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一 尺寸测量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 2、熟悉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的方法 3、加深理解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 二、实验内容 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2、根据测量结果,按国家标准查出被测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作出适用性结论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立式光学计是一种精度较高而结构简单的常用光学测量仪用量块作为长度基准,按比较测量法来测量各种工件的外尺寸 图1为立式光学计外形图它由底座1、立住5、支臂3、直角光管6和工作台11等几部分组成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光学系统如图2b所示照明光线经反射镜1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由于刻度尺8位于物镜3的焦平面上,故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平行光束若反射镜 4与物镜 3之间相互平行,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象7与刻度尺8对称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5推动反射镜4绕支点转动某一角度α(图2a),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α角度,从而使刻度尺象7产生位移t(图2c ),它代表被测尺寸的变动量。
物镜至刻度尺8间的距离为物镜焦距f,设b为测杆中心至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为测杆5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比K为 K==当α很小时,tg2α≈2α,tgα≈α,因此: K=光学计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2, f=200mm,b=5mm,故仪器的总放大倍数 n为: n=12K=12=12×=960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0.001mm时,在目镜中可见到0.96mm的位移量四、测量步骤1、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形、平面形和刀口形三种,根据被测零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面工件时,选用球形测头测量球面工件时,选用平面形测头测量小于10mm的圆柱面工件时,选用刀口形测头2、按被测塞规的基本尺寸组合量块3、调整仪器零位(1)参看图1,选好量块组后,将下测量面置于工作台11的中央,并使测头10对准上测量面中央2)粗调节:松开支臂紧固螺钉4,转动调节螺母2,使支臂3缓慢下降,直到测头与量块上测量面轻微接触,并能在视场中看到刻度尺象时,将螺钉4锁紧3)细调节:松开紧固螺钉8,转动调节凸轮7,直至在目镜中观察到刻度尺象与μ指示线接近为止(图3a)。
然后拧紧螺钉84)微调节:转动刻度尺微调螺钉6(图2b),使刻度尺的零线影象与μ指示线重合(图3b),然后压下测头提升杠杆9数次,使零位稳定5)将测头抬起,取下量块4、测量塞规:按实验规定的部位(在五个横截面上前两个相互垂直的径向位置上)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5、从国家标准查出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并判断塞规的适用性思 考 题1、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属于什么测量方法?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各有何特点?2、什么是分度值、刻度间距?它们与放大比的关系如河?3、仪器工作台与测杆轴线不垂直,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工作台与测杆轴线垂直度如何调节?4、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尺的示值范围有何不同?实验二 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一、实验目的1.熟悉测量内径常用的计量器具和方法2.加深对内尺寸测量特点的了解二、实验内容1.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径2.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内径可用内径千分尺直接测量但对深孔或公差等级较高的孔,则常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作比较测量1.内径百分表国产的内径百分表,常由活动测头工作行程不同的七种规格组成一套,用以测量10一450mm的内径,特别适用于测量深孔,其典型结构如图l所示。
内径百分表是用它的可换测头3 (测量中固定不动)和活动测头2跟被测孔壁接触进行测量的仪器盒内有几个长短不同的可换测头,使用时可按被测尺寸的大小来选择测量时,活动测头2受到一定的压力,向内推动镶在等臂直角杠杆1上的钢球4,使杠杆1绕支轴6回转,并通过长接杆5推动百分表的测杆而进行读数在活动测头的两侧,有对称的定位板8装上测头2后,即与定位板连成一个整休定位板在弹簧9的作用下,对称地压靠在被测孔壁上,以保证测头的轴线处于被测孔的直径截面内2.卧式测长仪卧式测长仪是以精密刻度尺为基准,利用平面螺旋线式读数装置的精密长度计量器具该仪器带有多种专用附件,可用于测量外尺寸、内尺寸和内、外螺纹中径根据测量需要,既可用于绝对测量,又可用于相对(比较)测量,故常称为万能测长仪卧式测长仪的外观如图2所示在测量过程中,镶有一条精密毫米刻度尺(图3a中的6)的测量轴3随着被测尺寸的大小在测量轴承座内作相应的滑动当测头接触被测部分后,测量轴就停止滑动图3a是测微目镜1的光学系统在目镜l中可以观察到毫米数值,但还需细分读数,以满足精密测量的要求测微目镜中有一个固定分划板4,它的上面刻有10个相等的刻度间距,毫米刻度尺的一个间距成象在它上面时恰与这10个间距总长相等,故其分度值为0.1mm。
