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细菌、放线菌第三节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酵母、霉菌酵母、霉菌第四节第四节 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病毒、噬菌体病毒、噬菌体 本章要求熟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本章要求熟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熟悉微生物的一般形态熟悉微生物的一般形态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w 微生物怎样确认?微生物怎样确认?w(1 1)生命活动,培养后确认生命活动,培养后确认w(2 2)显微镜观察)显微镜观察w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w(1 1)形态)形态w(2 2)生理生化)生理生化w(3 3)生态)生态w 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w(1 1)显微镜观察法:原始、染色)显微镜观察法:原始、染色w(2 2)纯种分离)纯种分离w(3 3)培养及接种)培养及接种w(4 4)生理特性试验)生理特性试验一、显微镜观察法一、显微镜观察法 w 微生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个体微小微生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个体微小w 细菌细菌 0.30.35 58 810 m 10 m 放大放大10001000倍倍w 酵母酵母 长长 5 5 30 m30 mw 宽宽 1 1 5 m 5 m 放大放大200200400400倍倍 w 1压滴法观察活的微生物w 多用于霉菌、酵母的观察w 方法:w 载玻片挑种盖玻片覆盖显微镜观察 w 2 2、悬滴法、悬滴法w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状态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状态w 方法:方法:w 盖玻片盖玻片滴样滴样反转盖玻片反转盖玻片放在凹玻片上方放在凹玻片上方固定固定培养培养镜检镜检 w 3 3、染色法、染色法w 目的:使被观察的微生物与背景色差增加,目的:使被观察的微生物与背景色差增加,以利于观察。
以利于观察w 用途:用途:w 显示细胞结构、探查成分的性质、分布显示细胞结构、探查成分的性质、分布w 鉴别细菌的种类;鉴别细菌的种类;w 区别细胞的死活;区别细胞的死活;w 粗略测定细菌的等电点粗略测定细菌的等电点w(1 1)单染法)单染法w 只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着色的方法称之只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着色的方法称之w 常见染料如美兰、龙胆紫、花红、蕃红等常见染料如美兰、龙胆紫、花红、蕃红等w 方法:方法:w 载玻片载玻片涂片涂片干燥干燥固定固定染色染色水洗水洗干燥干燥镜检镜检w NoteNote:若观察活菌时,则不需固定若观察活菌时,则不需固定w 要求:要求:涂片要均匀;涂片要均匀;染色时间要准确染色时间要准确w 例如:区别酵母细胞的死活(美兰法)w 活细胞代谢能力强,还原美兰为无色w 死细胞代谢能力弱,不能还原美兰,染成兰色w(2)复染色法w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色剂使微生物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w 革兰氏染色法,1884年丹麦医生G.Gram首先使用,以后多次改良w 使用三种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蕃红,可以用来鉴别细菌,又称鉴别染色法w 细菌革兰氏染色:w G()阳性 兰色 w G()阴性 红色w 抗酸染色法 鉴别结核杆菌w 染色剂 石炭酸复红、碱性酒精(脱色)、美兰w 微生物 抗酸染色法 w 红色,抗酸性微生物 兰色,非抗酸性微生物w 另外,特殊染色法芽孢、荚膜、鞭毛染色等。
w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必须掌握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w 纯种分离从混合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一种微生物的过程w 常见方法四种:w 平板划线法w 稀释平板法w 特殊培养基法w 单细胞分离法 w 1 1、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法w 范围:常用来分离酵母、细菌等微生物范围:常用来分离酵母、细菌等微生物w 方法:用无菌的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在固体方法:用无菌的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在划线过程中使其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划线,在划线过程中使其在平板上稀释,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在平板上,由细上稀释,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在平板上,由细胞在平板上长出菌落从一个细胞形成的菌胞在平板上长出菌落从一个细胞形成的菌落,可以为单纯的菌落落,可以为单纯的菌落w 