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二届危化救援技术竞赛理论试题库第一部分 应急救援基础知识一、单选题1、( B )是具有易燃、易爆、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A.化学品 B.危险化学品 C.危险货物 D.化学危险品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 B ) A.化合物 B.单质 C.混合物 D.氧化物3、混合物中各物质( A )各自原有的理化性质 A.保持 B.改变 C.轻微改变 D.不保持4、烃类在常温下,含1~4个碳以下的烷烃为气体,5~16个碳的烷烃为液体,( D )个碳及以上即呈固态 A.10 B.11 C.14 D.175、《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单个危险化学品共( A )个 A.2828 B.2827 C.3700 D.37286、掌握“( B )”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危险性来进行分类 A.反应过程 B.择重归类 C.反应程度 D.危险性7、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 GHS,建议各国应展开国际间( B )协调工作 A.化学品分类 B.化学品分类与标记 C.化学品管理 D.化学品应急8、《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30000.X-2013系列)从理化危险、( A )和环境危险三个方面,将危险品分为28大类。
A.健康危险 B.安全危险 C.人身危险 D.贮存危险9、《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标准分类,这种分类适用我国( D )的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 A.化学品 B.危险化学品 C.剧毒化学品 D.危险货物10、某一爆炸品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爆炸品的敏感度敏感度越低,则爆炸危险性( D ) A.不受影响 B.不变 C.越小 D.越大11、爆炸品( A )与氧化剂、酸、碱、盐类、金属粉末和钢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 A.严禁 B.绝对可以 C.可以 D.有时可以12、易燃气体的特性是极易燃烧,与( C )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氦气13、氧化性气体(GB30000.5-2013)是指通过提供( A ),可引起或比( )更能促进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A.氧、空气 B.空气、氧 C.氧、氮 D.氮、氧14、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加的( B ),若继续加压气体会压缩成液态 A.压力越小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大 B.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小 C.压力越小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小 D.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大15、临界温度( C )常温的气体,用单纯的压缩方法会使其液化,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
A.等于 B.低于 C.高于 D.远低于16、临界温度( A )常温的气体,就必须在加压的同时使温度降至临界温度以下才能使其液化,如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等A.低于 B.等于 C.远高于 D.高于17、氧气瓶的( A )A.外表颜色为天蓝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黑色 B.外表颜色为天蓝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红色 C.外表颜色为黑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黄色 D.外表颜色为黑色、瓶上的字样颜色为红色18、GB30000.7-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7部分:( D )是指闪点不大于93℃的液体A.可燃液体 B.不燃液体 C.有毒液体 D.易燃液体19、可燃液体以( B )作为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根据,其越低,危险性越大 A.沸点 B.闪点 C.熔点 D.凝固点20、易燃液体的沸点低,挥发出来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浓度易达到( A ),遇火源往往发生爆炸 A.爆炸下限 B.爆炸上限 C.着火下限 D.着火上限21、部分易燃液体,如苯、甲苯、汽油等,( B )都很大,很容易积聚静电而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事故 A.挥发性 B.电阻率 C.溶解度 D.积电率22、易燃液体具有受热膨胀性,应避热存放,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 A )以上的空隙。
A.5% B.10% C.15% D.20%23、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 D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劳动保护工作 A.易爆性 B.腐蚀性 C.粘性 D.毒性24、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GB30000.9-2013)是指热不稳定性液体、固体物质或混合物,即使没有氧(空气),也易发生强烈( B ) A.放热中和反应 B.放热分解反应 C.吸热分解反应 D.吸热聚合反应25、生殖细胞致突变性主要是指可引起( B )的化学品A.人体生殖细胞突变并不能遗传给后代 B.人体生殖细胞突变并能遗传给后代 C.人体生殖细胞变大并能遗传给后代 D.人体生殖细胞变小并不能遗传给后代2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国家标准第( D )类是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A.6 B.7 C.8 D.927、监控化学品类别分为( A )大类 A.五 B.四 C.二 D.一28、监控化学品第( D )类: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A.五 B.三 C.二 D.一29、监控化学品第( C )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的化学品。
