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cjc****53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KB
约3页
文档ID:60737294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_第1页
1/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在功能活动方面,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它们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常反映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二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气属阳;“气为血之帅”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血属阴;“血为气之母”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一)、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① 气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② 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有赖于A心气的推动,B肺气的敷布,C肝气的疏泄。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A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B行气或补气、行气、降气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③ 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时必须用益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二)、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容易逸脱,所以要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在体内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就会浮散无根而出现气脱现象所以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在治疗上多用益气固脱之法临床上常见到大出血时,气亦随之而丧失,称为“气随血脱”,说明血为气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在性质、形态和功能活动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而在生成、运行和输布等方面,则又有不少共同之处,它们均来源于水谷精微,都能运行全身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靠于气的运行,离不开肺、肝、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

如果有关脏腑气化功能失司,就可导致津液的病变,①或为化源不足,②或为水液的停聚,③或气虚不能固摄而致津液流失过多二)另一方面,如果津液的停聚,也会阻碍气的流通,影响有关脏腑的气机;津液大量耗损,也可使气随之而散脱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①都是液体,②都以营养,③滋润为主要功能所以二者都属阴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中的一部分,如渗出脉外,也就成为津液由于津液和血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病理上①,如果失血过多或突然大出血,血管外的津液可渗入到血管中,补充血液容量;同时由于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渗入血管内,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②严重的伤津脱液,也会影响血液的化源,则可见血脉空虚、津枯血躁之象所以,在治疗上,①对于出血病人不宜使用发汗的方法,②对于多汗津亏的病人,不宜使用破血和放血的治疗方法《灵枢·五禁》说:“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出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明确指出:在针灸临床上对形气不足,气血津液大伤者不可不慎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