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寻理无根树,问道张真人

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0KB
约7页
文档ID:105697332
寻理无根树,问道张真人_第1页
1/7

寻理无根树,问道张真人张三丰其人 “见面不如闻名,威震天下的张三丰不过是个貌不惊人的胖子 在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王晶导演借着演员之口,留下这样一句台词事实上,每每谈及张三丰,我们脑海里似乎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形象:须发皆白而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且笑口常开,百岁高龄而武功绝高,似乎张三丰从来都是这样一幅慈祥老爷爷的样貌史载张三丰先生的相貌是“丰神奇异,龟形鹤背,大耳圆睛”,而且两腮长有浓密而茂盛,如戟般坚硬胡须的美髯公,颇有一派仙风道骨风范 当然,在金庸的原著中,我们也曾经见到过作家笔下的少年张君宝――在《神雕侠侣》末尾处,华山之巅一节张君宝首次登场,书中写到:“他小小身材,说话却是中气充沛,声若洪钟,众人听了都是一凛,只见他形貌甚奇,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大耳,虽只十二三年纪,但凝气卓立,甚有威严到了《倚天屠龙记》时代,张君宝第一次出场时尚仍是少年:“郭襄回过头来,只见身后站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粗眉大眼,身材魁伟,脸上却犹带稚气,正是三年前曾在华山之巅会过的张君宝比之当日,他身形已高了许多,但容貌无甚改变待到张君宝在武当山潜心修道创立武当派后再次登场,他已是武林泰斗张三丰,且要庆祝九十岁生辰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张三丰是个生于南宋末年,卒于明初的道士 其实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信仰――道门中人多对《易经》极为熟稔,在道家思想体系中,三代表阳,即乾卦的卦象,而丰则是一竖截三横,即坤卦的卦象,代表阴,因此三丰二字实则暗指乾坤合一、阴阳相协作为道士,张三丰是文始派传人,武当北派创始人,精拳法,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他融合道家流派的传承,广泛的影响了当时所处时代道教的传播,他历宪,英,世宗三朝,是明朝中叶期间朝廷政府的精神支柱象征,在民间得享大名 《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君实,一名君宝,字全一,三丰其号也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传说张三丰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羽化,道教徒说他高寿百余岁明英宗为其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为他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则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也正是基于此,金庸在其小说中也对张三丰进行了如此评价:“(他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 张三丰其事 张三丰声名远播,人们对他的了解也多是他功成名就之后的事迹事实上,张三丰曾写过一首《上天梯》词,可视为他对自己人生的注解:“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 道士出家修行即称作“客”,是出家无家,远离红尘,抛弃世俗的一种谦称身为造化中之一粟,张三丰飘摇于世俗中,辞去后补官员之功名只为一心寻访真师,以获得金丹大道的真传,从此云游四海张三丰中年之时,考妣俱丧,他为了苦寻丹秘,违背祖训没有守孝丁忧,就离开了家乡为了减轻出家寻道给妻儿带来的世俗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无声息的走了而当时,他的儿子尚在总角之年如此一番看破名利、弃官、未丁忧、离家、别妻、弃子、云游、信道、访道、修道的艰苦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人的决心与毅力。

苦心人,天不负张三丰遇到了火龙真师,从此走上了修道之路火龙真师元音切切,为他一一的讲解了炼金丹的秘密筑基练气成内丹,修道则需忘世情遵循天道自然,采药、结火、精意、炼丹,金丹化元婴,而后潜心修道,则成长生之体这其实就是道教宗师的道本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熟悉很多了至正初年,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而后他羁旅四方,初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至正十九年张三丰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恰逢张三丰阳神回归,自然是虚惊一场而后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张振洋、叶阳、张景涛、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两度诏请张三丰入京,他都避而不见,后来索性离开武当再次入名山大川云游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多年后,成祖仍对寻找张三丰之事耿耿于怀,后终得偿所愿,于是有“金殿飞升”的逸闻 武当派的兴起 现实中的武当派创立于湖北省武当山,为内家之宗,起于宋而兴于明。