A.六 B.四 C.二 D.一30、监控化学品第( D )类: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A.六 B.五 C.四 D.三31、监控化学品第( C )类: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 A.六 B.五 C.四 D.三32、《 B 》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A.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 B.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C.易制爆化学品管理条例 D.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 C )化学品是指其本身不属于爆炸品但是可以做为原料或辅料而制成爆炸品的化学品 A.“监控” B.“易制毒” C.“易制爆” D.“化学武器”34、高毒物品是指《卫生部关于印发( A )的通知》(卫法监发〔2003〕142号)附件中所列物品 A.高毒物品目录 B.高毒物品名录 C.高毒物品清单 D.高毒物品列表35、剧毒成人致死量,小于0.0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 C )克 A.1 B.3 C.0.1 D.0.336、《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中有共( C )种高毒物品 A.52 B.53 C.54 D.55《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所列剧毒品的数量为( A )种,比较典型和常见的有54种。
A.148 B.128 C.138 D.15838、2011年6月下旬以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 B )公布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A.安监总局95号令 B.安监总管三〔2011〕95号C.安监总管三〔2015〕95号 D.安监总局75号令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共( A )种 A. 14 B.60 C.64 D. 74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共( A )种 A. 14 B.60 C.64 D. 7441、《( C )》(GB 18218--2009) 2009年3月3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 A.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辨识 B.重大危险源辨识 C.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D.危险源辨识4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 D ) A.危害 B.风险 C.危险源 D.重大危险源43、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储存量与对应危险物品的临界量比值之和( B )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A.大于 B.不小于 C.小于 D.不大于44、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强烈的( B ),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为燃烧 A.分解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聚合反应45、灼热的铁丝能在( D )中燃烧等,它虽然没有同氧化合,但所发生的反应却是一种激烈的伴有放热和发光的化学反应A.氧气 B.氢气 C.氨气 D.氯气46、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 B )A.有机物 B.助燃物 C.无机物 D.混合物47、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少于( A )时,便不能点燃A.4% B.7% C.14% D.17%48、一般可燃物质在含氧量低于( C )的空气中不能燃烧A.4% B.7% C.14% D.17%49、( D )是指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燃烧 A.统一燃烧 B.同一相燃烧 C.剧烈燃烧 D.均一系燃烧50、在( B )进行的燃烧叫非均一系燃烧如石油、苯和煤等液、固体的燃烧均属非均一系燃烧 A.同一相 B.不同相内 C.均一系 D.不同系51、在可燃液体燃烧中,通常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由( C )进行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叫蒸发燃烧。
A.液体表面 B.液体分子 C.液体产生的蒸气 D.高温液体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能使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 D )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A.最高温度 B.最高熔点 C.最低熔点 D.最低温度53、可燃物质在有足够助燃物质(如充足的空气、氧气)的情况下,因着火源作用引起的( A )现象,称为着火A.持续燃烧 B.瞬间燃烧 C.猛烈燃烧 D.爆炸 54、使可燃物质发生( B )称为该液体的着火点(燃点)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A.瞬间燃烧的最低温度 B.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C.持续燃烧的最高温度 D.瞬间燃烧的最高温度对易燃液体来说,一般燃点约高于闪点( A )℃A.1~5 B.3~7 C.5~9 D.7~1156、在一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 C )为自燃点,也称引燃温度,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的又一个重要参数 A.点火温度 B.引燃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57、可燃物质在外界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 D )时,即可着火燃烧,称为受热自燃 A.闪点 B.熔点 C.燃点 D.自燃点58、合成橡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起橡胶的( B )。
