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念环境:指生物有机体周围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的总和环境问题:人类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恰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恶化时,即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谓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 环境受到有害物质污染, 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 生态破坏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遭到破坏生态破坏属直接影响,环境污染属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亚氮等微量气体, 当它们在大气中 的含量不断增加时, 即产生所谓温室效应,使气候逐渐变暖 全球气候的变化,对全球生态 系统带来了威胁和严峻的考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 这些来源包括陆地、 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是对这些生物体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 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 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 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生物圈: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其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 岩石圈的上层以及全部水圈和土圈生物圈生态学:主要研究生命必需元素和重要污染物在大气、 海洋、陆地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气交换过程、陆-海相互作用、火山活动、太阳黑子活动、核污染对地球影响及 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 也称全球生态学,它需要多学科、多部门配合来进行综合性研究, 是至今为止尚未充分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的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与方法、 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受污染的生态系统, 是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第二章概念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环境因子据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协同进化:两个互相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生命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中, 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 生物依靠这些特征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 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同一生活型的物种, 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生态型:指同一个种位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 其所适应环境分化出来的性质, 在遗传中固定下来而产生的类型称为生态型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 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 和正反馈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K=N(T-T 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To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理论地球自我调节理论 Gaia hypothesis: ①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 ②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③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④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⑤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Shelford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为了能够在某一环境更好地生存繁衍, 不断地从形态、生理、发育或行为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特定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变化 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可概括为:1进化适应,生物通过漫长的过程,调整其遗传组成以适合于改变的环境条件; 2生理适应,生物个体通过生理过程, 调整以适应于气候条件、 食物质量等环境条件的改变;3学习适应,生物通过学习、行为以适应于多种多样的环境改变。
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答案)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哪些(1)环境对生物起决定和塑造作用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对生物产生作用,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第三章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年龄结构(锥体):分三个基本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 下降型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数量减少过程的有用工具, 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个体数据编制而成的表格,由许多行和列组成 (通常是第一列表示年龄或发育阶段,从低龄到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存活的情况的数据,并用一定的符号代表) 存活曲线: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而得到)为横坐标, 再以各年龄的存活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 P40逻辑斯谛增长:(S型曲线)世代重叠,连续性生长;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繁殖速率不恒疋生态(生活)对策:生物种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形成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生物所有的这种生活史特征就称为生态对策。
(生态对策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所获得的,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R选择和K选择:按生物的栖息环境和进化策略吧生物分为 r对策者和k对策者R对策者适应于难以预测的多变环境,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生育力高,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单词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也就是蟑螂等生物 K对策者的出生率低,寿命长,成年个体大,具有较完整的保护后代机制,扩散能力弱,竞争力强, 也就是我们等生物集群效应: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竞争:生物为了利用有限的共同资源,相互之间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影响领域性(领域行为):动物占有并保卫领域的这种行为称为领域性为或领域性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协同进化:一种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理论与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先将要调查地段划分为若干样方, 然后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 计数样方中的 全部个体,再以其平均数来估计种群总数标志重捕法:在调查地段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 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N:M=n:m种群增长模型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 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的幼体数量大而老年个体很少。