其名“武当”二字,一是出于道家真武大帝对武当山的赞美,取自“非真武不足当之”一言也;二则寄托了一种怀抱与精神――武,止戈也,当,及时也,果勇也,虽勇者无畏而仁者无敌,应当机立断且敢作敢当 其实早在明代以前,武当山便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传说汉魏以前,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时有刘虬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有谢道通辞官上武当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隐居武当,宋初陈抟隐居武当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 明代是武当山发展的黄金时代有明一代,道教兴盛成祖朱棣曾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曰:“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来,张三丰又为成祖去病延寿,深得成祖信服,至此,张三丰声名大振,武当山亦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 而在金庸的武侠世界,武当派的崛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原本郭襄欲赠予张君宝一只金丝镯,愿庇护他逃离少林派的追捕,张君宝不愿寄人篱下,便上武当山去,找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习觉远所授的九阳真经。

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而后改名为张三丰,创立武当派,从此进入到武林与江湖之中 在《倚天屠龙记》时代,武林已完成了由个人本位向门派本位的转变门派自然是非一人之力而可成,但我们仍要感叹,武当派崛起的实在太快了而且位于湖北的武当与临省河南并不遥远,而坚称张君宝是偷学少林武学的少林派竟然也默许了武当的成立与发展或许少林本是自矜于百年大派的气度,却不曾想到时代赋予武当如此多偏爱,似乎转眼之间武当便已获得了可以和少林并驾齐驱的武林地位 武当派的崛起当然得益于张三丰的个人武学造诣,但与其首代弟子的名声也是密不可分的张三丰共收了七名弟子,前五名由他亲自传授武功,其中宋远桥和俞莲舟武功最高,后两名则由他们的师兄们代传由于这些弟子热衷于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因而博得了“武当七侠”的名声武当七侠的资质人品无可挑剔,江湖上威望崇高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武当派崛起后的第一个全盛时期。

然而水满则溢,月满而亏后来首代弟子中俞岱岩残废,张翠山自刎,莫声谷被偷袭所杀,七侠折损其三二代弟子中,宋青书因行恶事而被张三丰赐死,宋远桥自此绝后,心灰意冷幸而还有俞莲舟、张松溪、殷梨亭三人维持局面到了《倚天屠龙记》时代的末期,则只有谷虚、清虚等人尚堪大任自此,武当派由显转隐,绵绵发展不息,每每有危急时刻,仍甘为武林做出奉献《笑傲江湖》时代有冲虚道长,《连城诀》时代有刘乘风,《书剑恩仇录》时代有余鱼同、陆菲青,武当派从来没有离开武林,他只是把更耀眼的位置留给了别人,而自己,却清风明月两相伴 武当武学思想 在《倚天屠龙记》中,关于张三丰的武功来源,作者交代的十分清楚:觉远所习的梵文《楞伽经》中的夹缝之中,另有一部托名达摩祖师的经书,称为《九阳真经》 关于《九阳真经》的作者与产生,金庸解释道:“此人虽不知名,却也是绝顶的高手一生之中既做过儒生,也当过道士,更出家做过和尚在儒、道、佛三家中领悟到各家的武功要诀,后来与王重阳在第一次华山论剑后斗酒论武,胜王重阳后得以借到九阴真经一览阅览完毕后因自觉其阴气太重,躲入少林将阴阳调和之术和自己根据九阴真经为基础而自创的九阳真经偷写于四卷《楞伽经》的夹缝中以流传于后世”,所以《九阳真经》佛道相参、刚柔并济,中正平和,气象端庄。

《九阳真经》既脱胎与禅宗,因而求明心见性,而其又深谙道家思想,故而有冲盈之妙正如在《倚天屠龙记》中觉远指点少年张君宝时所言:“故示以虚,以无胜有你运气之时,须得气还自我运,不必理外力从何方而来……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气须鼓荡,神宜内敛……要用意不用劲随人而动,随屈就伸……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后发制人,先发制于人 故而张三丰潜心多年闭关潜修,所创的“太极功”,也延续了这种“道”的精神太极”二字最早出自《庄子》,因太极衍生而出的武功并不少,譬如两仪四象剑法等,然而这些武功终究还是流于表象,所持者,乃技而非道而“太极功”与任何武学中以强压弱的思想完全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简御繁、以逸待劳、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其中“借力打力”四字,尤为精义之所在 武当派太极拳特点是形神合一,用意不用力;太极剑的妙谛是圆转如意,绵绵不绝武当派功夫因为源出道家练气之术,因而讲究养气,不以外家劲力见长,而是注重内功的修养,气息绵长,续而不断 其实说到底,武当的武学思想终究与张三丰的道学思想是统一的我们问道武当山,问道武当派,问道张三丰,归根结底是对这一脉“道”的追求。

或许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这就是张真人的《无根树》:“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长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岁月,石火电光,亦如树之无根也仙翁二十四词,以无根树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耳。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