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对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浙江纺织企业的实证研究第29卷第5期2009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JOURNALOFSHAOXINGUNⅣERSrIV01.29NO.5Sep.2009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对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浙江纺织企业的实证研究李生校朱志胜2范羽佳(1.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2.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嘉兴314000)摘要: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企业内部要素对升级的影响较少被给予详细的分析和讨论.针对这一理论缺口.从企业内部能力要素的视角,基于对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企业的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对两种最主要的企业能力(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与企业升级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后发现: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后,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企业营销能力越强,对推动自身升级的影响程度越深;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后,企业技术能力对企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然而与一般认识不同的是,我们的实证结果显示这种影响是通过作用于营销能力来实现的,营销能力是技术能力影响升级的中介变量.关键词: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企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I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09)05—0103—07一,问题提出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的浙江制造业,长期以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附加值最低的简单制造环节.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供应紧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环保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的内在劣势逐渐显现出来.金融危机下,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动荡时表现出来的低风险承受力令人堪忧.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显示:2008年浙江省民营企业注销倒闭数为2.2万,创近6年来最高.①而与此同时,浙江综合百强企业的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和贸易领域占据了绝大部分.在浙江,以龙盛控股有限公司,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增长,企业能力迅速提高.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正式投人运营才3年的浙江古纤道新材料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和差异化产品提高附加值,2008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了134.8%.这验证了具备良好能力基础的企业,才能更好地承受来自外部市场环境动荡.金融危机下,企业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做有所准备的企业,才有能力应对环境变化,抓住机会.企业升级是产业升级的起点和基础.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哪些能力来应对?哪种能力对企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最大?企业升级的路在何方?从企业层面研究升级问题,分析企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这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明确升级方向,提高应对竞争和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二,理论回顾与假设提出升级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企业升级的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两种学术思想占据了比较突出的地位(贾生华,田家欣,李生校,2008).Gereffi(1999)最早将企业升级引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较早认识到升级的层次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升级分成四个层面:企业内部升级,企业之间升级,本土或国家内部升级和国际性区域升级.Humphrey&Schmitz(2000)在此基础上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在微观层面将企业或者企业群体收稿日期:2009—07—31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工业化中期浙江纺织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08R40G2180008)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浙江中小企业成长模式实证研究"(项目编号:Y606122).作者简介:李生校(1962一),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l04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可能进行的三种转换描述为企业升级的三种模式:(1)工艺升级,企业通过重新组织生产系统或者引进先进技术来更有效地实现生产工艺的升级;(2)产品升级,通过移向更为复杂的产品线来实现企业升级;(3)功能升级,企业在价值链中承担新的功能(设计或营销)达到升级目的.工艺升级使企业生产更有效率,而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则能使集群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中重新定位.Kaplinsky&Morris(2001)也认为升级具有层级性,他们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升级的特定发生路径,首先是工艺升级,然后是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在这过程中当然存在跨越或倒退的情况.这种分类方式得到了学者较多的认同,并据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现状进行研究.而以Schmitz等为代表的众多集群研究学者则更多研究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在企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范围包括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全球价值链下企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及其途径等方面(Schmitz,2004).然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及产业集群理论对升级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企业间(或组织间)关系层面上,分别强调从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关系和产业集群中的竞争与协作关系两个角度对企业升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很多企业虽然未从全球价值链网络和集群网络上获得资源,但是其升级的能力和进度却出人意料.企业内部要素对升级的影响几乎从未被给予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为此,Bell&Albu(1999)认为从核心竞争力角度关注企业所具备的而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要价值的能力,具有适用性,价值性和难以模仿性.Teece&Pisano(1997).~I]从动态能力角度认为企业通过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和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升级.