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作者:张政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6期 摘要:在柴可夫斯基以复三部曲式写成的这首音乐作品中(钢琴曲),首尾部分是欢腾、热烈的,中部是安静、宁静闲适的,形成的鲜明对比中,揭示了收获季节因丰收人民的内心充满喜悦的心情中部是展开型中部,也称插部,通常具有不稳定的陈述特征,结构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 离调模进 转调乐段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又具有动人的抒情性,并且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他留下的许多传世之作都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如他的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钢琴小品曲集:《四季》等在音乐内容的表现方面:他很善于利用戏剧的矛盾冲突,把对美的赞扬与对恶的抨击统统交织在一起,以达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第六“悲怆”交响曲》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音乐技法的运用方面:他非常重视俄罗斯民间曲调的收集与运用,但他并不禁锢于此,而是在继承本民族特色音乐的同时,积极大胆地从西欧音乐中汲取养分,把西欧的创作技法与本民族的创作特色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这首复三部曲式写成的钢琴作品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收获的场面,色彩明快,充满了热烈与欢乐第一部分以引申型带变化再现的三段式写成,结束部分展开的写法,形成了庞大的扩充展开,活泼的快板充满激情 第一部分(1-67小节):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具有谐谑曲(诙谐曲)的题材特征 A乐段(1-16小节):该乐段是个复乐段,1-8小节为全曲的第一个主题,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由b小调弱起开始,1-4小节在低音主持续上发展下行八度级进,一连串的平行六和旋进行做了:I6-VII6-VI6-V6-II6/IV-#3IV6-VII2-III6-VII46-I的进行5-8小节做了:VI-b3VII56/V-V7-I-IV的进行,低声部为旋律声部,这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了明确的对比,主要通过旋律声部音区的转换,句法结构及和声的转换这个主要主题生动活泼,诙谐奔放,为首部的音乐体裁营造了动力十足的乐曲基调9-16小节运用改变和声终止式的方式变化重复第一乐段15-16小节出现了往主调属方向的离调结束在V上,形成开放性收束 B乐段(17-36小节):B乐段是以展开手法写成的中段,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20小节,这一阶段作曲家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并且材料出现了分裂(模进中音组渐小)。
而后通过向e小调ii7的持续变化做了第一次终止这一乐句,具有明显的材料的分裂,调性的转换和原有节奏的转变的特点,是音乐发展动力所向,第二乐句21-24小节,这一乐句是前一乐句的上四度模进,调性从e小调转向a第二阶段25-32小节,是材料的进一步浓缩,并且通过持续的向上模进的方式,迅速达到高潮推动力,调性经过a-C-e-G-b,最后停在b小调的III级曾三和弦上,33小节进入A乐段主调b小调的属准备并且进入第三阶段33-36小节这个阶段是高潮的持续,同时也是一个连接段,运用和旋的持续及旋律声部在不同音区的转换,凸显出回归主调属方向的效用前两个阶段是音乐开放性发展的主体部分,调性不断转换,和声效用更加的不协和,作曲手法上呈对比的分裂方式 再现段是第37-67小节没有完整再现A乐段,仅仅再现了两个乐句37-44小节完全再现(1-8)小节45-58小节是与原来主题变化重复的结构相称,45小节分裂模进,49小节出现的新材料,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使得新材料和和声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扩充,于67小节收拢于主调上 中部为第68-115小节,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中间部分为插部中部与首部在情绪上、体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部的整个色彩个人理解为与首部的热情、欢快的收获场面转向了悠然舒心的抒情画面中部在调性上转到了b小调的平行大调D大调上中部的旋律声部,在不同的声部交替出现,为中部的情感色彩的趋于舒缓流动的感觉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一乐段为68-83小节,这个乐段是个方正型两句式的转调乐段,出现了由D大调(4小节)—A大调(3小节)—D大调(3小节)—A大调(6小节)这样的一个调性进行并且做了一个完满终止结束在A大调上第二乐段是84-99小节,为引申型中段,即:不断模进发展的插部性结构该段出现了大量的离调模进:D—E—#f—G—A—b—A—D每个离调2小节该中段引用了中部主题(72-73小节)的音调作为模进音组的原型,低声部做了一个连续的上二度的转调模进材料更加的分裂,使得音乐在节节攀升的过程中,进入第二次高潮部分(94-95小节),而后快速回落趋于舒缓 第三乐段(100-115小节),该段是一个变化再现段,收拢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116-129小节,是一个连接部,采用的中部的下行级进的写作手法,在主调b小调的属持续上逐渐分裂,形成属准备,为再现部的到来做准备 该曲的再现部为第130-198小节,原样再现呈示部,最后2小节为扩充,结尾的主和弦的三次柱式强奏,更加加强了全曲终止的感觉。
该首作品的创作特点鲜明,各部中的主题的发展主要通过转调模进,与材料分裂的手法相结合,是各乐部均有高潮的出现,中部与其他两部划分清晰,结构相对独立完整同时,情绪的发展与衔接做的充分而妥帖,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郭亚梅.效用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孙雯露.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八月》曲式分析[J].艺海,2013,(12).知识改变命运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