在它的附近,还有一块通过手轮3可以旋转的平面螺旋线分划板2,其上刻有十圈平面螺旋双刻线螺旋双刻线的螺距恰与固定分划板上的刻度间距相等,其分度值也为 0.1mm在分划板2的中央,有一圈等分为 10 0格的圆周刻度当分划板2转动一格圆周分度时,其分度值为:这样就可达到细分读数的目的这种仪器的读数方法如下:从目镜中观察,可同时看到三种刻线(图3 b) 先读毫米数(7mm),然后按毫米刻线在固定分划板4上的位置读出零点几毫米数 (0.4 mm)再转动手轮3,使靠近零点几毫米刻度值的一圈平面螺旋双刻线夹住毫米刻线,再从指示线对准的圆周刻度上读得微米数(0.051 mm)所以从图3b中读得的数是7.451 mm四、测量步骤1.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径(1) 按被测孔的基本尺寸组合量块换上相应的可换测头并拧入仪器的相应螺孔内2) 将选用的量块组和专用侧块(图4中的1和2)一起放入量块夹内夹紧(图4),以便仪器对零位在大批量生产中,也常按照与被测孔径基本尺寸相同的标准环的实际尺寸对准仪器的零位3) 将仪器对好零位用手拿着隔热手柄(图1中的7), 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压按定位板,将活动测头压靠在侧块上(或标准环内)使活动测头内缩,以保证放入可换测头时不与侧块(或标准环内壁)摩擦而避免磨损。
然后,松开定位板和活动测头,使可换测头与侧块接触,就可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摆动内径百分表找最小值反复摆动几次,并相应地旋转表盘,使百分表的零刻度正好对准示值变化的最小值零位对好后,用手指轻压定位板使活动测头内围,当可换测头脱离接触时,缓缓地将内径百分表从侧块(或标准环)内取出4) 进行测量将内径百分表插入被测孔中,沿被测孔的轴线方向测几个截面,每个截面要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部位上各测一次测量时轻轻摆动内径百分表(图5),记下示值娜的最小值.根据测量结果和被测孔的公差要求,判断被测孔是否合格2.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1)接通电源,转动测微目镜的调节环以调节视度2)参看图2:松开紧固螺钉12,转动手抢6,使工作台5下降到较低的位置然后在工作台上安好标准环或装有量块组的量块夹子,如图4所示3)将一对测钩分别装在测量钢和尾管上(图6)测钩方向垂直向下,沿轴向移动测量轴和尾管,使两测钩头部的楔槽对齐,然后旋紧测钩上的螺钉,将测钩固定4)上升工作台,使两测钩伸入标准环内或量块组两侧块之间,再将手轮6的紧固螺钉12拧紧5)移动尾管10(11 是尾管的微调螺钉),同时转动工作台横向移动手轮7,使测钩的内测头在标准环端面上刻有标线的直线方向或量块组的测块上接触,用紧固螺钉13锁紧尾管;然后用手扶稳测量轴3,挂上重锤,并使测量轴上的测钩内测头缓慢地与标准种或测块接触。
6)找准仪器对零的正确位置(第一次读数)如为标准环,则需转动手轮7,同时应从目镜中找准转折点(图7a中的最大值),在此位置上,扳动手柄8,再找转折点(图7 b中的最小值),此处即为直径的正确位置然后,将手柄9压下固紧 如为量块组,则需转动手柄4,找准转折点(最小值),在此位置上扳动手柄8仍找最小值的转折点,此处即为正确对零位置要特别注意,在扳动手柄4和8时,其摆动幅度要适当,千万避免测头滑出侧块,由于重锤的作用使测量轴急剧后退产生冲击,将毫米刻度尺损坏为防止这一事故的发生,通过重锤挂绳长度对测量轴行程加以控制当零位找准后,即可按前述读数方法读数7)用手扶稳测量轴3,使测量轴右移一个距离,固紧螺钉2(尾管是定位基准,不能移动),取下标准环或量块组然后安装被测工件,松开螺钉2,使测头与工件接触,按前述的方法进行调整与读数,即可读出被测尺寸与标准环或量块组尺寸之差8)沿被测内径的轴线方向测几个截面每个截面要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部位上各测一次根据测量结果和被测内径的公差要求,判断该内径是否合格思 考 题1.用内径千分尺与内径百分表测量孔的直径时,各属何种测量方法?2.卧式测长仪上有手柄4(图2),能使万能工作台作水平转动,测量哪些形状的工件需要用它来操作?实验三 形位误差测量用合象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及数据处理。
2.加深对直线度误差定义的理解二、实验内客用合象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机床、仪器导轨或其他窄而长的平面,为了控制其直线度误差,常在给定平面(垂直平面、水平平面)内进行检测常用的计量器具有框式水平仪、合家水平仪、电子水平仪和自准直仪等使用这类器具的共同特点是测定减小角度的变化由于被测表面存在着直线度误差,计量器具置于不同的被测部位上,其倾斜角度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节距(相邻两测点的距离)一经确定,这个变化的微小倾角与被测相邻两点的高低差就有确切的对应关系通过对逐个节距的测量,得出变化的角度,用作图或计算,即可求出被测表面的直线度误差值由于合象水平仪的测量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大(±10rnrn/rn)、测量效率高、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等优点,故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合象水平仪的结构如图la、d所示,它由底板l和壳体4组成外壳基体,其内部则由杠杆 2、水准器 8、两个棱镜 7、测量系统 9、10、11以及放大镜 6所组成使用时将合象水平仪放于被测表面上如果被测表面无直线度误差,并与自然水平面基准平行,此时水准器的气泡则位于两棱镜的中间位置,气泡边缘通过合象棱镜7所产生的影象,在放大镜6中观察将出现如图1b所示的情况。