以Bell&Albu,Teece&Pisano为代表的学者从关注企业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角度展开研究,揭开了从剖析企业内部要素对自身升级影响的序幕(张辉,2004).这又引发了另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企业升级到底缺乏哪些要素呢?企业内部又有哪些要素对企业升级起着作用呢?纵观全球产业发展,技术缺口与营销缺口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主要竞争劣势,填补技术和营销缺口是促成企业升级的主要方向(l,1991;Hobday,1995;Schmitz,2007).理论界普遍认为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企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Verona,1999).技术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利用技术知识来消化,使用,调整和改变已有技术的能力(Kim,1997).而营销能力作为市场驱动型企业中与技术能力相互补充的一种企业能力(Day,1994;Song,Droge&Hanvanicheta1.,2005),指的是企业将集体知识,技能和资源应用于企业的市场相关需要,使企业能够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根据市场条件作出调整,利用市场机会并应对竞争威胁的能力,是企业内部一体化的过程(Day,1994;Vorhies,1998).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与企业升级存在正相关显着关系(田家欣,贾生华,2008).企业通过加强同各类科研机构,供应商和其它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和研发,提高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从而获得技术知识.同时,企业借助全球价值链和集群网络下的资源,特别是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熟练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企业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进行局部修改或重大改进,提升企业消化吸收引进产品设计,研发全新产品等能力,并最终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企业的升级突破.而置于全球价值链和集群网络下的企业能否对外部环境的动荡做出迅速应对,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分销商,顾客等的协同与合作,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则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成功的升级.因此,本文将分析层次和分析单位限定在微观企业层次上,并针对学术界在升级问题研究中,对分析层次和分析单位在中观和微观,集群和企业之间摇摆的不足,本研究将升级界定为企业在现有能力和价值提升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品牌,新市场等的过程.综合分析企业最重要的两种能力(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的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检验和分析.基于上述综合分析,为进一步验证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与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了验证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对特定的纺织企业升级的适用性,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I:企业技术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2:企业营销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结合本研究对企业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功能性结构分类,进一步细分出如下推论:Hla:技术获取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lb:技术操作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1c:技术改变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2a:企业定价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2b:企业产品能力第5期李生校朱志胜范羽佳: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对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浙江纺织企业的实证研究1O5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2c:企业分销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2d:企业市场分析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H2e:企业促销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升级.三,基于浙江纺织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一)变量测量为了检验企业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的影响,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回归模型设计以及相应的变量测量如下.因变量:企业升级(sJ).Gereffi(1999),Humphrey&Schmitz(2000)以及Kaplinsky&Morris(2001)等人通过分析企业升级的层次路径,认为企业升级的测量可以从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四个方面展开.国内学者田家欣,贾生华(2008)则从工艺升级,产品升级两个方面以Like~量表的形式对浙江集群内企业升级进行了测度.因此,借鉴田家欣,贾生华(2008)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四个方面设计7个条款.测量采用7分Like~量表,受调查者被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量表上选择合适的分数.④具体采用与本地同行企业比较的方法来测量集群内企业的升级.自变量:包括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营销能力两个主要变量.借鉴田家欣,贾生华(2008)的研究成果,通过27个条款对细分下的企业技术获取能力(JH),技术操作能力(jc),技术改变能力(JG),企业定价能力(DJ),企业产品能力(CP),企业分销能力(FX),企业市场分析能力(SCFX),企业促销能力(cx)等8个维度进行测量.在测量方法上,采取7分Like~量表进行测量.具体采用与本地同行企业比较的方法来测量集群内企业的升级.具体测量条款见表1,表2,表3.控制变量:企业成长阶段和规模.由于所调查的行业均属浙江省内的纺织产业集群,因此影响集群内企业的很多环境因素都可以得以控制,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自身的规模和成长阶段具有特质性,故此两者成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问卷调查与样本描述性统计本研究共对绍兴柯桥,上虞,袍江,滨海,钱清,杭州余杭,萧山,另外还有来自宁波,温州等市县工业区的410家纺织企业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回收410份,有效问卷399份,有效问卷率为97.32%.⑨其中受调查企业中,处于创业期的企业75家,销售额快速增长期企业62家,销售额平缓增长期企业139家,成熟,维持现状阶段企业106家以及处于衰退,销售增长率为负数的企业17家,分别占到全部样本的18.8%,15.5%,34.8%,26.6%和4.3%.受调研企业的资产总额以小于4000万为多,达到251家,占总样本的62.9%,其次资产总额位于4000万至1亿之间的企业89家,占22.3%,资产总额超过1亿的有54家,也占到总体的13.6%.⑥④每份问卷均由被调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填写,基本上保证了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调查时间为2009年1月初至2009年2月中旬.@利用调查数据,本文从信度和效度两方面对测量量表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通过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来对量表进行信度评价,具体评价指标采用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法(Cronbaeha)来测量.具体见表1,表2,表3.