 27演替序列在特定地区,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顺序 .28 植物治沙的地带性规律限制着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结构的地带性称为植物治沙的地 带性规律填空题1《治沙原理与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沙漠、沙地、戈 15壁和沙漠化土地2干旱地区(含半干旱)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3 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X104km2,占国土面积的27.33%,干旱地区: 115.86X104km2 半干旱地区:97.16X104 km2 亚湿润干旱区:49.35X104 km24世界各国的治沙工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600多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海岸沙地 造林阶段、植物治沙阶段、综合治沙阶段5 .在中国的治沙历史上,各地区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的思路和模式新疆提出的“窄 林带、小网格”的防护林结构,成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理论根据;辽宁的章台开展沙地樟子 松栽植实验。
6从1995年开始,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确定相关宣传主题7国家实施了草原保护,八大工程”,包括封育围栏、划区轮牧、人工种草、飞播牧草、改良 草场、建设草原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建设草原类自然保护区、治虫灭鼠等;8六大重点林业工程,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及长防林等防护林体系建 设、京津风沙源防沙、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等;9 2002年《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10干旱和沙的活动性是影响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两个限制因素,11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方式:避旱、御旱、耐旱12流沙的活动性主要是通过风蚀和沙埋对植物起作用的沙的活动主要表现在风蚀、沙埋、 沙打、沙割等形式13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速生型适应稳定型适应、选择型适应、多种繁殖型适应14影响植物定居的环境因素有:流沙的活动性、干旱、贫瘠、盐碱、病虫兽害等,其中流 沙的活动性和干旱是两个主要限制因素15封育类型:全封、半封、轮封16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17人工植被种类的划分:固沙植被、固沙燃料植被、防沙植被、防沙燃料植被18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方法:①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②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③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19根据气候条件,我国分为五个森林植物条件类型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荒 漠草原区、荒漠地区20、覆盖度小于5%的沙地为流动沙地(丘);5%-15%的沙地为半流动或弱植被沙地(丘): 15%-40%为半固定沙地(丘):大于40%为固定沙地(丘)21流动沙丘(地)要特别注意其流动性,沙丘高度和沙丘部位是划分,类型"的重要依据,二者 结合起来把沙丘风蚀沙埋程度划为4级:强度风蚀、中度风蚀、弱度风蚀、沙埋区22按沙地肥力状况可分为3个等级:贫瘠沙地、较贫瘠沙地、较肥沃沙地23按盐渍化程度(1米厚土层内的含盐量百分数)分成4级:非盐渍化及弱盐渍化沙地、中盐 渍化沙地、重盐渍化沙地、盐土24植物种选择的方法:资料分析法、调查法、定位实验法25适应干旱的配置类型:壕沟法配置、分区造林法配置、花坛丛林法配置、沙湾造林配置 两行一带配置26适应流沙活动性的配置类型:线性密植配置、簇式栽植配置、前挡后拉、密集式造林、 块状密植27流沙上的人工植被,主要是通过植苗、扦插、直播三种具体种植方法建立起来的28植苗按栽植时苗木种类不同又可分为一般苗栽植、容器苗栽植和大苗深植三种29大苗深植是针对流动沙丘上的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两个主要限制因子而设计得到一种固 沙造林方法30高杆造林通常用于有适度沙埋的背风坡下部至丘间地31飞播的特点:速度快、工效高、成本低32种子处理一般采用浸种、催芽、拌种及大粒化处理等方法33直立式沙障按高矮不同:高立沙障、低立式沙障、隐蔽式沙障34沙障的设置应与主风方向垂直,通常在沙丘迎风坡设置。
