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起承转合结构产生的机理

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35KB
约26页
文档ID:155198995
论起承转合结构产生的机理_第1页
1/26

论起承转合结构产生的机理“起承转合”文理与“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呼应“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 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 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 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 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思实际上,“起、承、转、合”的章法原理的本质,是把“重复”和“对 比”两种思维操作模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起、承、 转、合”的本质就是“重复”和“对比”因为,“起”是文章写作中 首先推出的文章基本的主题、立意、意思、情调,而“承”是沿着“起 的主题”“立意”“情调” “色彩”进行渲染、铺陈,这两个部分的构 成是运用了 “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转”的内容是转到文章 主题、立意、意思、情调、色彩的对立方向去和“起” “承”部分的 内容构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这正是“对比”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 而“合”的部分其内容主题、立意又回到了文章“起”“承”的主题、 立意、情调上去了,这是一种近程的“对比”的思维操作,又是一种 远程的“重复”性赋形思维操作。

原来“起、承、转、合”面对的这 些思维基因细胞是“重复”和“对比”这两种思维操作模型、技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明清以来,起承转合一方面作为篇章结构的主要样式被广泛运用,另 一方面又受到不少人的诟病,甚至被视为僵化的模式明清两代以八股文取士,功名利禄之所在,在读书做官、应试教育的 体制下讨生活的读书人自然趋之若鹫,于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是出现了大批的起承转合代圣贤立言的公式化程式化文章,这些庸滥文章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当时就遭 到若干有识之士的批评到清末,朝廷于风雨飘摇中宣布从1902年 起废八股,1905年更中止了科举,从此八股文成为已陈之刍狗,再 也没有人去理会它;八股文曾经风行数百年,当年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从小就接 受这一方面的训练,写过不少这种文章,那么这种八股对于人们的 思想和写作(包括文学创作)肯定会有或正或反或大或小的影响, 这就很值得研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 “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我们一般写作 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王力先生也多次强调“文章最重要的是逻辑问题”朱熹说:“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这“理”就是内部逻辑联系甚至有的误认为在记叙、描写、抒情性的作品里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可 言其实,说理性文章固然贯穿着逻辑性,而记叙、描写、抒情性的 文章乃至语言呈现极大的跳跃性的诗歌作品,也无不贯穿着内在逻辑 联系,只不过贯穿于前者的主要是抽象思维的逻辑,贯穿于后者的主 要是形象思维的逻辑罢了在每篇具体课文中,这两种思维的逻辑, 往往是相互结合或相互交替地在起作用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教说理文 或是教记叙、描写、抒情作品,无论是练习读和听或是练习写和说, 都不应忽视对其内在逻辑关系及其规律性的掌握(特别是在篇章方 面)我们需要使学生掌握关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两套逻辑规律但我 们对于前者知之甚少王方名、张兆梅、张帆所著《说话写文章的逻 辑》一书对于记叙描写言辞的思路类型、思维形式、思维结构、思维 规律等,作了若干规律性阐述,我以为对于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为什么要起承转合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 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 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凝结点 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又为练习写作提供了好章法好的文学作品带有下列特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而起承转合 实际上是逻辑规律的体现,掌握这样的规律,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起承转合在文章中 起着小桥梁大格局的作用,它像筋骨一样,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血肉相连、浑然一体起中 有合,合中见起,左右均衡,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 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古文中的“说”体——类似 于现在的缘事而发的说理文章,学习好这类文章可以提高围绕一个道理进行论述或是水到渠 成地得出结论的能力利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严谨的思维柳 宗元的《捕蛇者说》堪称起承转合的精品文章第一段先从蛇的外形、毒性、药性三个方面 说明了开篇之句“永州之野产异蛇”。