稳定性种群:锥体呈钟形,种群中幼年、 中年和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体平衡,种群稳定下降型种群:锥体呈壶型,基部窄、 顶部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种间竞争模型:用 Lotka-Volterra 模型分析,其增长方程有dN1/dt=r1N1(1-N1/K1) dN2/dt=r2N2(1-N2/K2)r-K对策理论r对策者适应于难以预测的多变环境,具有使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征,即高生育 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K对策者则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成年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一般扩散能 力较弱,但竞争能力较强,即把有限能量资源多投入于提高存活率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 一般情况下,当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息地时, 首先见过一系列的生态适应,种群增长并建立起种群,以后可能较长期地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也可能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波动, 也有许多种类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 称为大爆发,随后又是大崩溃,当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 有些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种群衰退,甚至灭亡。
问题1 •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哪些生物适合于指数增长理论,哪些适合 于逻辑斯蒂增长理论答:指数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 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种群指数增长(这个我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找不到,大家发散思维吧 sorry )2.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有何理论及实际意义理论:第一:具有稳定的年龄分布•第二:对种群密度测定有恰好的单位 •第三:每个体增长 率与种群大小成线性关系•第四:种群密度对增长率的影响是瞬时作用,不存在时滞效应 •实际意义:首先,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后续讲种间关系时,涉及的 很多模型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其次,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 量的主要模型;最后,r、K两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3. r,k对策者产生的机制和特征是什么 r, k选择在生产实际中有什么知道意义r-选择K-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具灾变性,无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比较有规律规律死亡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咼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 K值承载力种内,种间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竞争选择倾向①发育快②增长力高③提高生育④体①发育缓慢②竞争力高③延迟生育④型小⑤一次繁殖体型大⑤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咼存活力k对策可以保证生物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高 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搞扩散能力又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生境, 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 大部分有害动物属于此类, 是生物防治的对象第四章 概念:生物群落:是指特定时间内生存在一定地区或自然生境里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生态学理论及应用中重要的概念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共同组成生 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的交界区域, 或两类环境相接触的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结合部位,称为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种-面积曲线:为了了解群落的种类组成,通常是在群落的典型地段固定一定面积的样方,登记该样方中所有的物种,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成倍扩大样方的面积, 登记新增加的物种数量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量随之增加,当样方面积逐步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新出现 的物种数量开始逐步减少,最后,随样方面积的增加,种类很少增加 将样方面积和种类数量的关系绘制成曲线,即形成种 -面积曲线优势种:一般来讲,群落中往往有一个或数个种类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强烈地影响其他生物的栖息这种生物称为优势种关键种:在群落中,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与生物量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 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它们消失的或减少,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生物称为关键种。
群落多样性:指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和个体在种间的分配特征叶面积数目: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单位叶的总面积层片:是指群落中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构成的组合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又称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山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演替顶级:随着群落的演替,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期, 称为演替顶级(climax).顶级群落:(P81页)顶级群落有多种说法 1.单元顶级学说2.多元顶级学说3.顶级群落-格局学说顶级群落实际上是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全部 或部分的遭到破坏,只要有原的因素存在,她又能重建理论中度干扰假说(p74)Cornell 提出,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和维持群落价高多样性的假说理由:1. 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入侵断层, 如果频繁、一再出现的话则先锋物种不能发展到演替演替的中期, 物种多样性保持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很长, 使演替能发展到顶级,竞争排斥起到了排斥其他物种的作用, 多样性也不高;3.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多样性最高,他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建立种群。
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多样性:(p63)群落多样性指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和个体在种间的分布特征 实际上群落多样性研究的是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群落多样性有三种1. a多样性2. B多样性3. y多样性看书63页)稳定性:(课本第四章没找到,百度的)群落稳定性事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干扰中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他包括群落现状稳定性、时间过程稳定性、抗扰动能力稳定性和抗扰 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注意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一般认为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多样性越高,群落越稳定,并把群落多样性作为其稳定性的一 个重要尺度群落演替的理论(p80)① 演替顶级概念② 顶级群落的不同学说第五章概念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栖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之间由于不停的进行物质 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和某些能利用化学能的菌类,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成分消费者:是不能用完无机物制造有的生物, 它们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生物分解者:都属于异样生物,是将有机物质逐步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生物。