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生教授(张泽生教授(18951985):江苏丹江苏丹阳人师从孟河医派创始人马培之嫡阳人师从孟河医派创始人马培之嫡传弟子贺季衡老先生,尽得薪传传弟子贺季衡老先生,尽得薪传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成立后即调至南年江苏省中医院成立后即调至南京担任内科主任,后被国务院学位委京担任内科主任,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中医内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员会评为中医内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张老辨证细腻,方药轻灵,擅长诊治张老辨证细腻,方药轻灵,擅长诊治温热病及内科疑难病证,重视脾胃病温热病及内科疑难病证,重视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主张外感病祛邪亦处处的临床研究,主张外感病祛邪亦处处照顾胃气,邪势既衰,则应尽早恢复照顾胃气,邪势既衰,则应尽早恢复胃气,对内伤诸病更着重调理脾胃,胃气,对内伤诸病更着重调理脾胃,用药反对滥施攻伐或呆滞壅补,以免用药反对滥施攻伐或呆滞壅补,以免损伤胃气充分体现了张老孟河医派损伤胃气充分体现了张老孟河医派的治疗特色的治疗特色张老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不浮夸,张老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不浮夸,诲人不倦,为后学解疑释难,不嫌其诲人不倦,为后学解疑释难,不嫌其烦,备受同仁敬重由张老学生张继烦,备受同仁敬重。
由张老学生张继泽、邵荣世、本人整理的泽、邵荣世、本人整理的张泽生医张泽生医案医话集案医话集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今选其中医案出版,今选其中医案6则,并加以按语,则,并加以按语,参加大会交流,不当之处,尚祁同仁参加大会交流,不当之处,尚祁同仁不吝赐教不吝赐教林某林某 男男 45岁岁 住院号:住院号:37905 患者于患者于1973年年10月起上腹疼痛,嗳气月起上腹疼痛,嗳气吞酸,经常发作,近因疼痛呕吐,食吞酸,经常发作,近因疼痛呕吐,食物不能通过而来院治疗物不能通过而来院治疗1975年年6月月16日拟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日拟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癌不能排除)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癌不能排除)由外科收住院由外科收住院于于6月月27日在中药麻醉下行剖腹探日在中药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幽门环上下有一肿块查术,术中发现幽门环上下有一肿块约约653厘米,质硬,与周围组织粘厘米,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无法切除故在肿块上取活检,连,无法切除故在肿块上取活检,施行胃、空肠吻合术病理报告:胃施行胃、空肠吻合术病理报告:胃窦粘液癌,内有散在恶性细胞(病理窦粘液癌,内有散在恶性细胞(病理号:号:2192)。
术后第七天化疗,口服)术后第七天化疗,口服5-Fu,每周二次于,每周二次于8月月7日转内科病日转内科病房在内科共住房在内科共住302天,张老共会诊十天,张老共会诊十三次现摘其中六次诊治记录如下:三次现摘其中六次诊治记录如下:1975年年8月月9日初次会诊:由外科转来,日初次会诊:由外科转来,经手术证实为胃窦部癌症面色萎黄,经手术证实为胃窦部癌症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脉沉细,苔薄黄术后气食欲不振,脉沉细,苔薄黄术后气血两伤,中虚气滞,痰淤交阻为患血两伤,中虚气滞,痰淤交阻为患太子参太子参15克克 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杭白芍杭白芍9克克 法法半夏半夏9克克 广木香广木香5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石打穿石打穿30克克 另:东风片壹瓶,每服一片,一另:东风片壹瓶,每服一片,一日两次9月月6日三诊:胃癌手术后,经服中药日三诊:胃癌手术后,经服中药治疗,食欲增加,舌苔黄厚,口干舌治疗,食欲增加,舌苔黄厚,口干舌尖发麻,大便尚正常,原方出入原尖发麻,大便尚正常,原方出入原方去木香、半夏,加天花粉方去木香、半夏,加天花粉12g10月月11日四诊:自觉症状好转,症情日四诊:自觉症状好转,症情稳定,体重增加十斤。
