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沉井基础施工技术交流材料中交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10.15MB
约66页
文档ID:235935269
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沉井基础施工技术交流材料中交_第1页
1/66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1第1页/共66页 马马鞍鞍山山长长江江公公路路大大桥桥位位于于安安徽徽省省东东部部左左汊汊主主航航道道桥桥为为三三塔塔 两两 跨跨 悬悬 索索 桥桥,结结 构构 呈呈 对对 称称 布布 置置,桥桥 跨跨 布布 置置 为为(360+21080+360)m(360+21080+360)m,主桥净宽,主桥净宽33m33m,双向,双向6 6车道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第2页/共66页 南南锚锚碇碇平平面面尺尺寸寸为为6 60 0.2 2m m 5 55 5.4 4m m,平平面面分分为为2 25 5个个井井孔孔,沉沉井井高高4 48 8m m,共共 分分9 9节节,第第一一节节为为钢钢壳壳混混凝凝土土沉沉井井,其其余余为为混混凝凝土土沉沉井井沉沉井井顶顶面面标标高高为为+4 4.5 5m m,刃刃脚脚底底标标高高为为-4 43 3.5 5m m,刃刃脚脚部部分分进进入入圆圆砾砾土土层层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南锚碇沉南锚碇沉井结构图井结构图第3页/共66页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南锚碇地质情况汇总表南锚碇地质情况汇总表地质编号土层名称顶标高(m)底标高(m)厚度(m)钻孔桩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i(kPa)承载力基本(kPa)1粉土6.55.651.1590902-1粉质粘土5.651.793.862502503-2粉质粘土1.79-2.854.641201204粉砂-2.85-11.538.6890905细砂-11.53-33.7822.252002006中砂-33.78-40.807.033703707-1细砂-40.80-43.682.883003009圆砾土-43.68-53.619.94600600第4页/共66页实施方案总体考虑实施方案总体考虑2第5页/共66页 2.12.1 沉井正式施工前,设计将其由沉井正式施工前,设计将其由41m41m高加深至高加深至48m48m,持力层由,持力层由砂层变更为圆砾土层,为摸清持力层情况,在沉井井壁周边等间距增砂层变更为圆砾土层,为摸清持力层情况,在沉井井壁周边等间距增设设1212个勘测点,勘测结果显示圆砾土顶面呈南北走向,为终沉提供依个勘测点,勘测结果显示圆砾土顶面呈南北走向,为终沉提供依据。

据2.2 2.2 为明确并优化地基处理形式,在桥位现场安排为明确并优化地基处理形式,在桥位现场安排“砂桩砂桩+复合复合地基换填地基换填”试验2.32.3 由于大型机械设备无法通过已有乡村道路进场,经与设计由于大型机械设备无法通过已有乡村道路进场,经与设计沟通,将首节钢壳沉井分段数量增加,将单块钢壳重量减小,以满足沟通,将首节钢壳沉井分段数量增加,将单块钢壳重量减小,以满足现场现场50t50t履带吊吊装能力要求履带吊吊装能力要求2.4 2.4 为节约工期并满足首节钢壳沉井一级焊缝要求,钢壳制作、为节约工期并满足首节钢壳沉井一级焊缝要求,钢壳制作、拼装委托造船厂实施拼装委托造船厂实施二、实施方案总体考虑二、实施方案总体考虑第6页/共66页 2.5 2.5 沉井接高采用大块钢模、翻模施工,主要配置沉井接高采用大块钢模、翻模施工,主要配置4 4台卧泵、台卧泵、4 4台布料杆、台布料杆、3 3台拌合站、台拌合站、1212台砼罐车、台砼罐车、2 2台台50t50t履带吊、履带吊、2 2台台JL150JL150移动式塔吊等设备移动式塔吊等设备2.62.6 为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对首次接高不同节段数下沉为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对首次接高不同节段数下沉进行受力验算,经反复论证明确采用首次接高进行受力验算,经反复论证明确采用首次接高4 4节的下沉方案,总节的下沉方案,总体上按体上按3 3次接高次接高3 3次下沉实施。

