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013GS09138立项编号计划类别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类别专项主管处室F 社发处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资源库开发研究申请单位名称: 甘肃省XXXXXXXX项目负责人: XXXXXx联系: 0931-XXXXXXX推荐单位名称: 省XXXXXXX填报日期: 2013-03-26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制 一、 单位情况单位名称 单位性质事业型研究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通讯地址 所在地城关区邮编730000法人代表 职工总数 (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 (人)研究开发人员 (人) 开户银行 账号 开户银行地址兰州市东岗西路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万元)总产值0.000利税总额0.000销售总额0.000年研究开发经费0.000其他主要参加单位序号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二、项目情况项目名称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资源库开发研究所属技术领域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计划起止时间2013-06-01 至 2015-06-30技术来源自有技术项目活动类型应用开发创新类型原始创新预期技术水平创新性首创先进性国内领先预期成果其他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预期知识产权获得国外发明专利0项国内发明专利0项其他0项项目现处阶段研发阶段是否产学研项目否项目已有知识产权情况已获发明专利数0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数0项已获实用新型专利数0项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数0项项目简介(限100字)以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应用先进的数字化视频信息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资料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三、项目成员项目负责人姓名 性别男民族汉族证件类型身份证证件号 年龄 职称高级职称从事专业视频技术项目分工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最高学历 职务 联系 E-mail 项目组人数12人高级7人中级5人初级0人其他0人项目联系人姓名 性别男民族汉族证件类型身份证证件号 年龄 职称高级职称从事专业视频技术项目分工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最高学历本科职务主任 联系E-mail五、投资预算计划投资总额40.000万元其中:计划新增投资其中:申请科技经费 40.000 万元,自筹 0.000 万元,贷款 0.000 万元,其他 0.000 万元省级科技计划经费预算明细序号预算科目名称支出金额1办公费40.00040.0002印刷费3咨询费8.0008.0002.0004手续费0.0000.0005水费2.0002.0006电费4.0004.0007邮电费0.0000.0008差旅费 4.0005.0009因公出国(境)费用5.0008.00010维修(护)费3.00011租赁费8.00012会议费3.0001.00013培训费2.0001.00014专用燃料费2.0004.00015劳务费0.0001.00016管理费0.0002.00017委托业务费1.00018其他交通费用19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20专用材料费 五、项目概述(限300字)甘肃非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传承的一支地域文化,具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质高的特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对于促进我省的精神文明和文化产业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 本项目通过采集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信息,采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的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利用高清技术设备与标准建立多媒体资源数据库,提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向社会化网络进行快速传播,建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出版的数字化传播,保护我省文化遗产,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六、项目的目标与任务(限1000字)1.项目确定的项目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2.项目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1 项目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与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其中运用声像多媒体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因此,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保护和传播,是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的1.1 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在于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保护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甘肃省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1)采集建立甘肃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档案视频资料,编辑转化为数字化高清格式,实现永久保存; 2)建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数字化出版与传播;1.2任务需求分析1) 信息采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千姿百态其海量的信息资料,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能简单的数据堆积,必须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按“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编码后,再系统化的分类存入数据库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的县区农村,信息采集是一个任务中、跨度大的工程需要制订详细的采集内容和计划,使采集的内容能够达到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框架及专题资源库建设需要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框架,对高清的音视频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记录、整理,令观者可对非遗艺术和技艺产生十分直观的理解,让用户能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观赏并查阅相关文化信息3)关键技术开发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已成为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
2 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编目及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医药、其他共16个大类,资源的编目和描述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此外还需兼顾活态性、传承性、关联性等,要求项目按照《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标准和工作规范草案》提出的标准外,结合科技部制定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保证采集资料能够正确反映非遗本身的特点2) 用户体验交互技术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下来采用多媒体技术宜于建立完整、直观、形象、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更能表现文化遗产的活态化,是信息收集存储向活态知识延伸的表现,它能满足“没有文字的人们的文化传统” 传承的需要七、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限1000字)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2.项目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1 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传递,是信息时代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兴道路,也是数字时代极具社会文化意义的战略举措。
2O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项目作为发展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数量的主要策略意大利的“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Intemet Culturale)、法国的“加利卡”(Gallica)、美国的“美国记忆”、日本的“日本之记忆”、英国的“英国泰特”等项目对于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极大提升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水平与实施范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源远流长,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自此以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全面起步2006年6月开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11年年底,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完成了“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验收工作,制定了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标准和工作规范草案7项,包括3项基础类标准和4项业务类标准及工作规范等。