舌苔黄腻,脉稳定,体重增加十斤舌苔黄腻,脉细弦痰淤中阻,郁而化热痰淤中阻,郁而化热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杭白芍杭白芍9克克 炒白术炒白术9克克 云茯云茯苓苓9克克 天花粉天花粉12克克 川石斛川石斛12克克 上川连上川连3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半枝莲半枝莲30克克 石打穿石打穿30克克 11月月14日五诊:食欲增加,但食后胃日五诊:食欲增加,但食后胃脘作胀,漉漉有声,约一小时始安,脘作胀,漉漉有声,约一小时始安,口干仍甚口干仍甚三阳结,谓之嗝三阳结,谓之嗝”,津,津液受伤,不能上承液受伤,不能上承潞党参潞党参15克克 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杭白芍杭白芍9克克 大大麦冬麦冬9克克 云茯苓云茯苓9克克 北沙参北沙参12克克 川石川石斛斛12克克 广陈皮广陈皮6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石打穿石打穿30克克 半枝莲半枝莲30克克 1976年年1月月10日七诊:自觉食后作胀日七诊:自觉食后作胀作梗,脘痞不适,口干欲饮,舌红苔作梗,脘痞不适,口干欲饮,舌红苔少中气受伤,胃阴不足,养阴散结少中气受伤,胃阴不足,养阴散结兼顾之潞党参潞党参15克克 威灵仙威灵仙15克克 川石斛川石斛12克克 天花粉天花粉12克克 生半夏生半夏9克克 先煎一小时先煎一小时 急急性子性子9克克 杭白芍杭白芍9克克 广陈皮广陈皮6克克 佛手片佛手片5克克 石打穿石打穿30克克 5月月4日十三诊:住院九月余,症情稳日十三诊:住院九月余,症情稳定,每餐能食二三两,形体不瘦,活定,每餐能食二三两,形体不瘦,活动如常,惟食后脘次稍有饮胀感,加动如常,惟食后脘次稍有饮胀感,加服服“宁癌宁癌154”,觉口干,再以调中和,觉口干,再以调中和胃。
胃潞党参潞党参15克克 威灵仙威灵仙15克克 生苡仁生苡仁15克克 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炒白术炒白术9克克 法半夏法半夏9克克 炒枳炒枳壳壳9克克 天花粉天花粉12克克 半枝莲半枝莲30克克 石打穿石打穿30克克 上方又服一月,症情明显好转,要求上方又服一月,症情明显好转,要求外科会诊外科同意手术根治于外科会诊外科同意手术根治于6月月9日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日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原肿块明显缩小为术中发现原肿块明显缩小为333.5厘米,但与胰腺及腹壁均有粘连,尚厘米,但与胰腺及腹壁均有粘连,尚能分离给予胃次全切除,空肠部分能分离给予胃次全切除,空肠部分切除,大网膜切除,麝香埋藏,结肠切除,大网膜切除,麝香埋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空肠侧吻合前胃空肠吻合,空肠侧吻合6月月12日病理报告:胃窦部腺癌日病理报告:胃窦部腺癌I-II级,级,胃系膜及网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胃系膜及网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见转移性癌(病理号:见转移性癌(病理号:2809)此例胃癌属于中医噎嗝病范畴此例胃癌属于中医噎嗝病范畴素问素问阴阳别论阴阳别论云:云:“三阳结,谓三阳结,谓之嗝之嗝”,三阳者,即手阳明大肠、手,三阳者,即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结者,热结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结者,热结也。