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 想,“道、” “有”与 “无 、”“师法自然 、”“无为而治 ”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知识积累,、”、.、、/•. 八、I~f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 ,是道家最早的经典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 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现在一般认为, 《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 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 礼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后来隐居,不知所终《道德经》 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 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 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 界是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 & 夫(f 0唯弗居 受国之垢(g du)虽有舟舆(y u)重点字词① 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可道 .(演说,说出 ,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 为两个词 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 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可名 .(叫出 ,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 “以(之 为 ”的省略, “把(它 作为 ”之意】④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 成语: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② 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 ,其中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 “道 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什么是 “道 ”?据《老子》说,这是 “玄之又玄 ”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 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简单的说, “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 的运行规律所以,作者将 “道 ”称之为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众“妙之门 ”“万物之宗 ” 把握重点 1.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解读: 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 ”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 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 “道 ”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 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具有无限的潜 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 ”具有不 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无 ”和 “有”用来指称 “道”的,是用来表明 “道 ”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 ”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 “道”具有潜藏的特性, 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 所以老子用 “无”字来指称这个 “不见其形 ”的特性。
无 ”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 “无”蕴涵 着无限的 “有 ”不见其形 ”被称为 “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 所以老子用 “有 ”来形容 “形而上 ”的“道 向下落实到 “形而下 ”的介于 “有形 ”与“无形 ”的一种特定的状态 “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 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 “玄 所以,综合起来 “道”是“无”中“有”,“有”中 “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 这一章启示我们: 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 而应该用心去体悟 “道 ”的实质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 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2.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解读: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 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 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 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 ”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天地间, 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生、”“为”、“功成 ”,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 动性, 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 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 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 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3.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解读: 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 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 “智慧 ”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 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 “仁 ”也不必要,因为 “仁 ”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 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绝仁弃义, 名复孝慈 ,”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 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能回到上慈下孝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实际上是强调 “无欲 ,”治国者无欲, 不积聚奇巧器物, 百姓见不着, 就不会产生 “欲”了, 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老子看来, 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 “少私寡欲 ,”“仁”“义”相对的是 “素” “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特别强调的是, “素、”“朴”都是指没有搀杂 “人为 ”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 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这 一点和孟子的 “不失其他赤子之心 ”不谋而合4.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 若反解读: 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 “圣 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 “受国之垢 ”,“受国不祥 ”。
可用《老子》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 ”来概括这种治国的 “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 “圣人 ”能做到谦卑,言 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这章中,“正言若反 ”是理解的难点所谓 “正言若反 ,” 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 表述肯定《老子》中还有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 ”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 述肯定正言若反 ”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5.八十章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行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读: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 “小国寡民 ”的社会状态他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 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 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 姓衣食无忧, 安居乐业; 和别的国家相邻, 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 “小国寡民 ”的社会理想, 和老子 “无为 ”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 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 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 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 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 “益生 ,”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 “人为”的欲望而奔 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 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 也体现了人的一 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知识迁移 阅读《知人者智》,完成 1—6 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 “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 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2、《知人者智》所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知人者智》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就这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 获4、“明”与 “智”有哪些区别?5、从做人的修养来说, “自知”和“自胜”, “知足 ”和“强行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6、你能以历史上的人物事迹为例来说一说 “死而不亡者寿 ”的意义吗?