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1. 水准网的布设1.1 水准网的技术设计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1.2 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 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1.3 水准测量的精度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人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 一般不得超过表1A w规定的数值表1测量等级二寺MA1.0mmMW2.0mmM 和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AW2.选点与埋石2.1 选点2.1.1 选定水准路线时,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 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街道和大的火车站等,应尽量避免通过大的河 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时,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 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2.1.2 每一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志,并按规定填 绘点之记;在选定水准路线的过程中,须按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还须 按规定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3.2 埋石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 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表2序号水准标石的类型各类水准标石的分类1基岩水准标石深层基岩水准标石 浅层基岩水准标石2基本水准标石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钢管基本水准标石 岩层基本水准标石3普通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 钢管普通水准标石 岩层普通水准标石 混凝土柱普通水准标石 爆破型混凝土柱普通水准标石 墙角水准标志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4.仪器的技术要求4.1 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 规定执行表3序号仪器名称最低型号备注二等1自动安平水准仪或气泡 式水准仪DSZ1DS1用于水准测量,其基本参数见GB 31602两排分划的线条式因瓦 合金标尺用于水准测量3经纬仪DJ1用于跨河水准测量,其基本参数见GB 31614光电测距仪II级用于跨河水准测量,其精度分级见ZB A76 002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4.2 仪器应按规范在作业前后或作业过程中作相应的检校。
4.3 仪器技术指标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 规定执行表4序号仪器技术指标项目指标限差超限处理办法二等1标尺弯曲差4.0mm对标尺施加改正2对标尺零点不等差0.10mm调整3标尺基辅分划常数偏差0.05mm采用实测值4标尺底面垂直性误差0.10mm采用尺圈5标尺名义米长偏差100》m禁止使用送厂校正6对标尺名义米长偏差50p m调整7测前测后对标尺名义米长变化30p m分析原因,根据情况正确处理所测 成果8对标尺名义米长野外检测结果与 前一次室内测定结果偏差50p m送有关单位重新测定9标尺分划偶然中误差13p m禁止使用10标尺尺带拉力与标称值偏差1.0kg11倾斜螺旋隙动差2.0〃只许旋进使用12测微器分划值偏差l“m禁止使用,送厂修理13测微器分划值隙动差2.0格14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误差0.20〃禁止使用15视线观测中误差0.55〃16调焦透镜运行误差0.50mm17i角15.0〃182c角40.0〃19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0.15mm20竖轴误差0.10mm21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0.04〃22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1.00〃23一测回垂直角观测中误差1.50〃校正(自动安平水准仪应送厂校正)超过20〃所测成果作废禁止使用送厂校正禁止使用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微0.05mT的水平方 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5.1 观测方式5.1.1 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一条路线的往返测,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 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5.1.2 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若区段较长,也可将区段分成20〜30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 测段的往返观测5.1.3 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气温 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 的总站数,不应该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5.2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a. 日出后与日落前 30min 内;b. 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时间);c. 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d. 气温突变时;e. 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5.3 设置测站5.3.1二等水准观测,须根据路线土质选用尺桩或尺台(尺台重量不轻于5kg)作转点尺承, 所用尺桩或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
5.3.2测站视线长度(仪器至标尺距离)、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5规定执行表5等级仪器型号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 差累积视线高度(下丝读数)二等DS1,DS05W50mW1.0mW3.0m20.3m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5.4间歇与检测5.4.1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 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站的转 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时,可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5.4.2 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见表 6)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任超限,则须从 前一水准点起测5.4.3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5.5 测站观测限差等级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基辅分划读数 的差基辅分划所测 高差的差检测间歇点高 差的差0.5cm刻划标尺1cm刻划标尺二等1.5mm3.0mm0.4mm0.6mm1.0mm测站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6 的规定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表6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 间歇点(须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5.6 各类高程点的观测5.6.1 当观测水准点以及“其他固定点”时,须仔细检查对该点的位置、编号和名称是否与 计划的点之记相符5.6.2 在水准点及“其他固定点”上放置标尺前,须卸下标尺底面的套环标尺的整置位置 如下:a. 观测基岩水准标石时,标尺置于主标志上;观测基本水准标石时,标尺置于上标志 上若主标志或上标志损坏时,则标尺置于暗标志或下标志上对于未知上、下标志(或主、 暗标志)高差的水准标石,须测定上、下标志(或主、暗标志)间的高差观测时使用同一 标尺,变换仪器高度测定两次,两次高差之差不得超过1.0m m高差结果取中数后列入高 差表,用括号加注;b. 观测“其他固定点”时,标尺置于需测定高程的位置上,在手簿中应予说明水准 点的“其他固定点”的观测结束后,应按原埋设情况填埋妥当,并按规定进行外部整饰5.7 结点的观测5.7.1 观测至水准网的结点时,须在观测手簿中详细记录接测及检测情况,填绘格式与规范 所定结点接测图相同5.7.2 经观测证实位于地面变形地区的结点,应与当地变形观测网连测,并纳入该地变形观 测规划5.7.3 位于变形量较大地区的结点,应由几个观测组协同作业,尽量缩短连测时间。