次下沉实施2.72.7 下沉取土采用下沉取土采用“降排水泥浆泵吸泥、半排水泥浆泵吸泥和降排水泥浆泵吸泥、半排水泥浆泵吸泥和不排水空气吸泥机吸泥不排水空气吸泥机吸泥”相结合的方式以节约工期,并可最大限相结合的方式以节约工期,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小降排水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度地减小降排水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2.82.8 下沉后期采用空气幕助沉下沉后期采用空气幕助沉二、实施方案总体考虑二、实施方案总体考虑第7页/共66页施工材料施工材料3第8页/共66页序号工序名称投入材料数量1地基处理中粗砂8390m3,“50%粉砂+50%石屑”21852m32钢壳制作与拼装钢材1405.0t3沉井接高内外钢模800t;钢筋3243.5t,混凝土49442 m34沉井下沉273325无缝管2050m,48159无缝管3150m三、施工材料三、施工材料原材料和临时材料主要投入数量统计原材料和临时材料主要投入数量统计 第9页/共66页施工设备施工设备4第10页/共66页四、施工设备四、施工设备序号工序名称投入设备型号及数量1地基处理1m3反铲挖机2台,T200推土机、ZL50装载机、12t压路机各1台,5m3自卸车5台。

2钢壳制作与拼装50t履带吊2台,25t汽车吊1台,1000t驳船1艘,电弧焊38台,CO2气保焊机40台,埋弧焊机10台,气刨4套,半自动切割机8台,台式立钻1台,空压机1台,25t平板车2辆3沉井接高50t履带吊2台,JL150移动式塔吊2台,HZS-90拌合站2套,HZS-120拌合站1套,HBT-80C卧泵5台,SY5271汽车泵1台,ZL50装载机3台,SY5250GJB罐车12台,HG18B布料杆4台,P50振捣泵50台,630KVA箱式变压器3台,400KW发电机1台4沉井下沉50t履带吊2台,JL150移动式塔吊2台,2m3吊斗4个,8DA-8X2低压泵16台,NL100-28泥浆泵27台,3B-57/15kw高压泵40台,100D55高压泵25台,QJ-125潜水泵14台,250空气吸泥机25台,20m3/min空压机13台,10t龙门吊13台,Sy210挖掘机3台,T200推土机2台,5m3自卸车8辆,630KVA变压器3台,400KW发电机1台主要设备投入汇总表主要设备投入汇总表 第11页/共66页施工人员施工人员5第12页/共66页序号工序名称投入人员1地基处理技术人员25人,砂桩施工30人,换填施工30人2钢壳制作与拼装技术人员25人,电焊工50人,装配、运输、辅助90人3沉井接高技术人员25人,钢筋工50人,混凝土生产30人,接高施工200人4沉井下沉技术人员25人,下沉施工120人各道工序施工投入人工数量统计各道工序施工投入人工数量统计 五、施工人员五、施工人员第13页/共66页施工进度施工进度6第14页/共66页工序序号工序名称施工日期工期备注1地基处理2010.1.63.1771沉井下沉速度平均为0.55m/天2钢壳制作与拼装2010.3.185.348314节沉井接高2010.5.47.1573414节沉井下沉2010.7.168.143055、6节沉井接高2010.8.159.173465、6节沉井下沉2010.9.1810.1528779节沉井接高2010.10.1612.450879节沉井下沉2010.12.52011.2.563各道工序进度统计各道工序进度统计 六、施工进度六、施工进度第15页/共66页主要施工工艺主要施工工艺7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7.2钢壳制作与拼装钢壳制作与拼装7.3沉井接高沉井接高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16页/共66页 地地基基承承载载力力主主要要考考虑虑沉沉井井自自重重、施施工工荷荷载载、回回填填土土侧侧摩摩阻阻力力、沉沉井井底底支支撑撑力力的的平平衡衡,经经计计算算南南锚锚碇碇沉沉井井首首次次接接高高四四节节地地基基承承载载力不小于力不小于624KPa624KPa。

