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京历史概述及主要历史遗迹 (2)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7.50KB
约17页
文档ID:160753337
南京历史概述及主要历史遗迹 (2)_第1页
1/17

南京历史文化概述远古人类的足迹,随着时代推移而遍及今日的南京东郊汤山出土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南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溧水县神仙洞发现了距今l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   距今6000多年前,南京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聚居着南京的初民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已经相当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而建县渐多汉末三国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第一次成为一统天下的全国首都。

由此,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   “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中古到近现代,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称“十代故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文化遗产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

城市风景秀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     历史人物众多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南京主要历史遗迹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地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个陵园建筑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告结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

明孝陵是南京地区一座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所有建筑仅存砖石部分,木结构均烧毁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神功圣德碑"系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宽2.24米,厚0.83米,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孝陵殿现存须弥座3层,巨型柱础56个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明楼的城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4.22米最后为崇丘,北面围以砖墙成圆形,丘上和周围山上,万木葱郁,鸟鸣花香陵址及规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其后的明、清时期帝陵的兴建产生了颇深的影响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约25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西北的阳山此处为古代采石场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建孝陵碑,在阳山开凿了巨石作碑材,因体积太大无法运输而弃之山间碑材分碑额、碑身、碑座三块碑座位于最南端,三面均已凿成,高13米,长30.4米,厚13米。

碑额与碑座相距百米,椭圆形,其侧面有14个凸出的石芽,备雕龙首、龙爪之用,高10.7米,长20.3,厚8.4米碑身体积最大,像一堵横卧的巨形石壁,表面凿刻平整,离地留有三处,连接碑身作为支撑,东端连接山体,还未凿开,碑身长49.4米,宽10.7米,厚4.4米碑材总高约73米三块石材表层留有累累人工钎痕鼓楼     鼓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分两层,下层为台座,砖石砌筑,城阙状,东西长44.4米,南北宽22.60米,高8.9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贯穿前后,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东西两端各筑青石台梯40级,直达台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顶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漏窗两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风采光上层为楼,与台座等大,分为中殿与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原殿内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牙杖4根、点钟1只、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等,用于昼夜报时用,后又为迎王选妃送诏书之用,后均散失。

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改称"碑楼"或"畅观楼"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大殿为二层,屋顶为歇山顶重檐四落水木结构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 明故宫遗迹     明故宫遗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中山东路东段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建筑规制与现存的北京故宫相似,规模宏伟,一派皇家威仪东起东华门,西至西华门,南达洪武门,北抵玄武门,南北纵距2.5公里,东西横距2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坐北向南,分内宫城和外皇城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54年之久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仍留原有建制清为驻防城,咸丰三年(1853)原有建筑毁于兵火现存地面文物有午朝门、东安门、西华门(三门墩台)、内外五龙桥、石壁、碑刻、石柱础等在原三大殿遗址范围内的地下,埋有300余个大小石柱础现以午朝门为主体进行修整,并拟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南京人化石地点     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约30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

1993年江宁县在对雷公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猿人头骨化石2具、牙齿化石1枚和一些动物化石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在体质发展阶段上应属于人类演化的直立人阶段南京人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应在北京人时期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经21年原建的宫城、皇城已毁,现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原城垣全长34.36公里,高14~21米,宽7~14米,开门13座现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门4座,水门1座明南京城墙在建筑设计时就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的28府、118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砖上刻有负责官员和烧窑、制砖人的姓名。