并设下了冒死捕蛇的疑问第二段承接上文交待了一个 典型人物——蒋氏蒋氏悲伤的讲述承接印证充分,更使悬念重生第三部分,读者接受了 蒋氏的理论,也深深地记住了那因赋税之苦而无奈捕蛇的一声叹息文章在“转”中酣畅淋漓 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读者不禁感叹赋税之毒的确重于 开篇所写的异蛇之毒可谓转折跌宕,释疑充分,对比深刻,荡气回肠文章至此,顺理成 章地“合”出结论:“苛政猛于虎也”文章行文曲折有致,波澜横生,常常语出意料之外, 却又在情理之中说理的透彻无需高声呐喊,有时严谨地水到渠成不失为一种策略读《捕 蛇者说》可以领略这样一种行文之美,一种起承转合在论证说理中表现的逻辑思维之美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 来脍炙人口,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中国人一直保有的桃崇拜情结,而且因为文中桃花源的美 好,将“世外桃源”那亦真亦幻的景象朦胧地定格在了中国人的想象里,成为人们向往憧憬的 圣地而要嗅出其中的芬芳就不妨从起承转合的结构中慢慢品味吧《桃花源记》的曲折回 环,引人入胜能充分体现“起承转合”的行文妙处,它将审美境界层层推开,步步渲染出读者 心里所期待的美好景象,又在最引人注目时戛然而止,留下落英缤纷、亦真亦幻之景让人神 往。

品出其美,亦掌握了审美的步骤生命力--美且实结构特点:“起承转合”之类的方法并非八股文专利,而是文章的 普遍准则,在八股文之前早已有之,只不过在八股文这种特殊文体中, 表现得更充分而已这些法则,不仅形成了八股文体的严谨简洁等特 点,在古典文论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八股文,否定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正如陈伯海先生所说:“我们不必急于讥讽旧式 评点家们用八股说诗的迂腐,倒应该冷静下来,切实地思考一下这种 套式的历史合理性在我看来,起承转合不仅不足以为诟病,恰恰有助于发挥律诗的美学功能试想:律诗以有限的篇幅要争取广阔的空间, 决不能采用顺利而下、一泻无余的叙述方法,必须在狭小的无情地盘 马弯弓,蓄势作意,然后才能劲举力张,一发破的‘起承转合’的作 用,就是给人以屈曲盘旋的余地,以利于拉开前后各联间的距离,造成 更大的艺术涵量 〔12){12}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初988年版第157页金圣叹在评点中,不论是什么文学作品,即不管评点形式有什么变化, 总有一个始终未变的特点,那就是他的八股式的批评方法,用他自己 的话说,就是“一副手眼”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 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

如读《西厢记》,实是 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使读《庄子》、《史记》,亦只 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金圣叹用“一副手眼”批评的最大特点是 无视各种文学的体裁,用“起承转合”来衡量文章的优劣他批《水 浒传》、批《西厢记》、批唐诗等书都是用了这样的批评方法金圣叹曾云:“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承转合 也除起承转合,更无文法除起承转合,亦更无诗法也学作文,必 从破题起学作诗,亦必从第一二句起从第一二句起,方谓之诗,为 其有起承转合也不见人学作文,却先作中二比也《金圣叹全集》 (三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页以下引文凡未作特别说明 者,均出自上述《金圣叹全集》这里,他明确指出诗法与八股文法一 样,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起承转合之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金圣叹评 唐诗时主要着眼于其起承转合之处:1. 起承转合2. 伸缩性:起承转合结构并非四者缺一不可明人李东阳云:“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 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 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致也若并而废之,亦奚以律为哉? ” [18律诗如此,其他文体的起承转合结构何尝不是如此?只要将起承转合结构作为活法运用,它自 身包含“圆活生动”的“自然之妙”。