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7.1.1 7.1.1 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承载力计算计算公式:计算公式:(G(G:沉井自重;:沉井自重;Q Q:施工荷载;:施工荷载;:侧摩阻力;:侧摩阻力;S S:沉井底支撑面积:沉井底支撑面积 )第17页/共66页地基处理试验地基处理试验 本项目在砂桩正式施工前,在地基处理范围内选定本项目在砂桩正式施工前,在地基处理范围内选定8 8处进行砂桩试验,在试验基础上明确地基处理方案,将桩长由处进行砂桩试验,在试验基础上明确地基处理方案,将桩长由14.5m14.5m优化为优化为8m8m,桩间距由,桩间距由0.85m0.85m优化为优化为1.2m1.2m,砂桩数量由,砂桩数量由10172m10172m优化为优化为31323132根,地基换填厚度由根,地基换填厚度由4m4m优化为优化为2.5m2.5m,地基处理满足首次接高受力和沉降要求,较大地节约了施工成本地基处理满足首次接高受力和沉降要求,较大地节约了施工成本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第18页/共66页7.1.2 7.1.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步骤地基处理步骤第一次开挖砂桩打设第二次开挖 换填 砂+石屑场地清理荷载检测验收合格铺设垫块 后续施工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第19页/共66页第一次基坑开挖第一次基坑开挖 开挖深度为开挖深度为2.5m2.5m,开挖方量约,开挖方量约12989m12989m3 3。

开挖的作用主要是为沉井首次下沉设置导向,并可减少下沉深度以节约工期基坑外侧设置开挖的作用主要是为沉井首次下沉设置导向,并可减少下沉深度以节约工期基坑外侧设置5m5m宽的环道宽的环道第一次基坑开挖第一次基坑开挖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第20页/共66页砂桩打设砂桩打设 砂桩长砂桩长8m8m,桩径为,桩径为0.5m0.5m,桩间距为,桩间距为1.2m1.2m,材料为,材料为50%50%粉砂粉砂+50%+50%中粗砂,根数中粗砂,根数31323132根,呈梅花形布置,总用砂量约根,呈梅花形布置,总用砂量约6392m6392m3 3第二次基坑开挖第二次基坑开挖 开挖深度为开挖深度为2.5m2.5m,开挖后基坑的底标高为,开挖后基坑的底标高为+2.0m+2.0m砂桩打设砂桩打设第二次基坑开挖第二次基坑开挖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第21页/共66页 在第二次基坑开挖的同时进行垫层的回填并碾压,垫层厚在第二次基坑开挖的同时进行垫层的回填并碾压,垫层厚2.5m2.5m回填材料为回填材料为50%50%粉砂粉砂+50%+50%石屑,回填方量约石屑,回填方量约21852m21852m3 3垫层回填垫层回填平板荷载试验平板荷载试验 垫层施工完成后选取垫层施工完成后选取7 7个特征点进行平板荷载试验,测得处理后地基最小承载力为个特征点进行平板荷载试验,测得处理后地基最小承载力为702kPa702kPa,最大承载力为最大承载力为780kPa780kPa,满足,满足624kPa624kPa承载力要求。