实际应用时,以该过程进行多次重复实际应用时,以该过程进行多次重复w 划线操作:扇形;连续;方格划线操作:扇形;连续;方格w 平行;平行;“之之”形形 w 2 2、稀释分离法、稀释分离法w 范围:适于所有微生物的分离范围:适于所有微生物的分离w 方法:通过不断的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方法:通过不断的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稀释样品注入平板,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稀释样品注入平板,涂匀于平板表面,则分离的微生物被固定在涂匀于平板表面,则分离的微生物被固定在原处而生成菌落。
原处而生成菌落w 实验为操作方便一般采用实验为操作方便一般采用w 9.0 ml9.0 ml无菌水无菌水(生理盐水生理盐水)+1.0 ml)+1.0 ml样品液w 或者或者:4.5+0.5;99+11,19+1:4.5+0.5;99+11,19+1等等w 3 3、特殊培养基培养分离法、特殊培养基培养分离法w 范围:适于所有微生物范围:适于所有微生物w(1 1)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w 培养基中一些组成分对某些微生物有抑制或培养基中一些组成分对某些微生物有抑制或促进作用,从而使其与其它微生物区别开来促进作用,从而使其与其它微生物区别开来w 例如: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革兰氏阳性细菌G G(+)可被碘液抑制,)可被碘液抑制,G G()细菌生长出来细菌生长出来w(2 2)鉴别培养基)鉴别培养基w鉴别培养基的特殊成分使微生物的鉴别培养基的特殊成分使微生物的菌落呈现特征,则使于识别和挑选菌落呈现特征,则使于识别和挑选w 4 4、单细胞分离法、单细胞分离法w 范围:霉菌、酵母、原生动物等个体较范围:霉菌、酵母、原生动物等个体较大的微生物大的微生物w 工具:单细胞分离操作器工具:单细胞分离操作器w 原理:在显微镜下挑取分散的单个细胞,原理:在显微镜下挑取分散的单个细胞,然后培养,达到分离的目的。
然后培养,达到分离的目的w NoteNote:纯种分离时的方法应用经常联合:纯种分离时的方法应用经常联合使用,如使用,如3 3和和2 2联合使用等,可以提高分联合使用等,可以提高分离效果三、接种和培养三、接种和培养 w 接种用微生物菌种或含菌材料将微生物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的过程w 培养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于营养基质中生长繁殖的过程w 1 1、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微生物的接种方法:w(1 1)涂布法: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涂布法: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w(2 2)划线法:固体培养基表面,斜面划线、)划线法:固体培养基表面,斜面划线、平板划线平板划线w(3 3)点种法:固体培养基表面,局部点种点种法:固体培养基表面,局部点种w(4 4)穿刺法:固体培养基内部,点穿刺、线)穿刺法:固体培养基内部,点穿刺、线穿刺w(5 5)浸洗法:液体培养基)浸洗法:液体培养基w(6 6)活体接种:医学上常用,采用动物培养)活体接种:医学上常用,采用动物培养病原菌病原菌w 动物接种、离体活组织接种等动物接种、离体活组织接种等w 鸡胚胎接种:检查感冒病毒鸡胚胎接种:检查感冒病毒w 2、微生物的培养(1)分类w O2需求不同:好氧培养(发酵)w 厌氧培养(发酵)w 兼性厌氧培养(发酵)w 培养方法不同:分批培养(发酵)w 连续培养(发酵)w 补料分批培养(发酵)分批培养分批培养:一次进料,一次出料一次进料,一次出料连续培养:连续进料,连续出料连续培养:连续进料,连续出料补料分批培养:一次进料,多次补料,一次出料w (2)培养条件w 微生物培养中所必需的条件,包括营养物,pH、温度、O2、渗透压等四、生理特性实验四、生理特性实验 w 1 1、适应环境特性实验:、适应环境特性实验:w 生长温度、生长温度、pHpH、湿度、耐盐性等、湿度、耐盐性等w 2 2、生化试验、生化试验w 对生化试剂反应等。
对生化试剂反应等w 例如:酵母,能否利用淀粉?产酸?例如:酵母,能否利用淀粉?产酸?产酯?产酯?w 3 3、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w 利用免疫血清进行试验,又称抗原性试利用免疫血清进行试验,又称抗原性试验w “抗原抗体抗原抗体”专一性结合专一性结合w 含有抗体结合,否则不结合含有抗体结合,否则不结合w 4 4、动物试验、动物试验w 病原微生物致病试验,药物药理试验等病原微生物致病试验,药物药理试验等第二节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细菌和放线菌细菌和放线菌 w 原核微生物是比较低级的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是比较低级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蓝藻、绿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蓝藻、绿藻等藻等w 