这一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四者不一定齐备,但“起”和 “转”二部分必不可少黄强先生认为四者如果可以圆活,那么“'起’ 和‘合’二部分必不可少”,并援引李白的《越中览古》佐证①其 实不然起承转合四者,无“起”自然就没有承、转及合可言而合 是相对于转而言,无转之合只能是对起的简单重复而已,就事理而言, 难免陷于单一,更无艺术效应可言现亦引《越中览古》分辩诗云: “越王勾践破吴归(起),战士还家尽锦衣(承一),宫女如花满春 殿(承二),只今惟有鹧鸪飞(以转为合)黄强先生分析说:前 三句一气直下,写尽勾践胜利后的意得志满,第四句陡换时空,逼出 人事沧桑、盛衰无常的主旨第四句在形式上自然是合,但其事理逻 辑是转,即以转为合诗的主旨可谓鲜明,而此主题之所以得以凸显, 是得力于未句的急转之功有了前三句的层层铺垫蓄势,最后一句的 陡然而转,突转的节点也就成了焦点所以“凡作简短文字,必须要 转处多凡一转必有一意思,乃妙[15唐彪.读书作文谱倦六)[A].历代文话(第四册)[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475. “合”的部分,其意蕴相对于紧罪其 前“转”的部分而言,是近距离的接应或转换,并在接应或转换中, 将“转”的意蕴加以整合融汇,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与“起”、“承” 二部分遥相呼应。

陈善《扪虱新话》云:“桓温见八阵图,曰:‘此 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文章亦应婉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 [16] [1 6]陈善.扪虱新话[A].宋诗话全编(第陆册)[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98:5574.所以《惺斋论文》云:“文字之道,极之千变万化,而蔽以二言,不 过曰接曰转而已一意相承曰接,二意相承曰转 [14]起承转合 篇章结构的本质特征其实就是意脉的接应与转换作品之“起”,表 现的或是事件的因由,或是情感的端绪,或是立论的主题,须笼罩全 篇,其张力足以挟裹全篇之末承”则顺着上述“因由”、“端绪”、“主题”加以延伸演进,因而“承”与“起”两部分构成接应与被接 应的关系转”的功能是宕开一笔,或转换一个意思,或转换一种 角度,或干脆以反意相承,转入与“起”、“承”二部分围绕的“因 由”、“端绪”、“主题”不同的方面,从而与“起”、“承”二部 分构成程度不同的对比乃至反衬效果接应是多层次、多变化的,转 换也是多层次、多变化的山转则幽,水转则曲,“凡作简短文字, 必须要转处多凡一转必有一意思,乃妙 [15唐彪.读书作文谱(卷六)[A]. 历代文话(第四册)[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475.“合”的部分,其意蕴相对于紧靠其前“转”的部分而言,是 近距离的接应或转换,并在接应或转换中,将“转”的意蕴加以整合 融汇,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与“起”、“承”二部分遥相呼应,可 谓远距离的接应。

因此,“合”的关键是收束全篇,与“起”的内容 一脉相承显而易见,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以接应与转换为两种最 基本的表达方式,上下勾连,层层照应,起讫为一,生气流贯,将各 部分推进主旨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构成浑成周匝的圆融之境陈善《扪 虱新话》云:“桓温见八阵图,曰:‘此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应, 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 文章亦应婉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16 ]自衔其尾为“常山 蛇势”,圆相也;起承转合,圆境也试以《岳阳楼记》之篇章结构 证之:首段为起,叙作记之缘由;次段总写岳阳楼上所见自然形胜, 揣测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是为承;第三、第四段复承 之,分写悲、喜二种“览物之情”;第五段转以“古仁人之心”与迁 客骚人之“览物之情”构成强烈的反差,末句“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收束全文,表明作者取舍,否定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二种“览物 之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滕子京共勉,与 首段相呼应全文圆融细密之处,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谓“蟠蛇章法”, 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无一笔松懈处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 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 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本段阐述之道理,其实可以归纳成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所表现 的是,王国维再次阐明了写境与造境的关系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环环相扣,互相制 约的,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写入作品中,为了集中体现你要表达的主题,你也许 会对你的来自自然和生活中的题材进行加工、削减,但也必须保留其原有的关系脉络 其三,以接应与转换作为意脉演进的两种方式不变这三个不变的基 本要素任何一种理论的概括,都想尽显其适用的普遍性而在阐述时尽可能周 全,而任何理论的运用,都会因人而异而精通于其间一技或一部分当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情绪批评者,自然会指责理论的不当, 而为自己拙于其技辩护或者寻求慰藉所以在考察一理论受诟,一则 要审视理论自身合理性与否,二则要分辨是否诟者情绪所致例如 对偶,《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便总结出29种对仗方式 每一种对偶句在作品中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因而是鲜活的,将它们归纳撮合到一起,就成了让人 模仿的定式死法,但这不是对偶本身的错。