将为今后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整体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并为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搭建重要框架与模型目前,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已经出现与信息产业融合的重大趋势,一方面,继续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的信息化,使文化交流感觉更加方便、舒适,费用也更加低廉;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改变服务模式,全面开发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正在生产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产消合一的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方式,正在打开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的生产消费新空间,对推进全球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项目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甘肃省XXXXXX所是甘肃省重点科研院所,在农业信息化和网络多媒体信息服务方面有多年的工作和科研积累下设有专门从事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开发、软件开发和数据挖掘的科技网络信息中心,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名有专门从事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查询服务的文献资源中心,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有专门从事网络视频信息服务和远程培训服务的科技信息传播中心,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建成“科技电视网”网络视频播出系统,拥有先进的高清数字化声像采编播系统;建有技术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声像信息采集、加工编辑系统和科技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完成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甘肃科技网络电视数字化播出与数据库集成系统研究”和“基于WEB的科技网络视频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研究”等项目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承担中组部和国家科技部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制作任务项目承担单位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制作水平达到省级电视台制作播出标准主要拥有的设备条件为:非线性编辑系统2套分别是索贝E7非线性编辑系统(带10TB磁盘阵列)和强氧视频工作站专业单反数码相机4套佳能5DMark III、佳能5DMark II、佳能20D、索尼828专业数码相机各1套专业广播级高清摄像机2台,标清摄像机3台Sony PMW-EX330K高清摄像机1台Sony PMW-EX1R高清摄像机1台Sony DNW-7P BetacamSX 数字摄像机1台Sony PD-150专业标清摄像机2台Sony MSW-A2000P编辑录放机1台Sony 45P DVCAM 录放机1台洋铭HS-600移动导播切换台1台雅马哈01V96数字调音台1台此外,拥有的工作环境为:40平方米服务器机房一间40平方米演播室一间20平方米节目编辑室2间20平方米录音棚1间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和处理的相关硬件设备齐全网络出口带宽,达到300M,网络服务器达到千兆内部交换,信息存储能力达41TB,网络视频多媒体信息存储容量达10TB八、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限3000字)1.项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项目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限500字)4.项目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5.人才队伍建设6.其他应考核的指标项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1.项目研究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描述 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基于web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在现实中得到较多应用。
但若要将诸多类型和形式的多媒体数据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需要解决以多媒体技术记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格式(如视频格式)繁多,需要借助多媒体元数据技术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描述及加工标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项目需要对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进行知识化的组织,对图像、声音、视频采用高清设备进行采集加工,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可以方便、迅速地进行检索、调用2.项目创新点 1)对我省国家级非遗资源进行系统的数字化保护 我省的国家级非遗资源是我省非遗资源的精华,实施数字化加工处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后,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起到保护和共享的双重效益 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支撑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内容产业,推动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新娱乐时代的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正在生产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产消合一的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方式,进一步打开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的生产消费新空间。
3.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 2)建立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源库 3)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加工标准 4)制作多媒体光盘1套,发表省级以上期刊论文2-3篇4.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最大的益处是可以保存和记录文物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进行虚拟环境的展示和传播,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使其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同时发挥其独有的文化、经济价值,对信息时代创意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经济促进价值和意义 项目依托网络,是互联网技术的综合运用,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生产和呈现信息,降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率,采用虚拟化网络,降低了公众传统现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和跨部门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互补了科研人员对于科技和文化技术能力的不足可以为研究培养一批在数字化出版、多媒体技术、文化传播等学科的团队建设,为进一步在信息服务和文化领域方面研发出高端信息产品提供人才保障。
九、经费预算(限600字)1.项目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项目总投资预算40万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如下:1、甘肃国家级非遗数字化影像资源库管理系统开发经费15万 2、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费及硬件设备配置费10万 3、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采集加工费15万 年度经费需求:2013年度:经费需求预算25万元2013年6月-2013年12月完成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资源库管理系统开发工作,同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采集加工工作,购置所需硬件设备2014-2015年度:经费需求预算15万元2014年1月-2015年6月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建设,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采集、加工、整理入库工作,对设计缺陷和功能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十、项目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限600字)1.项目进度安排2.项目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项目进度安排(1)2013年6月-2013年12月完成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资源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开始进行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采集加工工作。
2)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完成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同时开展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采集、加工、整理工作发表省级论文1篇(3)2015年1月-2015年6月完成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采集、加工、整理工作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开通试运行,对设计缺陷和功能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发表省级论文1篇培养1名在职硕士研究生 打印日期 20220124 甘肃省科技厅 十一、实施机制 (限1000字)1.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2.项目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国拨专项经费分配3.产学研结合模式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1.组织管理 1)、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负责人负责研究项目的策划与实施,项目进展和队伍建设情况,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调整 2)、按照任务及研究方向,构建信息采集组、资源加工组、技术开发组,以技术骨干为组长,为项目提供人才保障 2.工作机制 1)、考核机制 ——实行团队整体考核制,分半年考核、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根据考核、检查的结果,对团队成员进行奖惩通过目标管理的强化,将团队的风险,量化到每个成员,随时接受风险的约束和激励 2)、激励机制 ——按照《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资助与成果管理办法》内容,给予工作任务与成绩突出的项目组人员给予经费激励。
3.产学研结合模式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本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属于甘肃省XXXXXX所十二、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限600字)本项目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保证的前提下,做好前期论证分析,制定具体合理的实施方案,本项目没有风险十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限600字)十四、附件清单附件材料名称数量十五、单位意见申报单位意见:该项目组织有力,我单位将从经费,人员给与保证,并遵照科技厅相关管理办法执行推荐单位意见:同意推荐保证以上所填内容完全属实,若有虚假,本单位(人)将负全部责任 申请单位(人)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