承载力要求垫层回填垫层回填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第22页/共66页垫块铺设垫块铺设垫块位置挖槽垫块位置挖槽 保证每块钢壳下至少有两个垫块,共设置保证每块钢壳下至少有两个垫块,共设置240240块当垫层回填至垫块设计标高后,铺放垫块严格控制垫块顶标高当垫层回填至垫块设计标高后,铺放垫块严格控制垫块顶标高垫块铺设垫块铺设7.17.1、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第23页/共66页制作完成的节段制作完成的节段 焊缝采取焊缝采取100%100%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10%+10%射线抽检,焊缝一次检验合格率超过射线抽检,焊缝一次检验合格率超过98%98%,复检合格率,复检合格率100%100%钢壳总重约钢壳总重约1405t1405t,划分为,划分为9696个节段,单块重量小于个节段,单块重量小于16t16t,满足现场,满足现场50t50t履带吊吊装能力要求履带吊吊装能力要求制作中的节段制作中的节段钢壳制作钢壳制作7.27.2、钢壳制作与拼装、钢壳制作与拼装第24页/共66页首节段钢壳拼装首节段钢壳拼装 拼装从北侧井壁中间节段开始,以此节段作为定位基准段,再在其三面拼装,定位其他节段拼装从北侧井壁中间节段开始,以此节段作为定位基准段,再在其三面拼装,定位其他节段。

7.27.2、钢壳制作与拼装、钢壳制作与拼装钢壳拼装钢壳拼装第25页/共66页首节段钢壳拼装首节段钢壳拼装第二节钢壳拼装第二节钢壳拼装钢壳拼装过程中钢壳拼装过程中拼装完成全景拼装完成全景7.27.2、钢壳制作与拼装、钢壳制作与拼装第26页/共66页7.37.3、沉井接高、沉井接高模板安装模板安装模板系统模板系统沉井节段接高施工步骤:沉井节段接高施工步骤:采用翻模,模板分节高度为采用翻模,模板分节高度为0.5m+4.5m+0.5m0.5m+4.5m+0.5m从第三节沉井接高开始,已浇混凝土顶部从第三节沉井接高开始,已浇混凝土顶部0.5m0.5m高模板作为基模周转高模板作为基模周转钢筋安装模板支立混凝土浇筑第27页/共66页钢筋安装钢筋安装 钢筋在后场加工,利用平板车运至现场绑扎钢筋在后场加工,利用平板车运至现场绑扎钢筋安装钢筋安装7.37.3、沉井接高、沉井接高第28页/共66页 采用全截面浇筑,每层浇筑厚约采用全截面浇筑,每层浇筑厚约30cm30cm单次最大浇筑方量超过单次最大浇筑方量超过7150m7150m3 3,浇筑设备:,浇筑设备:3 3套拌合站、套拌合站、1212台砼罐车、台砼罐车、4 4台台HBT-80CHBT-80C卧泵、卧泵、4 4台台HG18BHG18B布料机,备用一台汽车泵。

平均布料机,备用一台汽车泵平均1515天可完成一节混凝土沉井接高天可完成一节混凝土沉井接高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7.37.3、沉井接高、沉井接高第29页/共66页接高施工全景接高施工全景第30页/共66页计算公式:计算公式:K=K=(G+G-FG+G-F)/(R1+R2)/(R1+R2)7.4.17.4.1接高下沉计算接高下沉计算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G G:沉井总自重;:沉井总自重;GG:施工荷载,按:施工荷载,按0.2t/m20.2t/m2进行计算进行计算 F F:水的浮力:水的浮力 R1R1:刃脚及隔墙底面的正面反力:刃脚及隔墙底面的正面反力 R2R2:沉井的侧壁外摩阻力:沉井的侧壁外摩阻力 第31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计算阶段刃脚标高工况沉井自重正面阻力侧面摩阻力施工荷载浮力下沉系数mtTttt下沉到位-43.5全截面支撑139871 76896 56441 465.656040 0.63 全刃脚支撑139871 33720 56441 465.656040 0.93 半刃脚支撑139871 16860 56441 465.656040 1.15 沉井下沉到位阶段的下沉系数计算沉井下沉到位阶段的下沉系数计算 沉井下沉到最后阶段全刃脚下沉系数仅为沉井下沉到最后阶段全刃脚下沉系数仅为0.930.93,说明沉井在最后阶段的下沉较为困难,需采取助沉措施。