但在实际测量中,由于被测表面安放位置不理想和被测表面本身不直,导致气泡移动,其视场情况将如图1c所示此时可转动测微螺杆10,使水准器转动一角度,从而使气泡返回棱镜组7的中间位置,则图1c中两影象的错移量Δ消失而恢复成一个光滑的半圆头(图1b)测微螺杆移动量s导致水准器的转角a(图1d)与被测表面相邻两点的高低差h有确切的对应关系,即 式中 ——合象水平仪的分度值(mm/m);——桥板节距(mm);——角度读数值(用格数来计数)如此逐点测量,就可得到相应的值,为了阐述直线度误差的评定方法,后面将用实例加以叙述 四、实验步骤 1.量出被测表面总长,确定相邻两测点之间的距离(节距)2.将合象水平仪放于被测表面上,然后将合象水平仪依次放在各节距的位置每放一个节距后,要旋转微分筒9合象,使放大镜中出现如图1b比所示的情况,此时即可进行读数先在放大镜11处读数,它是反映螺杆10的旋转圈数;微分简9(标有十、一旋转方向)的读数则是螺杆10旋转一圈 (100格)的细分读数;如此顺测(从首点至终点)、 回测(由终点至首点)各一次回测时合象水平仪不能调头,各测点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量数据。
必须注意,如某测点两次读数相差较大,说明测量情况不正常,应检查原因并加以消除后重测 3.为了作图的方便,最好将各测点的读数平均值同减一个数而得出相对差(见后面的例题) 4.根据各测点的相对差,在坐标纸上取点作图时不要漏掉首点(零点),同时后一测点的坐标位置是以前一点为基准,根据相邻差数取点的然后连接各点,得出误差折线 5.用两条平行直线包容误差折线,其中一条直线必须与误差折线两个最高(最低)点相切,在两切点之间,应有一个最低(最高) 点与另一条平行直线相切这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才是最小包容区域从平行于纵坐标方向画出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此距离就是被测表面的直线度误差值f(格) 6.将误差值f(格)按下式折算成线性值f(μm), 并按国家标准评定被测表面直线度的公差等级 f(μm)= 0.01 Lf(格)例:用合象水平仪测量一窄长平面的直线度误差,仪器的分度值为 0.01mm/m,选用的桥板节距L=200mm,测量直线度记录数据见附表若被测平面直线度的公差等级为5级,试用作图法评定该平面的直线度误差是否合格?测点序号i012345678仪器读数(格)顺测-298300290301302306299298回测-296298288299300306297296平均-297299289300301306298296相对差(格)△=-002-83491-1注:①表列读数:百分数是从图1的11处读得,十位、个位数是从图1的9处读得。
②a值可取任意数,但要有利于相对差数字的简化,本例取a= 297(格)按国家标准,直线度5级公差值为 2 5μm误差值小于公差值,所以被测工件直线度误差合格思 考 题 1.目前部分工厂用作图法求解直线度误差时,仍沿用以往的两端连线法,即把误差折线的首点(零点)和终点连成一直线作为评定标准,然后再作平行于评定标准的两条包容直线,从平行于纵坐标来计量两条包容直线之间的距离作为直线度误差值 (1)以例题作图为例.试比较接两端点连线和按最小条件评定的误差值,何者合理?为什么? (2)假若误差折线只偏向两端点连线的一侧(单凸、单凹),上述两种评定误差值的方法的情况如何? 2、用作图法求解直线度误差值时,如前所述,总是按平行于纵坐标计量,而不是垂直于两条平行包容直线之间的距离原因何在?实验四 表面粗糙度测量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和单峰平均间距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和值.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参看图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在取样长度 内,从平行于轮廓中线m的任意一条线算起,到被测轮廓的五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之间的平均距离,即 双管显微镜能测量1一80的表面粗糙度的值。
双管显微镜的外形如图2所示它由底座1、工作台2、观察光管3、投射光管11、支臂7和立柱8等几部分组成双管显微镜是利用光切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如图3所示被测表面为、阶梯表面当一平行光束从45°方向投射到阶梯表面上时,就被折成和两段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就可在显微镜内看到 和两段光带的放大象和同样和之间的距离也被放大为和之间的距离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波测表面的不平高度 图4为双管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图由光源1发出的光,经聚光镜2、狭缝3、物镜4,以45°方向投射到被测工件表面上调整仪器使反射光束进入与投射光管垂直的观察光管内,经物镜5成象在目镜分划板上,通过目镜可观察到凹凸不平的光带(图5b),光带边缘即工件表面上被照亮了的的放大轮廓象为,测量亮带边缘的宽度,可求出被测表面的不平度高度: 式中 ——物镜放大倍率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测微目镜中十字线的移动方向(图5a) 和被测量光带边缘宽度成45°斜角(图5b), 故目镜测微器刻度套筒上的读数值与不平度高度的关系为: 所以 式中,,为刻度套筒的分度值或称为换算系数,它与投射角、目镜测微器的结构和物镜放大倍数有关。