35沙障的配置形式:行列式配置、格状式配置、燕翅状配置36沙障高度大,障间距应大,反之亦然沙面坡度大,障间距应小,反之,沙面坡度小, 障间距应大风力弱处间距可大,风力强时间距就要缩小一般在坡度小于4°的平缓沙地 上,障间距应为障高的15〜20倍37集流输导设置方法:聚风下输法、水平输导法、垂直输导法38拉沙造田的田间工程:包扌舌引水渠、蓄水池、冲沙壕、围埂、排水口等39拉沙造田的具体方法:抓沙顶、野马分鬃、旋沙腰、劈沙畔、梅花瓣、梅花瓣、麻雀战 40风沙对农田的危害方式:沙埋农田,沙打禾苗、吹蚀表土41采取防风蚀的旱农作业措施:进行带状耕作、伏耕压青、作物留茬、植树造林,固定 流沙、免耕、覆盖42风沙对绿洲的主要危害形式是沙埋农田和沙土风蚀43八大沙漠:乌兰布和、库不齐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沙漠44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45我国天然植被由东到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46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47直播的方式:条播、穴播、撒播48化学固沙的第一个国家前苏联、研究始于1934年49草地退化的标志:出现狼毒50毛乌素的顶级群落:臭柏51科尔沁的顶级群落:疏林草地52原、高山草原、沙漠灌丛黄土高原的范围:东界太行山、南至秦岭北部、北到长城沿线、 西至青海日月山:由东到西: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53我国最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澜沧江、怒江)54梭梭和白梭梭的区别:前者叶直立、皮金黄色:后者叶下垂、皮白色55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造林治沙的是德国人J.D.提丘斯。
56风沙区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绿洲防护林、道路防护林57试举三种耐盐植物:胡杨、梭梭、柽柳58平铺式沙障按设置方法分为:带状和全面平铺式59直立式沙障按透风度分为:诱风式、紧密式、不诱风式60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61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62工程治沙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沙障固沙法、化学固沙、水力治沙、风力治沙63沙漠地区五种典型的沙牛植物:沙柳、沙蒿、柠条、杨柴、梭梭(沙拐枣、沙米、沙芦 苇、花棒)64铁路沙害主要是:风蚀路基、线路积沙和磨蚀设备65机械沙障材料主要包括:柴、草、树皮、粘土、卵石、和板条66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机械沙障是治沙的主要措施67沙牛植物对流沙环境活动性的适应途径主要是避免风蚀和适度沙埋68我国干旱区防沙治沙适牛植物:梭梭、胡杨、柽柳(沙拐枣、沙枣)69我国半干旱防沙治沙适生植物:柠条、沙柳、和花棒(樟子松、杨柴、沙蒿)70•沙区旱生植物根系庞大,一般形成浅而宽的水平根系和长而深的垂直根系沙生植物个 体相对小、叶面小、具厚的角质层、浓密的表皮毛、气孔下陷、栅栏组织发达、细胞持水力 强,束缚水含量高7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 原则。
73. 辽宁章古台植被演替式为:纱米-差把嘎蒿、黄柳-草本植物(狗尾草-冰草、碱草)-灌木 (欧李、山杏)-乔木(榆树+沙生灌木+耐阴草本植物)74. (壕沟法、分区造林法)配置起到了重新分配水分、充分利用有限降水的目的75草原地区典型乔灌混交模式有:紫穗槐、胡枝子与樟子松、油松混交,沙棘和杨树、柳 树混交76沙地自然保护区设置的原则:稀有性、典型性、科学价值、实用价值77花棒和籽蒿混交时,籽蒿距花棒1m者大部分死亡,相距2m以外则生长正常78柠条和油蒿混交时,两者牛长旺盛79黄土、风沙区交接地带的植被配置模式:青海云杉+胡杨+紫丁香+胡枝子配置模式 :旱柳+沙棘+苜蓿农田防护林模式:沙柳+羊柴+沙打旺+中间冰草配置模式:紫穗槐+ 踏郎+花棒+沙打旺配置模式:刺槐+侧柏+小冠花配置模式:山楂+苜蓿+红三叶配置模 式80风沙对绿洲的主要危害形式是沙埋农田和沙土风蚀81公路沙害形式:路基风蚀、路面沙埋、82几种容易积沙的路基断面形式:背风半路堑、迎风半路堑、全路堑、零路基、低路基83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平铺式和直立式两大类解答题1防沙治沙的原则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4)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5)改善生态环境与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6)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鼓励单位、个人承 包防治;7)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2世界各国治沙的阶段和成果 海岸沙地造林阶段:(14世纪初至18世纪末): 海岸沙地造林阶段,从14世纪初至18世纪 末,延续了400 年之久,主要取得了三大成绩:(1)从理论上提出采用造林恢复植被治理 流沙;(2)创造了沙丘造林的特有方式——配置沙障;(3)筛选出了对沙地适应性强的松 树植物治沙阶段:(19-20 世纪中期):1931 年苏联开始了飞播治沙试验,1934 年开始化学治 沙试验由上可见,在第二阶段的大约150 年中,沙障、沙地植松得到进一步发展,种草固沙得 到很大发展,而灌木固沙,成为草原地区的重要措施半荒漠和荒漠地区的主要措施已由单 一栽植乔木的沙地造林阶段,发展到乔、灌、草结合的植物治沙阶段,世界治沙中心已由中 欧移到苏联综合治沙阶段:(上世纪50 年代至今)1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国际沙漠化会议,制定了“防 治沙漠化行动计划”;单纯的植物治沙阶段已发展到以植物治沙为核心的综合治沙阶段3. 我国治沙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一、对沙漠的一般考察和研究阶段(19世纪—20世纪 40年代)二、沙区防护林建设与总结群众治沙经验阶段(20世纪 50 年代)三、治沙定位试验和沙漠综合考察阶段(20世纪 50年代中— 60年代初)四、治沙研究工作的低潮阶段(60 年代中-70年代初五、治沙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发展阶段(70 年代中—80年代中)六、沙漠化理论的提出和防沙治沙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现在) 3沙区防护林建设与总结群众治沙经验阶段(20世纪 50年代) 这一阶段治沙工作的主要成就有:(1)冀西采用乔灌混交治理沙丘(1951 年,刺槐+紫穗槐)。