说明沉井在最后阶段的下沉较为困难,需采取助沉措施第32页/共66页下沉次数下沉方式节段组合接高/总高(m)单次/累计下沉深度(m)沉井刃脚底标高(m)第一次降排水(1)+(2)+(3)+(4)23/2319/19-14.5第二次半排水(5)+(6)10/3310/29-24.5第三次不排水(7)+(8)+(9)15/4819/48-43.5 经过计算确定的接高下沉组合:经过计算确定的接高下沉组合:沉井接高下沉组合表沉井接高下沉组合表 第14节接高 下沉至-14.5m 第56节接高 下沉至-24.5m 第79节接高 下沉至-43.5m沉井接高下沉流程图沉井接高下沉流程图 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33页/共66页降降水水井井布布置置7.4.2 7.4.2 助沉工艺助沉工艺 在距沉井四周在距沉井四周18m18m、23m23m位置间隔交错布置了位置间隔交错布置了2626口深口深32m32m、直径分别为、直径分别为325mm325mm和和277mm277mm的降水井,另备用的降水井,另备用4 4口降水井降水过程中保持地下水位比沉井内泥面底口降水井降水过程中保持地下水位比沉井内泥面底2m2m。

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降水井布置降水井布置第34页/共66页 空气幕布置空气幕布置 在沉井第在沉井第2 27 7节布置节布置1616层空气幕管道气龛呈梅花型布设,水平方向基本间距层空气幕管道气龛呈梅花型布设,水平方向基本间距1.5m1.5m,竖向间距,竖向间距1.67m1.67m,每侧井壁分,每侧井壁分2 2个区,共设个区,共设8 8个分区,共布置气龛个分区,共布置气龛23202320个空气幕布置立面图空气幕布置立面图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35页/共66页 每根空气幕管道设置一个阀门,以便灵活控制每根空气幕管道设置一个阀门,以便灵活控制空气幕管道控制阀空气幕管道控制阀开启空气幕助沉开启空气幕助沉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36页/共66页监控目的监控目的 根据沉井结构的受力特点及施工工艺要求,对下沉过程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以指导施工根据沉井结构的受力特点及施工工艺要求,对下沉过程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以指导施工目的:目的:监控结构应力应变监控结构应力应变监控沉井周边环境监控沉井周边环境为施工提供预警信息为施工提供预警信息监控土压力监控土压力监控监控监控监控保证重点兼顾全面经济合理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7.4.3 7.4.3 下沉施工监控下沉施工监控第37页/共66页监控手段:监控手段:“理论计算分析理论计算分析+实测数据实测数据”指导现场施工指导现场施工 通过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分析沉井结构最危险的工况是前四节接高后首次下沉阶段。

通过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分析沉井结构最危险的工况是前四节接高后首次下沉阶段利用理论计算结果指导施工:下沉过程中及时根据实际土体支撑工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结合计算布设检测元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施工利用理论计算结果指导施工:下沉过程中及时根据实际土体支撑工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结合计算布设检测元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施工沉井结构应力应变分析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38页/共66页监控内容监控内容监控内容监控内容监控内容监控内容BBE EAAGGC C沉井侧壁沉井侧壁土压力监控土压力监控 沉井隔墙反力监控沉井隔墙反力监控沉井结构沉井结构应力应变监控应力应变监控地下水位及井地下水位及井内水位监控内水位监控 DD根式基础变根式基础变形监控形监控F F沉井几何姿态监控沉井几何姿态监控HH沉井底部开挖沉井底部开挖地形监控地形监控长江大堤及周边建筑长江大堤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控物变形监控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39页/共66页监控重点:沉井结构应力应变、几何姿态监控重点:沉井结构应力应变、几何姿态共布置钢板计、钢筋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共布置钢板计、钢筋计和混凝土应变计6060支,支,监控隔墙底部拉应力和隔墙顶部拉应力。