现存几座城门,以正南门即中华门最为雄伟坚固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定林寺塔       定林寺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南约15公里处江宁县方山北麓占地面积10平方米定林寺与塔同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现寺已毁塔犹存塔于明、清时期曾大修过塔为八面七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顶已残,现高约12米塔身各面均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坊、斗拱、门框与佛龛,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跳的腰檐、平座,檐角以石做角梁塔现向北倾斜,其原因初探为塔基坐落于火山喷岩之上,由于岩石缓慢密集运动导致现塔基已处于稳定状态夫子庙遗迹     夫子庙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秦淮河畔贡院西街宋仁宗景 元年(1034),建文宣王庙,俗称夫子庙,为建康府学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庙东侧建乡试场所贡院两处历代均有修整、扩建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明清期间夫子庙地区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业十分繁荣现存夫子庙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4年逐步修复的,只有100米长的照壁为明代遗物,且为全国保存最大的照壁泮池边的石栏、大殿后的明伦堂、贡院的明远楼为清代建筑。

贡院内保存的明、清时期碑刻22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唐二陵    在江宁区东善乡祖堂山南麓的“太子墩”,距中华门23公里为南唐烈祖李升与皇后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的顺陵钦陵偏西9°,顺陵偏东5°,两陵相距50米,均从北朝南陵除起坟外,地面已无建筑遗存  钦陵规模较大,陵墓上部为一圆形土墩,高约5米,直径30米墓门外有石灰粉饰的八字砖墙,中为拱形墓门,表面涂朱墓室分前、中、后3个主室,都仿地面木结构房屋式样,在壁面上砌出柱、梁、斗拱等,平面呈长方形前、中两室为砖结构穹窿顶,东西各有砖砌侧室1间;后室墓穴为石结构叠涩顶,东西各有石砌侧室3间,主、侧室3进13间,互有券门贯通墓室全长21.48米、宽10.45米前室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85米、高4.30米,四壁正中各辟券门1;室的四角和券门两侧分别隐出八角形、方形倚柱1根,柱上施以一斗三升式斗拱,拱承托柱顶枋所有倚柱、斗拱、立枋等均饰以莲花、牡丹和卷草等图案,采用晕染法绘制室顶为四壁之上四方合拱而成地面用砖横列平铺而成中室长4.56米、宽4.45米北壁门楣上有双龙戏珠浮雕,门两侧浮雕守门两武士建筑形制与前室相似中、后室之间有长1.90米、宽3米、高2.30米的甬道。

后室规模最大,宽5.90米、长6.03米、高4.74米正门为巨大青石板制成的方形石门室顶彩绘日月星辰,青石板铺砌的地面刻有江河图案,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帝王所统治的天地室正中为青石棺床,棺座两侧有6条飞龙棺床平面浅刻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边饰10间侧室均设有陈放随葬品的砖石台  顺陵的形制与钦陵相似,但规摸较小,后室两侧较钦陵各少一间侧室,主、侧室共三进11间,皆用砖砌,无石刻浮雕等装饰墓室长21.9米、宽10.12米二陵曾被盗掘1950年至1951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会同江宁县有关单位进行发掘,出土有陶俑、陶兽、陶禽以及铜铁、漆、木器和玉哀册等文物640余件二陵的发现,对于研究唐宋之际的建筑、绘画、雕刻、陶瓷、服饰以及帝王陵寝制度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陵为解放后在江南地区最早发掘的帝王陵墓为加强其保护,1956年,在李升墓后室砌钢筋混凝土梁架,1962年,在二陵内加修下水道排水设备1981年至1983年,先后建成围墙、双阙、华表式镇墓兽、青石小桥桃以及碑亭、陈列室、接待室等仿唐建筑1984年成立南唐二陵文物保管所,举办南唐二陵出土文物陈列,展出文物及有关资料50多件。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     千佛崖,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南京城东北栖霞山山崖之上是江苏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南齐永明年间明僧绍之子在崖上首镌造无量寿佛和两侧的观音、大势两菩萨,其窟称"无量殿"此后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现存大小佛龛294个,大小佛像515尊,俗称"千佛崖"龛平面多作马蹄形,单室造像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单铺七身、五身、三身不等题材多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还有释迦多宝、七佛等1924年,寺僧以水泥涂附施彩,已失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无几最近个别佛像水泥剥落,可见石质部分仍保存较好,服饰衣纹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与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遥相辉映,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南京市郊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1929年遵照孙中山科学建设中华的遗愿,在老一辈天文学家的关心支持下开始筹建,1934年建成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的融东、西方特色的现代天文台它的精良装备和人才荟萃,曾获"东亚第一"的美称紫金山天文台不仅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而且还聚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果。