2)陕北地区采用优良灌木沙蒿、沙柳固沙(1951—1952 年),创造了沙蒿野生苗移植法 和沙蒿、沙柳活障蔽3)豫东地区创造了种草固沙法(1952 年)4)内蒙古伊盟地区创造了“旱柳高干造林”5)甘肃创造了“土埋沙丘”6)“前挡后拉”固沙法,建国初期由豫东沙区群众提出,经毛乌素沙区群众与50 年代中期 所完善7)辽宁省章古台实验站已开始沙地植松试验4 植物治沙基本内容:① 研究流沙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② 研究流沙上植物的生态功能;③ 在植被遭受破坏的沙地上,研究其天然更新和复壮的原理与技术;④ 在植被稀少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上,研究建立人工植被的理论与技术5 植物治沙的特点:① 用植物固定流沙比较经济,而且更加持久和稳定;② 植物可以改良流沙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过程;③ 沙地植被形成以后,可以改善附近地段的生态环境;④ 植物可提供饲草、燃料、木料、肥料、药材等多种产品 植物治沙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植物在沙地上成活和保存,以及植物改造环境的功能6 旱生植物的适应特征1) 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 幼苗期主根迅速延伸;根系网庞大,浅而宽的水平根系和长而深的垂直根系2) 旱生形态结构 个体相对较小;叶面积小;具有厚的角质层,浓密的表皮毛,气孔下陷,栅栏组织发达机械组织加强,形成贮水组织。
3) 抗旱生理机能 细胞的持水力强,束缚水含量高;渗透势和水势低4) 植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7 风蚀对植物的影响1) 对种子和幼苗的危害:使种子难以吸水萌发,刚发芽的幼苗会因裸根曝晒而死或幼苗全 被吹失2) 对根系的危害:较大植株根系裸露后,大量细根被撕扯断,较粗根会因风蚀而扭曲、劈裂、变形 3)对植株的危害:使植株生长不良或死亡8 沙埋对植物的影响(1) 沙埋与种子萌发 适度沙埋有利于种子萌发,沙埋程度和所需时间因种子而不同2) 沙埋与植株生长 治沙经验结果表明,得到一定沙埋厚度的植株,大大促进了生长 和萌发,这是很多沙生植物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如表 1),对植物有利的沙埋厚度,一般低 于植物高的 2/3,这一范围称为适度沙埋沙埋的作用可用沙埋灌木厚度与灌木本身高度之比值衡量,当 00.7时,为对灌木生长发育不利的过度沙埋9适度沙埋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1) 沙埋后,萌生不定根,增加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2) 沉积的沙物质粒径较细,提高沙层养分含量和持水能力;3) 某些植物已产生需要沙埋的机制;4) 增强植株的稳定性而利于生长10灌丛堆的形成及其过程 灌丛堆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在沙漠和沙地中分布广泛。
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 柠条和沙蒿等都能形成灌丛堆灌丛堆的形成过程:地表有植物一风沙流受阻一风速降低一挟沙能力降低一沙粒沉降 一沙埋一促进植物生长一增进积沙一最终形成灌丛堆11植物的防沙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 固沙:覆盖地表,使被覆盖部分免受风力作用2) 固阻:分散近地面一定高度内的风动量,从而减弱到达地面的风力作用3) 阻沙:拦截运动沙粒,促其沉积12 植物的固沙作用固定流沙的原理:①不受风力的直接作用②沙地表层所承受的风力,始终低于临界风速 ③提高沙地表层起动风速的临界值,使大于当地地表最大风速平均值固定流沙的途径:①排除风对沙的直接冲力;②降低近地层风速;③增加沙的粒径或粘结力,以提高临界风速值13植物的阻沙原理1).风沙流运动中,风速被削弱后,搬运能力下降,输沙量减少,风沙流中沙粒下沉堆积 即Q=1.5X10-9 (V-Vt) 3 式中:Q—输沙量;V—近地层风速;Vt—沙的临界风速2. )风沙流中所搬运的沙粒(即输沙量),超过含沙饱和度时,部分沙粒下沉堆积 植物由于具有降低近地层风速的作用,因此,在固沙的同时,并可使风沙流中的沙粒 下沉堆积,即植物的阻沙作用14 植物的适应性对定居的影响 能在流沙上定居的植物是对流沙具有一定适应性的沙生植物,沙生植物在流沙上定居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沙生植物的适应能力和适应特征。
