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语文期中考古诗文复习(1)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一、解释文中加重词语:隶( ) 求( ) 异( ) 与( ) 是( ) 就( ) 可( ) 奇( ) 乞( ) 利( ) 扳( ) 谒( ) 从 ( ) 还( ) 称( ) 泯( )二、辨析词义:未尝识书具( ) 并自为其名( ) 父利其然也( )即书诗四句 (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泯然众人矣( )余闻之也久( ) 父异焉(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复到舅家问焉( )三、句子翻译: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 四、内容解析: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 个阶段,从文中分别找出时间标志是:“ ”、“ ”、“ ”2、“我”作为旁观者、记录者,对方仲永的几个变化过程分别是通过 、 、 的方式得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真实性3、方仲永的成长变化经历了从“ ”到“ ”再到“ ”的过程。
究其原因是“ ”方仲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一、解释文中加重词语:并( )暴犯( )横( )尤剧( )说( )冀( )余( )没( )俱( )更( )竟( )闻( )具( )云( )令( )彰( )二、辨析词义:为乡里所患( ) 或说处杀虎斩蛟( ) 皆谓已死 ( ) 谓为三横( ) 蛟或浮或没( ) 谓为三横 ( ) 终为忠臣( )人患志之不立( ) 处与之俱( ) 为乡里所患( ) 志之不立 ( )三、句子翻译: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译: 2、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译: 3、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译: 四、内容解析:1、课文从周处年轻时代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文章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 ”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五、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 》,为 (朝代) (人名)编辑。
2、古代往往以地名或官职名作人的别号文中“平原”指 ;“清河”指 3、“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 》中“ ”这句话化用而来的 《杜甫诗三首》一、默写下列诗句1、《登》中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无际的是: , 2、《又呈》中揭示原因的点题之笔是: , 3、《石壕吏》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暗示老妪已被带走的一句是: , 二、内容理解1、《石壕吏》最后四句的作用是:(1) (2) 文中“听妇前致词”一句具有 的作用,而下面的十三句话有明显有 个层次。
2、 是《又呈吴郎》这首诗的主旨诗中将 和 相结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传达给“ ”,表现了诗人 3、《登岳阳楼》将 和 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三、常识积累1、杜甫是与 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 ”之称他的诗忧国忧民,最著名的是《 》、《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2、《登岳阳楼》被前人称为“ ”,是杜甫诗五律中的名篇岳阳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座分别是 和 《白诗二首》、《题破山寺》、《酬乐天》、《无题》一、默写下列诗句1、《放言五首》中以两个历史人物为例的是: , 2、《卖炭翁》中一车炭最终卖出的价值是: , 。
3、《题》中运用反衬以动衬静的是: , 含有成语“曲径通幽”的一联是: , 4、《酬》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 而用典故的是: , 5、《无题》中至今常被引用的比喻句是: , 二、内容理解1、《放言五首》是 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从 面、 面用 个例子叙说“决狐疑”之法;《卖炭翁》是 诗,故事结尾没有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有 的作用2、《酬》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 的感情,而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自己 的心情。
诗人还用“ ”、“ ”来比喻自己,这两句表明诗人 的情绪3、《题》诗中颔联的妙处在“ ”、“ ”、“ ”三字,它们只点出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具体究竟何样,则留给读者自己想象颈联是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 ,静境得到了深化4、《无题》是首 诗,首联两个“ ”字同中有异,颔联以 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及追求不悔,尾联运用 ,寄托自己的情思三、常识积累1、白居易字 ,号 后与元稹齐名,并称“ ”,又与 常唱和,时称“刘白”2、被称为“刘白”的“刘”姓诗人,字 ,使唐代 家、 家初中阶段,我们将会学到他的一篇散文名作《 》3、李商隐就是被称为“ ”的二人中的一位,字 ,号 他在词赋方面与 接近,后世称“温李” 《小石潭记》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珮(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清liè( ) 翠 màn( ) 连 zhuì( ) 清 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E、 ⑴ 全石以为底 ( 为:_______________)⑵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_______________)F、 ⑴参差披拂 (差:_______________)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_______________)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译句: (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译句: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句: 6、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 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 ________”埋下伏笔②从侧面表现潭水之清是“____ 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 ”和 “ ”两个句子得到印证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8、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答: 9、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 10、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 1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答: 《白洋潮》一、 给加粗的字注音: 遄( ) 踵至( ) 擘翼( ) 蹴起( ) 镞镞( ) 飓风( ) 辟易( ) 礴( )龛( ) 赭( ) 漱激( ) 湫( ) 眩( )二、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 ) 之 岁岁如之( ) 怒雷鞭之( ) 则飓风逼之( ) 从海宁而来( )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 而 势欲拍岸而上 ( ) 旋卷而右( )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三、思考回答:1、作者多次描写观者的表现,请你写出相应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课文的第一段和看白洋潮毫无关系,是否多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