四、测摄步骤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的测量(1)根据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按表1选择合适的物镜组,分别安装在投射光管和观察光管的下端2)接通电源 (3)擦净被测工件,把它安放在工作台上,并使被测表面的切削痕迹的方向与光带垂直当测量圆柱形工件时,应将工件置于V形块上 (4)粗调节:参看图2,用手托住支臂7,松开锁紧螺钉9,缓慢旋转支臂调节螺母10;使支臂7上下移动,直到目镜中观察到绿色光带和表面轮廓不平度的影家(图5b)然后,将螺钉9固紧.要注意防止物镜与工件表面相碰,以免损坏物镜组 (5)细调节:缓慢而往复转动调节手轮6,调焦环12和调节螺钉13,使目镜中光带最狭窄,轮廓影家最清晰并位于视场的中央 (6)松开螺钉5,转动目镜测微器4,使目镜中十字线的一根线与光带轮廓中心线大致平行(此线代替平行于轮廓中线的直线)然后,将螺钉5固紧 (7)根据被测表面粗糙度的数值、按国家标准GB1031—83的规定选取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8)旋转目镜测微器的刻度套筒,使目镜中十字线的一根线与光带轮廓一边的峰(或谷)相切,如图5b实线所示,并从测微器读出被测表面的峰(或谷)的数值.以此类推,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分别测出五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的数值.然后计算出的数值。
9)纵向移动工作台,按上述第8项测量步骤在评定长度范围内共测出个取样长度上的值,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被测表面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按下式计算 2.单峰平均间距的测量 用测微目镜(图5b)中的垂直线,对准光带轮廓的第一个峰,从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千分尺上,读取第一个读数纵向移动工作台,在取样长度范围内,用垂直线对准光带轮廓的第个单峰,从纵向千分尺上,读出第个单峰的读数单峰平均间距s按下式计算: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判断被测表面粗糙度值和值的适用性. 附:目镜测微器分度值C的确定 由前述可知,目镜测微器套筒上每一格刻度间距所代表的实际表面不平度高度的数值(分度值)与物镜放大倍率有关由于仪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和装配误差,以及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会使物镜的实际倍率与表1所列的公称值之间有某些差异因此,仪器在投人使用时以及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之后,或者在调修重新安装之后,要用玻璃标准刻度只来确定分度值C,即确定每一格刻度间距所代表的不平度高度的实际数值。
确定方法如下:(1)将玻璃标准刻度尺置于工作台上,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并移动标准刻度尺,使在目镜视场内能看到清晰的刻度尺刻线(图6). (2)参看图2,松开螺钉5,转动目镜测微器4,使十字线交点移动方向与刻度尺象平行,然后因紧螺钉5. (3)按表2选定标准刻度尺刻线格数Z,将十字线交点移至与某条刻线重合(图6中实线位置),读出第一次读数然后,将十字线交点移动Z格(图6中虚线位置),读出第二次读数 两次读数差为: (4)计算测微器刻度套筒上一格刻度间距所代表的实际被测值(即分度值)C. 式中 ——标准刻度尺的刻度间距(10) 把从目镜测微器测得的十点读数的平均值乘上值,即可求得值: 思 考 题 1、 为什么只测量光带一边的最高点(峰)和最低点(谷)? 2、测量表面粗糙度还有哪些方法?其应用范围如何? 3、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为什么要确定分度值C?如何确定? 实验五 用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审和轮廓最大高度的理解.二、实验内容 用6JA型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值和值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干涉显微镜是干涉仪和显微镜的组合,用光波干涉原理来反映出被测工件的粗糙程度由于表面粗糙度是微观不平度,所以用显微镜进行高倍放大后以便观察和测量干涉显微镜一般用于测量1~0.03表面粗糙度的值和值图1为6JA型干涉显微镜的外观图图2为该仪器的光学系统图,由光源1发出的光束,通过聚光镜2、4、8(3是滤色片),经分光镜9分成两束其中一束经补偿板10、物镜11至被测表面18,再经原光路返回至分光镜9,反射至目镜19另一光束由分光镜9反射(遮光板20移出),经物镜 12射至参考镜 13上,再由原光路返回,并透过分光镜9也射向目镜19两路光束相遇迭加产生干涉,通过目镜19来观察由于被测表面有微小的峰、谷存在,峰、谷处的光程不一样,造成干涉条纹的弯曲相应部位峰、谷的高度差与干涉条纹弯曲量和干涉条纹间距 b有关(图5b),其关系式为: 式中,为测量中的光波波长本实验就是利用测量干涉条纹弯曲量 a和干涉条纹间距 b来确定值和值。
四、测量步骤1、调整仪器 测量时调整仪器的方法如下:(1) 开亮灯泡,转动手轮10和6(图1),使图2中的遮光板14从光路中转出.如果视场亮度不均匀,可转动调节螺丝4a,使视场亮度均匀. (2)转动手轮8,使目镜视场中弓形直边清晰,如图3所示. (3)在工作台上放置好洗净的被测工件被测表面向下,朝向物镜转动手轮6,遮去图2中的参考镜13的一路光束转动滚花轮2C,使工作台升降直到目镜视场中观察到清晰的工件表面象为止,再转动手轮6,使图2中的遮光板从光路中转出. (4)松开螺丝1b,取下测微目镜1, 直接从目镜管中观察,可以看到两个灯丝象转动手轮11,使图2中的孔径光阑6开至最大,转动手轮7和9,使两个灯丝象完全重合,同时调节螺丝4a,使灯丝象位于孔径光阑中央,如图4所示,然后装上测微目镜,旋紧螺丝动 (5)在精密测量中,通常采用光波波长稳定的单色光(本仪器用的是绿光), 此时应将手柄12椎到底,使图2中的滤色片3插入光路.当被测表面粗糙度数值较大而加工痕迹又不很规则时,干涉条纹将呈现出急剧的弯曲和断裂现象,这时则不推动手柄12,而采用白光,因为白光干涉成彩色条纹,其中零次干涉条纹可清晰地显示出条纹的弯曲情况,便于观察和测量。