A.融化 B.自燃 C.软化 D.燃烧59、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 A )过程A.释放 B.吸收 C.集聚 D.放映60、化学爆炸是由物质的化学变化造成的,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物质( C )变化 A.部分发生 B.未发生 C.都发生了 D.没有61、( A )比较普遍,化工企业中发生的爆炸多属于此类A.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B.物理爆炸 C.剧烈的蒸气云 D.核爆62、如果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是( A )进行的,则发生稳定燃烧(扩散燃烧),如火炬燃烧、气焊燃烧、燃气加热等 A.在燃烧过程中 B.在燃烧之前 C.在燃烧之后 D.在扩散之前如果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与空气( D )按一定比例混合,遇火源则发生爆炸 在燃烧过程中 B.在扩散之前 C.在燃烧之后 D.在燃烧之前64、在燃烧之前即气体扩散阶段形成的一个足够大的云团,如在一个作业区域内发生泄露,经过一段延迟时期后再点燃,则会产生( B )爆炸,形成大范围的破坏 A.物理爆炸 B.剧烈的蒸气云 C.核爆 D.化学爆炸65、可燃物在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之间都能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该物质的( A )。
A.爆炸极限 B.爆炸范围 C.爆炸当量 D.爆炸威力66、可燃性混合物的( A )范围越宽,其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A.爆炸极限 B.爆炸范围 C.爆炸当量 D.爆炸威力67、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或爆炸上限以上的混合物是( B )着火或爆炸的 A.会 B.不会 C.可能会 D.完成可能68、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或可燃蒸气在空气混合物中的( C )(%)来表示,可燃粉尘则用g/m3表示 A.重量百分比 B.质量百分比 C.体积百分比 D. 分子百分比69、爆炸极限( D ),火灾危险性越大 A.下限越低、范围越窄 B.下限越高、范围越宽 C.下限越高、范围越窄 D.下限越低、范围越宽70、着火能量越小,火灾危险性越大 可燃气体的着火能量都比较小,但是不同品种的可燃气体的最小着火能量可相差( A )倍 A.10~20 B.20~30 C.30~40 D.40~50氢的最小着火能量为0.019mJ,甲烷为0.28mJ,所以氢气的火灾危险性比甲烷( B ) A.小 B.大 C.相同 D.不相同72、( C )越活泼,火灾危险性越大。
A.物理性质 B.生物性质 C.化学性质 D.核爆性质73、可燃气体的密度越轻,越容易迅速( D ),火灾危险性相对小些 A.下降扩散而消失 B.下降扩散而集聚 C.上升扩散而集聚 D.上升扩散而消失闪点低,表示在( A ),因此该液体容易着火燃烧A.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燃 B.很高的温度下就能闪燃 C.很低的温度下就能闪爆 D.很高的温度下就能闪爆75、可燃液体与易燃液体是以闪点作为划分标准的,闪点<( D )的可燃液体称为易燃液体 A.0℃ B.61℃ C.36℃ D.60℃76、可燃液体与易燃液体是以闪点作为划分标准,闪点≥60℃的液体为( D ) A.易燃液体 B.高闪点易燃液体 C.低闪点易燃液体 D.可燃液体77、二硫化碳(CS2)的最小着火能量仅为0.0019mJ,因此虽然二硫化碳的密度大(比水重),但仍极危险一般加水使( C ),以减少危险性 A.遇水混合 B.液面上无水层封闭 C.液面上有水层封闭 D.形成稀释状态78、TNT的爆炸温度为300℃,而雷汞仅为l65℃,( A ),所以危险性较前者大。
A.后者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起爆 B.后者在较高的温度下就能起爆 C.前者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起爆 D.前者在较高的温度下就能起爆金属钠与水反应剧烈,金属钙相对温和,所以( B )A.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小 B.金属钠较金属钙的危险性大 C.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大 D.金属钙较金属钠的危险性更大80、《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规定,交接班时听到出动信号,由( B )负责出动A.接班人员 B.交班人员 C.全体人员 D.交接班商定人员81、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 B )米内飞散A.10~50 B.100~500 C.1000~5000 D.1~5 82、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内,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 D )作用 A.助火 B.燃烧 C.点火 D.灭火83、许多物质( C ),发生爆炸事故时,会使大量有害物质外泄,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 A.不可燃且有毒 B.不可燃且无毒 C.可燃且有毒 D.可燃且无毒任何化学品都是有毒的,所不同的是引起( D )。