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食物网:生态系统中不同的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营养级: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称作一个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数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初级生产:绿色食物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和固定太阳能, 将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 物的过程叫初级生产总初级生产量:单位面积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量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中,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部分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 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储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 经过同化作用转化成自身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回归到环境中,称为物质循环,又称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平衡: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动, 若遇到外来干扰,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始的稳定状态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书 119页)抵抗力:指生态系统抵抗外在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其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人 工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水、碳、氮、磷循环等)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理论问题1、 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维持生态平衡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 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 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 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一方面是维持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 •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第二问不够具体)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哪些基本规律(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物理系统不同2 )能量是单向流3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4 )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3、 有哪些因素影响初级生产力提高初级生产力有哪些途径主要因素:光、C02水、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以及污染、植物的类型、品系和消费者等 途径: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和水分制约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护最佳的群体结构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循环有何异同异:气体型循环物质的主要贮存库为大气和海洋, 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的过程, 速度较快,如氧,二氧化碳,氮等的循环;沉积型循环物质的主要贮存库为岩石,其分子和化合 物没有气体形态,主要通过岩石分化和沉积物分解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速度极慢,如磷,钙,钠,镁等的循环。
同:(不确定)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碳循环主要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换为二氧化碳的过程氮循环主要过程:通过高能固氮、生物固氮或者工业固氮这三个固氮作用, 被固定的氮以硝酸盐形式存在,被绿色植物吸收后转化为氨基酸, 合成蛋白质,这样环境中的氮就进入了生态系统草食动物摄食后利用植物蛋白质合成动物蛋白质, 动植物死亡后体内的有机态氮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态氮, 形成硝酸盐重新被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经反硝化作用形成 N2,返回大气中这样,氮又从生命系统中回到无机环境中硫循环主要过程: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 S02, —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 H2S04,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变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 又能将硫元素释放到土壤或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磷循环主要过程:(P112)6.湿地为什么能降解污染物如何利用湿地的净化功能来处理城市废水答: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被誉为“地球之肾” 。
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发挥作用吸纳水中的营养物 进入湿地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通过植物、微生物的吸收、沉降等作用 而将其从水中排除,并可将水中的金属物质及一些有毒物质一同消除 湿地能吸纳过量的营养物,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以下作用 | :降低水流速,促使物质沉积,沉积物吸附化学物;多样化的好氧与厌氧过程、分解者的分解过程促进硝化 -反硝化反应、化学沉淀和其他化学反应,除去水体中的化学物;高生产力导致高矿物质吸收量,进而储存在湿地沉积物中等降解有机物湿地的 pH值都偏低,有助于酸催化水解有机物浅水湿地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湿地的厌氧环境又为某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可能概念景观: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 .缀块:也叫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 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 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人口增长、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荒漠化等内容。
全球生态学:是研究全球范畴或整个生物圈的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 科学,其研究范畴涉及全球范围或整个生物圈的生态问题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缀块一廊道一基质缀块分类:(1)资源环境缀块;(2)干扰缀块;(3)残存缀块;廊道分类:(1)干扰廊道;(2)残存廊道;(3)资源环境廊道;(4)种植廊道基质的判断标准:(1)相对面积;(2)连通性景观等级性原理一般而言,处于等级高层次的行为或动态表现出大尺度、 低频率、慢速度的特点,而低层次行为或过程表现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度的特征不同等级层次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高层次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低层次为高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景观尺度效应原理尺度一般是指某一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 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用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分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持续的范围结构镶嵌一景观缀块动态原理主要内容包括:(1)生态系统是由缀块镶嵌体组成的等级系统; (2)生态系统的动态是缀块个体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总体反映; (3)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二者的关系依赖于尺度;(4)非平衡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局部尺度上的非平衡和随机过程往往是系统稳定性的组成部分;(5)具有兼容机制和复合稳定性。
景观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异质性分析:(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景观格局从结构上分,分为点格局,线格局和网格局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其方法和原理的应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在景观、群落、基因等多个等级层次上进行,要重视景观空间结构与生 态过程在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采取人工措施重建生态系统, 改造原有的景观格局,改善或恢复受胁迫下受损的系统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为土地规划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帮助评估和预测规划与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学后果,而规划和设计的景观可以用来检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说 例如,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和空间模型店小二民遥感技术结合, 可以大大促进景观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景观生态管理全球变化环境尺度的选择是全球变化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也关系到各种尺度转换以及大尺度模拟的精确度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1、 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1) 大气成分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工排放各种温室气体,从而影响大气成分组成。