如在目镜中看不到干涉条纹,可慢慢转动手轮 14直到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为止(图5a)6)转动手轮7和9以及手轮8和14,可以得到所需的干涉条纹亮度和宽度7)转动工作台2b,使加工痕迹的方向与干涉条纹垂直 (8)松开螺丝1b,转动测微目镜1, 使视场中十字刻线之一与于涉条纹平行,然后拧紧螺丝1b,此时即可进行具体的测量工作2、测量方法 在此仪器上,表面粗糙度可以用两种方法测量 (1)用测微目镜测量 ①转动测微目镜的测微器1a,使视场中与干涉条纹平行的十字线中的一条线对准一条干涉条纹峰顶中心(图5 b),这时在测微器上的读数为然后再对准相邻的另一条干涉条纹峰顶中心,读数为即为干涉条纹间距b②对准一条干涉条纹峰顶中心读数后,移动十字线,对准同一条干涉条纹谷底中心即为干涉条纹弯曲量a按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的定义,在取样长度范围内测量同一条于涉条纹的5个最高峰和5个最低谷,这个干涉条纹弯曲量的平均值为: 被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为; 采用白光时,;采用单色光时,则按仪器所附滤色片检定书载明的波长取值 按评定长度要求,各取样长度的值还需平均后才能作为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可靠数据。
上述测量中,在各个取样长度范围内的最大峰值读数和最小谷值读数之差,为各个取样长度的轮廓最大高度值,选取其中最大的值,按下式计算轮廓最大高度值 (2)用目视估计判定 用肉眼观察视场,直接估读出弯曲量a为干涉条纹间距b的多少倍或几分之一,用目视估读的值来代替测微目镜的读数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对同一条干涉条纹估读5个这样的比值,取其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值同样,根据求得的各取样长度的值再平均后作为最后的评定数据目视估读法效率高、方法简便,但不够准确,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近似的测量方法思 考 题 仪器使用说明书上写着:用光波干涉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就是以光波为尺子来计量被测面上微观峰谷的高度差这把尺子的刻度间距和分度值如何体现?实验六 齿轮齿厚偏差测量一、实验目的l、掌握测量齿轮齿厚的方法2、加深理解齿轮齿厚偏差的定义二、实验内容用齿轮游标尺测量齿轮的齿厚偏差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齿厚偏差是指在分度圆柱面上,法向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图1为测量齿厚偏差的齿轮游标尺它是由两套相互垂直的游标尺组成。
垂直游标尺用于控制测量部位(分度圆至齿顶圆)的弦齿高水平游标尺则用于测量所测部位(分度圆)的弦齿厚齿轮游标尺的分度值为 0.02 mm,其原理和读数方法与普通游标尺相同 用齿轮游标尺测量齿厚偏差,是以齿顶圆为基准当齿顶圆直径为公称值时,直齿圆柱齿轮分度圆处的弦齿高和弦齿厚由图 2可得: 式中 ——齿轮模数(mm);Z——齿轮齿数 当齿轮为变位齿轮且齿顶圆直径有误差时,分度圆处的弦齿高和弦齿厚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移距系数; ——齿形角;——齿顶圆半径的公称值; ——齿顶圆半径的实际值 四、测量步骤 l、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齿顶圆的实际直径 2、计算分度圆处弦齿高和弦齿厚,(可从表一查出) 3、按值调整齿轮游标尺的垂直游标尺 4、将齿轮游标尺置于被测轮齿上,使垂直游标尺的高度尺与齿顶相接触然后,移动水平游标尺的卡脚,使卡脚靠紧齿廓从水平游标尺上读出弦齿厚的实际尺寸(用透光法判断接触情况)。
5、分别在圆周上间隔相同的几个轮齿上进行测量 6、按齿轮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确定齿厚上偏差的和下偏差,判断被测齿厚的适用性思 考 题 1、测量齿轮齿厚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2、齿厚极限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极限偏差(,)有何关系?3、齿厚的测量精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七 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及公法线长度变动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公法线长度变动是指实际公法线的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差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图1)、公法线指示卡规或万能测齿仪测量图 (1) 四、测量步骤 1、按公式计算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公称长度; 式中——被测齿轮的模数(mm); ——齿形角; ——被测齿轮齿数; ——跨齿数(,取成整数)。
当,变位系数时,则 和值也可以从表1查出 2、在公法线千分尺的两个卡脚中卡入齿轮(跨齿数和计算出的相同),沿齿圈的不同方位测量4—5个以上的值(最好测量全齿圈值)调整公法线千分尺的小套筒使两个卡脚与齿面充分接触,此时的读数值就是公法线长度测量时注意应尽量使用公法线千分尺的小套筒,以免测力过大影响测量精度 5、将所有的读数值减去公称长度值再平均,它们的平均值即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所有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公法线长度变动,按齿轮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确定公法线长度上偏差和下偏差以及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并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思 考 题 1、测量公法线长度偏差,取平均值的原因何在? 