监控隔墙底部拉应力和隔墙顶部拉应力钢板计实物图钢板计实物图钢板计实物图钢板计实物图钢筋计实物图钢筋计实物图钢筋计实物图钢筋计实物图应力应变监控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40页/共66页 几何姿态监控:几何姿态监控:沉井制作和下沉过程中的下沉量、水平位移、不均匀下沉量、倾斜度、水平扭转等根据本沉井的结构特点,在每次接高后的沉井顶面布置沉井制作和下沉过程中的下沉量、水平位移、不均匀下沉量、倾斜度、水平扭转等根据本沉井的结构特点,在每次接高后的沉井顶面布置8 8个监控点组成的观测网,分别构成个监控点组成的观测网,分别构成3 3条纵向观测剖面和条纵向观测剖面和3 3条横向观测剖面条横向观测剖面测点测点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41页/共66页应力应变监测应力应变监测几何姿态监测几何姿态监测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42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场地布置场地布置7.4.4 7.4.4 沉井第沉井第1-41-4节降排水下沉节降排水下沉 沉井北侧设三级沉淀池,沉淀池沉井北侧设三级沉淀池,沉淀池1 1(18000m18000m2 2)沉淀池)沉淀池2 2(4000m4000m2 2)、储水池()、储水池(3300m3300m2 2),有效池深),有效池深4m4m,可容纳,可容纳100,000m100,000m3 3泥水混合物。

在排水出口设有泥水混合物在排水出口设有500m500m2 2的汇水池的汇水池沉井沉井沉淀池、蓄水池沉淀池、蓄水池汇水池汇水池第43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出泥、排水管路布置出泥、排水管路布置-共有共有5 5种管路种管路 管路管路1 1:长江:长江汇水池起补水作用起补水作用管路管路2 2:管井降水:管井降水汇水池汇水池长江起排水作用起排水作用第44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管路管路3 3:汇水池:汇水池沉井,提供高压水沉井,提供高压水管路管路4 4:沉井:沉井沉淀池、蓄水池沉淀池、蓄水池汇水池起到排放泥浆取土作用起到排放泥浆取土作用管路管路5 5:沉淀池:沉淀池长江起到转运泥砂的作用起到转运泥砂的作用第45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沉井内管路布置沉井内管路布置 右图中箭头连接的两个井孔通过连通管连通;实心圆标记的右图中箭头连接的两个井孔通过连通管连通;实心圆标记的1313个仓每仓配置个仓每仓配置1 1台台22kw22kw泥浆泵、泥浆泵、4 4只高压水枪;空心圆标记只高压水枪;空心圆标记1212个仓每仓配置个仓每仓配置1 1台台11kw11kw泥浆泵、泥浆泵、2 2只高压水枪。

只高压水枪第46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下沉施工下沉施工 开启降水井:开启降水井:2626口降水井分三组口降水井分三组“按序、间隔式、长江侧优先按序、间隔式、长江侧优先”的原则打开,第一组打开的原则打开,第一组打开8 8口、第二组口、第二组8 8口、第三组口、第三组1010口,始终保证井外地下水位比井内泥面低口,始终保证井外地下水位比井内泥面低2m2m降水井降水井第47页/共66页清除砂袋清除砂袋 土模、垫块清除:土模、垫块清除:钢壳拼装完成后抽除井壁及分区隔墙下的钢壳拼装完成后抽除井壁及分区隔墙下的132132块垫块,下沉前抽除剩余的一般隔墙下块垫块,下沉前抽除剩余的一般隔墙下108108块垫块,按先中间,后四周的顺序进行块垫块,按先中间,后四周的顺序进行清除垫块清除垫块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48页/共66页第一步第一步 正式下沉施工:正式下沉施工:第一步,以每个隔仓为单位进行小锅底施工第一步,以每个隔仓为单位进行小锅底施工 ;第二步,连通管连通的两个隔仓形成一个小锅底;第二步,连通管连通的两个隔仓形成一个小锅底 ;第三步,按照分区隔墙开挖成;第三步,按照分区隔墙开挖成4 4个小锅底;按四个小锅底下沉至预定标高。