高明者绝 不会株守这样的定式死法,而束缚自己的创造性,今 人也绝没有因为这样的定式死法而否定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对偶句法本身同样的道理,对起承转合,明清诗话、文话 中企图囊括有多少种起式,多少种承式,多少种转式,多少种合式的论述屡见不鲜,很难想象,按照这些定式 死法,能够写出好诗好文,但这不是起承转合结构本 身的问题,今人也绝不应该因为这样的定式死法而 否定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起承转合结构本身起承转合不仅是文体的章法结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起承转合对应的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转折、收结并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起承转合作为诗文的章法结构理论,起承转合四字组合出现的时间虽已到了宋元时期,但其在诗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早已彰现于先秦典籍之中我们,应当摒弃固有的思维定势,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上,重新认识起承转合的命题或范畴所包含的意蕴及其意义应当说起承转合的抽象结构乃是自然与社会的同态结构如果将古代汉语的句和段这类可分开的单位都视为“截”的话,启功先生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个我们“民族的语言规律”:凡可分为四截的文字,“常常第一截是‘起';第二截接住上句,或发挥,或 补充,即具‘承'的作用;第三截转下,或反问,或另提 问题,即具‘转'的作用;第四截收束,或作出答案,或 给上边作出结论,即具‘合'的作用。

这种四截的,可称 之为起承转合三截型的文字“开合之间有时有个转折轴”,“称之为开承(或转)合,也即是头腰尾”,“转折 轴”“有时同具承而转的作用”这样看起来,三截型不过是四截型起承转合的浓缩变形而已为了证明这个语言表达规律的存在,启功先生分析了《易经-文言》、《论语》之《学而》、《颜渊》篇和《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中的各个例证,并总结说:“连文章的起承转合,都可 以捉住,文言诗的语言法则,也就不难了解了吧? ” [5] 金克木先生同样认为“起承转合这个格式当然是古已 有之”,并举《论语-季氏》首章中的例子加以分析[6]如果视野更开阔一些,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儒家学说 以外的所有先秦典籍之中,启功、金克木二先生所揭 示的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各民族的语言结构,都有各 自的规律,其规律并不是谁给硬定的,而是若干人、若 干代相沿袭而成的习惯,只有惯不惯,没有该不该 [5] 针对有人误以为起承转合乃八股文的专利,可能会对 自己拈出起承转合之类的“民族语言规律”见笑,启功 先生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在中国古代,一种语言或范德机谈及起承转合之法时就明确指出:“古之作者其用意虽未尽尔,然文者,理势之自然,正 不能不尔也。