A.植物体无损害的剂量大小 B.植物体损害的剂量大小C.生物体未损害的剂量大小 D.生物体损害的剂量大小把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体损害的那些化学物质叫做( C ),其余为非毒物 A.低毒物 B.非毒物 C.毒物 D.无毒物86、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对( A )的各种危害 A.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 B.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 C.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不能导致职业病 D.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疾病87、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化学毒物所致的疾病状态称为( B )A.职业病 B.职业中毒 C.中毒 D.职业危害88、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作业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 B )的屏障A.减轻职业危害 B.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 C.免遭职业危害 D.免遭危化品危害89、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 B )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修订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 A.新的形态 B.新的危险特性 C.新的颜色 D.新的特征90、生产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生产之日起( A )日内,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A.30 B.60 C.15 D.9091、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销售实行( C ) A.自由经营制度 B.备案制度 C.许可制度 D.预约制度92、易燃液体、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不得与( B )混合贮存,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应单独存放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水 D.易燃气体93、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实行( C )制度,托运人不得委托无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企业承运危险化学品A.许可 B.备案 C.资质认定 D.认证94、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向目的地的( D )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 A.应急部门 B.安全部门 C.消防部门 D.公安部门9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由( B )组成 A.10个A级要素,50个B级要素 B.12个A级要素,55个B级要素 C.15个A级要素,55个B级要素 D.10个A级要素,55个B级要素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后,危化品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 D )自评,形成自评报告 A.四次 B.三次 C.二次 D.一次96、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包括新、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D )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A.找出 B.评价出 C.推理出 D.分析和预测97、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D )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于1974年开发的,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主要针对化工设备、装置而开发的危险性评价方法 A.JHA B.JSA C.FTA D.HAZOP98、承包商的各级主要行政负责人,是施工安全的( B )A.主要责任人 B.第一责任人 C.次要责任人 D.第二责任人99、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 C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责 A.分包单位之一 B.各分包单位 C.总承包单位 D.最大分包单位100、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 B )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A.各自责任 B.连带责任 C.主要责任 D.次要责任101、对于未实行总承包的建设工程,( C )对本单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责 A.分包单位之一 B.各分包单位 C.各承包商 D.最大分包单位承包商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 B )后,方可上岗作业。
A.培训合格证书 B.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C.技能合格证书 D.理论合格证书103、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 D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 A.每年至少进行四次 B.每年至少进行三次 C.每年至少进行二次 D.每年至少进行一次104、安全物态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本质安全状态,是实现( C )的基础和保障 A.安全生产 B.效益最大化 C.本质安全化 D.环境友好105、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 A )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A.立即 B.3小时 C.1小时内 D.2小时106、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 C )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A.半小时内 B.3小时 C.1小时内 D.2小时107、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预警级别一般划分为( A ) A.四级 B.三级 C.二级 D.一级108、信息披露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是( C )的责任。