参考答案1、答:胜人者力,自胜者强2、答:主要谈的是人的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3、答:( 1) “自知者明 ”,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静下心来才能了解自己,因为一般 说来,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2)一个人心中的自己,跟别人所看到的自己,常常有差距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面对妻、妾、看客的 赞扬并没有得意忘形,亲见徐公后他幡然自知, “自以为不如 ”他就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智 者4、答: “智”为聪明有智慧, “明”是英明, “明”要比 “智 ”更高一个层次5、答:人要经常地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 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6、答: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北伐的大计因为他的不幸病逝而最终没有成功,但他那 种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得到了后世永远的敬仰和奉行诸葛亮身虽死, 但其精神却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拓展阅读智者的训诫 —— 《<老子 >五章》析读杨志刚(一)大道何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道可道也:可道,可以言说 非恒道也:恒,王弼本改作常,永恒避汉文帝刘恒讳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万物有名,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万物之始也:万物未生,无名无形有名, 万物之母也: 万物既生, 有形有名;万物有名就如孩子出生后方会有一个具体的 名字,老子此处用母生子打比方。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无欲,才能坐观其变,尽得其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徼,求,求取有欲,必有所求于外物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无名的万物和有名的万物同出于道,虽然一个叫无一个叫有,其 实一回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深黑色,此指幽深莫测道就像一个又深又黑的大洞,此洞为众妙之门 什么是 “道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混,音 htn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而生意即天并不是最高主宰,道才是最高主宰 寂兮寥兮:寂,静而无声寥,动而无形独立而不改:指道有绝对性和永存性 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老子》中一个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但 “道可道,非恒道 ”,所以老子就只能找了 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可感的字 “道 ”来指代这 “混成之物 ”,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又是聪明的办 法选中道这和道字本身的意思是有关系的,道就是道路的道,指大路特性如下:第一,就是终极性,万物的本源 独立而不改:指道有绝对性和永存性 混成之物即道,道是天地之母也就是说,道是世界的本源 “先 ”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先于,而是逻辑意义上的先。
老子的提出 “道 ”是世界的起源和最高法则, 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创造问题的主要观点 西 方人认为世界由上帝创造, 印度人找到了佛祖释迦牟尼, 这可以称作世界由人格神创造 道 的观点与二者不同,对世界起源是一种哲学式的思考,这恰恰符合马克思对中国人是 “早熟 的儿童 ”的判断第二,道有模糊性 —— 道不可言说道可道,非恒道道是心领神会的,可以被言说出来的,就不是恒道 “恒”避讳作 “常” 为什么道不可道?1. 话语表述并不能完整表达道的所有内蕴道不能说出来,说出来的就不是道语言有局限性,有穷尽之时,而道无穷尽,所以话语并不能完整表达道的内涵 “佛曰不可说 ”2. 道也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是糟粕,道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第三,运动性 —— 道的状态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老子》第二十 五章)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混成之物的名叫大,字为道老子仿照人的 名和字来喻道,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大曰逝:曰,作 “则”“会 ”讲逝曰远,远曰返: “大 ”(道)表现为往(逝,与 “返”相对),往得太远,就会返回来 这几句说道周行不怠的特点道也叫大, 指没有边际, 无所不包。
逝、 远、 返三者都是 “走之旁 ”都是运动的意思, “周 行而不殆 ”为什么能运动?有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第四,周遍性 —— 道的范围无处不在 道是无处不在的,道体现在万物之中万物都可能得道,万物都是道的孩子,母亲对 孩子,都会一视同仁,就如孟子所说 “人皆可为尧舜 ”二)虚静无为无,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概念, 有是真实可见表征, 无不是没有, 无也是一种有 先看 “无 ”: 卅辐同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也; 埏埴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 当其无, 有室之用也 (《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为器:埏埴sh a n z埴,细粘土埏埴,抟土制作器皿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房间、碗、盆、一切容器皆如此有了 “无 ”这个空间,才能发挥有的作用所以老子说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演化成老子的重要概念:无为如果说庄子讲的是人生哲学, 那么老子讲的就是社会哲学 在专制社会里, 就两种人 —— 统治者、被统治者统治者的无为无为思想,在老子看来不过是一个手段,因为 “无为则无不为 ”(《老子》第三章)班 固在《汉书》中说老子讲的是 “君人南面之术 ”, “无为”对统治者来说是统治的一种手段: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怎样做才是无为呢?做法一:少干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五章) 不仁:仁,无情无义,无爱无恨刍狗:刍狗,草扎的狗,祭祀、丧葬用品活动完成,就扔了天地无情, 类比推导圣人无情, 因为道法自然, 自然是人类的导师 无情也就无爱无恨, 就放任百姓,无为而治圣人就是圣明的统治者,不是去践踏、蹂躏百姓,而是不干预以无为”治国一一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老子》四十九章)属耳目焉:属,音 zh 口瞩目,关注之意百姓监视君主呢圣人治理百姓要有胸襟,将其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试问,自己的孩子,不管有了怎样 的问题,父母都会以正面的力量去看待、引导,最后,百姓都归于孩子般质朴、单纯做法二:改造心灵 —— 愚民不被外在虚名迷惑,追求内心的平静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 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三章)老子认为应该绝圣弃智,这是愚民政策百姓有智慧,就会有更多的想法,就会反抗, 就难以治理。
老子认为要愚民,才能天下大治老子不但愚民,还要愚君 —— 故以智治邦, 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国之德也 (《老子》六十五章)老子对统治者的理想描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儒家把亲誉之作为最高追求,而道家更进一步,统治者也浑浑噩噩庄子对统治者的描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 天地》)上上下下都混混沌沌,傻傻呵呵,整个动物世界,一片和乐景象这不是社会的倒退,是因为:1、 老子认为动物世界好,取其没有人类勾心斗角之意2、 后世的统治者是愚民,但不愚君、不愚臣,不能把愚民罪名算在老庄的头上秦始 皇焚书坑儒,但他不傻, 后代的国君拼命让臣子参加考试才能授予官职,官员也要聪明只 有老百姓,要求你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地地道道的愚民统治者的 “无为 ”——功成身退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二章)万物作而弗始也:始,干涉之意为而弗恃也:恃,据有,持有,自恃己能之意成功而弗居也:居,占有以上通过解读 “道 ”的内涵、特征,及对 “无为 ”的解读可以说,这样的解读是远远不 够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关于老子的书,你会受益终身的。
《老子》五章参考译文1.一章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 “道 ;” 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 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 “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 “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 从永恒的 “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 “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 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 一切微妙的总门2.二章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 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 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 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 “圣人”用“无 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 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3.十九章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 “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 和慈; 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 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4.七十八章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 因为没有什么能 代替它 弱小之所以能胜强, 柔之所以能胜强, 天下没有人不懂, 就是没有人肯去做 因此, “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 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5.八十章译文: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 迁徙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 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 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