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热结也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涩,前后秘涩,下元既扃,热结则津液涩,前后秘涩,下元既扃,势必上涌,故食入呕恶梗阻势必上涌,故食入呕恶梗阻虽经手术,气血受伤,用中药调补气虽经手术,气血受伤,用中药调补气血,扶正祛邪,往往可以改善症状,血,扶正祛邪,往往可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命本例胃癌,由外科第一次延长生命本例胃癌,由外科第一次姑息手术转入内科病房,经过内科治姑息手术转入内科病房,经过内科治疗十月,病情明显改善,为手术根治疗十月,病情明显改善,为手术根治创造了条件术中及术后病理报告,创造了条件术中及术后病理报告,均证实病情明显好转均证实病情明显好转张老前后共用药三十余味,基本方为张老前后共用药三十余味,基本方为归芍六君子汤,此方多用于气血不足,归芍六君子汤,此方多用于气血不足,脾胃不健,不思饮食,神倦,脉细,脾胃不健,不思饮食,神倦,脉细,或伴有胸膈不利,脘痞腹胀等症或伴有胸膈不利,脘痞腹胀等症张老在运用本方时,曾加用石打穿、张老在运用本方时,曾加用石打穿、威灵仙、半枝莲、天花粉等药抗癌解威灵仙、半枝莲、天花粉等药抗癌解毒;当出现胃胀痛时加木香、延胡、毒;当出现胃胀痛时加木香、延胡、佛手、枳壳等;阴伤明显加北沙参、佛手、枳壳等;阴伤明显加北沙参、麦冬、石斛等。
自始至终加用东风片麦冬、石斛等自始至终加用东风片张老在治疗噎嗝时也常用生半夏,因张老在治疗噎嗝时也常用生半夏,因噎嗝多为痰气交阻,如有进食时粘涎噎嗝多为痰气交阻,如有进食时粘涎上泛,中焦堵塞梗痛等症,即可运用上泛,中焦堵塞梗痛等症,即可运用服后堵塞及呕痰现象可获不同程度的服后堵塞及呕痰现象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但必须先煎一小时,不可短少,缓解但必须先煎一小时,不可短少,否则服后有舌麻、不语等反应出现,否则服后有舌麻、不语等反应出现,宜加注意宜加注意张老在治疗癌症时,非常重视病员体张老在治疗癌症时,非常重视病员体质强弱,气血阴阳偏衰,以及病邪属质强弱,气血阴阳偏衰,以及病邪属寒属热、属痰属淤等各方面的情况,寒属热、属痰属淤等各方面的情况,从整体考虑辨证施治在选择抗癌的从整体考虑辨证施治在选择抗癌的中草药时,用二至三味即可,因为有中草药时,用二至三味即可,因为有些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龙葵、菝些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龙葵、菝葜、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葜、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都是苦寒败毒之品,味苦易伤胃气,都是苦寒败毒之品,味苦易伤胃气,故主张不宜过多故主张不宜过多东风片(由马前子、甘草、糯米组成,东风片(由马前子、甘草、糯米组成,每片含马钱子每片含马钱子25mg,每次,每次1片,每日片,每日两次,切不可多服,多则中毒)。
两次,切不可多服,多则中毒)余某余某 男男 40岁岁 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溏泄,形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溏泄,形体消瘦,土不生金,肺阴不足,呛咳体消瘦,土不生金,肺阴不足,呛咳痰中带血舌淡苔白,脉濡无力症痰中带血舌淡苔白,脉濡无力症属劳瘵,病已过中,急拟培土生金属劳瘵,病已过中,急拟培土生金南沙参南沙参9克克 淮山药淮山药9克克 炒白术炒白术9克克 云茯云茯苓苓9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炒扁豆炒扁豆9克克 广陈皮广陈皮6克克 煨木香煨木香3克克 炙鸡金炙鸡金9克克 川贝母川贝母6克克 服药五剂服药五剂,便泄即止,继续调治数月,便泄即止,继续调治数月,胃纳转旺,诸症均消,体重增加胃纳转旺,诸症均消,体重增加本例治效颇速,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本例治效颇速,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培土生金,盖脾为肺之母,脾有生肺培土生金,盖脾为肺之母,脾有生肺之机,用参、术、苓、草益气健脾,之机,用参、术、苓、草益气健脾,淮山药、白扁豆补脾之阴,陈皮、木淮山药、白扁豆补脾之阴,陈皮、木香和胃理气,加用南沙参、川贝母养香和胃理气,加用南沙参、川贝母养肺止咳,本方药性平和,无寒热偏胜肺止咳,本方药性平和,无寒热偏胜之弊。