A.企业宣传部 B.企业新闻发言人 C.政府 D.企业109、由国务院部门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跨省级行政区划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 B )发布有关信息A.国务院 B.国务院主管部门 C.安监总局 D.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110、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 A )的信息发布,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牵头处置的国务院主管部门负责A.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B.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D.一般突发公共事件除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 D )组织发布 国务院 B.国务院主管部门 C.安监总局 D.事发地政府112、多米诺骨牌原理第五个骨牌是( A )的要因,这个骨牌倒下去时,就表示作业伤害发生 A.伤害 B.事故或灾害 C.“设备”与“动作” D.人的缺陷113、多米诺骨牌原理第四个骨牌是( B )的要因,发生事故、灾害时,其结果必会造成伤害 A.伤害 B.事故或灾害 C.“设备”与“动作” D.人的缺陷114、多米诺骨牌原理第一个骨牌是( A )的要因。
人原本就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居住的条件与工作的条件,第一个要因“人的缺陷”之所以会发生,这是个人的背景、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A.背景 B.伤害 C.事故或灾害 D.“设备”与“动作”115、两类危险源理论中的两类危险源( C )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A.第一类危险源 B.各自 C.共同 D.第二类危险源116、高温下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一旦( B ),极易在设备和管道内爆炸 A.空气进入系统与之混合并 B.达到爆炸下限时 C.超出爆炸极限时 D.达到爆炸上限时117、( C )可加速运转机械中的润滑油的挥发和分解,使油气在管道中积炭、结焦,导致积炭燃烧和爆炸 A.高压 B.负压 C.高温 D.深冷118、高温能增强氢气对金属的( A )作用,这些都可降低设备的机械强度而产生裂纹,导致泄漏,甚至造成爆炸A.氢蚀 B.裂变 C.蠕变 D.蜕变119、高温使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B ) A.缩小 B.扩大 C.不变 D.降为零120、常压下甲烷的爆炸上限为15%,而在12.5MPa时,则扩大到45.7%,使( B ) A.爆炸危险性减小 B.爆炸危险性增加 C.爆炸危险性不变 D.中毒危险性增加121、高压下能加剧氢气对钢材的氢蚀作用,使设备机械强度减弱,导致( D )。
A.化学爆炸 B.核爆炸 C.反应爆炸 D.物理爆炸122、高压下能加剧氮气对钢材的( A )作用,使设备机械强度减弱,导致物理爆炸 A.渗氮 B.氢蚀 C.裂变 D.蠕变123、当物料发生( B )后,如氧气串入可燃气体中,可燃气体串入空气(氧气)中,或串入检修的设备中,均能引起爆炸A.泄露 B.互串 C.状态改变 D.温度变化124、用汽油等( B )作为洗涤剂,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A.不挥发的可燃液体 B.易挥发的可燃液体 C.易挥发的可燃气体 D.不挥发的可燃固体体125、设备或生产系统形成( D ),空气被吸入与可燃气体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高温、摩擦、静电等能源作用下即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A.正压 B.真空 C.裂口 D.负压126、水、有机液体等液体物质在容器内处于( B ),容器一旦破裂,气液平衡被破坏,液体就会迅速气化而发生爆炸A.汽液两相共存的过热不饱和状态 B.汽液两相共存的过热饱和状态 C.汽相过热饱和状态 D.液相过热饱和状态127、液化气体容器或贮罐在外壳破裂后( C )被破坏,液体突然气化发生爆炸。
A.压力平衡 B.气相平衡 C.气液平衡 D.液相平衡128、泄露的液化石油气如遭遇延迟点火,会发生( C ),爆炸的危害区域会依气体扩散达到的空间区域和点火源位置不同而不同 A.着火 B.闪爆 C.延迟爆炸 D.中毒12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判别以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且单元内( B )临界量的化学品为准A.大于 B.不小于 C.小于 D.不大于130、科学完备的( A )是企业应急能力的重要支撑 A.事故救援 B.事故预案 C.事故辨识 D.事故演练131、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能可由( C )担任,在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主要功能是总体指挥,大量实际反应和协调任务主要由负责生产或安全的副总指挥执行 A.党组织书记 B.主管生产安全副职 C.企业总负责人 D.副总经理132、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 C ) A.相互包含 B.相互交叉 C.相互衔接 D.相互不相关133、( A )是救援队伍综合演习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
