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在做生物实验前,高中生主要有二个方面需要注意的: 第一点:材料用具的准备 精心选择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每次实验所需的仪器、用具、试剂、材料等等,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例如,在必修模块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原粉剂比较少见,需要提前订购该试剂需要教师自行配制,且溶解时间较长这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有时候在学生实验前,教师有必要先做一次实验,及早了解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的成功率如何,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等等 第二点:学生的准备 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在某些探究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设计 例如,必修模块1“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先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预习,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因为每个实验的内容、目的、要求不同,所以设备条件在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安排实验时主要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先上实验课,后上知识传授课 这类实验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多,实验操作比较容易,是一般性的探究实验例如,必修1的“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在上知识传授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提出疑问,然后教师再传授知识,这样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就会变得主动学习,会积极思考,通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点记得牢固,了解得透彻 第二点:先上知识传授课,后做实验 这类实验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实验内容较复杂如,必修模块1中“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点:实验与知识传授课混合型 这类课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除事前作好充分准备,课堂上认真组织教学外,还需作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 生物教学中实验的四个意义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生物实验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学生物学实验都体现了这个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探索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一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的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也使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综上所述,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认知材料和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方法和思想的获得,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实验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和研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其应用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正确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结论以及实验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制胜法宝。
下面简单作以分析: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宏观比较这两个实验都是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两者在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细微的差别,现比较如下:1.实验设计思路的比较 艾弗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思路相同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其它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处理方式有区别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32P和35S)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3.实验结论(或目的)比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两者都不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细菌和R型细菌(自己总结比较它们菌落、菌体、毒性特点)2、体内转化实验:研究人1928·英国·格里菲思(FGriffith)过程·结果 注射 ①R型活细菌——→小鼠活 注射 ②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注射 ③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小鼠活 注射 分离 培养③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S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分析①组结果说明R型活细菌无毒性 ② 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有毒性③组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已失活,因而无毒性④组小鼠死亡,证明有R型无毒细菌已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说明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结论④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主要通过④组实验证明)3、体外转化实验:研究人1944·美国·艾弗里过程·结果 分析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结论S型细菌体内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①本实验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格里菲思的工作相当于前两步,艾弗里的工作相当于后两步②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关系: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③本实验还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增强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例如体内转化实验中,注射R型活细菌与注射S 型活细菌相对照,说明S 型活细菌有毒性;体外转化实验中,各组互为对照,说明只有DNA是遗传物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过程结果①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分析过程③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细菌内部,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内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注:上清液中含有未侵染的T2噬菌体和侵染后的T2噬菌体外壳,沉淀物中含有被感染的细菌。
※①此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巧妙地将噬菌体的和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②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DNA没有的特殊元素S,所以用35S标记蛋白质;DNA含有蛋白质没有的特殊元素P,所以用32P标记DNA,因为 DNA和蛋白质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标记C、H、O、N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