1. )定居初期,沙地水分条件较好,幼苗需水量不大,定居的主要障碍是沙的活动性2. )随着植物的长大,耗水量增加,抗旱性强、生长健壮的植物得以保存,通过自然稀 疏形成灌丛堆3) .抗风蚀沙埋能力较强以及能形成灌丛堆的植物,定居能力较强种子产量高并具有 速生型和稳定性适应特征的沙生植物,有利于产生灌丛堆效应,定居能力强 15生态系统的变化与演替原因1).生态系统的变化 沙区植被的演替过程,也是该生态系统内部发生一系列相应变化的过程,在干草原和 森林草原地区,植被演替使植物种类,小生境的多样性和系统内部整个生物数量、生物量和 营养物质累积等增加,沙粒由移动趋向稳定,由疏松趋向紧实,由贫瘠趋向肥沃,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增强2. )演替的原因⑴一个优势植物种,在其生命过程中改变了物理条件,而有利于其它 竞争性更强的植物种⑵某些植物种不仅创造了有利于其它植物生长的条件,而且建立了对自己不利的条件, 从而加速了取代过程•⑶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16 封育区的选择 区内具有一定数量的种源植被;能满足天然下种、萌发及幼苗的生长需要17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1).保护生物多样性 2.)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依据和场所3.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4.)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巨大的经18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类 别类 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19沙区建立灌木能源林的优点① 灌木对沙漠地区干旱、贫瘠、风少危害、盐渍化等环境条件适应性强。
② 灌木生长迅速,萌发力强,并具有平茬复壮性,适合能源林短轮伐期作业③ 沙区灌木鲜材含水量低,一般不用干燥即可燃烧④ 灌木比重较大,比较耐烧20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本原则① 类型不宜过多在实际生产上只要是可以选用同一个树种,基本上可以采用相同的造林 技术措施的地块,都可以划为一个立地条件类型② 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时,以主要的或以面积较大的类型为依据来进行技术措施设计,并 适当给予合并合并的原则一般是宜林性质好的归并于宜林性质差的,面积小的归并于面积 大的,防止类型划分中地块过于细碎,以此来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③ 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小面积混杂交替分布的立地条件类型,可以作为复域 (区)来处理,用块状混交造林种草等措施来解决④ 立地条件类型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土壤种类和其上生长的植物群丛之间,具有极为密切 的相关关系,但并没有从属关系21植物种选择的原则① 有利于满足目的要求的性状② 能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即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包括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树适地和 改地适树在植物治沙中主要是选树适地③ 考虑种苗来源是否充分,培育技术有无困难,以及成本高低等22 植物种选择的依据1) .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为干旱所制约的不同地带,限制着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结构。
也就是说,一定的自然地带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因此,沙地人工植被的植物种选择,必须遵循地带性 规律①东部草原地带沙地乡土树种:黄柳、胡枝子、小叶锦鸡儿、差把戈蒿、樟子松、 油松等②干草原地带的毛乌素沙地乡土树种:沙柳、沙蒿、杨柴、酸刺等,相邻地带的 花棒、樟子松、油松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③半荒漠地带的沙坡头地区乡土树种: 花棒、 沙蒿、柠条等,从前苏联引进的沙拐枣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荒漠地带民勤地区乡土树种: 梭梭、毛条、花棒2) .风蚀沙埋作用规律① 弱度风蚀区:年风蚀深度小于15cm选择抗风蚀能力较强的植物种,如杨柴、花棒、 沙拐枣等② 中度风蚀区:年风蚀深度15—30cm选择抗风蚀能力较强的植物种并采取深栽、丛植等 造林技术③ 强度风蚀区:年风蚀深度大于30cm必须结合设置沙障或化学覆盖物④ 弱度沙埋区:沙埋厚度在植株高度1/2以内对一般植物的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因 此,植物种选择的面较宽⑤ 中度沙埋区:沙埋厚度在株高1/2—2/3以内应选择生长迅速,沙埋后萌发不定根能力 较强的植物种⑥ 强度沙埋区:沙埋厚度大于株高的2/3一般不适应植物生存3) 植被演替的规律性 在我国治沙工作中,对第一期植物即先锋植物选择的试验研究较多,第二期、第三期植物的选择较少。
人工治沙植物种的选择应根据演替阶段而有所不同人工固沙前期必须选择 先锋植物与中期植物互相配合23定种植密度的方法1)由植物根系特性确定密度 沙漠地区,干旱是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一般按植物吸收 水分的根系范围和在根系分布范围内划出密集区来确定密度2)由植物的耗水特性确定密度 根据一般天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和各地的试验情况,在无地下水和其它水分补给的情况下,在建立灌木、半灌木固沙植被时, 覆盖度指标确定密度:草原地区为 60%;半荒漠地区为 40%;荒漠地区在有地下水或灌溉 条件时,可按 50%覆盖度设计3)由栽植试验和现有人工植被不同密度类型的调 查结果确定密度 4)水分营养面积法 24般苗栽植的优缺点优点:由于苗木在种植前已具有完整的根系和生长健壮的地上部分,因此,植物的适应 性和抗性较强,受植物种和立地条件限制较少,是建立沙地人工植被中应用最广泛的种植方 法缺点:从起苗到栽植,需要一个较长的缓苗期,而且各工序的质量难以控制,植苗的成 活率受到影响25 地植苗主要技术要求1)苗木质量 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必须选用健壮苗木(从根系、树干、地径、病虫害、 顶芽等方面考虑),一般固沙灌木多采用1 年生苗,一些乔木树种采用2 年生苗,而樟子松 和油松采用2—4 年生苗。