A.战术演习 B.体能讯能 C.基础演习 D.专业演习134、组合演习是一种为了发展或检查( C )的相互协调性而进行的演习 A.志愿者之间 B.应急组织之间 C.应急组织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如保障组织)之间 D.外部组织(如保障组织)之间135、对事故外溢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 C ),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A.稀释 B.洗消 C.清除 D.覆盖136、依据( B )(GB/T29639-2013)等的要求编制(修订)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A.生产经营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B.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C.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D.危险化学品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137、根据应急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企业应急总指挥或企业有关人员(业主或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将事故有关情况上报( B ) A.政府应急主管部门 B.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C.上级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部门 D.上级相关部门138、( B )是减少人员伤亡扩大的关键,也是最基本的应急响应。
A.抢救受伤人员 B.人群疏散 C.搜寻 D.营救139、在重大事故应急时,可能要求从事故影响区疏散企业人员到其他区域有时甚至要求全企业人员除了( A )外都必须疏散 A.负责控制事故的应急人员 B.仪表工 C.内操 D.外操140、小企业或事故迅速恶化时,可直接进行( B ) A.部分疏散 B.全体疏散 C.个别疏散 D.不疏散141、如果发生毒气泄漏,应该( A ),特别是对于泄漏影响地区 A.设计转移企业人员的逃生方法 B.设计转移企业外人员的逃生方法 C.政府人员 D.消防人员142、为了便于使用和储运,通常将气体用( D )储存在钢瓶或储罐等容器中 A.降温法压缩后 B.加压法液化后 C.直接灌装 D.降温加压法压缩或液化后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形成稳定燃烧时,其发生爆炸或再次爆炸的危险性比可燃气体泄漏未燃时相比要( A )A.小得多 B.大得多 C.不变 D.强烈144、遇到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火灾时,碰到一次堵漏不成功,需一定时间再次堵漏时,应( B ) A.直接用水扑救火势,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B.继续将泄漏处点燃,并准备再次灭火堵漏 C.立即继续用堵漏材料堵漏 D.防止再次火灾的危险,并准备再次堵漏145、遇到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火灾时,如果确认泄漏口较大,一时无法堵漏,( A ),火势自动熄灭。
A.只需冷却着火源周围管道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直到燃气燃尽 B.直接用水扑救火势,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C.立即继续用堵漏材料堵漏 D.防止再次火灾的危险,并准备再次堵漏易燃液体着火,对较大的贮罐或流淌火灾,应准确判断着火面积( D ) A.大面积(大于100㎡)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 B.大面积(大于500㎡)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 C.大面积(大于5000㎡)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D.大面积(大于50㎡)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147、扑救有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带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 A )A.隔离式空气呼吸器 B.过滤式防毒面具C.长管式面具 D.过滤式防尘面具148、对遇湿易燃物品中的粉尘火灾,切忌使用( A )进行喷射,这样极易将粉尘吹扬起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A.有压力的灭火剂 B.干粉 C.沙土 D.蛭石149、遇到毒害品火灾,喷射时干粉易将毒害品粉末吹起,增加危险性,所以慎用( B ) A.水 B.干粉灭火剂 C.大量水 D.雾状水150、氰化钠、氰化钾及其他氰化物等遇泡沫中酸性物质能生成剧毒物质( ),因此不能用酸碱类灭火剂灭火 A.硫化氢 B.氢化氰 C.氰化钠 D.二氧化硫151、三氯化磷、氧氯化磷等遇水会产生( C ),因此在有该类物质的火场,要主要防水保护,可用雾状水驱散有毒气体A.氯化钠 B.硫化氢 C.氯化氢 D.氯气152、遇到腐蚀品容器泄漏,在扑灭火势的同时应采取堵漏措施腐蚀品堵漏所需材料一定要注意选用( A )的 A.具有防腐性 B.具有防毒性 C.具有防火性 D.具有防酸性153、浓硫酸遇水能放出大量的热,会导致( B ),需特别注意防护 A.高热 B.沸腾飞溅 C.沸腾 D.剧烈反应154、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 B ),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A.氯化氢 B.盐酸 C.次氯酸 D.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155、吸入氯: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 B )雾化吸入 A.1%至2%的碳酸氢钠溶液 B.2%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C.4%至6%的碳酸氢钠溶液 D.6%至8%的碳酸氢钠溶液156、氯气泄漏隔离与疏散距离: ( B )泄漏,紧急隔离距离30m,白天疏散距离300m、夜晚疏散距离1100m A.微量 B.小量 C.中量 D.大量157、氯气泄漏隔离与疏散距离: ( D )泄漏,紧急隔离距离275m,白天疏散距离2700m、夜晚疏散距离6800m A.微量 B.小量 C.中量 D.大量158、液氨储罐发生泄漏,其隔离与疏散距离: ( B )泄漏,紧急隔离距离30m,白天疏散距离200m、夜晚疏散距离200mA.微量 B.小量 C.中量 D.大量159、液氨储罐发生泄漏,其隔离与疏散距离: ( D )泄漏,紧急隔离距离60m,白天疏散距离500m、夜晚疏散距离1100mA.微量 B.小量 C.中量 D.大量160、汽油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 D )引起燃烧爆炸 A.电气火花 B.明火 C.高热能 D.静电放电161、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汽油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