但后世风俗浇讹,故心声之发,自不能与古人合尔 [8]观“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出来的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用久用 多了,成了传统,成了套子,沿用的人也忘了它的所以然 [10]笔者以为:中国古人的天道观、宇宙观中对圆境的崇尚,取法于四时而以发生、发展、转折、收结的逻辑过程和规律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便是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的暗合之“理”和其所以然中国古人为文对圆境的追求,先秦典籍已然,只是无意识而已钱钟书先生曾拈出《左传》、《孟子》、《中庸》、《毅梁传》中或数句,或一章,或一节,或谓其“文法起结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或谓其“回环而颠倒之,顺下而逆接焉,兼圆与义 [11]229这种对 先秦辞章圆境的概括,与上文启功、金克木二先生所 述起承转合之例声气潜通圆境成为刘勰文艺观论取材构思、立意定势、谋篇布局、遣辞造句等一切方 面的最高标准,由此确立了影响一千五百年文艺史的 美学风标张英《聪训斋语》云:“古今之至文、法帖,以 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11]922起承转合之所以被历代诗文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篇章结构的主要样式,正在于 它以圆境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并将对圆境的追寻细 化出便于把握、可供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任何文体都有特定的结构,结构灵活多变,某些结构要素的功能甚至 可以替代,但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必须具备,否则就会 导致文体内容的残缺叙事要完整,就要叙述事件的 发生、发展、转折和收结;议论要充分,就要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围绕该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引 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从各种文 体的结构要素中抽象出一个最基本的体系,“起承转 合四字,勾勒出各种体裁、各种内容的文章在篇章结 构上的一个带有共同性的轮廓 [13] 136灵活运用起承 转合的结构功能,议论则能神完气足,叙事则能充实 丰满,抒情则能淋漓酣畅律诗分四联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试论分四截为论头、论项、论腹(腰)、论 尾,各自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正是借人体彼此相 承、不可或缺的各个部分为喻,形象说明起承转合结 构体系的圆满无缺据《唐诗纪事》卷20记载,祖咏写完此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此四句完全吻 合起承转合结构起句拈出“阴”、“秀”二字,写望中 所得终南山的印象,承句以“浮”字取胜,引出“阴岭 秀”的具体内容,第三句之转写雪后初晴的斜阳笼罩 林表,突出积雪融化的原因末句紧扣雪后晴寒、日 暮天寒关合全诗,构成一个自足的圆境,而起承转合 的结构一旦形成,便不容再置一词。

按试帖诗的要 求,应作成六句十二韵的五言排律,祖咏此作显然不 合要求,但其因“意尽”而搁笔的做法,再生动不过地 说明了起承转合结构的圆满特征理尽而形改音意脉的演进,在开头确定后,不过只有两种主要方式: 接应与转换,故《惺斋论文》云:“文字之道,极之千变 万化,而蔽以二言,不过曰接曰转而已一意相承曰 接,二意相承曰转 [14]起承转合篇章结构的本质特 征其实就是意脉的接应与转换转”的功能是宕开一笔,或转换一个意思,或转换一种角度,或干脆以反意相承,转入与“起”、“承”二部分围绕的“因由”、“端绪”、“主题”不同的方面,从而与“起”、“承”二部分构成程度不同的对比乃至反衬效果起承转合篇章结构的本质特征其实就是意脉的接应与转换作品之“起”,表现的或是事件的因由,或是情感的端绪,或是立论的主题,须笼罩全篇,其张力足以挟裹全篇之末承”则顺着上述“因由”、“端绪”、“主题”加以延伸演进,因而“承”与“起”两部分构成接应与被接应的关系转”的功能是宕开一笔,或转换一个意思,或转换一种角度,或干脆以反意相承,转入与“起”、“承”二部分围绕的“因由”、“端绪”、“主题”不同的方面,从而与“起”、“承”二部分构成程度不同的对比乃至反衬效果。

