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_韩愈古诗词大全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贾岛初为浮屠,名无本)》原文 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 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众鬼囚大幽,下觑袭玄窞 天阳熙四海,凝视首不颔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啖 夫岂能必定,固已谢黯黮.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 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 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始见洛阳春,桃枝缀红糁 遂来长安里,时卦转习坎老懒无斗心,久不事铅椠 欲以金帛酬,举室常bC颔念当委我去,雪霜刻以憯 狞飙搅空衢,天地与顿撼勉率吐歌诗,慰女别后览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二)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原文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全文赏析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其次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
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有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刺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艳丽、明快的颜色,增加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悠闲得意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颜色明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适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此时的境况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到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这种闲,由他的境况遭受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闲适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经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比》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酷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很多冲突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今消沉下去的担忧;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将来建功立业的向往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境况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简单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立刻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立刻白了一半,好像来诗是愁的缘由,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
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动听,韵味醇厚 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好像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三) 韩愈《琴操十首履霜操》原文 (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 本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 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 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四) 韩愈《进学解》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醉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全文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留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
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仔细思索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导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其次段是生徒对上述教导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特别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终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
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能,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判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的确都相当有成果可是其遭受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惑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
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状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伤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埋怨最终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明显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患病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扬“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患病谤言,不得不匆忙忙忙离开长安的。
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常有的感慨珍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理想的.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其次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留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见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雄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奇感这与它擅长出没变化有关如其次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剧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概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好像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心情包孕其中,其文气与其次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导,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劝说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洁,但其内在的气概、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奇,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奇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详细,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日都已成为常用成语。
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赞叹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制造力量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五) 韩愈《孟生诗(孟郊下第,送之谒徐州张建封也)》原文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行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嶔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秦吴修且阻,两地很多金 我论徐方牧,好古天下钦竹实凤所食,德馨神所歆 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求观众流细,必泛沧溟深 子其听我言,可以当所箴。
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六) 韩愈《合江亭》原文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行唾 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 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奈 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 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 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 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七) 韩愈《符读书城南(符,愈之子城南,愈别墅)》原文 木之就法规,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玩耍,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八) 韩愈《感春五首》原文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 已呼孺人戛鸣瑟,更遣稚子传清杯 选壮军兴不为用,坐狂朝论无由陪 如今到死得闲处,还有诗赋歌康哉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宫门一锁不复启,虽有九陌无尘埃 策立刻桥朝日出,楼阙赤白正崔嵬 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春田可耕时已催,王师北讨何当回 放车载草农事济,战马苦饥谁念哉 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谏议联翩来 朝廷未省有遗策,肯不垂意瓶与罍 前随杜尹拜表回,笑言溢口何欢咍 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音容不接只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 天公高居鬼神恶,欲保性命诚难哉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早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全文赏析 这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有景有情,有悠闲漂亮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身入其境,怡然得意五首诗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豪然不失大家之风诗中若因若无透露出诗人的个人情怀,诗中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从”谁肯留恋少环回“可见一般了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诗中除了怀念与不舍之外,有着一些失意,五首诗中表现出了仕途失意,自笑春风,在春景中外却自我 诗中文笔精炼,曲尽其妙,尽现一代名家之风 写作背景 在中年(36-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始终不得志 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韩愈的五言唯美古诗词(篇九) 韩愈《调张籍》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芜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全文赏析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忱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超很多 此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宏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其次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殊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
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唱歌,便有意赐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 “平生”六句,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盼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最终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伴侣张籍不要忙于经营章句,要大力向李、杜学习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概,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订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乐观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回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如其次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概雄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芜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不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
此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到处显示出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全诗寓纵横变化于法规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 尤可留意的是,诗中布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谈论自其次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兴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究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特别奇妙而且诗人之奇思,雄阔壮美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奇妙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方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秀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概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中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谈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谈论在此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方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其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写作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