现台内仍保存了明、清时代复制的古天文仪器件浑仪,古称浑天仪,是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的仪器,主体由三重铜圆环组成,由四龙柱支撑,通高3.1米,底边4.9和4.7米简仪,为元代郭守敬所创制,是对浑仪的改进,因较浑仪简便易行而得名通高2.65米,一边长4.42米,另边长2.99米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测天仪,由一卧圭、一立表组成,通高3.56米以上3件是明代复制品天体仪,古称浑象或浑天象,今称天球仪,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体运行情况此件是清代复制品这几件天文仪器,明代置于南京北极阁山上观象台内,清代运到北京,1934年运回南京,放在紫金山天文台内这批珍贵的古天文仪器,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后,曾遭劫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归回我国至今在圭表上还留有德法军铁锯的槽痕为更好地展示古代与现代天文仪器,现在旧址上成立了天文博物馆中山陵     中山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朝阳门外、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坐北面南,前临平川,背依青嶂,占地8万多平方米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次年开始在南京建造陵墓,陵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工程历时两年余,于1929年建成,当年6月1日,接孙中山遗体归葬南京。

中山陵由浑然一体的一组建筑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博爱坊、442米墓道、陵门、碑亭、392级石阶、4183平方米平台、祭堂、墓室等布局严整,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四周松涛起伏,景色秀丽如画博爱坊上书"自由平等博爱"6字;碑亭中之丰碑,写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13字祭堂顶作穹窿状,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全身意大利白石雕坐像,四周壁上刻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墓室圆形,中央为大理石圹,直径3.96米,围以大理石栏杆,墓穴上置大理石棺,棺盖上仰卧着孙中山全身汉白玉雕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拟将孙中山遗体迁往重庆和台湾,后因恐爆破墓穴损及遗体终未实行至今近70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静海寺遗迹     静海寺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挹江门外热河路朝月楼明永乐九年(1411),为表彰郑和下西洋之功,同时供奉郑和带回的佛牙、玉石、药草等珍品,敕建"静海寺"其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正佛殿等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即在此议定,后在英舰"康华丽"号上签订寺内建筑在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期间遭战火,只剩少量僧舍。

1990年修复了主厅、主房、厢房等建筑,并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7年为庆贺香港回归再次扩建对外开放,并将寺旁原天妃宫内留存的永乐十四年(1416)御制的天妃宫碑移入寺内保护天妃宫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通高5.9米、宽1.5米、厚0.52米,是国内仅存3块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碑刻之一 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     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浴堂街34号占地面积278平方米清末民初为浴室建筑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工人运动和领导南京地下党活动的场所1922年,浦镇车辆厂的王荷波、王国珍和王振翼在该处成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浦口党小组,此后组织领导工人群众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23年2月9日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斗争,党小组领导浦厂工人进行了卧轨斗争,并取得部分胜利此处现已辟为纪念地供人参观 矿路学堂遗迹     矿路学堂遗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283号占地面积273平方米矿路学堂附属于江南陆师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六年(1890)奏请创办鲁迅从江南水师学堂退学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该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一等第三名毕业,同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

在学堂时,鲁迅开始接受新思想,探索新人生,并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现存原矿路学堂德籍教员楼等遗迹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中山北路346号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该学堂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退学辛亥革命后,江南水师学堂停办,改为海军部的办公地,后又为海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驻地今存总办提督楼、英籍教员办公楼和国民政府海军部大门等建筑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在南京市区堂子街108号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并定都南京之后,"择民居之高大者""加以彩绘"而使用这是太平天国时期建筑中最大特征之一目前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官员衙署建筑中,最具特色、画幅最多者,数堂子街108号此处建筑现存五进,砖木结构,平房,在大厅和二进内有壁画18幅,画面内容为鹤、鹿、孔雀等动物和名山、要塞。