接应是多层次、多变化的,转换也是多层次、多变化的山转则幽,水转则曲,“凡作简短文字,必须要转处多凡一转必有一意思,乃妙" [15 “]合”的部分,其意蕴相对于紧靠其前“转”的部分而言,是近距离的接应或转换,并在接应或转换中,将“转”的意蕴加以整合融汇,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与“起”、“承”二部分遥相呼应, 可谓远距离的接应因此,“合”的关键是收束全篇,与 “起”的内容一脉相承显而易见,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以接应与转换为两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上下勾连,层层照应,起讫为一,生气流贯,将各部分推进主旨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构成浑成周匝的圆融之境陈善《扪虱新话》云:“桓温见八阵图,曰:‘此常山蛇势 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 应'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文章亦应婉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 [16]自衔其尾为“常山蛇势”, 圆相也;起承转合,圆境也试以《岳阳楼记》之篇章结 构证之:首段为起,叙作记之缘由;次段总写岳阳楼上 所见自然形胜,揣测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是为承;第三、第四段复承之,分写悲、喜二种“览物之 情”;第五段转以“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之“览物之 情”构成强烈的反差,末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收束 全文,表明作者取舍,否定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二种“览物之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 滕子京共勉,与首段相呼应。

全文圆融细密之处,牵一 发而动全身,可谓“蟠蛇章法”,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 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无一笔松懈处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文学遗产・一九九八年第三期蒋寅从现存文献看,作为诗学问题的起承转合之说,最早见于元人诗法, 具体说就是杨载《诗法家数》与傅若金《诗法正论》范德机说,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这一原则来衡量古今诗 歌,莫不皆然范德机说“古之作者其用意虽未必尽尔,然文者理势之自然,正不 能不尔也起承转合的因素早已包含在唐人试帖内,那么说它“原是诗家章法, 时文反为借用”虽然目前我尚未在宋元有关经义的文献中发现起承转合的直接表述, 但元人的文章理论中已有起承转合的观念是毋庸置疑的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起承转合之说,即使不是从经义作法 中直接移植过来,也是在其理论框架中产生的正因为它与经义有着 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到后世,当经义发展为八股文的时候,它就 自然地被吸纳到八股文的理论系统中丫切无限细致的分类最终会使分类因缺乏概括性而失去意义一样, 机械结构论本身无法避免的致命弱点英国艺术评论家里德曾说“每 件艺术品都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或整体结构法则。

但我不想过多强调这一因素,因为愈研究那些具有直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接性和本能性魅力的艺术品结构,愈难以将其分解为简明易懂的结 构程式②-里德《艺术的真谛》第页,王柯平译,辽宁人民出 版社年版可以说,在无限丰富的文学现象面前,任何建立普适性规 范的尝试都会被证明是徒劳的,又何独起承转合为然呢对完整构思及理性操作意在笔先的先验设定之上而我们知道,诗人 的书写不仅经常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构思过程,而且也经常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叙述框架—我们不能不承认诗的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能不承认诗中意象跳越、意识破碎的 合理性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吴乔就认为“全 非起承转合之法,论者往往失之”答万季野诗问》事实上,很多 作品包括一些名作,都不是由一个完整的构思形成的最经典的例证 是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首据说这一联是他漫步 于渭水边偶然而得,苦思不得其续还有“独行潭底影” 一句,三 年才对出下句“数息树边身”更有李贺,总是让个小奚奴背着锦 囊随他出游,得句如采撷花瓣似的投入锦囊,回家再编缀成花团锦 簇般的诗章尽管大凡有名望的诗人都不愿承认他们也像这样或曾经 这样作诗,但这种情形无疑是普遍存在的。

明代谢棒就不讳言这点, 他基于自己的经验,教人“作诗先以一联为主,更思一联配之,惮 其相称,纵不佳,姑存以为荃句”四溟诗话》卷四甚至宣称“诗有 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同上卷一因 此他极力反对宋代刘放《中山诗话》及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中作诗 贵先立意的主张,他说“宋人谓作诗贵先立意,试问李白斗酒百篇, 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哉须知意随笔生,不假布置此说颇与 传统的“诗言志”与“意在笔先”的诗学观相悖,故招致《四库提 要》“其语似高实谬,尤足误人”的批评卷一九七但因为这种说 法坦白平易,符合许多人的创作实际,后人颇有赞同者清末张世尧 编《四溟诗话别裁》,就说“其实作诗之旨以兴为主,不以意为主, 更不以词为主① 以兴为主,只会导致唐代祖咏 应试四句而尽的结果,与起承转合是绝对无缘的显然,对起承转合的 否定必然会使结构问题超越自身,而向诗的本源回归确实,王夫之在破除起承转合的机械性的同时,就从诗的本质出发, 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种有机的结构观他认为,诗须“以情事为起 合,诗有真脉理、真局法,则此是也”姜斋诗话笺注》第页所谓 真脉理、真局法,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成章而达”,是以内容表达 为核心形成的有机结构,“生气灵动”,“传合无垠”是对其基 本特征的形象描述。