结果表明,除企业定价能力外,其他7个变量的a系数均超过0.8,表明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对量表效度的评价,首先,企业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和企业升级的测量条款均借鉴已有文献成熟的测量条款,并根据多位专家的意见和课题组的实地访谈经验进行调整,保证了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其次,基于调查所得数据,对量表从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进行构思效度检验.因子分析表明,不存在明显的交叉负载情况,测量条款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具体见表1,表2,表3.同时,对量表的测量条款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中的分析结果看,整体而言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未高于变量各自的a系数值,此外,比较表1,表2,表3中的方差解释率值和表4中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可知,每个因子对其测量条款变异的解释能力均高于其他因子的变异解释率.据此可以判断本研究各变量的测量量表之间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均具有较高的质量,说明继续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是可行的.l06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表1企业技术能力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KMO值为0.916,Bartlett球体检验卡方值为2625.224,显着性0.000.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76.782%.根据前述标准,分析中剔除了3个测量技术能力的条款,2个测量技术操作能力的条款和1个测量技术改变能力的条款.表2企业营销能力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KMO值为0.939,Bartlett球体检验卡方值为4779.934,显着性0.000.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79.194%.根据前述标准,分析中剔除了1个测量市场分析能力的条款和1个测量分销能力的条款.表3企业升级能力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第5期李生校朱志胜范羽佳: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对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浙江纺织企业的实证研究107表4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注:P<0.05,"P<0.01.双尾检验.括号内的数字为a系数.N=399.(三)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为检验前述所提出的8个假设,本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以全部强制进入的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5).模型1是2个控制变量对集群内企业升级的影响.模型2和模型3分别分析了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的影响.模型4则综合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对自身升级的作用程度.在回归分析中,本文采用VIF值检验模型的多重线性问题,所有的VIF值均小于1.2.⑨采用D—w值检验模型的一阶序列相关问题,经过处理后所有的D—w值都在2附近,表明不存在显着的一阶序列相关问题,所有回归模型的误差项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同时,为了防止遗漏重要变量,本文利用两阶段回归的方法对所有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变量不存在显着的内生性,采用OLS方法估计具有一致性.表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注:P<0.1,"P<0.05,…P<0.01.除常数项外,表中b系数均为标准化Beta系数,t系数是双尾t检验值.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集群内企业升级与企业自身的产品能力(b=0.319,P<0.01),分销能力(b=0.149,P<0.01),市场分析能力(b=0.192,P<0.01)以及促销能力(b=0.134,P<0.01)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从而假设H2b,H2e,H2d和H2e得到支持.同时,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模型2中技术能力对升级有显着影响,但在模型4中,加入营销能力之后,技术能力变得不再显着.这表明,技术能力通过营销能力来影响升级,可得企业升级与企业内部的技术获取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以及技术改变能力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假设Hla,H1b,H1C得到支持.l08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四,研究结论与启示综上,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升级的两种最重要的内部要素.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规模对企业升级有显着影响.这表明不同规模企业的升级需要区别对待,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企业升级能力的强弱.具体而言,规模较大企业对升级的需求更强烈,同时,其升级的能力也更强.(2)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后,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具有正相关关系.企业营销能力越强,对推动自身升级的影响程度越深,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是当前集群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升级的主要途径.(3)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后,企业技术能力对企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然而与一般认识不同的是,我们的实证结果显示这种影响是通过作用于营销能力来实现的,营销能力是技术能力影响升级的中介变量.这其中的原因,需要结合浙江纺织产业发展实际进行阐释.调查中我们发现,浙江纺织企业现有的设备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这些设备完全可以生产很高端的纺织产品.那缘何浙江纺织产业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局面呢?首先,由于浙江纺织产业一贯生产和出El的纺织产品多为低端产品,导致虽然研制出了高档的纺织产品,却没有市场承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一个事实是,许多尝试走高端路线的浙江纺织企业,特别是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浙江纺织企业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仿制能力极强,这使得一些尝试开发高端产品的企业,无法从市场上获得与付出的劳动相匹配的回报,这样的状况使得很多企业失去创新的动力,从而又陷入一场"直奔底线"的价格竞赛.由于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实际特质,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矛盾和集群本身的发展缺陷仍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很大转变,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提升企业自身营销能力是当前浙江纺织企业最重要,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升级路径.依靠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创造或提高品牌竞争力;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适当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迎合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内销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实现浙江纺织企业升级的可行路径.(感谢王华锋博士生,田家欣博士,吴波博士,陶洪博士和陈伟鸿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研究团队中各位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注释:①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浙江省民营企业生存状况及发展态势报告》.