之弊张老当时曾谓:张老当时曾谓:“如有午后潮热,颧如有午后潮热,颧红骨蒸等阴虚内热见证,可酌加银柴红骨蒸等阴虚内热见证,可酌加银柴胡、青蒿、白薇、地骨皮;舌红无苔胡、青蒿、白薇、地骨皮;舌红无苔者,可用炒生地、炙鳖甲;津伤口干者,可用炒生地、炙鳖甲;津伤口干者,可加石斛、穭豆衣、麦冬;夜寐者,可加石斛、穭豆衣、麦冬;夜寐盗汗可加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盗汗可加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红枣等;如痰中带血不止,可配用茜红枣等;如痰中带血不止,可配用茜草炭、白茅根、藕节炭等草炭、白茅根、藕节炭等但药后但药后症状改善顺利,故坚持原方为主所症状改善顺利,故坚持原方为主所述加减用药,列备参考述加减用药,列备参考杨某杨某 女女 45岁岁 住院号:住院号:38106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住院检查摘要:体温40.3,脉搏,脉搏108次次/分,呼吸分,呼吸28次次/分,血压分,血压100/80mmHg急性病容,发育不良,急性病容,发育不良,营养佳,神志清,体位自如,心肺均营养佳,神志清,体位自如,心肺均(一),肝脾肋下未触及,病理反射(一),肝脾肋下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查血:白细胞:查血:白细胞:14400/立方毫米,中立方毫米,中性性79%,淋巴,淋巴21%。
尿常规,蛋白尿常规,蛋白+,脓细胞少,红细胞脓细胞少,红细胞+大便常规:大便常规:色黄质稀,粘液色黄质稀,粘液+,血液,血液+,脓,脓细胞少,吞噬细胞细胞少,吞噬细胞+入院前两天高热恶寒,头痛,曾给服入院前两天高热恶寒,头痛,曾给服安乃近、黄连素等无效,发热不退安乃近、黄连素等无效,发热不退入院后中医辨证认为风热外感,束于入院后中医辨证认为风热外感,束于肌表,卫表失疏,闭而为热,正当暑肌表,卫表失疏,闭而为热,正当暑令,治以解表清热祛暑为主药用银令,治以解表清热祛暑为主药用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板兰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板兰根、鸭跖草、半枝莲等根、鸭跖草、半枝莲等1975年年7月月23日张老会诊:药后未汗,日张老会诊:药后未汗,头痛依然,心烦口渴,发热,体温仍头痛依然,心烦口渴,发热,体温仍40.3,舌偏红,苔白腻暑邪侵袭,舌偏红,苔白腻暑邪侵袭,湿热交蒸,治法当以清暑解表化湿湿热交蒸,治法当以清暑解表化湿陈香薷陈香薷6克克 上川朴上川朴9克克 鲜藿香鲜藿香9克克 鲜鲜佩兰佩兰9克克 白扁豆白扁豆9克克 上川连上川连2.4克克 广木广木香香5克克 荷叶边荷叶边30克克 六一散六一散12克包、上克包、上下午各服一剂。
下午各服一剂7月月24日二诊:经用清暑解表化湿之剂,日二诊:经用清暑解表化湿之剂,遍体出汗,发热即退但呕吐腹泻仍遍体出汗,发热即退但呕吐腹泻仍作,大便日行十五次,夹有红白粘冻,作,大便日行十五次,夹有红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暑邪已解肠道积滞腹痛里急后重暑邪已解肠道积滞未清,治拟前法增损未清,治拟前法增损陈香薷陈香薷6克克 上川连上川连5克克 广木香广木香9克克 上上川朴川朴9克克 炒白术炒白术9克车前子克车前子30克克 马齿苋马齿苋30克克 上下午各服一剂上下午各服一剂7月月26日三诊:药后痢下好转,大便日三诊:药后痢下好转,大便红白粘冻减少,腹痛隐隐,肛门作坠,红白粘冻减少,腹痛隐隐,肛门作坠,苔少舌红,前方再服苔少舌红,前方再服7月月29日四诊:大便已正常,无里急后日四诊:大便已正常,无里急后重,复查血:白细胞重,复查血:白细胞6700/立方毫米,立方毫米,中性中性74%,淋巴,淋巴26%大小便常规均大小便常规均阴性主诉疲乏无力,纳食不香主诉疲乏无力,纳食不香舌红苔薄,脉细而数暑湿之邪初退,红苔薄,脉细而数暑湿之邪初退,肠道积滞渐清惟脾胃功能未复,予肠道积滞渐清惟脾胃功能未复,予健脾和胃调调之。