2)苗木的保护 苗木选定以后,从起苗开始至苗木定植以前,主要工作是苗木的保护 起苗:尽量减少苗木根系的损伤假植:起苗、分级后及时假植(临时假植、越冬假植)3)苗木处理 浸泡处理:补充水分、 催根修根、修枝处理:水分均衡、去除病、腐的枝、根4)植苗季节春季:植苗宁早勿迟,土地一解冻应立即进行,通常在 3 月中、下旬—4 月中、下旬秋季: 植苗期限较长,自苗木开始落叶起至土壤解冻前均能进行,通常在10月中旬至 11月5)苗木的定植(1)穴植法栽植坑的规格:根据苗木的大小确定,不小于 40cm定植深度:沙区苗木的定植深度应大于 40cm 栽植工序:置苗(坑中心)——理顺根系——填湿沙(坑深一半)——提苗——踩踏——再 填湿沙——再踩踏——覆干沙如有灌水条件时,踏实后便应灌水,下渗以后再覆干沙2)缝植法 适宜疏松、水分较好的沙地,苗木一般为小苗,直根性,针叶树种 工序:铲沙(干沙)——开缝——植苗——合缝——踩踏26 器苗栽植的优点、缺点 优点:1)造林成活率高一般情况下可达100%2)能延长造林时间,不受季节限制 3)不需占用肥力好的土地4)节省种子5)不需截根、起苗、假植和包装等作业,苗木出圃 率高 6)容器苗造林无缓苗期 7)造林时对技术要求不高8)便于机械化育苗和造林 缺点:成本高、运输困难27 苗深植的适宜条件 大苗深植是针对流动沙丘上的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两个主要限制因子而设计得到一种固沙 造林方法,适宜于地下水位较浅,根系有可能达到,以及风蚀处于弱度和中度范围的沙地, 植物种应选择生长迅速,丛生性强,萌发不定根能力强的植物。
沙地植苗,深植是有益的, 深植增加了湿润沙层的接触,犹如增加了供水,但在强风蚀区,还是需要设置沙障保护28 苗深植的优点1).植物不会遭受沙割危害,因树冠位置多在地表20cm以上2.)植物不易遭受风蚀、沙埋危害3. )植物不易遭受旱害,因植物根系处于稳定湿沙层内,有的并能得到地下水供应4. )有利于植物萌发不定根5. )有利于增加植株稳定性6. )不用设置沙障,大大降低了固沙成本7. )提高了成活率,也就大大减少了补植工作,亦使成本得到降低29 扦插技术1)选取插穗 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上,选择 1—3 年生的枝条或萌发条,插穗长度40—70cm,在水分条件较好,风蚀很轻或无风蚀的沙地上,可用短插穗;在干沙层比较厚 或有一定风蚀的沙地上,应用长插穗2) 插穗处理 立即扦插;浸水处理;插穗如需存放较长时间,可用湿沙埋藏处理;激素催根处理3) 扦插季节与方法扦插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插时多用“倒坑”栽植,随挖坑随放入插条(不可倒置),然后挖取第二坑土填入前坑内,分层踏实插深多与地平,秋季应低于地表3—5cm 30高杆造林其具体作法是:选3—4年生,长2—4m,小头直径3—4cm的壮杆,于清明前10—15d砍 下,将大头浸泡水中,到清明前后天气转暖,再将全杆浸入水中充分吸水,约25—35d后树 皮出现白色或浅黄色凸起,便可取出栽植。
植深0.8—1.2m,坑径0.4—0.5m,分层踩踏捣 实31地直播的优点和意义1. )直播苗 从种子发芽开始就在沙地上生长,适应性有所增强,而且根系未受损伤和变 形,无缓苗期,对生长有利2. )直播省去了繁杂的育苗工序,大大降低了成本3).直播施工过程比栽植过程简便,劳动强度小,有利于大面积实施在一些自然条件比 较优越的沙地,直播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大的治沙技术32械沙障的作用原理(1) 平铺式沙障的作用原理平铺式沙障是固沙型的沙障,利用柴、草、卵石、粘土或沥青乳剂,聚丙烯酰胺等高分 子聚合物等物质铺盖或喷洒在沙面上,隔绝风与松散沙层的接触,使风沙流经过沙面时,不 起风蚀作用,不增加风沙流中的含沙量,达到风虽过而沙不起,就地固定流沙的作用2) 直立式沙障防沙原理直立式沙障大多是积沙型沙障,风沙流所通过的路线上,无论碰到任何障碍物的阻挡, 风速就会受到影响而降低,挟带的一部分沙子就会沉积在障碍物的周围,以此来减少风沙流 的输沙量, 从而起到防治风沙危害的作用直立式沙障多行配置,还可起到降低障间风速的 作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再度起沙,造成障间风蚀等作用3) 透风结构沙障的作用原理当风沙流经过沙障时,一部分分散 为许多紊流穿过沙障间隙,摩擦阻力加大,产生许多涡 漩,互相碰撞,消耗了动能,使风速减弱,风沙流的载沙能力降低,在沙障前后就形成积沙(4) 不透风或紧密结构沙障的防沙原理 当风沙流经过沙障时,在障前被迫抬升,而越过沙障后又急剧下降,在沙障前后产生强烈的 涡动,由于相互阻碰和涡动的影响,消耗了风速动能,减弱了气流载沙能力,于是在沙障前 后形成沙粒的堆积。
5) 隐蔽式沙障的防沙原理该沙障是埋在沙层中的立式沙障,障顶与沙面平或稍露出沙面,因此对地上部分的风沙径流 影响不大,而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地表沙粒的沙纹式移动,隐蔽式沙障起到一个控制风蚀基 准面的作用,设置沙障后沙粒仍在动,但总的地形并不发生变化32风力治沙原理(1)辩证统一规律是风力治沙的理论基础变害为利是风力治沙的指导思想在害转利的过程中,风与沙是基础,必需考虑风的 强弱、风沙流的饱和非饱和、沙粒的停走、地表的蚀积、措施的固输比如:地表的蚀积, 风蚀是堆积的先决条件、堆积是风蚀的演变结果固”指的是风力弱、风沙流饱和、沙粒停、 地表积;“输”指的是风力强、风沙流非饱和、地表蚀、沙粒走如果要把沙丘顶部沙子输走,采取的措施却是固所以输顶首先固身,而固身一定会输 顶,以固促输,断源输沙要使沙丘变高,那首先固定沙丘顶部、留出中下部,以输促固、 开源固沙所以没有沙丘下部的固,不会有顶部的输;没有下部的输,就没有顶部的固2)非堆积搬运和饱和路径学说是风力治沙的理论依据非堆积搬运理论与饱和路径学说是苏联A.U.