5.8 新旧路线连接时的检测5.8.1 新设的水准路线与已测的水准点连(接)测时,若该水准点的前后观测时间超过三个 月,须进行检测5.8.2 对高等级路线的检测,按新设路线的等级进行;对低等级路线的检测,按已测路线的 等级进行5.8.3 检测时,须单程检测一已测测段如单程检测超限,则应检测该测段另一单程;若高 差中数仍超限,则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连接点5.9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闭合环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闭合环差和检测高差较差的限差应不超过表7 的规定表7等级测段、区段、路线往 返测高差不符值(mm)附合路线闭合差(mm)环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咼差之 差 (mm)一 AA- 二寺4JT4时L4JF6&示注: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 ;L――附合路线长度,km ;F 环线长度,km ;R――检测测段长度,km5.10 成果的重测和取舍5.10.1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 按下列原则取舍a. 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 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b. 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 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c. 若a款中的重测高差(或b款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 限差,须重测另一单程;d. 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 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 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5.10.2 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 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须重测其他测段5.10.3 附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 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须重测其他测段5.10.4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人、全中误差M 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 A W段或路线5.10.5测段重测与原测时间超过了三个月,且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超过检测限差时,须 按 5.8 条规定进行测段两端点可靠性的检测6外业成果的整理6. 1 业计算6.1.1 水准测量外业计算的项目:a. 外业手簿的计算;b. 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c. 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的计算;b. 附合路线环线闭合差的计算;c. 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的计算6.1.2 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须由两人各自独立编算一份,并核对无误计算水准点概略高程时,所用的高差应加入下列改正:a. 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b. 水准标尺温度改正;c.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d. 重力异常的改正;e. 日月引力改正;f. 环线闭合差的改正。
6.1.3 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须进行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及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的计算(小于100km或测段数不足20个的路线,可纳入相邻路线一并计算),A并应符合表1 及表 7 的规定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按式(1)计算:AM = ±¥‘IaA / r]/(4 • n) (1)式中:A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R 测段长度,km ;n ——测段数6.1.4 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的测量,须对观测高差施加本节6.1.2中 a、b、c、d、e 项改正,然后计算附合路线或环线的闭合差,并应符合表7 的规定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超过20个时,还需按环线闭合差W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 ,并应符合W表1 的规定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 按式(2)计算:WM =±jWw / F ]/ N (2)W式中:W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 ;F 水准环线周长,km ;N 水准环数6.1.5 外业计算取位按表8 规定执行表8等级往(返)测距离 总和,km测段距离 中数,km各测站咼差mm往(返)测高 差总和,mm测段咼差中数,mm水准点高程mm二等0.010.10.010.010.117.外业成果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水准测量工作完成后,应按ZB A75 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ZB A75 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予以验收和评定。
8.技术总结a. 水准路线的名称、等级、长度及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沿道路的质量、土质植被情 况,平均每公里的测站数;b. 施测单位名称,工作开始与结束的年、月,参加作业人员的技术状况,作业所依据 的技术规范;c. 作业的平均气温、阴晴天数、一般风向与风级、最大风级等;d. 水准仪、水准标尺的类型、号码、检验项目,尺承类型、重量及使用的个数,作业 仪器出现的异常处理情况;e. 每个组工天完成的公里数及测站数;f. 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各区段上下午测站不对称数与总测站数的比例,产品质量评定 结果,脱离规范的事项及其原因,重测的总公里数及其主要原因;g. 结点及连接点的检测段数及总里程,新旧高差不符值状况,连接点变动的原因及处 理情况;h. 利用旧点情况,新旧点名与高差对照表,支线测量的里程和等级;i. 路线中跨河水准测量的位置、宽度、跨河方法和测量精度;j. 作业中的经验,为减弱系统误差采取的措施,对今后复测该路线时的建议及其他须 说明的情况9.应上交资料a. 技术设计书;b. 着墨的原始水准点之记;c. 水准路线图及结点接测图;d. 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二份)及批准征用土地文件;e. 水准仪、水准标尺检验资料及标尺长度改正数综合表;f. 水准观测手簿、记录磁带磁盘和纸带,水准点上重力测量资料g. 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及概略高程表两份;h. 外业高差各项改正数计算资料;i. 外业技术总结;j. 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