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学号110022537姓名刘博雍2012-12-26提纲绪论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份(1 到第 15 末节)(二)第二部份(16 到第 40 末节)(三)第三部份(40 到第 70 末节) 三、总结内 容 摘 要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笔者通 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第一,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从头划分; 然后对乐曲的每一个部份和每一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对整 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关键词: 渔舟唱晚曲式段落音乐形象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绪论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 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进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 域金灼南按照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进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 ①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定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 无愧地成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高作和掌握的音响 资料为基础选曲教材《音乐分析》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 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 论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画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忙欣赏者 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描述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②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从第 1 末节到第 15 末节,慢板,4/4 拍,旋律优美,节拍舒缓 第二部份从第 16 末节到第 40 末节,节拍由 4/4 拍变成 2/4 拍,此段除出现清角 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 降”两种旋律进展手法对旋律进行进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第三部份从第 40 末节到第 70 末节,此段落递升和递降的旋律不断反复,速度的①②李明雄著《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 4 月第二版,P268 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三版,P107不断加速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
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份(1 到第 15 末节)乐曲的第一部份由四个乐句组成:a(1 到 5 末节) a1(6 到 10 末节) b(10 到 13 末节) c(13 到 15 末节)a 乐句是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且流动频繁,节拍型也是不断转变 的;从旋律的外形上看,它的线条如波浪般起伏旋律以角音开始向下递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前两个末节节拍舒 缓,配合左手的揉、吟、按、颤的手法技能,用意描画一幅夕阳西下时,宁静、 安逸的湖滨画面第三末节和第四末节频繁地出现十六分音符,最后一末节旋律 又回归到角音上若是说前两末节描述的是晚间整个湖滨的画面,那么后三个末 节描述的就是落日余晖下轻轻荡漾的湖水,较多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变得活泼, 而较低的音域又让这份活泼变得并非是特别明显,表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 渐变原则;最后一末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和结尾处的二分音符又让乐曲的气氛从稍 稍的活泼又变回之前的伸展、平和,左手颤音的装饰处置似在仿照水中的涟漪, 由强渐弱,由近及远,渐渐平息,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给听者带来的是加倍 强烈的安逸、恬静之感和无穷的回味短暂的平息以后进入了第二个乐句 a1,a1 是 a 的转变重复,它们所利用的音 乐材料是相同的,可是 a1 把本来 a 乐句开头的两个末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末节 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使乐句结束的同时为接下来要引进的新的音乐材料做好预备;加当中间的两个末节在弹奏手 法上较 a 乐句做了略微的改动,这使得它在对主题进行重复、强化的同时又不乏 新鲜感。
b 乐句的开始一末节利用了主题第四末节的音乐材料 ,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 a 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拍也变得比较活泼,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能 b 乐句对 a 和 a1 乐 句所陈述的乐思进行了展开,其旋律流动的音域移高了,节拍也变得比之前活泼、 跳动,结尾落在羽音上;与之前的写景相较,这一乐句更像是在描述人:夕阳西 下,渔人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迎着晚霞画着渔船,唱着渔歌;形象地表现出了 渔人们愉悦的心情和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第一部份最后的 c 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拍上和弹奏手 法上的转变,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二)第二部份(16 到第 40 末节)乐曲的第二部份由第 16 末节开始到第 40 末节结束,分为四个乐句,d(16 到 20 末节) e(21 到 27 末节) f(27 到 34 末节) f1(34 到 40 末节)整个乐曲从 d 乐句开始由之前的 4/4 拍变成了 2/4 拍,标志着乐曲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d 乐句开始的两个四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 末节旋律和节拍完全一样,旋律为 8 度和 4 度的跳跃,节拍型也是较活泼的前八 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这种“对仗”写法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给人以轻松、诙谐之感,描述的画面也从抽象的湖滨美景到了具体的人或物的细节描述;这两末节的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表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 写实的特点。