2、有一个齿轮经测量后确定: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合格而公法线变动不合格,试分析其原因第二部分:机械原理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一、实验目的1、学会根据实际机械的结构测绘机械运动简图的技能2、巩固机构活动度的计算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机构2、钢直尺、内外卡钳、3、同学自备:量角器、铅笔、橡皮、草稿纸。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1、足够说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征的最简单的图形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的构件数目的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机构运动简图中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略的符号来代表相应的构件和运动副2、测绘运动简图的方法:(1) 使被测的机器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 根据相联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和级别3) 从原动件开始,按规定符号及构件的联接次序(一个构件至少与二个构件用运动副相联接)逐步画出机构简图的草稿然后用数字(1,2,3,4……)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语字母(A,B,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4) 仔细测量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如构件上回转副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间的夹角等)选定一个使各构件均能看得见的机构位置,按适当的比例尺将草稿画成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长度比例尺 = 实际长度(厘米) : 图上长度(厘米)(5) 按公式计算机构活动度,但须注意局部自由度和消极约束四、 实验步骤1、草稿纸上徒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草稿,标注出必要的测量出的运动学尺寸,按适当比例画成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如果只要求画机构简图则可不进行测量,但应凭目测使图与实物大致成比例。
2、列出运动副及其构件,计算机构的活动度,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相对照,观察是否相符五、 思考题a) 机构运动简图有什么用途?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b)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构件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任意选定?会不会影响运动简图的正确性?c) 机构活动度的计算对测量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和齿顶变尖现象,并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齿轮范成仪齿条刀具的主要参数: 被切齿轮的主要参数: ,, ,,, ,, ,,,……2、同学自备:圆规、剪刀、铅笔、橡皮三、范成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图2-1为齿轮范成仪简图,圆盘1表示被加工齿轮的毛坯,安装在机架4上,并可挠机架上固定轴O转动代表切齿刀具的齿条2安装在溜板3上,当移动溜板是,轮坯1上的分度圆与溜板3上的齿条节线作纯滚动松开螺钉5即可调整齿条刀具相对于轮坯中心的距离,因此,齿条2可以安装在相对于圆盘1的各个位置上,如把齿条中线安装在与圆盘1的分度圆相切的位置时,则可以绘出标准齿轮的齿廓。
当齿条2的中线与圆盘1的分度圆间有距离时,(其移距值xmm或以在溜板3的刻度上直接读出来)则可按移距的大小和方向绘出各种正移距或负移距变位齿轮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相互啮合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而由机床的传动链迫使它们保持固定的角速成比旋转,完全和一对齿数比相同的齿轮互相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轴线方向作切削运动,这样所切出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今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必亦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形成包络线的刀刃的一系列位置,故通过范成仪来实现上述的刀具与轮坯间的范成运动,用铅笔画出刀具刀刃的一系列位置,就能清楚的观察到齿轮的范成过程四、 实验步骤1、根据齿条刀具的模数m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计算出分度圆的直径,以及标准齿轮正、负移距变位齿轮的基圆、根圆及顶圆直径,将计算结果填在实验报告中,在纸上画出并标注上,剪下圆形“轮坯”2、将附图固定在圆盘上,并使标准齿轮象限下对齿条,调节齿条刀具的中线与毛坯分度圆相切,制作标准齿轮3、开始切制齿轮时,将齿条刀具溜板推到最右边,然后每当报把溜板向左移动一个微小的距离(2~3毫米)时,在代表轮坯的图纸上,用铅笔描下刀具刀刃的位置,直到形成2~3个完整的齿形为止。