定义:细胞含有不具体的细胞核,细胞定义:细胞含有不具体的细胞核,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之分,遗传物质不组核没有核膜、核仁之分,遗传物质不组成典型的染色体的微生物称原核微生物成典型的染色体的微生物称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蓝细菌一、细菌一、细菌 w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微生物w 从与人类的关系分为:w 中性细菌:大部分细菌w 有益菌:乳酸菌、棒杆菌、枯草杆菌等w 有害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出血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脑膜炎双球菌等w (一)细菌的形态特征w 1、个体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w 2、大小:球菌:0.2-1.5 mw 杆菌:(0.2-1.5)(0.7-8)mw 螺旋菌(0.3-1)(1.0-2.0)m.双球菌(显微镜下示意图)双球菌(显微镜下示意图)八 叠 球 菌动物宿主感染杆菌濒临死亡Different Shapesw (二)培养特征(二)培养特征w 1 1、菌落特征、菌落特征w 菌落菌落由单个或少数细胞在固体由单个或少数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出来的较大的子细胞群落培养基表面繁殖出来的较大的子细胞群落w 细菌的菌落一般较小,质地较密,透明或细菌的菌落一般较小,质地较密,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有米黄,淡黄等多种,有光泽半透明,颜色有米黄,淡黄等多种,有光泽w NoteNote:培养条件对细菌菌落有影响:培养条件对细菌菌落有影响w 2 2、其它培养特征、其它培养特征w 斜面培养特征和液体培养特征等也是细菌重斜面培养特征和液体培养特征等也是细菌重要的分类依据要的分类依据铜质假单孢菌粘质沙雷氏菌弗氏志贺氏菌 细菌的菌落特征 细菌的一些培养特征w (三)细菌细胞的结构w 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质体和内含物。
w 特殊结构包括:糖被、鞭毛、菌毛和芽孢w 1 1、细胞壁、细胞壁w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壁,是一层无色、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壁,是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薄膜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薄膜w 作用: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保持细胞形状w 保护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保护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破裂破裂w 化学成分:肽聚糖为骨架的网袋结化学成分:肽聚糖为骨架的网袋结构构w 不同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不同,不同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不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把细菌分为两类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把细菌分为两类w G G()、()、G G()()w 过程:过程:w 涂片涂片固定固定革兰氏甲液染色革兰氏甲液染色革兰氏乙液染色革兰氏乙液染色酒精脱色酒精脱色水洗水洗蕃红复染蕃红复染干燥干燥镜检:镜检:w G G():兰、紫色():兰、紫色 w G G():红色():红色 w 原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有很多种,但与细原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有很多种,但与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有关菌的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有关w 一般认为:一般认为:G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脂类化合物(脂多糖),肽聚糖含量低,多的脂类化合物(脂多糖),肽聚糖含量低,染色过程中经脂溶剂染色过程中经脂溶剂酒精的处理,酒精的处理,溶解了脂类化合物,使溶解了脂类化合物,使G G()菌的细胞壁通()菌的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酒精溶解抽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酒精溶解抽提出来,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呈红色提出来,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呈红色w