②对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结构划分和维度分类,本文借鉴国内学者田家欣,贾生华(2008)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企业技术能力依据技术功能划分为"技术获取","技术操作"和"技术改变"三个子能力.其中"技术获取"能力是指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是指企业操作,使用和维护生产设备与设施的能力:"技术改变"能力是指企业消化新产品设计,根据改进市场需求调整现有产品和工艺流程参数,以及依靠自主力量对产品和工艺进行重大改进的能力.在实证研究中,Vorhies(1998),Zou,Fang&Zhao(2003),Vorhies&Morgan(2005)田家欣,贾生华(2008)等对企业营销能力采用过多种分类方法.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基本都包涵主要的五个方面:定价能力,产品能力,分销能力,促销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这也构成了本文对营销能力结构划分.③④7分Likert量表的选项分别是:1分=非常低,2分=比较低,3分=稍微低,4分:一般,5分=稍微高,6分=比较高,7分=非常高,在数据输入时,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赋值.⑤选择浙江纺织产业作为调研对象,是基于以下两点:(1)纺织产业是传统的永恒的民生产业,任何国家的发展,生存都无法游离之外.纺织产业的下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纺织业也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纺织产业这种特性决定了纺织产业必将成为经济转型矛盾焦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成为一国产业升级的标志.(2)纺织产业是浙江省主要的出口型行业,出口依存度达60%左右,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纺织企业受到的影响较之其他地区更典型,呈两极分化局面的浙江纺织企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寻求化解发展矛盾,破解"微利和亏本命运"难题的路径,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现实需求.⑥在问到企业资产总额项目时,由于受调研企业对所调研问题比较敏感,出现部分拒答现象,拒答企业5家,占到总样本的1.3%.⑦按照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文件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本次调研的企业均符合中小企业的标准(即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且以小型企业为主.③由于版面安排的考虑,具体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没有在文章中一一展示.⑨限于篇幅,具体的ⅥF值没在文中展示.第5期李生校朱志胜范羽佳: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对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浙江纺织企业的实证研究l09参考文献:[1]Bell,M.,Albu,M.Knowledgesystemsandtechnologicaldynamisminindustrialclustersindevelopingcountries[J].WorldDevelop—ment,1999,27(9):1715—1734.[2]Day,G.Thecapabilitiesofmarket—drivenorganiz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1994,58(4):37—52.(3)Gereffl,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8:37—7O.[4]Hobday,M.EastAsianlatecomerfirms:Learningthetechnologyofelectronics[J].WorldDevelopment,1995,23(7):1171—1193.[5]Humprhrey,J.,Schmitz,H.Governanceandupgradinginglobalvaluechains:Linkingindustrialclusterandglobalvaluechainresearch[EB/OL].http://WWW.globalvaluechains.org,2000.[6]Kaplinsky,R.,Morris,M..Ahandbookforvaluechainresearch[EB/OL].PreparedfortheIDRC,2001:38—39.(7]Kim,L.ThedynamicsofSamsung'stechnologicallearninginsemiconductors(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7,39(3):86—100.[8]LaⅡ,S.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andindustrialization[J].WorldDevelopment,1992,20(2):165—186.(93Panda,H.,Ramanathan,K.Technologicalcapabilityassessmentofafinnintheelectricitysector[J].Technovation.1996,16(10):561—588.(10]Poon,TSC.Beyondtheglobalproductionnetworks:acaseoffurtherupgradingofTaiwan's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TechnologyandGlobalization,2004,1(1):130—145.("]Sehmitz,H.Reducingcomplexityintheindustrialpolicydebate[J].DevelopmentPolicyReview,2007,25(4):417—428.[12]Song,M.,Droge,C.&Hanvanich,S.eta1.Marketingandtechnologyresourcecomplementarily:Ananalysisoftheirinteractioneffectintwoenvironmentalcontex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6:259—276.[13]Teece,Pisano,Shuen.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7):509—533.[14]Verona,G.Aresource~basedviewofproductdevelopment(J].rr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9,24(1):132—142.[15)Vorhies,D.W.Aninvestigationofthel~ctorsleadingtothedevelopmentofmarketingcapabilitiesand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J].JournalofStrategicMarketing,1998,6:3—23.[16]Vorhies,D.W.,Morgan,N.A.Benehmarkingmarketingcapabilitiesfur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rketing.2005.69:80—94.[17]Zou,S—M.,Fang,E,&Zhao,S—M.Theeffectofexportmarketingcapabilitiesonexportperformance;aninvestigationnfChineseex.po~ers[J].JournalofInternationalMarketing,2003,11(4):32—55.[183宝贡敏,杨静.企业技术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基于浙江省企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22(5):546—551.[193郭国庆.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美国铱星公司和ICO公司失误的启示[J].企业管理,2000(1):42—43.[203贾生华,田家欣,李生校.全球网络,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J].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版),2008(2):126一l35.[21]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3田家欣,贾生华.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33魏江,许庚瑞.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结构与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6(9):29—33.(243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253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23(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