2) 对全球气候的调节直接地改变水文条件、热量平衡、云层分布等2、 水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1) 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缓和大气中的 C02浓度来调节大气温室效应2) 淡水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通过吸收大气中的 C02而减缓大气中C02浓度的 增加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C0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氮沉降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改变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其他全球变化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的影响全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全球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温度变化对其影响水位和水量变化及其影响营养成分和PH值变化及影响辐射的变化及其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变化及其影响问题1, 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功能之间的关系式什么(即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过程决定景观功能,也影响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在时间上的变化 景观功能是景观生态过程的瞬间表现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C0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氮沉降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改变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其他全球变化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的影响全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富营养化臭氧层破坏全球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温度变化对其影响水位和水量变化及其影响营养成分和PH值变化及影响辐射的变化及其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变化及其影响3, 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的响应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陆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 ,其中包括大气成分调节和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二是水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 ,其中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第七章 概念:干扰:干扰是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 对个体或个体群产生的不连续的, 间断的斩杀,位移或损害干扰生态学:干扰存在于许多系统, 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上, 并且在所有生态学组织水平上 具体说,它可以在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中发生,也可以在所有组织水平上发生退化(受损)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 ,使生态系统的某先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如果干扰频率过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完全优势;如果干扰频率过高,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侵占能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力特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只有当干扰频率中等时,物种生存的机会才是最多的,群落多 样性最高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生稳定性查、对外界干扰能力脆弱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 其学科任务是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与重建问题理论中度干扰假说:其核心观点是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较高多样性恢复生态学理论:包括 1.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2.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3.集合规则理论4•恢复的概念模型理论 5.适应性恢复理论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有利于促进系统演化2干扰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因子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原则、措施与程序:目标:广义的恢复目标是通过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并补充生物组分而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回到一个更自然的条件下原则:生态恢复的原则一般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措施:1,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恢复技术; 2,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3,生态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书无具体措施内容)[:1,建立互利共生网络2,延长食物链;;;;;百 度】程序:1,首先明确被恢复对象,并确定系统边界; 2,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分析; 3,生态退化的综合评判,确定恢复目标;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自然 -经济-社会-技术可行性分析;5,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建立优化模型,提出决策与具体的实施 方案;6,进行实地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试验与模拟研究 ;7对一些成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示范与推广,同时要加强后续的动态监测与评价。
国际恢复生态会在不同时期先后提出三个定义:1, 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 1994);2, 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1995);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3, 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问题:1,干扰在生态学上有哪些积极作用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弹 性,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的干扰波动就是适度干扰 适度干扰可以为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外界刺激,为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活力适度的干扰可以给生态系统带来环境上的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为更多的物种提供了生存条件,增加了系统中物种的多样 性2,比较退化生态系统和正常生态系统的特征退化生态系统和正常生态系统的特征之比较生态系统特征退化生态系统正常生态系统总生产力量/总呼吸量(P/R)<11生产量/单位能流量低高食物链直线状,简化网状、以碎食链为主矿质营养物质开放或封闭圭封闭生态联系单一复杂敏感性、脆弱性、稳定性高低抗逆能力弱强信息量低高熵值高低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物 种、基因和生化物质的多样 性低高景观异样性低高层次结构简单复杂3,如何理解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概念试述二者关系: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内涵包括如何帮助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研究恢复生态学的目的, 而生态恢复学是帮助恢复生态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指导。
4, 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答: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保护、 改善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社会经济发展 提供持续的资源和环境基础5, 用一实例说明如何应用恢复生态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实践,具体提出恢复的目标、原则、措施与程序答:目标: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年、格局、异质性、功能原则:自然法则、社会经济原则和美学原则程序:确定恢复对象的实践范围;评价样点并鉴定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几过程;找出控制和缓解退化的方法;根据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系统结构、 功能目标;制定测量的成功标准;发展在大尺度下完成有关目标的实践技术并进行推广实践; 与土地规划、管理策略部门交流理论和方法; 检测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变量, 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解第八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维持和满足人类生存,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产生态系统产品(如海产品、牧草、木材、生物燃料、纤维、药材、工业产品及其原料)的条件和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①分类:分为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四大类型产品供给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产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食物和纤维2燃料3遗传资源4生化药剂5观赏资源6淡水7水能。