其线条饱墨勾勒,色彩厚重,尤以《江防望楼图》最为出色画的背景是长江的帆船点点,江北山峦隐约,五层望楼耸立于江河交叉处,楼顶旌旗招展,河港江边兵船竖桅,俨如苇丛,显示出水军驻地的恢弘这也是太平天国保卫天京的真实写照壁画的发现与保存,对研究这段历史和中国壁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占地面积4.9万多平方米明初是汉王府,清为两江总督署衙门1853年太平军攻进南京后,洪秀全在总督署衙门基础上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府地范围东到黄家塘,南抵四条巷中段,西至碑亭巷,北达浮桥,宫城周围10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殿苑金碧辉煌,雕刻精巧内城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圣天门、二道门、金龙殿、穿堂、二堂等,两侧有花园,宫后还有后林苑太平天国失败后,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清军进城以后仍复建为两江总督署,其规模大为缩小现只保留有水池和石舫等遗迹,其它建筑如两厢、大殿、穿堂、暖阁等均为清末民初修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设立了临时大总统府,后为中国民国政府所在地 南京代表性文化【解表】     解表,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

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吉、吴宏、叶欣、胡忄造和谢荪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8人之中,龚贤最著名龚贤(1618~1689)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清凉山扫叶楼,名居处为"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其画法宗董(源)、巨(然),工山水画,善用积墨,常有奇趣,以韵胜,不以力雄主张绘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其作品给人以祖国山河的亲切感其代表作品是《木叶丹黄图》、《春山高阁图》、《江天帆影图》、《水墨山水图》等  【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画图谱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较为系统,浅显明了,便于初学参考,所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质兄弟等人编绘分山水谱、兰竹梅菊谱、花卉草虫禽鸟谱三集每集首列画法浅说和歌诀;次摹诸家画式,附简要说明;最后为名家画谱的仿作后人又补充了第四集人物画谱前三集先后于康熙十八年(1679)、四十年(1701),刻印于芥子园,因以为名芥子园是清初戏曲家李渔之别墅,位于南京周处台门楼附近,为李渔自原籍浙江迁居金陵后建筑因"地止一丘",故名"芥子"此园设计精巧,新奇雅致每逢年节生辰喜庆,或宾朋宴集聚会,必在园中演戏为乐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南京白话】     南京白话,民间曲艺。

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南京评话】     南京评话,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南京评话"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  【麻雀蹦】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

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花香鼓】     花香鼓,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1949年后,花香鼓经过加工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并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中所唱"鼓词"曲调,成为扬剧的曲调  【跳当当】     跳当当,民间舞蹈又名"龙凤胜会"流行于南京溧水县,相传始自明代过去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动作基本保持两腿半蹲的"马步"状,上身略前倾,两臂始终伸直,动作舒展,跨步大,有静有动,明显地保留了中国武术的韵味。

主要动作有"三星相会"、"过坝"、"百鸟朝凤"、"凤凰三点头"、"犀牛望月"、"枯树盘根"、"童子拜观音"等整个演出阵容呈八卦形排列,敲击大锣大鼓伴奏,无演唱,酷似锣鼓助威的习武场面  【金陵鸭馔】    金陵鸭馔,自古以来,金陵人素以喜食鸭馔而著称,南京有"鸭都"之称和"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誉早在六朝时期,南京不仅有了鸭馔的制作,而且盐水鸭已是南京享有盛名的食品宋代,南京城盛行用鸭制菜,并有"无鸭不成席"之说"金陵盐水鸭"被誉为"六朝风味,白门佳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烤鸭能手,便是南宋建康的王立明代,南京的板鸭已很出名明代初年,南京流传一首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同时,烤鸭也已闻名遐迩,成为明代宫中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后来,烤鸭的烹饪技艺随着明都的迁移而传至北京,20世纪30年代,北京著名的烤鸭店--便宜坊,还挂着"金陵烤鸭"的牌子清代,南京鸭馔品种很多,《调鼎集》中"鸭"一节收录的80多种鸭馔中,有几十种属金陵风味当时,除了各大菜馆烹制鸭馔外,还有众多的专门加工鸭馔的鸭子铺,其中,有名的有"刘天兴"、"金恒兴"、"濮恒兴"、"韩复兴"等八大家他们烹制的板鸭常用作"贡鸭"和"官礼板鸭"。