健脾和胃调调之太子参太子参9克、炒白术克、炒白术9克、云茯苓克、云茯苓9克、白扁豆克、白扁豆9克、炒苡仁克、炒苡仁15克、广克、广木香木香5克、广陈皮克、广陈皮6克、炒谷芽克、炒谷芽12克上方连服一周,病愈出院克上方连服一周,病愈出院本例暑热夹湿,先用辛凉解表,兼以本例暑热夹湿,先用辛凉解表,兼以祛暑,不应张老认为暑热之邪多与祛暑,不应张老认为暑热之邪多与湿合,治疗当以清暑化湿分利,宣通湿合,治疗当以清暑化湿分利,宣通三焦,拟黄连香薷饮加减三焦,拟黄连香薷饮加减用香薷、黄连清暑退热,藿香,佩兰、用香薷、黄连清暑退热,藿香,佩兰、川朴化湿宣透,白扁豆、荷叶边、六川朴化湿宣透,白扁豆、荷叶边、六一散皆可清暑利湿,使暑邪得以分消一散皆可清暑利湿,使暑邪得以分消当热退之后,痢下仍甚,稍加黄连之当热退之后,痢下仍甚,稍加黄连之量,并加车前草、马齿苋以清热利湿量,并加车前草、马齿苋以清热利湿痢止之后,脾虚未复,又用太子参、痢止之后,脾虚未复,又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白扁豆、木香、陈皮、茯苓、白术、白扁豆、木香、陈皮、谷芽等善后调理至愈谷芽等善后调理至愈张老强调辨证要抓住主要矛盾,选方张老强调辨证要抓住主要矛盾,选方用药,要切合病机,方可药到病除。
用药,要切合病机,方可药到病除徐某徐某 男男 54岁岁 患者于患者于1976年年10月月28日起头昏,思睡,日起头昏,思睡,胸闷,心里难过,查血压胸闷,心里难过,查血压96/62毫米汞毫米汞柱听诊:心率柱听诊:心率42次次/分,心律规则,分,心律规则,第一心音低,心尖部可闻及第一心音低,心尖部可闻及II级收缩期级收缩期杂音血查血红蛋白为杂音血查血红蛋白为11.5克,红细克,红细胞胞418万,白细胞万,白细胞4000/立方毫米,中立方毫米,中性性65%,淋巴,淋巴28%,酸球,酸球6%,单核,单核1%经用阿托品、维生素经用阿托品、维生素B6、维生素、维生素C及及ATP、辅酶、辅酶A10天,症状无明显好转,天,症状无明显好转,转往某医院诊治查心率仍转往某医院诊治查心率仍4450次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诊断为病态窦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阿托品、心可定、氨房结综合征用阿托品、心可定、氨茶碱、潘生丁、肌醇片、冠心苏合丸、茶碱、潘生丁、肌醇片、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并用党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并用党参、黄芪、仙灵脾、毛冬青、红花、附片、黄芪、仙灵脾、毛冬青、红花、附片、川芎、当归等煎服,每日一剂,病情川芎、当归等煎服,每日一剂,病情不见好转。
不见好转心率仍为心率仍为46次次/分,律齐住某医院治分,律齐住某医院治疗,发时心率疗,发时心率3544次次/分自觉心慌,分自觉心慌,气急胸闷并有压迫感入院后两次阿气急胸闷并有压迫感入院后两次阿托品试验均为阳性因住院治疗症状托品试验均为阳性因住院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出院后继续采用中无明显改善,建议出院后继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复方磷酸脂酶、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复方磷酸脂酶、阿托品及维生素阿托品及维生素B1等中药处方为:细辛中药处方为:细辛15克克 补骨脂补骨脂9克克 五五味子味子9克克 丹参丹参15克克 太子参太子参12克克 麻黄麻黄3克克 黄芪黄芪9克克 熟地熟地15克克 甘草甘草6克全休两个月,并避免体力劳动经密切观两个月,并避免体力劳动经密切观察,每日煎服一剂中药,上方共服用察,每日煎服一剂中药,上方共服用105剂,未出现副作用,但心率不见增剂,未出现副作用,但心率不见增快,发作时心率快,发作时心率40次次/分,活动后心率分,活动后心率仍在仍在50次次/分以下,病情无变化,乃请分以下,病情无变化,乃请张老诊治张老诊治1977年月年月10月月6日初诊:胸闷、心慌、日初诊:胸闷、心慌、气短、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血压偏气短、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血压偏低,食欲尚正常。
