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陋室铭》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学目标:一、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 理解文章通过类比的手法(诗的比兴)推出文章主旨的写法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达到即堂背诵教学重点:一、 能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解决重点词汇二、 目标一、三教学难点:目标二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 导入: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陋室铭》二、 破题:1、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的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2、 陋室:简陋的房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就要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3、 作者和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有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三、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四、 疏通文意:全文分成三层:第一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在于 就 这 只 吾 德馨我 品德高尚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品德理解:前四句,运用类比的写法,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写陋室但却不先说陋室,而先用与它有相似特点的山和水来作比,这是诗歌常用的比兴(用比喻来起兴)的写法,有了前面的铺垫,然后才概括全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文章的主旨就显得更加突出而此主旨句中“德馨”二字最为重要,下面的描写都是围绕着“德馨”二字展开,作者说自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何见得?引入第二层第二层:作者从三方面来写陋室从而表现主人的“德馨”第一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理解:这两句写环境之清幽宁静“环境之雅”,要读得有点美感第二方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的人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文:谈笑和往来的都是一些博学的人,没有白丁这一句是互文,翻译时要注意)理解:这一句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写出了陋室主人的“交往之雅”第三方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不加装饰的琴 取消句子独立行 使身体劳累译文:可以弹奏素朴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理解: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的“情趣之雅”重点分析后两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作者喜欢素琴不喜欢丝竹,那么你们认为素琴和丝竹有何区别,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操?——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鄙弃和批判,表现了自己高洁的情操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装,“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这也是类比的手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作者写诸葛亮和扬雄其实也是在写自己,表达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品德高尚的人,用古人来自况。
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有一锤定金的力度,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因为我品德高尚,那么我的陋室又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研讨: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室”是“陋”还是“不陋”?——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室就不显得简陋了朗读最后一层要注意:“南阳”二句读后,要作停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两句,读出力度,让学生尝试朗读体会五、朗读全文,归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来表达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高洁的情操,也批判了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六、作业:背诵课文;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