G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脂类()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脂类含量低,酒精脱色时,细胞壁中肽聚糖收缩,含量低,酒精脱色时,细胞壁中肽聚糖收缩,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未被抽提出来,故细胞呈紫色物未被抽提出来,故细胞呈紫色 G()、()、G()菌的生理特性比较()菌的生理特性比较特特 征征G()()G()()青霉素敏感性青霉素敏感性高高低低碱性染料抑制碱性染料抑制高高低低营养要求营养要求大多数复杂大多数复杂 简单简单物理因素破坏抗性物理因素破坏抗性强强弱弱 因此,革兰氏染色法不仅是颜色反应,而且可以因此,革兰氏染色法不仅是颜色反应,而且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作为分类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w 2 2、细胞膜、细胞膜w 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一层柔软而富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膜,厚度有弹性的半透膜,厚度 5 5 8 nm8 nmw 结构: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质结构: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质w 组成:蛋白质组成:蛋白质 6060 类脂类脂 4040w 功能:功能:高度选择性膜,控制物质交换高度选择性膜,控制物质交换w 膜上具有丰富的酶系,对代谢有重膜上具有丰富的酶系,对代谢有重要作用要作用 细胞渗透屏障,阻止代谢产物渗出细胞渗透屏障,阻止代谢产物渗出 磷 脂 极 性 脂 脂 肪 酸 链 蛋 白 质 Structure of Cytoplasmic Membranew 3 3、核质体、核质体w 主要成分:主要成分:DNADNAw 功能:细胞遗传物质,传递遗传特性功能:细胞遗传物质,传递遗传特性w 4 4、核糖体、核糖体w 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w 5 5、细胞质及内含物、细胞质及内含物w 细胞质:无色、透明、粘稠的胶状物细胞质:无色、透明、粘稠的胶状物w 成分: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成分: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类、无机盐糖类、无机盐w 细胞质是细胞的内在环境,含有多种酶细胞质是细胞的内在环境,含有多种酶系,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系,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w 内含物:质内颗粒、可溶性内含物内含物:质内颗粒、可溶性内含物 w 6、鞭毛w 着生点:细菌的基粒w 功能:细菌运动的器官w 组成:蛋白质、少量多糖、脂类w 着生方式:4种w 细菌是否具有鞭毛及着生方式均可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 w 7、菌毛w 类似于鞭毛,但与运动无关。
w 常出现在G(-)菌上,与细胞繁殖有关,如F线毛w 8 8、糖被、糖被w 细菌在其体表外由分泌的粘状液或胶质细菌在其体表外由分泌的粘状液或胶质状的组成一个致密层时称为糖被状的组成一个致密层时称为糖被w 糖被包括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糖被包括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w 成分:水,成分:水,9090以上,糖类、多肽类或以上,糖类、多肽类或多糖蛋白复合体多糖蛋白复合体w 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个遗传特性,只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个遗传特性,只有一定条件才能产生,不产生也可正常有一定条件才能产生,不产生也可正常生长生长球菌杆菌荚膜荚膜w 糖被在细菌的生长发育中有一定生理糖被在细菌的生长发育中有一定生理功能:功能:w 养料储存库养料储存库w 用于堆积废物,且可抵抗干燥用于堆积废物,且可抵抗干燥环境环境w 保护细胞如可增强致病菌的保护细胞如可增强致病菌的毒力等毒力等w 9、芽孢w 产生芽孢的细菌:好气的芽孢杆菌;厌气的梭状芽孢杆菌、八叠球菌等w 芽孢的形状,大小及在菌体中的位置可以作为鉴定细胞的重要依据w 形成芽孢:遗传特性决定w 适宜的环境:至今不明 Note: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适宜条件下则吸收营养,发育成营养细胞w 研究发现: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w 芽孢壁致密不透水。