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C )A.100m B.200m C.300m D.400m162、苯闪点-11℃,爆炸极限1.2%~8.0%(体积比),自燃温度( C )℃,最小点火能0.20mJ,最大爆炸压力0.880MPaA.460 B.560 C.660 D.800163、丙烯闪点-108℃,爆炸极限1.0%~15.0%(体积比),自燃温度( A )℃,最小点火能0.282mJ,最大爆炸压力0.882MPaA.455 B.355 C.255 D.155丙烯主要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有( B )作用,直接接触液态产品可引起冻伤 A.无作用 B.麻醉 C.中毒 D.窒息165、丙酮着火用( A )灭火是无效的,但可使用喷水以冷却容器 A.水 B.泡沫 C.二氧化碳 D.干粉166、若丙酮泄漏尚未着火,使用喷( A )以分散蒸气,可冲洗外泄区并将外泄物稀释成非可燃性混合物 A.水 B.泡沫 C.二氧化碳 D.干粉167、氢气爆炸极限( C )(体积比),自燃温度500℃,最小点火能0.019mJ,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A.1%~4% B.4%~7.5% C.4%~75% D.75%~95%168、氢气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 B ),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A.上升能排出 B.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 C.上升滞留屋顶易排出 D.从窗户排出169、氢气为单纯性( D ),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缺氧性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呈现出麻醉作用A.易燃性气体 B.中毒性气体 C.麻醉性气体 D.窒息性气体170、氢气泄漏,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A )m A. 400 B.600 C. 800 D.1000171、易燃、可燃液体大量泄漏时,要组织人员进行( C ),无关人员不得出入,制止一切点火源 A.现场值守 B.现场监护 C.现场警戒 D.现场禁火172、敞口容器内易燃可燃液体着火,不能用( D )扑救因为如此扑救非但不能覆盖液体表面,反而会沉积于容器底部,造成液位上升以致溢出,使火灾蔓延 A.抗溶性泡沫 B.干粉 C.二氧化碳 D.砂土173、三乙基铝和铝铁溶剂等不能用( A )扑救。
A.水 B.砂土 C.二氧化碳 D.干粉灭火剂174、下列( A )火灾属于A类火灾A.棉花 B.汽油 C.氢气 D.钾175、不溶于水的液体有机氧化剂一般比重小于1(比水轻),如用( A )扑救时,会浮在水上面流淌扩大火灾 A.水 B.砂土 C.二氧化碳 D.干粉灭火剂176、如果触电人呼吸困难,呼吸稀少,不时出现痉挛现象,则必须施行( B ) A.电击苏醒法 B.人工呼吸 C.呼唤苏醒法 D.心脏胸外挤压术177、空气呼吸器的作业时间不能按铭牌标定的时间,而应根据佩戴人员平时的实际测试确定一般容积为6升的气瓶,有效工作时间不超过( B )分钟 A.20 B.30 C.40 D.50178、进入火灾区域可着( B )外围人员可穿着普通战斗服,但袖口、领口必须扎紧,最好用胶带封闭,防止气体进入服装内A.防护服 B.避火服 C.防静电服 D.普通战斗服179、防噪声用具,能够防止过量的声能侵入( C ),使人耳避免噪声的过度刺激,减少听力损伤 A.内耳道 B.耳骨 C.外耳道 D.耳鼓180、外来人员或者临时需要进入噪声作业场所的人员则可以佩带( D )。
A.硅橡圣诞树型耳塞 B.降噪耳塞 C.隔离室耳塞 D.一次性慢回弹耳塞应根据所暴露的噪声值选择具有足够降噪值的护耳器,对于现场噪声>( B )dB的作业环境,应当佩带耳罩A. 50 B. 100 C. 200 D. 300182、过滤式呼吸防护器适用于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不很高,且空气中含氧量( A )的场所 A.不低于18% B.不高于18% C.不低于12% D.不高于8%183、一旦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应当同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如抢救由一人进行,吹气与再挤压心脏次数比为(B )A.1:15 B.2:30 C.1:05 D.1:10184、( A )是指下风向有害气体、蒸气、烟雾或粉尘可能影响的区域,是泄漏源下风方向的正方形区域 A.疏散区 B.热区 C.暖区 D.冷区185、剧毒或强腐蚀性或强刺激性的气体,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500m,下风向疏散至少( C )mA.500 B.1000 C.1500 D.2000有毒或具腐蚀性或具刺激性的气体,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200m,下风向疏散至少( B )m。
A.500 B.1000 C.1500 D.2000187、除剧毒或强腐蚀性或强刺激性、有毒或具腐蚀性或具刺激性的气体外的其它气体,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100m,下风向疏散至少( A )m A.800 B.1600 C.500 D.1000蒸气有毒或有腐蚀性或有刺激性的液体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100m,下风向疏散至少( C )mA.800 B.1600 C.500 D.1000189、除剧毒、有毒或腐蚀性、刺激性的液体外的其它液体,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50m,下风向疏散至少( B )m A.100 B.300 C.500 D.700190、固体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25m,下风向疏散至少( A )m A.100 B.300 C.500 D.700191、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气体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300m,下风向疏散至少(D)mA.800 B.1600 C.500 D.1000192、与水缓慢反应,放出有毒、腐蚀性、刺激性气体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100m,下风向疏散至少( A )m。
