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城市生态建设及上游地区发展现状

ren****ao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51KB
约4页
文档ID:156794267
北京城市生态建设及上游地区发展现状_第1页
1/4

北京城市生态建设及上游地区发展现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邹骥一、 京所在流域生态区概况北京地处海河流域,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5毫米,年均降水总量99.96亿立方米,当地自产年均水资源量39.99亿立方米从东到西分布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大清河等5条水系,它们均由北山、西山流入东南平原区,是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二、 源环境状况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由三部分组成:(1)大气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资源;(2)地下水资源;(3)外省入境的水量(包括地下水)北京市一次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62.80亿立方米,当保证率为50%(平水年)、75%(枯水年)、95%(特枯水年)时,水资源总量依次为55.14、39.59、26.73亿立方米(姜文来,1999)从近11年的水资源总量及其构成(表1)来看,北京市枯水年份较多,尤其是1999~2001年的水资源总量都不超过20亿立方米,均属特枯水年可见,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从总量构成上来看,外省入境水量占有很大比重,近30%因此,保证北京市有充足的水源,入境水资源量具有重要的地位表1 近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及其构成 (亿立方米)年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入境水量水资源总量199124.1723.6812.8455.13199210.915.1810.2732.7119938.2814.926.5726.24199425.7636.5813.9559.37199515.5628.9317.2847.26199625.9530.2625.1270.99199710.6116.48.530.75199817.8329.2114.4552.1519995.1612.815.7914.2220006.3415.187.1116.8620017.7815.75.2919.2资料来源:北京市水利局,北京市水资源公报,1991~2001.总体上看,北京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含城市流动人口),是全国人均数的1/8,是世界上人均数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

现在北京一年用水量约40亿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预计到2005年,北京地区将缺水7.49亿立方米;到2010年,平水年将缺水11.82亿立方米,形势十分严峻北京市的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达标河流长度占实测河流总长度的比重和达标湖泊容量占实测总容量的比重下降明显,达标水库库容占实测总库容的比重略有上升2001年地表水水质监测总河长952.0公里其中Ⅱ~Ⅲ类水体河长648.4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8.1%,大于Ⅴ类水体河长为261.3公里,占总河长的27.4%与上一年相比,大于Ⅴ类水体河长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北京市21世纪议程工作办公室,2003) 北京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密云、怀柔两大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质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质良好官厅水库水质为Ⅴ类,仍不符合引用水源地水质要求从水系来看,污染较重的仍是北运河水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高锰酸钾指数等北京市目前的大气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结果,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颗粒物本底值较高如位于密云北部京冀交界处人烟稀少的上甸子监测点(世界气象组织大气污染背景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约为70μg/m3,仅比国家二级标准低30μg/m3。

北京及周边地区事实上已经出现生态退化问题,主要是由于干旱、植被破坏、农耕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北京近年来遭受的严重的外来沙尘的影响此外,对区域生态退化和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影响的因素还包括:潜水位下降;冬季郊区大面积的季节性裸露农田在大风天气产生的扬尘;畜禽养殖排放导致大量二次粒子的废气;山区水土流失以及尚未完成的平原地区沙荒地与潜在沙化土地的治理尽管北京市的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市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5%和40.2%,城市绿化隔离带绿化面积为110平方公里,人均园林绿地面积3.7平方米但增加的绿化面积中实际中幼林木占有相当大比例,生态效益并不明显1、 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北京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GDP由1990年的元持续增长到2001年的25300元,年均增长率为15%而相比之下,上游地区城市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远远低于北京本文选取北京主要入境河流之一——潮白河水系为例从本研究的目标出发,本文主要考虑北京邻近的上游地区,选取张家口市赤城县为案例赤城县位于北京正北,潮白河水系的白河流域全县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5.8万,占91.5%。

2001年北京与张家口赤城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比较北京张家口赤城县人均GDP(元)253003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8801202城镇人口比例77.5%8.5%GDP(亿元)28178.8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3.327第二产业36.235第三产业60.538赤城县属于深山区,本身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5.1%,野生动植物种类达755种为了改善北京周围生态环境,赤城县先后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京津周围生态绿化工程重点县和沿坝水源涵养及用材林基地建设重点县1999年以来,赤城县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塞北林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21世纪首都水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治理面积280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57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59平方公里累计投资4915万元,其中地方配套及投劳折资1355万元至2001年,全县规划林业用地443万亩,占793万亩的总土地面积的 55.9%实施以上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了达到用占总土地面积10%的耕地养活全县人口的目标,当地采取了加大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等措施。

现有节水农业作业面积1800公顷,但由于受到投资短缺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全县农业的需要因此赤城县农业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的模式,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较为贫困到2000年底,全县尚有贫困村132个,贫困人口7.2万人贫困村人均灌溉面积仅0.1亩三、 主要问题1、 下游发展的不协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与其上游周边地区的发展存在不协调上游地区城市为了北京的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可以从事的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性质,从而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产出水平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京市比较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对于张家口赤城县等经济较不发达地区而言,从短期效益来看,获得经济发展应当是首选因此这些上游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一种权衡,实质上做出了一定的牺牲2、下游地区提供的生态补偿不够流域系统中作为受益方的北京并没有对其所获得的生态效益支付足够费用,即向上游地区提供足够的补偿仍低于达到均衡的水平目前上游地区所获得的生态补偿主要是来自中央财政国家规定的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而补助年限按退耕地的用途划分,还草补助2年,还经济林补助6年,还经济林补助8年。

并且规定退耕还林应当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造成下游地区提供的生态补偿不足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效益目前还不能完全体现为市场价值 (摘自“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阶段成果)。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