个小锅底;按四个小锅底下沉至预定标高第二步第二步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三步第三步第49页/共66页出泥口出泥口 南锚碇沉井第南锚碇沉井第1 14 4节共节共23m23m,于,于20102010年年7 7月月1616日开始清除土模,日开始清除土模,8 8月月1414日下沉到位,历时日下沉到位,历时2929天,下沉天,下沉16.66m16.66m,出土量约,出土量约63127.4m63127.4m3 3平均下沉速度为平均下沉速度为0.57m/d0.57m/d泥浆池往长江吹砂泥浆池往长江吹砂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50页/共66页 首次下沉到位后沉井顶面高差为首次下沉到位后沉井顶面高差为4.4cm4.4cm、平面位移、平面位移2.4cm2.4cm、倾斜度为、倾斜度为6”6”、扭转角为、扭转角为1/28671/2867,均满足设计要求均满足设计要求1-41-4节下沉到预定位置节下沉到预定位置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51页/共66页竹筏竹筏 半排水下沉原理:半排水下沉原理:利用降水井降水并保持井内有利用降水井降水并保持井内有10m10m左右水深的情况下,利用竹筏固定吸泥泵和高压水枪,利用高压水枪冲切井底泥面,利用吸泥泵将泥水混合物抽至井外。

左右水深的情况下,利用竹筏固定吸泥泵和高压水枪,利用高压水枪冲切井底泥面,利用吸泥泵将泥水混合物抽至井外桥位处地下水直通长江,降水井降水能力有限,不能在第二次下沉时使井内形成干作业环境,为避免采用空气吸泥机吸泥下沉而进行大范围工序转换而采取半排水工艺,节约工期桥位处地下水直通长江,降水井降水能力有限,不能在第二次下沉时使井内形成干作业环境,为避免采用空气吸泥机吸泥下沉而进行大范围工序转换而采取半排水工艺,节约工期1515天半排水孔内取土半排水孔内取土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7.4.5 7.4.5 沉井第沉井第5-65-6节半排水下沉节半排水下沉第52页/共66页7.4.6 7.4.6 沉井第沉井第7-97-9节不排水下沉节不排水下沉下沉平台下沉平台 沉井顶面利用钢管桩、型钢、贝雷片搭设,平台顶标高约沉井顶面利用钢管桩、型钢、贝雷片搭设,平台顶标高约+6.5m+6.5m考虑因素考虑因素:10t10t龙门吊自重、空气吸泥机及管路自重,沉井下沉到位后平台顶面不被淹龙门吊自重、空气吸泥机及管路自重,沉井下沉到位后平台顶面不被淹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53页/共66页 主要设备:主要设备:1313台台10t10t龙门吊、龙门吊、1313台台20m20m3 3空压机、空压机、6 6个储气罐、个储气罐、2 2台台JL150JL150塔吊、塔吊、2 2台台50t50t履带吊等,履带吊等,25套空气吸泥机设备,每孔一套吸泥设备。

空气吸泥设备配置空气吸泥设备配置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10t10t龙门吊龙门吊第54页/共66页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气包气包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55页/共66页空气吸泥设备空气吸泥设备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第56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不排水下沉工艺不排水下沉工艺 按照按照“定位准确、先中后边、对称取土、深度适当定位准确、先中后边、对称取土、深度适当”的原则进行的原则进行2525个隔仓分为个隔仓分为A A区和区和B B区,吸泥顺序从区,吸泥顺序从A A区开始,对称同步扩散区开始,对称同步扩散井孔分区图井孔分区图第57页/共66页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基底清理与终沉基底清理与终沉 为避免破坏井壁和隔墙下土体,沉井刃脚下沉至设计标高以上为避免破坏井壁和隔墙下土体,沉井刃脚下沉至设计标高以上2m2m开始,以清基为主清基指标为刃脚和分区隔墙斜面外露超过开始,以清基为主清基指标为刃脚和分区隔墙斜面外露超过1/21/2,其他位置锅底不高于设计标高其他位置锅底不高于设计标高考虑到下沉难度、姿态控制及后续荷载影响,经与业主、设计沟通,在设计标高以上考虑到下沉难度、姿态控制及后续荷载影响,经与业主、设计沟通,在设计标高以上50cm50cm作为终沉标高,实际下沉到位为在设计标高以上作为终沉标高,实际下沉到位为在设计标高以上2cm2cm,4 4个相对大锅底下沉到位个相对大锅底下沉到位 。