乐句的最后两末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 着下个乐句的开始e 乐句开始的一末节用音乐材料的是对 d 乐句开始的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新的材料,出现了长音清角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 比和转变,给人线人一新的感觉以后的三个末节的旋律不断地对下属调性进行重复,加上节拍的由宽松到紧凑和 “花指”技能的运用更是在强调和加重暂时的下属调性e 乐句的最后一末节调 性回归,而且节拍也一下松弛下来,并开始为下一个乐句的进入做预备,如此的 处置让人紧张的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此乐句因转到了下属调上,所以对其 进展产生了必然的阻力,然后又不断地重复和加重这种阻力,到最后突然间放松, 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从音乐形象上来看,恍如是在描画渔夫们荡漾渔舟,乘风破 浪,最终克服困难的这么一个情绪F 乐句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按照连续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进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这种下行模进在中国传统旋律进展 手法中叫做“复试递降”,从第 27 末节开始到 34 末节的徴音上结束,旋律的“骨架音”为 紧接着的 f1 乐句采用了五声音阶回旋围绕的方式对 f 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在 李民雄的《民族器乐概率论》中把这种回旋围绕的下行模进叫做“回式复降”, 书中说道“这句‘回式复降’的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而且十分优美悦耳,使得 ‘唱晚’的乐意取得了加倍充分的表现。
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规律且富有律动性,节拍速度也超级稳固,准确地描画 了渔夫们在克服困难以后的愉悦心情,他们为自己打鱼和驾驶渔船的技术而感到 自豪,他们现在胸有成竹,心情大好,将船只不紧不慢地行驶在湖面上,本来到 f 乐句结束的第 34 末节就可以够结束,但作者又以 f 乐句的变奏,f1 作为补充, 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渔者们愉快的心情和天天悠闲但并非无聊的渔民生活最后的 渐慢处置标志着乐曲第二部份的结束和第三部份高潮的到来三)第三部份(40 到第 70 末节)乐曲第三部份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份,它由一个长乐句 g,和最后的尾声组 成,共 30 个末节(41 末节到 70 末节)g 乐段也是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对其进行“复式递升”和“复试递降”的旋律进展从第41 末节开始递增到第 52 末节为旋律最高 点,往后开始递降,到了尾声之前的第 63 末节,再从第四十二末节反复一次, 旋律的递增递降通过反复形成了一个循环圈其旋律“骨架音”为···速度也由一开始的缓慢逐渐加速,但是随着速度的加速,音乐的整体情绪也随之 高涨,最后达到了整首乐曲的最高潮g 乐句除旋律的递增递降和速度的转变之 外,在演奏手法上还大量地运用了“花指”的手法,极为形象地仿照了水流浪花 的音响效果;“花指”的利用和旋律的跌荡起伏这使得整个这一段旋律都充满着 动力和冲击力。
那个乐句的音乐形象不用多说,百舟竞归、浪花飞溅听着这段 音乐,咱们能够生切地感受到渔者们争先恐后、乘风破浪的姿态,咱们能够联想到晚归的渔船上渔歌四起、彼此唱闹的喧嚣场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速、力度的 增强,似乎片片白帆愈来愈近,歌声、橹声、水声、晚唱声、叫闹声都交织在一 路,愈来愈清楚,愈来愈喧闹,愈来愈浓郁,一直到渔舟靠岸,歌声四起的欢腾 场面乐曲的尾声 g1 是由 g 乐句的后半段下行时的旋律的“骨架音”转变进展而来 的尾声第一由一长串渐慢的琶音来结束之前快速、激烈的乐曲高潮,然后用截然不 同的节拍和演奏手法将高潮部份的旋律骨干音演奏出来,除对骨干音的强调之外 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乐曲高潮时突然切住,并用慢速演奏,生动地 描画了,喧嚣场面结束以后,天黑的场景,画面开始放大,渐行渐远,又回到了 一开始的夜晚中,整个湖滨的画面;而人们的心情也回到刚开始的那种安逸、宁 静当中最后结束音落在宫音上,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调式主音,给人以曲虽终, 然意韵无穷之感三、总结筝曲《渔舟唱晚》描画了一幅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时刻上是由傍 晚到天黑,经历了开始的安静到短暂的喧嚣再到安静,画面也是先由远远看去的 一个宁静的湖滨傍晚慢慢拉近,从一问一答的嬉闹到后来的百舟竞技,最后随着 乐曲的结束又将画面拉远,将远和近融为一体,和乐曲一开始相呼应,对全曲进 行总结,整首乐曲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朴实而又富于情趣的生 活。
所以不论对于演奏者仍是欣赏者来讲,了解和把握乐曲的音乐形象都是很有 必要的,一方面能使演奏者更好地表达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能帮忙 欣赏者们更好地了解乐曲,聆听时也能取得更多的画面感参考文献1.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年 9 月第一版 2.李民雄著《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 4 月第二版3.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三版4.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8 月第一版 5.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年 8 月第 11 次 印刷6.谱例引自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三 版 ;张景霞 .“浅谈筝曲《渔舟唱晚》”[J].乐府新声 (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4 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