A.800 B.1600 C.500 D.1000193、空气中氧气的正常值为21%,当氧气含量降低到12%—15%时便会造成呼吸急促、头痛、眩晕和困乏,当氧气含量低到( A )时,便会使人虚脱甚至死亡 A.6%—8% B.9%—11% C.11%—13% D.13%—16%人体在短时可承受的最大辐射热为( A )kw/m2A.115 B.225 C.335 D.445195、消防人员、事故处置人员必须着避火服、进入火区着( A ),以防被火烧伤 A.隔热服 B.防辐射服 C.防静电服 D.防酸碱服196、当人群密度接近( B )人/m2时,人群就容易出现危险,做出不顾一切、丧失理智的行为,最终导致人群失去控制的状态A.1 B.4 C.7 D.11建筑火灾疏散安全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 C ) A.保证建筑中领导在火灾时的安全 B.保证建筑中部分人员在火灾时的安全 C.保证建筑中所有人员在火灾时的安全 D.保证建筑中临时人员在火灾时的安全198、震前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计划包括火灾、水灾、溢毒、爆炸、放射性辐射及尘埃污染、细菌蔓延和海啸等次生灾害的危险程度的( A )等。
A.预测与减灾措施计划 B.保供能力 C.减灾措施 D.减灾计划199、通常地震发生至房屋的倒塌间隔时间有十几秒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采取果断的措施( B ) A.下楼 B.就近躲避 C.跳窗 D.往外疏散200、模拟人员是演练场景中,与( A )相互作用的人员其主要功能是:模拟事故场景中的人员(负伤者、干扰者等)、外部救援机构的人员、围观人员、自愿行动的志愿者等A.应急行动人员 B.评价人员 C.进程控制人员 D.观摩人员201、( B )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运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习活动 A.综合演练 B.桌面演习 C.单项演练 D.现场演练202、( C )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习活动 A.桌面演习 B.单项演练 C.现场演练 D.全面演习203、要明确事故的原因,首先要确定事故原点,其次是在分析事故时,应从( A )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A.直接原因 B.主要原因 C.间接原因 D.次要原因204、( C )指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中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原因。
A.间接原因 B.次要原因 C.主要原因 D.直接原因205、主要责任者指在( C )中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确定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原则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谁造成的,谁就是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A.直接责任者 B.领导责任者 C.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D.主要责任和间接责任者206、( A )是指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和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A.事故档案 B.事故报告 C.事故记录 D.事故资料207、能造成消防人员眼睛流泪、咳嗽、头昏眼花,失去方向,活动能力下降的是( A )A.浓烟 B水蒸汽 C高温 D噪声208、通过对大量的、偶然发生的事故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从中找出必然的规律和总的趋势,从而提高对事故进行( B )的水平 A.预测和预警 B.预测和预防 C.预测和处理 D.预防与处置209、事故的统计分析就是统计学在事故管理中的应用,即运用( A ),对大量的事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故发生的某种必然规律,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参考。
A.数理统计方法 B.排列组合法C.数学模型法 D.趋势分析法应急装备存放要( A ),做到标记鲜明,材质不混,名称不错,数量准确,规格不串 分类分架定位摆放 B.按材质摆放 C.按规格、用途摆放 D. 定制摆放211、基层单位(作业部、车间)操作室配备2—3个( B ),仅限于存放附件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品,与此无关的任何物品禁止存放 A.文件柜 B.事故专柜 C.档案柜 D.物资专柜212、排除、输送温度超过80℃的空气或其他气体以及有燃烧爆炸危险的气体、粉尘的通风设备,应用( C )制成A.燃烧材料 B.布袋 C.非燃烧材料 D.不锈钢213、( A )是指在空气和燃料的体积之和中氧气所占的百分比,低于这个比值,火焰就不能传播A.最小氧气浓度 B.最大氧气浓度 C.最小可燃物浓度 D.最大可燃物浓度214、贯彻训战一致原则,应坚持( C )标准 A.实战 B.质量 C.战斗力 D.效益215、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C )学时。
A.4 B.8 C.16 D.32216、党政同责是指企业的党委、行政对安全生产工作都负有( D ),其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A.次要责任 B.主体责任 C.主要责任 D.领导责任217、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C )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A.8 B.16 C. 48 D.72218、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特种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 A )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经原考核发证机关或者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同意,特种作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