w 因此,芽孢可以抵抗恶劣环境:w 耐热、耐干燥w 抗化学药品w 用途:保存菌种w 评价杀菌效果w 菌种的分类鉴定w 灭菌依据:抗热性最强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四)细菌的繁殖方式 w 细菌一般的分裂的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细菌一般的分裂的无性繁殖方式繁殖,即由一个细胞分变为二个细胞即由一个细胞分变为二个细胞w 步骤:步骤:细胞核区分裂细胞核区分裂w 新细胞壁形成新细胞壁形成w 子细胞分离形成独立细胞子细胞分离形成独立细胞w 细菌由一个细胞分裂为细菌由一个细胞分裂为2 2个,个,2424个,根据分裂的方向不同及分裂后个,根据分裂的方向不同及分裂后为子细胞排列的状态不同,形成各种形为子细胞排列的状态不同,形成各种形式的群体式的群体 工业上常用常见的细菌工业上常用常见的细菌 w 发酵工业: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醋酸杆菌、棒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等w 食品腐败菌:假单孢菌、无色杆菌、产碱杆菌、黄色杆菌和明串珠菌等w 病原菌:埃希氏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等w 1、枯草芽孢杆菌w 芽孢杆菌,菌落变化大 G(+)w 用途:蛋白酶、-淀粉酶、5核苷酸酶、氨基酸、核苷等w 如:BF7658 生产-淀粉酶w AS1.398 中性蛋白酶 w 2、德氏乳酸杆菌w 杆菌 G()营养要求复杂w 工业用途:生产乳酸、乳酸钙乳酸杆菌乳酸杆菌w 3、乳链球菌w 细胞卵球形,向链方向延长,G(),可发酵多种糖类。
w 用于乳制品工业及我国传统食品工业中w 4、肠膜状明串球菌w 细胞球状,成对 G()w 糖厂有害菌,利用蔗糖生产或葡聚糖w 工业用途:葡聚糖生产菌 5、醋酸杆菌w G(),中性或酸性(pH4.5)条件可氧化乙醇为乙酸w 可利用多种碳源w 如:中科1.41,最高产酸7-9,耐酒精度8,pH3.5-6,T 2830 w 6、北京棒杆菌w 细胞短杆或小棒状,单个或呈“八”字排列G(),有异染色粒w 工业上应用生产合成谷氨酸、赖氨酸 w 如:AS1.299、AS1.542 生产谷氨酸 w 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w 形态:球杆菌 大小1-30.5m G()w 生理:245 厌氧或微好氧、pH5.0-9.0 低温缓慢生长w 来源:动物粪便w 牛 奶w 发酵不好的青贮饲料w 土 壤w 动物为主要宿主,人为传染源w 传播途径:粪便污染食品,经口传播w 婴儿、胎儿:母体中细菌或乳制品w 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持续数天或数周,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持续数天或数周,临床表现分为侵袭型和腹泻型侵袭型病人潜伏期临床表现分为侵袭型和腹泻型侵袭型病人潜伏期2-2-6 6周,开始常有肠胃炎的症状,最明显的表现是败血、周,开始常有肠胃炎的症状,最明显的表现是败血、脑膜炎和发热。
孕妇、新生儿、免疫缺陷的人为容易脑膜炎和发热孕妇、新生儿、免疫缺陷的人为容易感染的人群对于孕妇可导致流产、死胎等后果,幸感染的人群对于孕妇可导致流产、死胎等后果,幸存的婴儿则容易患脑膜炎,导致智力缺陷或死亡病存的婴儿则容易患脑膜炎,导致智力缺陷或死亡病死率高达死率高达20%-50%20%-50%腹泻型病人的潜伏期腹泻型病人的潜伏期8-248-24小时,小时,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w 对于单增李斯特菌敏感的人群,建议少吃一些生的食对于单增李斯特菌敏感的人群,建议少吃一些生的食物和色拉等,以远离单增李斯特菌的严重感染物和色拉等,以远离单增李斯特菌的严重感染w 单增李斯特菌中毒的预防:在冰箱冷藏的熟肉制品及单增李斯特菌中毒的预防:在冰箱冷藏的熟肉制品及直接入口的方便食品、牛奶等,食用前要彻底加热直接入口的方便食品、牛奶等,食用前要彻底加热w 8、假单孢菌w G()好氧w 特点: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能力强,造成食品的变质,污染食品后产生水溶性荧光色素w 嗜冷细菌 w 9、无色杆菌 G()w 特点:能使禽、肉、海产等食品变质发粘w 10、产碱杆菌 G()w 分解糖类、产色素,培养基上产碱,引起乳品及其它动物性食品产生粘性变质。
w 11、黄色杆菌属 G()w 分解蛋白质能力强,引起乳、禽、肉、蛋等腐败变质 w 12、埃希氏杆菌 大肠杆菌群 G()w 食品中重要的腐生菌 w 13、沙门氏菌、志贺氏杆菌 w G(),传染病菌 w 14、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G(),厌氧或好氧产生芽孢w 肉毒素,最毒的毒素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w 15、葡萄球菌w G(),好氧或兼性w 耐盐,耐热w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使人中毒 w 16、炭疽病菌 G()w 厌氧,芽孢杆菌w 17、发光细菌w 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射光杆菌属的细菌 w 1818、空肠弯曲杆菌、空肠弯曲杆菌 w 空肠弯曲杆菌是近年来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与生肉、生奶和生水中患腹泻病的宠物也是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来源w 少量的空肠弯曲杆菌可能导致疾病,交叉污染也会致病食物烹饪过程和牛奶的消毒就能杀灭空肠弯曲杆菌w 空肠弯曲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感觉不适,紧接着是剧烈腹痛和腹泻,可能出现带血的大便症状通常持续2-5天,长的可达10天,如有反复可能持续数周w 由于空肠弯曲杆菌不耐热,能在一般热处理过程中杀灭因此,预防弯曲菌病要避免食用未煮透的食品,尤其是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