调节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过程调节中获取的效益,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空气质量维持2气候调节3水调节4侵蚀控制5水净化和废物处理 6人类疾病调节7生物控制8传粉 9防风护堤文化服务指人类通过精神上的充实、 感知上的发展、印象、娱乐和审美体验等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益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文化多样性2精神和宗教价值3知识体系4教育价值5灵感6美学价值7社会关系8地方感9文化遗产价值10娱乐和生态旅游 支持服务包括第一性生产、氧气生成、土壤形成和保持 、营养循环、水循环、提供栖息地等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 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 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 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生态补偿:(P213页,这个有很多种,自己看)生态补偿问题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 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目前,关于生态补偿的概念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问题生态补偿方式&途径:(待解决)第九章概念生态系统管理: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 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 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P220生态风险评估: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定量确定环境危害对人类负效应的 概率及其强度的过程P226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 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 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 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生态城市至少应符合生态经济学高效原则、人类生态学满意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生态城市内涵:1以区域为依托,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联系便捷、设施齐全的城市系统;2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资源; 3采用文明、节约、环保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消费效益高; 4将自然融入城市,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5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城市自身文化建设,使城市具有文化内涵;6居民生活质量高,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高标准生活环境; 7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 8有完善的城市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 P232理论: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同下问题简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 人为的随意分割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
因此在管理中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分割2. 动态性原则生态系统的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演替过程,包括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即使没有人为干扰,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联系,使系统 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维持需求的平衡特定生态系统的功能总是和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 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发生着各种生态过程3. 再生性原则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和再生功能 其主要组分生产者为地球上一切异养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是全球生物资源的营造者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的物质进行取 食加工和再生产,通过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流,如物质流、能量流等,形成次级生产初级 生产和次级生产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食品、 工农业生产的原料以及医院等生态系统的这种生产能力和再造性, 在管理中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从而保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服务4. 循环利用性原则生态系统中有些资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在进行管理是要遵循经济、生态规律5. 平衡性原则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常处于稳定和自我调节的状态,212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受到生态P222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阈的制约6. 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和保持旺盛生产力的关键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与技术有哪些生态风险评估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清洁生产费用资源化管理与 “5R方法(“5R"指抵制reject 减少reduce修复repair 回收recycle 相应react)生态工业园区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研究,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信息技术的应用 P226-228第11章概念: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P226绿色GNP绿色GNP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扣除对人为活动而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所需的费用后,剩余的国民生产总值 P278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科学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 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 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P283生态工程: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双双受益, 着眼于生态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从追求一维的经济增长或自然保护, 走向富裕、健康、文明三维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和可持续发展P289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指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P308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组成的,它的结构是由区域生态环境(物质供给的源、产品废弃物的汇和 调节缓冲的库),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地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工智能环境) ,文化社会环境(文化、技术、组织、政治、宗教等)相互耦合而成 P279理论: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1.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 2.生态工程技术调控原理 P293-294产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生态位原理2竞争共生原理3反馈原理4补偿原理5循环再生原 理6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 7生态发育原理 8最小风险原理 9系统论原理10投入/产出原理11自组织原理12等级原理13尺度原理 P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