兹纳门斯基在一系列空气动力试验研究基 础上提出的风沙地貌在景观上的最大特征就是沙丘与丘间地相间分布,这种风蚀风积地貌的形成是 在风和风沙流作用下,蚀积周期循环的结果。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治沙提供了依据 要使防护地段免受积沙危害,就使其处于风蚀区,或者通过防护地段的气流不被沙子所饱和, 风沙流中的沙子将在非堆积情况下搬运也就是说,在气流逐渐被沙子饱和的路径上,取去 一部分沙子,那就可以在一定长度的地段上达到非堆积搬运,延长饱和路径,使之在这个地 段内不堆积,或使风占优势,或使简单的搬运占优势,就可以在防护地段内不造成积沙危害, 也可以使被沙埋压的地段的沙被搬运走3)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方程指出,气流中任意一点的速度大,则静压力小;反之,速度小,则静压力大在风力治 沙的许多具体措施中,应用这一原理达到输沙的目的33 风力治沙的措施1)以固促输,断源输沙 用可行的治沙方法固定流沙、切断沙源,使流经防护区的风沙流成为非饱和气流,使积沙被 气流带走或以非堆积搬运形式通过防护区,使被保护物免受积沙危害2)集流输导集流输导是指聚集风力、加大风速、输导防护区的积沙,防止沙埋危害集中风力的方 法多种多样,视具体条件和对象而异聚风板是一种常用的集流输沙方法,材料可用木板、木架、枝条、芦苇把子等,只要编 排成板面,即可发挥聚风作用设置方法有:聚风下输法即利用板面下口增强风力,输导流沙;水平输导法(即“八”字形输导)开口朝向主风,板面与地面垂直;垂直输导法即板面倾斜高出地面,走向垂直主风。
聚风输沙被输地段与主风方向交角成45-90°,输导积沙的效果较好,如果与主风方向 的交角小于 30°,则必须采用反折换向输导积沙才能将风沙流引至别处,清除防护地段的 积沙,防止被保护物免受沙埋危害如果要把沙丘夷平,或将其移到别处可以在沙丘顶部顺主风向开沟,用沙沟聚集风力, 加大风速,进行输沙3)反折侧导(1)反折侧导的原理沙障与主风斜交,在 45°以下时,能产生近地表的次生风换向,风沙流吹近沙障后, 气流受到一定的压缩换向,部分沙粒在障前停下,但由于受压气流换向后风速加大,沿沙障 行列前进,开始时降落在沙障附近的一部分沙粒,又因受新来的沙粒撞击,重新卷入风沙径 流,沿着沙障的行列方向前进,使被保护区避免障后积沙的危害(2) 反折侧导的设置 一般用不透风的机械沙障进行侧导,在设置前,首先要了解地形和输导方向,确定沙障 的位置和角度,导走流沙的处理场所地形是否有利于流沙的折向输走,采用 1 m 左右高 的不透风沙障或导沙板,排列成连续的沙障4) .输沙断面工程 流沙以沙丘移动形式埋压防护路段,可采用修筑工程措施,使防护地段产生非饱和气流, 使流动沙丘整体移动变为风沙流运动形式越过防护地段这种输沙方法是苏联A.U.兹纳门 斯基提出的,称为公路防沙的切断带,由切断堤和浅槽构成。
这一措施虽然防止了公路上的 积沙,但切断堤外缘粒径大的沙子就会堆积,仍需人工或机械清除,此外,切断堤背风坡陡 峭或者风速较小时,也会有堆积现象尽管在刮大风时可以重新吹走,但在年平均风速较小 大地区,仍然具有积沙为解决以上问题,内蒙古交通科学研究所把浅槽的规格进行了调整,同时设置了辅助措 施---拦沙墙,解决了国内外在公路输沙措施中尚未解决的切断堤附近积沙的现象 5.)改变地表状况,促进流沙输导(1) 创造平滑的环境条件 在防止积沙的被保护地段,要尽量清除障碍,筑成平滑坚实的下垫面,要使防护地段输 沙,就须把陡坡变缓,筑成圆滑的弧形,使气流附面层不产生分离而出现涡流,达到输沙的 目的2) 加大上升力进行输沙根据R.A.拜格诺的实验,地表铺有细石要风蚀,地面为沙子要堆积A.U.兹钠门斯 基也指出,上升力的大小取决于气流近地表层的速度与较高层的速度的差数,由于粗糙表面 对近地表面层气流的阻力,加大了上升力所以在防护区铺设一些砾石或碎石,增加跃移沙 的反弹力,加大上升力,调节风沙流结构,减少较低层的沙量,造成防护区风蚀,起到输沙 目的3) 附面层风速变化规律的应用 贴地层的气流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在公路防沙时,路基要高出附近地表,以增大风速,便于输沙。
根据新疆沙漠筑路研究队观测,在路肩20cm高度的风速与远方平地相比,路基提高1m 增速 14%以上34.水力拉沙的原理水力拉沙是运用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以水力为动力,通过人为的控制影响流速的坡度、 坡长、流量、地表粗糙度等各项因子,使水流大量集中,形成股流,造成水的流速(侵蚀力) 大于土体的抵抗力同时,沙粒由于有较大渗透力,水量超出渗透速度后,沙被水饱和形成 浊水泥浆后,水流继续冲淘,即形成径流,水和泥沙顺坡流走由于沙粒本身是无结构的, 机械组成较粗,又极松散,经水力冲刷后很快形成侵蚀沟,此时侧蚀加强,向两侧掏蚀严重, 沙丘本身落沙坡面的自由安息角被破坏,沟坡大量崩塌,塌下的泥沙又大量随水流走,这样 继续扩展冲淘,沙随水走,使丘体破碎,慢慢被水输移到下游平坦及低洼地上流速变缓而沉 积下来最后达到拉平沙丘,改变沙丘地貌,建造成大面积基本农田和林、牧业基地的目的 35、化学治沙的原理按照粘结材料与沙粒之间的作用特征可将化学治沙的原理归纳为以下五类:(1)表层覆盖:如沥青等石油产品及其乳液,喷于沙面后,由于受沙粒的强烈吸附和电 性作用,绝大部分沥青被阻档在沙面,形成极薄的强度很弱的封闭层2)粘结作用:这是几乎所有治沙材料都具有的性质,化学治沙液充满沙粒孔隙后能增 加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使沙粒能很好粘结形成固结层。
3)水化作用:如水泥与沙粒作用,形成强而脆的固结层4)沉淀作用:水玻璃与增强剂治沙时,当水玻璃渗透并填充到沙粒间隙中,与增强剂发生 沉淀作用,形成强而脆的保护结构5)聚合作用:如聚合物和胶乳治沙,其结果是沙粒被高粘结性的坚韧聚合物链所封闭, 形成强度高且具有弹性和刚性的固结结构化学治沙作用原理比较复杂,它不仅与化学治沙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子结构、 分子大小、粘度、吸附力)有关,也与沙粒的性质(如化学成分、机械组成)有关 36化学治沙效益的评价(不是大题.只可能是小题)(1)固结层强度性能指标① 抗剪强度 : 室内模拟沙漠环境(温度、湿度)条件,采用应变式控制式直剪仪进行快 速直接剪切试验由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内摩擦角、粘聚力反映抗剪强度② 抗压强度: 室内模拟沙漠环境(温度、湿度)条件,采用应变式抗压仪进行无侧限抗 压强度试验由轴向应变、轴向应力、粘聚力反映抗压强度2)固结层抗风蚀性能指标①风蚀率 : 制作标准沙盘,喷洒化学治沙液凝固、干燥后,分净风、携沙风条件在风洞内按梯度风级进行测试,并确定不同风级时的风蚀率(g/min・m2),风蚀率由破损面积、吹 风时间、风蚀量(沙盘重量的减少量)计算。