清末,金陵烤鸭技术又传到了广东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刺激了鸭馔业的发展,除大小菜馆烹制鸭馔外,还形成了鸭铺行业,最高时全市有156家,鸭馔的年销量高达51万只,并又出现了"濮恒兴"、"刘天兴"、"马恒兴"、"韩复兴"等新的八大家特别是马恒兴菜馆的著名鸭馔"美人肝"和韩复兴板鸭店的板鸭,尤为精美20世纪90年代的南京鸭馔,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最好记录全市1万多户饮食企业中,鸭子铺约有4000户,年销量1500万只以上烹饪鸭馔的技艺,达到了精湛的程度,鸭子身上的东西,几乎无一废弃,都用来烹制鸭馔,共有上百个品种名店有"韩复兴"、"魏洪兴"、"江苏酒家"、"东郊宾馆"等几十家南京鸭馔屡获殊荣,先后有13家企业的15种鸭馔,荣获各种奖励或称号30次  【高淳阳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

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台城》演梁武帝故事,称为"目连前传",《九世图》演目连九世轮回故事,称为"目连后传",现在仅存三本《目连》剧本,其他均已散失目连戏是表现人、神、鬼并演给人、神、鬼共看的一种宗教剧,又叫"太平戏"或"平安神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多在室外演出,演出前后及过程中穿插"祀神"、"驱鬼"等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没有严格的表演程式1949年后高淳阳腔目连戏即辍演为继承戏曲传统,保留文化遗产,已将剧本编辑出版50年代末,江苏省戏剧学校曾举办过目连班阳腔中保存着多种古老戏曲声腔,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洪山戏】     洪山戏,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抗日战争时期,洪山戏受到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视和扶植,创作演出过许多反映抗日斗争的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洪山戏的专业剧团被撤销,后未能恢复,现在仅有业余演出洪山戏剧目分为三部分早期将香火神会中所唱的神话故事改编成一批剧目,如《魏征斩龙》、《唐王游地府》、《秦始皇赶山塞海》等。

后来改编了一批别的剧种的剧目和民间传说故事抗日战争以后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洪山戏的曲调,由基本调(七字、十字)、神曲、联弹和杂曲组成,多为一字一腔的说唱型曲调唱腔为无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锣鼓击节,间或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属板腔体洪山戏的表演粗犷、朴实、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  【沙洲圩水八鲜】     沙洲圩水八鲜,水八鲜是鱼、菱、藕、茭瓜、茨菰、鸡头果、莲蓬、水芹的总称,南京民间一直有"桂花飘香水八鲜"之说每逢中秋佳节,是水八鲜大量上市之际,成为南京节日一份特有的情趣水八鲜尤以南京南郊雨花台区沙洲圩出产的最负盛名沙洲圩是古白鹭洲之所在,河网密布,水质清纯,因而这里出产的水八鲜较之其它地方更为鲜嫩可口,水八鲜之名实则应为沙洲圩独享  【夫子庙风味小吃】 夫子庙风味小吃,夫子庙地区是南京小吃的发源地,早在六朝时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国政府时期,随着秦淮灯船的兴起而更加繁华,小小的夫子庙地区,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名店有"奎光阁"、"新奇芳阁"、"蒋有记"、"雪园"、"永和园"、"六凤居"、"五凤居"、"德顺居"、"龙门居"等还有一家风味独特的"月来阁",是泊在秦淮河上的一条画舫。

