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环境监测:就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 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2. 环境优先污染物: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 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 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 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 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3. 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 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 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 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 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4. 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 环境优先监测1. 可疑数据: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检验断 定其是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2. 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样品 而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试验完全相同的测定3. 精密度:是指在一特定条件下,重复分析同一样品 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由分析的随机误差决定4. 误差:由于被测量的数据形式通常不能以有限位数 表示,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x)与真值(xi) 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5. 平行性:系指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 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 进行的双份或多份平行样品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 度6 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 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 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 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线 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7. 偏差:个别测量值(xi)与多次测量均值(x) 之偏离叫偏差8. 准确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真值 之间的符合程度9. 再现性:系指在不同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设备 甚至分析时间都不相同),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 品进行多次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10. 标准分析方法:又称分析方法标准,是由权威机 构对某分析项目所作的统一的操作技术规定,是按照 规定的程序和格式编写的文件,11. 比较实验:应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分析方法,对 同一样品进行分析,将所得测定值互相比较,根据其 符合程度来估计测定的准确度12. 离群数据:与正常数据不是来自同一分布总体、 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称为离群数据13. 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 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 的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 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 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
14. 双样图:如果各实验室间不存在系统误差,则代 表各实验室测定值的点应随机地分布在四个象限中, 并大致构成一个以 ()y 为中心的圆,形成双 样图15. 方法运用范围:是指某一特定方法检测下限至检 测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16. 校准曲线: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测量值与相应 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17. 测定限:分为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测定下限是 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 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测定 上限是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 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 量19.粗差:过失误差又称粗差这类误差明显地歪曲 测量结果,无规律可循,是在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 的错误而造成的20. 质量控制图:主要是反映分析质量的稳定性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偶然的异常现象,随时采取相应的 校正措施21. 标准物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标准物质 (Reference Material,RM)定义为这种物质具有一种或数种已被充分确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作校 准仪器或验证测量方法22. 真值:在某一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 或实际值称为真值( )xi23. 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多种 无法控制的因素——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随 机误差的特点是具有随机性,即误差忽大忽小、忽正 忽负,且具对称。
24. 系统误差:又称偏倚,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 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系统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 的25. 协作实验:各实验室可应用权威部门制备和分发 的标准物质或标准合成样品进行对照分析,即在进行 环境样品分析的同时,平行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并将 分析结果与已知值对照,以控制分析结果的准确度26. 重复性:系指在同一实验室内,当分析人员、分 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中至少有一项不相同时,用同一分 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的两次或两次以上独立测定 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27. 环境质量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示 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 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1、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将 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回流水及其他废物 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 了一定程度,使水体受到损害直至恶化,水体的物理、 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发生变化,破坏了水体 功能,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2、 控制断面:常称污染监测断面,表明河流污染状 况与变化趋势,与对照断面比较即可了解河流污染状 况3、 对照断面:为水体中污染物监测及污染程度提供 参比、对照而设置,能够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水体水 质状况。
4、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 采集的分散水样5、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 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6、消减断面:表明河流被污染后,经过河流水体自 净作用后的结果7、 加标样:取一组平行水样,在其中一份中加入一 定量的被测标准物溶液,两份水样均按规定方法处 理8、 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 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9、 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 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 的mg L—1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 主要指标,10、 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 化学需氧量(COD)值称为高锰酸钾指数11、 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由于水中的好氧微 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 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12、 总需氧量:简称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 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13、 平均比例混合水样:即在污水流量不稳定时,在 不同时间依据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污水样混合而成 的水样14、 酸度:是指水样中所有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物 质的总量。
15、 pH: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的负对数,即 pH=-lgH+,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16、 真色:水的颜色可分“真色”和“表色”,水中 悬浮物质完全移去后呈现的颜色称为“真色”17、 碱度:是指水样中所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物 质的总量18、 臭阈值:用无臭水将水样不断稀释至分析人员刚 刚闻到气味时的浓度叫臭阈浓度,水样稀释到臭阈浓 度时的稀释倍数19、 总残渣: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蒸发并烘干后剩下 来的残留物质,它是过滤性残渣和非过滤性残渣的总 和20、 总可滤残渣:系指能通过滤器并于103〜105°C 烘干至恒重的固体21、 总不可滤残渣:即悬浮物,SS系指剩留在滤器 上,并于103〜105C温度下烘至恒重的固体22、 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 阻碍程度水的浊度是反映水质优劣的一个十分重要 的指标我国规定采用 1L 蒸馏水中含 1mg 二氧化 硅为一个浊度单位23、 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水中悬浮物和胶体 颗粒物越多,其透明度就越低24、 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DO25、 总有机碳:简称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 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1、 一次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 的污染物。
2、 二次污染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一次污染物发生 反应、改变其原有性质而形成的新污染物3、 飘尘(或PM10):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4、 富集(浓缩)采样法: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 或固体吸收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度较小的污 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5、 总悬浮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6、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7、 采样时间:采样过程所经过的时间长度8、 采样效率:规定的采样条件下,采集污染物的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比9、 硫酸盐化速率:大气中含硫化合物演变成酸雾和 硫酸盐雾的过程10、 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物质中除去氮氧化物的 其它氧化剂称为光化学氧化剂11、 总氧化剂:大气污染物中,将所有能氧化碘化钾 溶液的I —,而析出碘分子12的物质12、 总烃——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非甲烷烃——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