这种“文成法立”的思想,是他破除起承转合 之论的立足点,也是中国古典文论、诗论关于结构的根本观念清初 诗学有名的集成性著作、游艺编《诗法入门》卷首有云“今人论诗 谓从首至尾,字字有脉络承接,方为浑成是犹书法行间,妙在断续 中负盼,岂钩踢牵丝,一行缠绕到底,乃为结构乎”这也是在表述一 种有机的结构观根据这种看法,作品的结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 以意群为单位营构起来的,意脉的流动变化由意群而不是由联来承 担意群的秩序不是来自外来的规定,而是服从于作品表达的内在要 求故而王夫之说“所谓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则 不必名章法矣”《姜斋诗话笺注》第页所谓“成章而达”,所谓“浑成”,无非是说每篇作品结构都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成的为了 表达的需要,可以不先破题而凌空插入,如杜甫《捣衣》起句“亦 知戍不返”也可以不缴结题面,而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如杜甫《秋 兴》第一省结句“故国平居有所思”这种有机结构理论构成了王 夫之美学有机整体观的重要内容①,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起承转合的 理论基础,使之在精英诗学相对蒙学诗法而言中难以立足,最终被 超越和扬弃因为起承转合的机械结构论不仅在一般意义上与诗的独创性要求相 对立,也与传统技巧观念的基本原则一至法无法相对立,从而与古 典诗歌“自然高妙”白石道人诗说的艺术理想相悖离。

不难想见,在 一个追求圆融浑成的表达方式、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为表 达效果之极致、讲究“活法”的诗歌艺术系统中,当然是不能容纳 起承转合这样一种机械结构论的《说诗眸语》在讨论“法”的概念时说“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 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 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 这种看法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论对“法”的基本观念,也标志着 人们对作品结构之有机性质的成熟看法②②李树滋《石樵诗话》 卷四云“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一点滞相诗家能觑破 此旨,则下笔如神,自是一片化机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 则刻舟求剑,纵有精思,必无生趣此即同于沈德潜之论起承转合的结构究竟是指哪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本不应成其为问题,偏偏前人说法不一,今人 也就不得要领不同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破题、承 题、八股正文、收结四者之间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 王凯符在《八股文概说》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他说:“综观八股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起承转合’,破题是解释题意的,这是八股文 章的‘起’;承题、起讲进一步阐发题意,从而引出‘入题’的文字,‘承题’、‘起讲’、‘入题’即是八 股文的‘承’;用排比、对偶写的八个段落(八股), 阐述发挥作者的认识,这是八股文的‘转’;文章末 了的‘收结’或‘落下’,收束全文,这是八股文的‘合’与‘收’。

[17](P13)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ur den personlichen fu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fins commerciales.to 门 b ko g门只 nwflOM, KOTopbie ucno门b3yQTC只 g门只 o6yueHU角 ucc门egoBaHU访 u He go门*hbiMcnonb3OBaTbca b KOMMepuecKUx qe门只x.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ur den personlichen fu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fins commerciales.to 门 b ko g门只 nwflOM, KOTopbie ucno门b3yQTC只 g门只 o6yueHU角 ucc门egoBaHU访 u He go门*hbiMcnonb3OBaTbca b KOMMepuecKUx qe门只x.以下无正文。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