4、调节齿条刀具离开轮坯中心,作正移距x毫米,再将图纸转动到相应的象限,然后重复步骤35、调节齿条刀具使其接近轮坯中心,作负移距x毫米,再将图纸转动到相应的象限,然后重复步骤36、比较所得的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在分度圆上的齿厚、齿间、基节以及齿顶齿厚、根圆、顶圆、分度圆和基圆的相对变化特点五、 思考题1、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2、用齿轮刀具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和轮坯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有何要求?为什么?实验三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一、 实验目的1、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的方法2、巩固并熟悉齿轮的各部分尺寸,参数关系和渐开线的性质二、 设备和测量工具1、齿数为奇数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齿数为偶数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变位直齿圆柱齿轮2、游标卡尺三、 原理和方法1、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齿数z,模数m齿顶高系数,顶隙系数,分度圆压力角,变位系数的测定因为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因此尚需通过一定的计算才能确定这此主要参数A、 标卡尺测定公法线长度的方法,确定m,的值测量的方法如图3-1所示:用游标卡尺跨过K个齿,测得齿廓间的公法线距离为毫米,然后再跨过K+1个齿,测得其距离为毫米。
为了保证游标卡尺的两个量足与齿廓在分度圆附近相切,K值应根据被测齿轮的齿数Z参照下表决定Z12-1819-2728-3637-4546-5455-6364-7273-81K23456789由渐开线的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图3-1)与所对应的基圆上的圆弧长度相等,因此 (1) (2)所以: (3) (4)由于式中可能是15°也可能是20°,故分别代入算出其相应的模数,其数值接近于标准值的一组和,即为所求的值B、确定被测齿轮的变位系数因为:变位直齿圆柱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为:变位: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为:标准: ∴ 2xmsinα=WK(变)-WK(标) = WK(变)-WK(标) / 2msinα式中WK(变)——用游标卡尺跨测K个齿所测得的实际公法线长度 WK(标)——利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公式计算而得若所测得的WK(变)=WK(标),则x=0,该齿轮即为标准齿轮。
C、,的测定 根据齿根高的计算公式确定, (6)因此,(3-6)式中仅,二参数为未知,故可以分别用,和,两组标准值代入,符合等式的一组,即为所求的值四、 实验步骤1、 接计数齿轮的齿数z2、 WK,WK+1和df,对每个尺寸测量二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数据3、计算m,α,x,和ha*五、 思考问题1、 决定齿廓开头的参数有哪些?2、 测量时,卡尺的量足放在渐开线齿廓的不同位置上,对所测定的WK,WK+1 有无影响?3、 齿轮的哪些误差会影响到本实验的测量精度?第三部分:机械设计实验一 带传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以及它们与带传递的载荷之间的关系 2.测定弹性滑动率与所传递的载荷和带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绘制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3.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设计原理与扭矩、转速的测量方法二、实验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由于弹性滑动率之值与打滑现象的出现以及带传动的效率都和带传递的载荷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本实验台用灯泡作负载本实验台由主机和测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1.主机 主机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
主电机是直流电动机,装在滑座上,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的轴上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联了八个灯泡,每个40瓦(即图3上的负载灯泡),作为带传动的加载装置砝码通过钢丝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初拉力开启灯泡,以改变发电机的负载电阻,随着开启灯泡的增多,发电机的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当带端传递的载荷刚好达到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完全打滑 2.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由转速测定装置和电机的测扭矩装置两部分组成 A.光电测转速装置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轴上分别安装一同步转盘,在转盘的同一半径上钻有一个小孔,在小孔一侧固定有光电传感器,并使传感器的测头正对小孔带轮转动时,就可在数码管上直接读出带轮的转速 B.扭矩测量装置主动轮的扭矩 T1和从动轮的扭矩 T2均通过电机外壳来测定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并可绕与转子相重合的轴线摆动当电动机启动和发电机负载后,由于定子磁场和转子磁场的相互作用,电动机的外壳将向转子旋转的反向倾倒,发电机的外壳将向转子旋转的同向倾倒,它们的倾倒力矩可分别通过固定在定子外壳上的测力计所测得的力矩来平衡。