脉来迟缓,低,食欲尚正常脉来迟缓,40次次/分,分,已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已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舌质暗红偏紫证由心气不足,心血舌质暗红偏紫证由心气不足,心血痹阻拟方益气养心,佐以活血通络拟方益气养心,佐以活血通络潞党参潞党参15克克 炙黄芪炙黄芪9克克 当归当归9克克 紫丹紫丹参参15克克 川桂枝川桂枝3克克 红花红花9克克 炒陈皮炒陈皮6克克炒白芍炒白芍9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九节菖蒲九节菖蒲5克克 1978年年3月月18日二诊:上方连服日二诊:上方连服90剂,剂,症情逐步好转,头昏心慌胸闷等症已症情逐步好转,头昏心慌胸闷等症已除,精神大振,饮食睡眠均正常,已除,精神大振,饮食睡眠均正常,已经上班工作脉每分钟达经上班工作脉每分钟达60次舌偏红,质已不紫心气渐复,心脾之血红,质已不紫心气渐复,心脾之血尚不足,再以成药巩固处方用归脾尚不足,再以成药巩固处方用归脾丸半斤,每次服丸半斤,每次服5克,每日二次克,每日二次本例心悸,以脉迟心跳缓慢为特征,本例心悸,以脉迟心跳缓慢为特征,现代医学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现代医学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特别是细辛用量颇重,每次特别是细辛用量颇重,每次15克,连克,连服服100余剂,未见不良副作用,但亦未余剂,未见不良副作用,但亦未见效果。
见效果张老初诊时根据其面色无华,心慌,张老初诊时根据其面色无华,心慌,气短,神疲乏力,脉来迟缓,舌质暗气短,神疲乏力,脉来迟缓,舌质暗红偏紫,诊断为心气不足,无力鼓动红偏紫,诊断为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以充养全身,气滞血淤,络脉痹血脉以充养全身,气滞血淤,络脉痹阻治疗重在补益心气,佐以活血通阻治疗重在补益心气,佐以活血通络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强心,当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强心,当归、丹参、红花活血通络,并以桂枝、归、丹参、红花活血通络,并以桂枝、九节菖蒲温通心气,促使心气振作,九节菖蒲温通心气,促使心气振作,血行畅通连服三月,症状基本消失血行畅通连服三月,症状基本消失复诊时选用成方归脾丸,补益心脾以复诊时选用成方归脾丸,补益心脾以善其后王某王某 女女 48岁岁 1976年年3月月11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已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已历十五年,越发越重,越发越频发历十五年,越发越重,越发越频发时痛势剧烈,如锥如刺,头部恶风怕时痛势剧烈,如锥如刺,头部恶风怕冷,两目流泪,不能睁视多种中西冷,两目流泪,不能睁视多种中西药治疗,收效不著尤其不能预防复药治疗,收效不著尤其不能预防复发舌质暗红偏紫,脉沉细。
发舌质暗红偏紫,脉沉细头为诸阳之会,风寒袭于脑络,先用头为诸阳之会,风寒袭于脑络,先用验方治之验方治之香白芷香白芷18克克 炒僵蚕炒僵蚕18克克 生川草乌各生川草乌各3克克 制川草乌各制川草乌各3克克 生甘草生甘草6克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克,每日三次,用清茶调服用清茶调服3月月17日二诊:上药服后,头痛遂止日二诊:上药服后,头痛遂止除自觉口唇稍有麻木外,无其他不良除自觉口唇稍有麻木外,无其他不良反应舌边有紫气,脉沉细络中之反应舌边有紫气,脉沉细络中之风寒已祛,气血尚亏,拟补益气血调风寒已祛,气血尚亏,拟补益气血调治潞党参潞党参15克克 全当归全当归9克克 大白芍大白芍9克克 甘甘杞子杞子9克克 大川芎大川芎5克克 法半夏法半夏9克克 广陈皮广陈皮6克克 云茯苓云茯苓9克克 苦丁茶苦丁茶6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随访三年余,头痛未发随访三年余,头痛未发以头痛为主症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以头痛为主症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或为六淫外袭,上犯巅顶;或为七情或为六淫外袭,上犯巅顶;或为七情不畅,木郁化火;或为内伤,肾水亏不畅,木郁化火;或为内伤,肾水亏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痰饮,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痰饮,或淤血,均能导致头痛。