②临界侵蚀风速 : 制作标准沙盘,喷洒化学治沙液凝固、干燥后,分净风、携沙风条件 在风洞内按梯度风级进行测试,依预先设计的破损标准判断并确定临界侵蚀风速 3 )固结层环境适宜性指标① 冻融特性 : 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最冷月、夏季最热月的平均温度或早晚的温差变化, 确定冻结和融化温度,设定冻融循环周期(以小时计),制作标准沙盘,喷洒化学治沙液凝 固后进行多次冻-融试验,测定标准试样在每次冻融循环或规定冻融循环次数后的重量和抗 压强度② 老化特性: 采用紫外光老化法制作标准沙盘,在室内耐老化试验箱中用紫外线碳弧 灯间歇照射下,定时测量标准试样的表面温度、强度损失,并观察其形态变化 4 )固结层耐水性能指标① 透水性 根据土壤渗透实验或渗透仪测定固结层的透水性② 水稳定性: 将固结层浸水,定性观测浸水过程中、浸水干燥后固结层的形态变化(有 无崩解现象),也可浸水干燥后测定其抗压(剪)强度5)固结层对环境及植物生长的影响性能指标①透气性 :化学固结层的透气性可利用透气性测试仪测定,将标准固结层试样放在测试仪 高压腔和低压腔中间,依次将低压腔及系统抽至真空,然后向高压腔注入测试气体,在低压 腔监测测试气体含量及相关参数,可知固结层的透气性。
②蒸发量与保水性 化学固结层蒸发量采用实测法(器测法),也就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采用直接称重 的方法测定蒸发量也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来换算蒸发量化学固结层保水性可用传统的土壤水分含量测定法及土壤水分速测仪、 TDR 土壤水 分测量仪、土壤中子仪等仪器和方法测定其下土壤的水分含量与对照流沙土壤水分含量对 比,反映固结层的保水特性③ 地温变化以流沙地为对照,利于曲管地温计或纽扣式温度自动记录仪测定化学固结层下及流沙 地不同深度的地温,若需要,可在不同季节进行地温动态变化监测,以获得化学固结层对低 温的影响④ 植物生长的影响 化学固结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出苗率(成活率)、保存率、株高、冠幅、年高生 长量、当年生枝条长度、地上生物量、根量、生长周期的长短、环境适应性等为指标进行调 查、测试,并与对照流沙地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固结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除以上几项指标以外,化学治沙效益的评价指标还要综合考虑材料成本与施工成本,从 治沙的 经济性方面做出评价36 .沙害形成的原因 北方旱作地区的农耕地受水、肥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一般单产不高,加上年降雨变率很大, 产量极不稳定,而人口增加的压力又迫使人们去扩大垦殖面积或进行掠夺式的经营来迫求总 产量。
因为扩大耕地面积后,造成大面积被犁耕的无结构的沙质地表,当风季到来时正值地 表裸露时期,强烈的风蚀,使土层变薄,将参与能量交换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吹失殆尽,肥 力下降,损失的物质却得不到补偿,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农作物单产逐年下降,甚至部分农 田弃耕,进行再度开垦耕地,使耕作地区的自然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扩大耕地面积---增加风蚀土地---产量降低---再度扩大耕地……37论述我国北方地区旱作农田的防治技术① 沙源来自耕地以外,农田遭受流沙埋压和外来风沙流的袭击,治理上主要是营造防风固 沙林带,必要时还可采取临时性工程措施,以固定、控制和阻截沙源② 沙源来自农田内部,即耕作土壤受风蚀而起沙,防治途径主要在于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 采取农业耕作措施,以削弱近地表风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方式: 一是调整农、林、牧业结构中的林、牧比重,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适当加大林、牧业 比重;二是在逐渐消除轮歇地面积的情况下,大力营造防护林和改善耕作措施,来消除风蚀危 害1) 调整农、林、牧业结构中的林、牧比重,改变单一旱农结构 加大林业比重,退耕还林,增强林业在大农业结构中的保护作用 实现牧业生产中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缩短饲养周期,冬、春季异地育肥,提高牧业商品率水平。