"雪园"、"永和园"的小笼包子,皮薄、馅大、卤多,每只折纹20多道,蟹黄包子更加鲜美"新奇芳阁"供应的菜包、酥油烧饼、甜豆沙包、鸡面、干丝、春卷,风味独特抗战胜利后,"蒋有记"、"六凤居"和"小巴黎",合称为"夫子庙三家""蒋有记"以善制牛肉锅贴名噪金陵;"六凤居"以豆腐脑、葱油饼著称;"小巴黎"以女侍招客,颇有洋风80年代以来,夫子庙小吃空前繁荣兴旺,昔日的老字号"永和园"、"奇芳阁"(即原"新奇芳阁")、"蒋有记"、"奎光阁"、"六凤居"、"包顺兴"(今瞻园面馆)等,得到发扬光大几十户个体小吃店,身手也不凡1987年8月成立了秦淮食品研究会,研究秦淮食品,指导所属企业提高菜肴质量,挖掘和创制菜点从1987年12月起,在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美食月,后发展为一年举办两次食品节这种食品节,有组织,有计划,力量集中,声势浩大,美食成批,风味独特,吸引了众多的食客食品节期间,实行开放式经营,邀请北京、天津、南京、成都、昆山、无锡、扬州、镇江等地的名师,来夫子庙献艺夫子庙风味小吃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有19个品种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奖励或荣誉称号国家主席江泽民游览夫子庙、品尝夫子庙小吃后欣然题词"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

"南京都城史【范蠡筑越城】     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     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秣陵关一带),次年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呼声中,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孙权以其兄孙策的长沙桓王故府为皇宫,规划并建造了周长约11公里的建业都城  【南唐立国金陵】     南唐立国金陵,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徐温死后,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杨吴朝政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将杨吴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935年,杨吴皇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

939年,复姓李,更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西据石头牵 锇紫虑?今大中桥),南接长干山岗(今中华门),北止玄武桥(今北门桥)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并多次听取谋士陶安、冯国用、叶兑等人关于建都的建议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1366年,改筑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而筑成的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筑成周长约33676米,连同瓮城全长37140米,开13个城门,上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

明南京城墙的长度大大超过周长29500米的法国巴黎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虽遭600多年的风雨兵火,现尚存21351米,仍为国内城市中最长的城墙 代表人物【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安徽凤阳人元末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取集庆路(今南京),改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为平定天下,他注意选用才将,搜罗谋士,秦从龙、刘基、朱升、宋濂、章溢、叶琛等儒士、学者尽入他的帐下他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集庆路为根据地,为统一全国积蓄力量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初,朱元璋在旧王府内接受群臣跪拜,登上吴王位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派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次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八月,下诏设南北两京,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今开封)为北京自1366年起,他下令建造皇宫和扩建应天府城作为都城,至1386年完工都城周长33.676公里,为世界现存第一大城都城外又筑有外郭,长60公里他重视兴修水利,开通胭脂河为造就人才,洪武十四年(1381)在鸡笼山下建国子监,到永乐二十年(1422)已有学生9972人,供读书和住宿的"号房"1000多间,供外国留学生用的"王子书房"和"光哲堂"100多间。

将元末建于鸡笼山上的观象台扩建成国家天文台--钦天台他制定了各项制度,维护封建秩序,诸如严刑律以整肃吏治,造鱼鳞册以防豪猾兼并又下令承认农民开垦的荒地归农民所有,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和其它经济作物,发展手工业,振兴经济,为明王朝近300的基业奠定了基础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明孝陵  【谢安】    谢安,(320~385)东晋丞相、政治家河南太康人年轻时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无出仕之意,然却胸怀韬略,留心时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安石不出,如苍生何!"都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国运每况愈下,已过不惑之年的谢安慨然叹曰:"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于是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他性格沉静,临危不乱,温雅有儒将风度,常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谢安历任侍中、尚书仆射、中护军、骠骑将军、司徒等职在建康20多年的宰辅生涯中,做了两件名垂青史的大事:一是巧妙地阻止了桓温的篡位活动,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二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他用诱敌移动之计,以8万北府精兵,一举击溃苻坚90万大军,使前秦之兵一蹶不振,保住了东晋政权,奠定了南朝300多年安定局面的基础。