大抵外感头或淤血,均能导致头痛大抵外感头痛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则以平痛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则以平肝、滋阴、补气、养血、化痰、祛淤肝、滋阴、补气、养血、化痰、祛淤等为法然偏头痛,甚为难治然偏头痛,甚为难治上方系张老多年运用之验方根据其上方系张老多年运用之验方根据其经验,一般服六天即可定痛,再服六经验,一般服六天即可定痛,再服六天可望除根天可望除根本例头痛,痛剧犹如锥刺,且有舌紫,本例头痛,痛剧犹如锥刺,且有舌紫,局部怕冷,皆为阴寒入络之症寒性局部怕冷,皆为阴寒入络之症寒性凝滞,淤塞经隧,与风邪相搏,阻遏凝滞,淤塞经隧,与风邪相搏,阻遏络脉,其痛尤甚急祛陈寒,实为要络脉,其痛尤甚急祛陈寒,实为要着方中用川草乌大辛大热,能祛风寒,方中用川草乌大辛大热,能祛风寒,除积寒冷痛,为驱逐阴寒之要药,生除积寒冷痛,为驱逐阴寒之要药,生用其性更烈,乃属有毒之品,只能短用其性更烈,乃属有毒之品,只能短时间运用,不可久服僵蚕祛风痰,时间运用,不可久服僵蚕祛风痰,通经络白芷祛风止痛,且能引药上通经络白芷祛风止痛,且能引药上行,而达病所甘草之甘,能缓乌头行,而达病所甘草之甘,能缓乌头之毒,使邪去而不伤正。
之毒,使邪去而不伤正药仅四味,制方谨严,且用散剂,量药仅四味,制方谨严,且用散剂,量小而效高,可见用药不在于多,而在小而效高,可见用药不在于多,而在乎精刘某刘某 男男 35岁岁 住院号:住院号:38429 病史与住院检查摘要:发热二月(体病史与住院检查摘要:发热二月(体温在温在38.539.5之间),伴有全之间),伴有全身关节酸痛,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身关节酸痛,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胶元性疾病不能,胶元性疾病不能排除,经用青霉素、阿斯匹林、消炎排除,经用青霉素、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强的松等治疗,未见明痛、保泰松、强的松等治疗,未见明显效果,仍持续发热而转来南京显效果,仍持续发热而转来南京于于1975年年9月月9日收住入院治疗日收住入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入院检查:体温39.5,脉搏,脉搏92次次/分,分,全身关节疼痛,四肢活动不利两肺全身关节疼痛,四肢活动不利两肺呼吸音粗糙,心尖部可闻及呼吸音粗糙,心尖部可闻及II级收缩期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上界第吹风样杂音肝上界第6肋间,肋下肋间,肋下2公分,质公分,质II,脾肋下未及血常规:,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红细胞红细胞230万,血红蛋白万,血红蛋白37%,白细胞,白细胞6200/立方毫米,中性立方毫米,中性64%,淋巴,淋巴32%,酸球酸球4%。
尿、粪常规(一)尿、粪常规(一)血沉:血沉:141毫米毫米/小时,类粘蛋白小时,类粘蛋白9毫克毫克%,抗,抗“O”在正常范围,罗氏试验(在正常范围,罗氏试验(一)血找疟原虫(一),血找狼疮一)血找疟原虫(一),血找狼疮细胞(一),血培养(一)肝功能细胞(一),血培养(一)肝功能:白蛋白:白蛋白4克,球蛋白克,球蛋白3.2克,血清蛋克,血清蛋白电泳正常心电图:偶见室性期前白电泳正常心电图:偶见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号收缩(心电图号9905)胸片:右上)胸片:右上结核病灶稳定,上消化道钡透(一)结核病灶稳定,上消化道钡透(一)入院诊断:中医:痹证,西医:风湿入院诊断:中医:痹证,西医:风湿性关节炎性关节炎治疗经过:入院后用中药柴胡桂枝汤、治疗经过:入院后用中药柴胡桂枝汤、苍术白虎汤、秦艽鳖甲汤等,发热未苍术白虎汤、秦艽鳖甲汤等,发热未退又配合小剂量阿斯匹林、链霉素、退又配合小剂量阿斯匹林、链霉素、异烟胼等,发热仍不能控制异烟胼等,发热仍不能控制1975年年10月月4日张老初诊:面色无华,日张老初诊:面色无华,脉濡数,舌淡苔薄发热已逾三月,脉濡数,舌淡苔薄发热已逾三月,正气已衰,正虚邪留,气虚发热,亟正气已衰,正虚邪留,气虚发热,亟需扶正达邪。