即:主动轮上的扭矩T1=Q1K1L1(N·mm) 从动轮上的扭矩T2=Q2K2L2(N·mm) 式中Q1,Q2——测力计上百分表的读数 K1,K2——测力计标定值K1=K2=0.224 L1,L2——测力计的力臂L1= L2=120mm 带传动的效率 我们只要测得不同负载下主动轮的转速和从动轮的转速以及主动轮的扭矩T1,和从动轮的扭矩T2,就可算出在不同的有效拉力下的弹性滑动率(,在两带轮的直径相同时,)以及效率之值以有效拉力F为横坐标,分别以不同载荷下的和之值为纵坐标,就可画出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如上图所示三、实验步骤1.接通电源,实验台的指示灯亮,检查一下测力计的测力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则调整到平衡2.加砝码3Kg,使带具有初拉力3.慢慢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调速按扭,使电机从开始运转逐渐加速到 1000转/分左右,记录 ,Q1,Q2一组数据4.打开一个灯泡(即加载),记录一组、、Q1和Q2一组数据,注意此时和之间的差值,即观察带的弹性滑动现象5.逐渐增加负载(即每次打开一个40瓦的灯泡),重复第4步,直到≥3%左右,即图上的临界点,带传动开始进人打滑区。
若再打开灯泡,则和之差值迅速增大6.完成实验报告(即绘制弹性滑动和效率曲线) 注:本实验台的主要参数:带轮直径D1=120mm,D2=120mm,测力杆长度 L1=120mm,L2=120mm 实验二 滑动轴承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滑动轴承液体动压润滑油膜的形成过程和现象2.测定和绘制滑动轴承径向油膜压力曲线,求轴承的承载能力3.观察载荷和转速改变时油膜压力的变化情况4.观察滑动轴承油膜的轴向压力分布情况5.了解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f的测量方法和摩擦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二、实验台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实验台的构造如图一所示1.实验台的传动装置由直流电动机1通过V带传动2驱动轴沿顺时针(面对实验台面板)方向转动,由无级调速器实现轴4的无级调速本实验台轴的转速范围3~500转500转/分,轴的转速由数码管直接读出图一2.轴与轴瓦间的油膜压力测量装置在轴瓦的一个径向平面内沿圆周钻有7个小孔,每个小孔沿圆周相隔20°,每个小孔联接一个压力表,用来测量该径向平面内相应点的油膜压力,由此可绘制出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沿轴瓦的一个轴向剖面装有两个压力表,用来观察有限长滑动轴承沿轴向的油膜压力情况3.加载装置油膜的径向压力分布曲线是在一定的载荷和一定的转速下绘制的当载荷改变或轴的转速改变时所测出的压力值是不同的,所绘出的压力分布曲线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转速的改变方法于前所述本实验台采用螺旋加载(见图1),转动螺旋即可改变载荷的大小,所加载荷之值通过传感器数字显示,直接在实验的操纵板上读出(取中间值)这种加载方式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使用方便,载荷的大小可任意调节4.摩擦系数测量装置径向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 随轴承的特性、系数值的改变而改变(一油的动力粘度,轴的转速,一压力(P=), W一轴上的载荷,B一轴瓦的宽度,d一轴的直径,本实验台B一125mm,d=70mm)如图4所示在边界摩擦时随的增大而变化很小(由于 n值很小,建议用手慢慢转动轴),进人混合摩擦后,的改变引起的急剧变化,在刚形成液体摩擦时达到最小值,此后,随的增大油膜厚度亦随之增大,因而亦有所增大摩擦系数之值可通过测量轴承的摩擦力矩而得到轴转动时,轴对轴瓦产生周向摩擦力F,其摩擦力矩为F·d/2,它供轴瓦5翻转,其翻转力矩通过固定在弹簧片上的百分表9测出弹簧片的变形量并经过以下计算就可得到摩擦系数之值。
根据力矩平衡条件得:L一测力杆的长度(本实验台 L=120mm)一作用在 A处的反力设作用在轴上的外载荷W,则: 而(一测力计的刚度系数k=0.098 N/格,见实验台上的说明) 一百分表读数(百分表的读数一格数)5.摩擦状态指示装置指示装置的原理如图5所示当轴不转动时,可看到灯泡很亮;当轴在很低的转速下转动时,轴将润滑油带人轴和轴瓦之间收敛性间隙内,但由于此时的油膜厚很薄,轴与轴瓦之间部分微观不平度的凸峰高峰处仍在接触,故灯忽亮忽暗;当轴的转速达到一定值时,轴与轴瓦之间形成的压力油膜厚度完全遮盖两表面之间微观不平度的凸峰高度,油膜完全将轴与轴瓦隔开,灯泡就不亮了三、实验准备与步骤1. 开机前的准备:在弹簧片8的端部安装百分表(测力计),使其触头具有一定的压力值1)用汽油将油箱清理干净,加人 N68(40#)机油至圆形油标中线2)面板上调速旋钮逆时针旋到底(转速最低咖载螺旋杆旋与负载传感器脱离接触(3)通电后,面板上两组数码管亮(左一转速,右一负载),调节调零旋钮使负载数码管清零4)旋转调速旋钮使电机在 100—200转/rpm运行此时油膜指示灯应熄灭。
稳定运行3—4分钟后2.实验(1)启动电机,将轴的转速调整到一定值(可取 200转/分左右),注意观察从轴开始运转至200转/分时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待灯泡完全熄灭,此时已处于完全液体润滑状态;(2)用加载装置加载(约400N);(3)待各压力表的压力值稳定后,由左至右依次记录各压力表的压力值;(4)卸载、关机;(5)根据测出的各压力表的压力值按一定比例绘制出油压分布曲线与承载曲线,四、注意事项:1.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