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句子总会

r****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4KB
约53页
文档ID:137482682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句子总会_第1页
1/53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句子汇总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标准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的道德品质:  君子者 权重者不媚之 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 貌恶者不讳之 强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 好恶者弃之 长那么尊之 幼那么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孟子曰 穷那么独善其身 达那么兼善天下   君子一词的起源和演化: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在?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的“君子〞应解释为“君王〞,还有类似的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也是如此可见,先秦的君子是有“君主〞之意的  在论语中也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那么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说,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就叫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就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方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也要听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自然只能听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素质和修养的差异自然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虽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如他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那么不逊,远那么怨〞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

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拟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那么  曾参那么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方:“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

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那么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根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防止的,但思想的开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标准和要求,比方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那么虑其所终,行那么稽其所敝那么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符合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那么是失言。

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设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符合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符合「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那么,也不会有过失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句子汇总 做了一个小程序,把?论语?中提及“君子〞与“小人〞的局部抽取出来〔见本文附件〕,看了之后,顺手写下如下简单总结∶一、君子小人的定义1、 君子∶知书达理,地位高贵,不怕暂时的穷困,有政治理想及从政救国的雄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2、 小人∶①庸人 ②品德低下的人二、讨论风格1、孔子经常单独谈君子应有的品貌,孔子对君子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对其从政思想的具体、直接的描述,其中的很多论述已成经典名句2、孔子总是在提及君子时,以比照的方式谈小人只有在子夏嘴里,单独谈过一次小人,曰∶“小人之过也必文〞3、谈“小人〞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君子的特点,所以总是“君子〞、“小人〞合在一起谈只有一次例外,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那么不孙,远之那么怨〞,把“小人〞与“女子〞归为一类,让人忍俊不禁,心里开始琢磨孔子到底遇上了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想来想去,可能是指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吧不过,因为无孔子说此言的前后背景资料,也只能当做一个猜测 能够看到的东西比鄙人提及的要多得多请各位高手发表高论     附件∶?论语?中提及君子与小人之处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君子不重那么不威,学那么不固无友不如己者过那么勿惮改〞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         子曰:“君子不器。

〞5.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8.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9.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3.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4.     子谓子贱,“君子哉假设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15.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6.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曰:“与之庾〞冉子与之17.     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18.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9.     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1.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22.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2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那么吾未之有得〞2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5.     子曰:“恭而无礼那么劳,慎而无礼那么葸,勇而无礼那么乱,直而无礼那么绞君子笃于亲,那么民兴于仁;故旧不遗,那么民不偷〞2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7.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28.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9.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30.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那么吾从先进〞3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3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那么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33.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4.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5.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36.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3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3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4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那么言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不中;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假设人!尚德哉假设人!〞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47.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48.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49.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51.     自道也〞5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53.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那么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4.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那么仕;邦无道,那么可卷而怀之〞55.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5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57.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58.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59.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61.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6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63.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64.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那么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5.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6.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67.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68.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69.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70.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71.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72.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那么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那么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7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75.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那么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之矣〞76.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那么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77.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78.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79.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80.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81.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那么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那么以为谤己也〞8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那么可矣抑末也,本之那么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83.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8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8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86.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87.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88.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那么不孙,远之那么怨〞89.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学而篇第一(2021-09-04 20:25:00)标签:宗教 旧注 孝悌 ?论语? 孔子 鲁国 分类:Learning1【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è,同悦,愉快、快乐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那么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快乐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快乐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2【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假设,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假设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假设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根本道德标准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认句的宾语假设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表达。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根本原那么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那么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那么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假设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那么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根底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效劳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3【原文】1·8 子曰:“君子(1),不重(2)那么不威;学那么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那么勿惮(8)改〞【注释】(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2)重:庄重、自持3)学那么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巩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巩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7)过:过错、过失8)惮:音dà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局部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那么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那么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4【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为政篇第二(1)(2021-09-04 21:04:00)标签:译文 德治 原文 子游 孔子 鲁国 杂谈 分类:Learning【本篇引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根本原那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5【原文】2·12 子曰:“君子不器(1)〞【注释】(1)器:器具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6【原文】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注释】(1)周:合群2)比:音bì,勾结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那么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为政篇第二(2)(2021-09-04 21:25:01)标签:为政篇 论语 损益 译文 孔子 杂谈 分类:Learning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八佾〔yì〕篇第三(2021-09-04 21:27:50)标签:八佾 绘事后素 子夏 译文 孔子 鲁国 分类:Learning八佾〔yì〕篇第三【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7【原文】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注释】(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开展的道德阻力8【原文】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但凡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9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那么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10原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注释】(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靠近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根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1【原文】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注释】(1)怀:思念2)土:乡土3)刑:法制惩罚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评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那么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12 【原文】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开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锋利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3【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注释】(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公冶长篇第五(2021-09-05 17:11:42)标签:宰予 译文 漆雕开 孔子 鲁国 杂谈 分类:Learning【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14 【原文】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假设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假设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评析】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雍也篇第六(2021-09-05 17:29:58)标签:冉求 译文 子游 原文 孔子 鲁国 分类:Learning【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15【原文】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

子曰:“与之釜(4)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注释】(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6)周:周济、救济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16【原文】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那么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176·18 子曰:“质(1)胜文(2)那么野(3),文胜质那么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注释】(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4)史:言词华美,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别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原文】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3)陷:陷入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评析】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确实是比拟锋利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答复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19【原文】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慨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孔子?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述而篇第七(2021-09-05 17:37:53)标签:译文 干肉 雅言 原文 孔子 宋国 杂谈 分类:Learning述而篇第七【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20【原文】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注释】(1)斯:就2)恒:指恒心3)约:穷困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评析】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21【原文】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释】(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3)揖:做揖,行拱手礼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6)取:同娶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评析】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说明孔子确实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那么,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成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22【原文】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注释】(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评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鼓励自己。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