退耕还草,提倡划区轮牧,严禁过度放牧破坏草场 限定旱作农业的界限范围,在干草原地区,旱作农业应局限于地势开阔、水土条件较 好的滩川地区在波状平原顶部或斜坡沙化地段,应以栽植乔、灌木片林或种植牧草,退耕 还林、还牧,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削弱风沙活动强度,真正做到合理安排和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2) 发展水利,建设基本农田 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建设基本农田,改变广种薄收的轮荒耕作制 农田基本建设选择地形平坦,土层较厚的河谷、滩地、甸子地等,有利于发展灌溉和营造护田林网,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也有利于轮耕荒坡地退耕还 林还牧,使沙质草原植被得以恢复,进而发展畜牧业以丘陵坡地(即巴拉地和坨子地)为主的旱作地区,因土地沙化严重,必须充分利用滩 地、甸子地及河谷,大力发展水浇地,逐步缩小轮歇地,从根本上改变旧的轮荒耕作制河谷地带土壤较为肥沃,可蓄水进行自流灌溉;滩地、甸子地、壕地、宽阔塔拉地等土 层较厚,地下水较丰富,可以进行井灌3)营造农田防护林营造农田防护林是防治沙害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可以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节 农田小气候,降低风速,防止土壤风蚀,减少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的损失,抗御干旱、霜冻 等自然灾害,另外,林带内的枯枝落叶部分营养物质又归还于土壤,参与生态系统内部的物 质循环,使土壤改良和精耕细作得以充分发挥增产作用。
旱作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时,要合理选择乔、灌木树种,科学设计林带结构和带间距离, 一般以营造通风结构和疏透结构的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效果最好即透风度在 30%—40%, 带间距离一般掌握在树高的15—20 倍 .38简述旱作农业地区防土壤风蚀的农业耕作措施1)耕作时,天然植被间隔带的密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背风的地形部位,间隔带可以 窄些,迎风处则应宽些,一般间隔带的宽度应保留在7—8m左右,过窄防风蚀效果不显著2) 一般在休闲当年或第二年6—7 月份,进行伏耕压青,将田间杂草翻入土中,使之在气温、 地温较高的情况下,腐熟分解,维持地力,蓄积夏秋雨水,同时在秋、春季不再翻耕,有利 于防止土壤风蚀,尤其对于连年耕作的旱地,提倡秋翻,不主张春翻,其作用一方面是有利 于蓄积秋雨和冬雪融水,促使耕作面固结,从而提高抗风蚀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土壤 的熟化程度,有利于翌年春播作物的生长休闲伏耕压青或秋翻,如能纳入带状轮作制或带状耕作,对于防止或减轻耕作土壤的风蚀, 效果更好3) 留茬:茬的方向对防风蚀作用影响很大,因此,在播种作物时,播种的走向一定要与主 风向垂直,而且留茬的高度以10—20 为宜。
也可以采取不同作物带状间作,收割时留下高秆,在冬、春风季起立式沙障的作用但 这种间作带的间距要视留茬高秆的高度而定(见图)免耕: 覆盖措施:6)植树造林,固定流沙 39论述草地退化的原因1) 过度放牧造成禾本科牧草被硬质灌木取代,当灌丛因过牧或樵采等外界扰动破坏后,灌 丛沙包发生活化,向半流动、流动状态发展2) 开垦草地3) 过度樵采植物种组成减少,植被盖度、高度、生物产量大幅度下降,优质的多年生、一 年生牧草被劣质牧草取代,植被固结土壤的能力减弱等4) 矿破坏草地在过度放牧和樵采情况下,因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极易发生风蚀沙化 40草地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措施 (1)积极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封育已沙化的地块,使之自然恢复有条件的地区(水分 条件较好,人力也具备)还可以适当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如进行人工补播优良牧草,改 善草场的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草量在草原面积较大,全靠人力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 有困难,还可以采用飞机播种优良牧草的办法,进行草原建设和改良,进行这些措施时,一 定要与封育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减少草场牲畜压力,大力建立人工饲料基地严格控制牲畜头数,制定适宜的载蓄量, 是减轻草场压力的措施之一,但更重要的还是积极进行草场建设,大力建立人工饲草基地。
建立人工饲草基地,一般均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河流沿岸及湖盆滩地进行如中国科学院应 用生态研究所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他拉地区进行草场改良和人工播种牧草建设饲 料基地的试验,试验地在科尔沁草原的腹地,采取引洪淤灌草场的措施后,使草场产量由原 来每亩产草100多kg,增至千斤以上3)积极营造草牧场防护林和饲料林,改善沙地草场条件,增加空中牧场,草牧场防护林 不但可以防止草场的风蚀,保护草场不产生沙化,而且还能为蓄群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防 止不良的气候条件对牲畜的危害,起到冬防风雪的袭击,夏避烈日酷热和暴雨冰雹的威胁 而树叶又为冬春两季增加饲草饲料林也是如此,在建设中可根据地区特点,将饲料片林改 变成防护—饲料型的灌草带状营造,使之成为既可保护天然草场免遭风蚀,又起饲料林的作 用,形成带状的空中草场,扩大草场面积,加大载畜量41论述交通线路沙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一)选择(1)绕避(2)线路最短(3)线路与主风向平行或小角度相交(4)弯道凸面迎风(5)线路走沙丘脊线或迎风坡(6)线路走河谷下风侧(二)路基断面的设计 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沙害最轻、线路最短、投资最少,有利 于风沙流过境,有利于防沙措施布置。
⑴多设路堤,路基咼度0.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