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认真做好不规范地名清理整顿工作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特别是国家民政部“加强全国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视频会议后,济宁市高度重视,从健全工作规范、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地名文化保护等方面入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解决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及地名命名“洋、大、怪、重”等问题,确保不规范地名清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截止目前,仅市主城区就新命名住宅区55个、道路79条、设置标准地名标志959块具体做法:一是加强地名管理创制工作在地名规范性文件一时难以出台的情况下,与市规划局、市住建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区地名管理工作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编制、地名命名与工程同步设计、地名标志与工程建设同步设置的工作机制的“三同步”机制2015年5月1日,以市政府文件出台了《济宁市地名管理办法》在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职责、地名管理运行机制、地名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责任的基础上,在以下四方面的进行了探索创新:简化审批程序;细化地名命名的责任主体;将村内道路、乡镇街大型建筑等地名纳入管理范围;明确了地名标志设置的职责二是完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2014年,提请市政府印发了《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济宁市地名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适时调整了市地名委员会组成人员,确保对地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同时,建立并落实地名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和地名命名专家论证制度两项工作制度:每年召开两次联系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工作,每逢重大命名事项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评估仅2015年以来,地名命名专家论证会就召开了八次之多三是注重优秀地名文化保护在命名、更名中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突出“孔孟文化、运河文化”主线,以多元文化为补充,挖掘传统地名、弘扬济宁特色、彰显底蕴的原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曲阜,以孟子文化为代表的邹城,以九州文化为代表的兖州,以泗河文化为代表的泗水,以儒释文化为代表的汶上,以水浒文化为代表的梁山等,形成了特有的地名文化体系积极探索、划定老地名文化保护区,针对近年来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大量深具文化特色与底蕴的老地名、老街巷迅速消失的现状,我们在主城区划定了老地名文化保护区,对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通过立碑或做铭牌宣传、保护四是探索农村地名城市化新模式在城区、乡镇驻地地名标志设置全部完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地名设标城市化管理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分别选取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理特点的曲阜市吴村镇、邹城市香城镇、汶上县义桥镇3镇试点为试点,后扩展到16个乡镇,因地制宜研究提出了村庄标识系统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即村庄道路名称由镇、村在征得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到县级民政部门备案;村庄地名标志设置,按照由县级民政部门参照国家标准统一设计、乡镇街统一组织的原则具体实施。
如今,以农村地名标志为代表的村庄标识系统成为孔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