谢安执政期间,对建康宫城作过大规模整修,以原成贤街四牌楼为中心,建成了有大小殿堂3500间的"建康宫",成为1600年前金陵地区最大的建筑群在建康南郊东山建有豪华别墅"东山秋月"在清代为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病逝后葬于建康梅岗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南朝科学家祖籍河北涞水县,生于建康(南京)其先祖、父亲先后在东晋时期的朝廷做官在宋、齐两朝,祖冲之曾任地方小吏他在前人刘徽创造的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基础上,运用开密法,推算出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近千年后,到1427年,才被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更精确的推算所替代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祖冲之完成了大明历"大明历"中首次运用岁差测定每一回归年的天数,结果跟现代科学测定的只相差50秒祖冲之还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齐永明六年(488)在覆舟山下的"乐游苑"中装置的水碓磨,用机械开动的千里船,改造的古代指南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和中国长城科技工业园有祖冲之塑像  【陶弘景】     陶弘景,(452或456~536)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出身士族,平生好学。

10岁时读《神仙传》即有养生之志南朝宋末曾为诸王侍读,入齐任左卫殿中将军29岁时师事孙游岳,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并受符图经法33岁初游茅山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归隐茅山梁武帝萧衍非常敬重陶弘景,常去山中咨询朝廷大事,因而有"山中宰相"之称陶弘景是上清经道派主要代表,茅山宗的创立者其思想源于老庄,并杂有儒家观念,主张佛道儒三教合流他佛道双修,在茅山道观中设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在其他方面也颇有成就,善书法,尤精行书,长医药、历算与地理,其所撰《本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影响颇大原书虽佚(在敦煌发现残本),但历代本草均予收录博学能文,著述颇多,总计有80余种,主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和《药总诀》等  【萧衍】     萧衍,(464~549)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小字练儿祖籍江苏常州,出生在秣陵(南京)自幼勤奋,博学多通,才华横溢年轻时常与社会贤达交往,与文坛新秀沈约等7人共游,号称"竟陵八友"曾任雍州刺史,举兵攻克建康,平定齐内乱,被封为梁王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禅位于萧衍即帝位,国号梁,是为梁武帝在位48年,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都城建康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现一个"花团锦簇"的"文化盛世"。

他提倡尊儒崇佛天监四年(505),建国学,开五经馆,培养大批士族子弟和一些来自寒门的子弟;制定礼乐,在宫城之西设士林馆招收学者;立佛教为国教,大建寺庙注重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他颁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献礼行贿,积极倡导纳谏,在皇宫门前立谤木肺石,旁置一箱,让百姓投放书写官吏的善恶是非的材料,对官吏进行监督晚年政治渐趋腐朽,后因"侯景之乱",宫城被困,饿死于台城,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著作多佚,今存有明人所辑《梁武帝御制集》  【徐熙】     徐熙,生卒年待考五代南唐画家世代南唐为官擅花木水鸟、虫鱼蔬果,所画禽鸟,形骨十分清秀脱俗,写花木落笔颇重,浓墨粗笔,稍施杂彩,一气呵成,人称为"落墨花"这种重墨轻彩的画法与当时极负盛名的黄荃"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画风恰好相反,所画又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与黄荃多画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也是不同两人风格成为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时人评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曾为宫廷画"铺殿花"、"装堂花",深为南唐后主爱重宋太祖见其作品以为花果精妙,曰:"吾独知熙,其余皆不观"  【李煜】     李煜,(937~978)南唐国君,文学家字重光,号钟隐祖籍徐州世称李后主。