需扶正达邪潞党参潞党参15克克 炙黄芪炙黄芪15克克 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炒炒白芍白芍9克克 延胡索延胡索9克克 广郁金广郁金9克克 煅瓦楞煅瓦楞15克炙克炙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鲜生姜鲜生姜2片片 大黑枣大黑枣4枚枚 10月月11日二诊:前日偶然加服独参汤日二诊:前日偶然加服独参汤后,自觉全身舒适,当日即不发热后,自觉全身舒适,当日即不发热足见人参补气,正可治疗气虚发热之足见人参补气,正可治疗气虚发热之证(今起加服红参粉,每次证(今起加服红参粉,每次1.5克,每克,每日两次)日两次)潞党参潞党参24克克 炙黄芪炙黄芪15克克 炙鳖甲炙鳖甲15克克 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炒白芍炒白芍9克克 香青蒿香青蒿9克克 炙甘炙甘草草3克克 嫩白薇嫩白薇12克克 鲜生姜鲜生姜2片片 大黑枣大黑枣4枚10月月14日三诊:经以上治疗,发热已日三诊:经以上治疗,发热已退惟出汗甚多,汗出之后,恶风憎退惟出汗甚多,汗出之后,恶风憎寒脉细数,舌偏紫气虚卫表不固,寒脉细数,舌偏紫气虚卫表不固,拟再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治之拟再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治之潞党参潞党参24克克 炙黄芪炙黄芪15克克 炒当归炒当归9克克 炒炒白芍白芍9克克 川桂枝川桂枝3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煅龙骨煅龙骨15克克 煅牡蛎煅牡蛎30克克 鲜生姜鲜生姜2片片 大黑枣大黑枣4枚枚 1976年年1月月29日四诊:神疲祛寒,腰日四诊:神疲祛寒,腰酸下肢浮肿。
舌淡无华,脉沉细无力酸下肢浮肿舌淡无华,脉沉细无力良由气虚导致阳虚,阳虚不运,寒袭良由气虚导致阳虚,阳虚不运,寒袭经隧,水湿浸渍肌肤而致浮肿治当经隧,水湿浸渍肌肤而致浮肿治当温补脾肾,祛寒通络,拟用阳和汤加温补脾肾,祛寒通络,拟用阳和汤加减净麻黄净麻黄5克克 大熟地大熟地12克克 川桂枝川桂枝5克克 白白芥子芥子9克克 炒白术炒白术9克克 全当归全当归9克克 炙鳖甲炙鳖甲15克克 炙黄芪炙黄芪15克克 炮姜炭炮姜炭3克克 炙甘草炙甘草3克克 上方加减共服上方加减共服20剂,浮肿全消,两下剂,浮肿全消,两下肢疼痛亦轻复查血常规:红细胞肢疼痛亦轻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70万,血红蛋白万,血红蛋白74%,血沉正常,类粘,血沉正常,类粘蛋白蛋白3.9毫克毫克%,肝功能:白蛋白,肝功能:白蛋白4.25克,球蛋白克,球蛋白2.30克,余项均正常克,余项均正常1976年年5月月27日出院前复查,血沉日出院前复查,血沉43毫米毫米/小时,余均正常患者无明显自小时,余均正常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乃予出院服药调治觉症状,乃予出院服药调治随访年余,病未复发,血沉亦正常,随访年余,病未复发,血沉亦正常,恢复正常工作。
恢复正常工作痹证多因体虚,腠理空疏,风寒湿邪痹证多因体虚,腠理空疏,风寒湿邪乘袭为患乘袭为患灵枢灵枢百病始生篇百病始生篇谓: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本例痹证,发热时间较长,气血耗伤,本例痹证,发热时间较长,气血耗伤,津液受动患者发热自汗,恶寒怕风,津液受动患者发热自汗,恶寒怕风,气短无力,饮食少味,舌淡无华,脉气短无力,饮食少味,舌淡无华,脉濡数,皆为气虚阳衰之证濡数,皆为气虚阳衰之证张老诊治此案时,很重视培补正气,张老诊治此案时,很重视培补正气,力主甘温补气,扶正达邪本例在病力主甘温补气,扶正达邪本例在病程中,偶然加服独参汤大补元气,正程中,偶然加服独参汤大补元气,正胜而邪却,继配红参粉常服,使发热胜而邪却,继配红参粉常服,使发热全退后因两下肢浮肿疼痛专科曾全退后因两下肢浮肿疼痛专科曾诊断为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用活血诊断为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用活血化淤通络法治疗月余,未见显效化淤通络法治疗月余,未见显效张老认为气虚及阳,脾肾阳虚,从阴张老认为气虚及阳,脾肾阳虚,从阴寒水湿凝聚,非温不化立法,以温阳寒水湿凝聚,非温不化立法,以温阳通络而收效通络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