第58页/共66页沉井下沉到位沉井下沉到位7.47.4、沉井下沉、沉井下沉控制指标下沉到位后实际控制设计要求顶面高差8cm47cm平面位移10cm50cm平面扭转角9”1沉井全部下沉到位后姿态控制实际控制精度远高于设计要求第59页/共66页经验总结经验总结8第60页/共66页8 8、经验总结、经验总结 下沉初期,钢壳沉井刃脚部位出现应力较大现象,个别监测点位处最大应力达145MPa此现象主要是由于刚开始取土下沉时,沉井无侧压力限制,为避免沉井下沉过快和倾斜,主要集中在中间井孔进行取土,刃脚处留有2m以上宽度的土堤,导致沉井中间取土过多,沉井受力从由多点支撑的连续梁变成了少点支撑的连续梁甚至简支梁所致现场及时调整取土方案,加强刃脚下取土,使沉井下沉、中间分区隔墙参与受力,从而解决了刃脚钢壳应力过大现象通过及时调整取土方式,有效避免了钢壳刃脚应力大的问题通过及时调整取土方式,有效避免了钢壳刃脚应力大的问题第61页/共66页 沉沉井井下下沉沉过过程程中中2 2次次遇遇到到粘粘土土层层,分分别别在在距距地地面面约约5m5m和和35m35m位位置置,厚厚约约3.5m3.5m4m4m在在粘粘土土层层中中常常规规除除土土方方式式效效果果很很差差,项项目目部部采采用用2 2台台160KW160KW高高压压水水枪枪将将原原粘粘土土层层冲冲割割散散,再再用用水水力力吸吸泥泥机机或或空空气吸泥机将泥水混合物吸出,除土效果较好。

气吸泥机将泥水混合物吸出,除土效果较好采用大功率高压水枪清除粘土层,提高了沉井下沉速度采用大功率高压水枪清除粘土层,提高了沉井下沉速度下沉过程中沉井顶面超过预警值20cm,则开始进行纠偏,以避免沉井倾斜过大通过偏除土、偏吸泥的措施可有效纠偏,一般一个班(8h)即可完成纠偏工作沉井下沉过程中及时纠偏沉井下沉过程中及时纠偏8 8、经验总结、经验总结第62页/共66页 南锚碇沉井基础着床于圆砾土层,沉井以四个相对大锅底下沉为主,为减少对周边土体的扰动,避免向井内翻砂,严格控制沉井内外水头差和取土锅底形状,下沉过程中勤开空气幕助沉本项目沉井周边土体影响范围在70m左右,地面明显有下沉情况的范围约15m沉井周边沉陷情况控制良好沉井周边沉陷情况控制良好8 8、经验总结、经验总结 沉井下沉后期下沉系数小,通过空气幕助沉较好地使沉井刃脚插入圆砾土层,沉井稳定性好,目前南锚碇已完成顶盖板和鞍部施工,沉井最大沉降在1cm左右沉井终沉后顶面高差在8cm以内,平面偏位在10cm以内下沉最后阶段采用空气幕助沉进行终沉控制,效果良好下沉最后阶段采用空气幕助沉进行终沉控制,效果良好第63页/共66页结束语结束语9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项目部全体员工努力,马鞍山大桥南锚碇沉井基础接高、下沉施工顺利,结构安全,施工过程可控。

第64页/共66页汇 报 完 毕谢 谢!第65页/共6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6页/共66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