嗣位后,怠于朝政,纵情声色,填词作文,高谈佛理在清凉寺内建德庆堂为避暑行宫宋开宝八年(975)宋兵攻破金陵后被俘,封违命侯3年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擅长诗文、音乐、书画,尤工词词多以白描手法和贴切的比喻,直接抒发情感,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早期作品反映宫中奢华的生活,风格绮靡,后期作品多亡国之君的哀痛和对昔日生活的怀念留下的诗词虽仅50余首,但多为名篇,传诵至今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的作品,合刊成《南唐二主词》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丞相、政治家山东临沂人与琅琊王司马睿交往甚密南渡来建业后,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土著,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王导历三朝为宰辅,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由于战乱扩大,北方士族和中原百姓大批南渡,他们占土地,要特权,与土著的矛盾日益尖锐为缓和矛盾,王导一方面积极拉拢土著豪门,许以高官厚禄,保证他们的财产身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和移民,使土著与侨民各得其所,使晋室转危为安王导提倡勤俭建国,曾指牛首山双峰为天阙,婉转地使晋元帝放弃在都城正南门立双阙、摆威风的主张因他扶持晋室功勋卓著,所以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晋元帝把他比作管夷吾,亲自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死后赐葬幕府山西南麓王导与稍后于他的谢安都住在青溪与秦淮间的乌衣巷唐人刘禹锡游南京,曾感慨赋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因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故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出生在江西临川,17岁随父王益迁居江宁,一生先后在南京居住近20年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曾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府等职嘉 三年(1058)向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主张,未被采纳神宗继位后,熙宁三年(1070)晋升为同平章事(宰相),大力开展变法运动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新法受阻,熙宁七年(1074)被迫辞去宰相职务,再任江宁知府熙宁八年(1075)奏请神宗批准,泄玄武湖水,得田200余顷,分给贫民耕种此年他第二次拜相,继续推行新法,因遭保守势力抵制及变法派内部矛盾,于熙宁九年(1076)十月再次辞相,三任江宁知府那期间,他在城东门与钟山的半道上建半山园而居,后来舍宅为报宁禅寺(即半山寺)元丰九年(1086)去世,葬于金陵钟山。

王安石反对因循守旧,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著名论点他的诗词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作颇丰,所著《字说》和《钟山日录》等已散佚现存《王临川集》、《三经新义》中的《周礼新义》残卷及《临川集拾遗》等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号秦淮寓家,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居南京出身名门贵族,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乾隆初,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科试,他以病谢辞晚年生活贫困,仅靠卖文和友人周济为生性情豪爽,广交文人学士,被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吴敬梓能文善诗,尤以小说著称传世之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小说以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为中心,展开社会批判,以讽刺的笔法刻画了上至进士、翰林,下至市井无赖的生动形象在结构方法上,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因而鲁迅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后世称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奠基之作诗文有《文木山房集》  【邓廷桢】     邓廷桢,(约1775~1846)清朝大臣嘉庆进士,先后任延安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安徽巡抚在任期间颇有政名,尤善断冤狱,常为时人称道。

道光十五年(1835)升任两广总督,其时正值鸦片泛滥之际,目睹鸦片之危害,邓廷桢逐步由主张弛禁转为严禁1839年春,林则徐奉旨抵广州禁烟,他通力予以协作,取得虎门销烟的胜利并加紧海防,多次击退英舰挑衅1840年1月,调任闽浙总督,继续加强缉私与海防,同年10月,遭诬陷而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充军伊犁1843年释还,旋即授甘肃布政使,期间勘察荒地招民开垦,成效显著1845年升任陕西巡抚,1846年卒于任上,归葬南京诗文颇有成就,尤精音韵,著有《双砚斋诗钞》。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