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应变全球化 全球化

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3KB
约7页
文档ID:138025138
应变全球化 全球化_第1页
1/7

应变全球化 全球化   2021年9月12日,道格拉斯·彼得森就任标普总裁之际,正值标普下调美国长久债券评级很快来自公众的责骂、监管机构的调查和斥责不停,而因次贷危机的余波还不得不接收美国司法部的传讯,留给她的绝不是风平浪静  近几年,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处于风口浪尖,面临很多非议因为替结构性次贷产品打出高评级,没有立即警示市场风险,信用评级机构被视作为次贷危机推波助澜;因美国债务上限谈判迟迟未决而下调美国国债评级,全球金融市场随之动荡,评级机构又遭受公众、市场和美国政府的三重质疑;因一再下调希腊和其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评级,欧洲多国国债利率飙升,三大评级机构数次遭到欧洲领导人的公开指责  拥有百年历史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面对逐步收紧的欧美监管体系、愈发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不停扩大的全球资本市场,不得不在重塑其内部评级体系,提升风险管控意识的同时,频繁和监管者和市场展开对话,将其评级方法论公之于众,增加透明度  2021年5月初,彼得森在北京金融街接收了《财经》杂志的专访,和前任狄文·沙玛的沉稳内敛不一样,这位新任标普总裁性格外向,极富亲和力  现年54岁的彼得森在来到标普之前,担任花旗银行首席运行官。

2021年至2021年在她担任花旗日本的首席实施官期间,花旗日本因被指控行为不妥,不得不关掉其私人银行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彼得森曾在日本议会上院出庭作证,是首位在立法委员会被传召的外国证人,随即彼得森因为在新闻公布会中向日本监管官员深深鞠躬致歉而著名  今后,彼得森率领花旗日本快速扩张,不但成为第一家拥有本土牌照的外国银行,还收购了价值108亿美元的日本第三大金融经纪企业,赢得了声誉  长久的海外管理者经验,使彼得森能从容面对多种危机,尤其善于应对不一样的文化的监管环境她在新兴国家市场中的开拓能力也成为吸引标普股东方的关键原因,而她在银行的严监管环境中长久从事内部风险控制和运行的经验,也被视为能更加好地领导信用评级机构走向监管逐步收紧的时代  行业争辩  《财经》:信用评级机构多年来也受到了不少指责,包含评级下调太频繁、造成欧美金融市场动荡等等评级业本身的“发行人付费模式”、独立性和下调评级的时间点等技术问题也被广泛争论你是否认为信用评级有其天然缺点?这是否是技术和管理能填补的?  彼得森:监管环境已经大变,舆论对信用评级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和监管机构、市场各方和舆论加强多种对话,对我们是好事。

对评级业来说,最主要的是加强透明度:面对市场采取开放的态度,确保我们评级方法论的标准公之于众,并被了解,市场自然慢慢会看到我们正在进行的改变  诚然,在次贷危机中,对部分资产类其余信用评级,表现不如预期,这很令人遗憾我们从中吸收教训,致力于提升全线信用评级业务的品质,不但有次贷评级,而且对包含主权评级、银行业评级和企业评级等在内的几乎全部资产类别全部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加强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利益冲突能够被很好控制比如,我们对分析师的投资行为有所约束,分析师的评级结果将接收评级委员会的审阅,分析师将被限制和商业活动隔离等等更主要的是,“发行人付费”的模式许可我们的评级结果对全部的投资者开放,所以,“投资人付费”也会有对应的利益冲突:只有付费的投资人才能获取评级因此,“发行人付费”这一模式虽有潜在的利益冲突,不过在评级业内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  《财经》:在本轮危机发生之前,假如信用评级机构没有立即提醒市场,它们会遭诟病;然而,当信用评级机构早于危机真正爆发时下调评级,又会被指责引发市场动乱你怎样看待评级下调的正确时点?  彼得森:表述评级时,我们将“评级”、“评级展望”和“信用观察”三者结合。

我们经过这三种方法,形成对市场的独立看法这些看法基于分析师的分析、评级委员会的决定和标普本身的评级标准,而不论其对市场或政治上有何影响  《财经》:标普从最近几次危机中,吸收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彼得森:在金融危机之中,对标普最主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停改善在全球化的评级网络中,我认为目前保持各国的分析师们紧密合作很主要,这使得我们能够在全球的评级中做到一致性,而我们也能够从不一样国家和地域学习,不停更新我们的知识,我们需要在内部建立加强跨国沟通和分享的长期有效机制  比如,我们建立了信用情况委员会,确保在全球平台上,分析师使用的是同一套分析数据,包含经济增加、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等等  《财经》:在多德-弗兰克法案中,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要求收紧了,不过并没有像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那般严格过去,评级机构可不为评级意见负责,但现在这一免责条款已经不在你是否感觉到监管环境的改变?怎样在改变的环境中管理标普?信用评级机构是否面临新的法律风险?  彼得森: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而言,金融危机以后确实经历了很多改变伴随监管环境的收紧,企业的管理哲学和方法全部要和之一致,来确保我们的评级结果值得信赖不论是在先前的监管环境,还是现在的,评级机构最应该着力的还是评级分析本身的质量,这是令一家好的评级机构在市场中表现出众的关键原因,也是市场人士决定评级是否具有价值的理由。

  评级需要透明度和一致性我们需要在全球同一领域评级中保持标准的统一,但在现实中,不一样国家资本市场间的监管要求不一样,作为一个全球化运行的金融机构,我们期望全球监管规则能更加好地协调一致;另外,评级应该怎样被投资者正确使用,也应该被机制化地写进监管规则中  《财经》:长久来看,评级业是否会所以而根本改变?这些监管要求是否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彼得森:已然改变了,这是新的现实,也是新的期望  过去五年,我们在合规、风险管理、改进步骤等方面投入了超出3亿美元,来重塑我们的系统、步骤,改进我们的评级步骤这不但仅是监管增加的成本,而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治理和监控的统一平台,使用同一标准,来确保我们评级的质量  竞争四起  《财经》: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美国能够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能够用降级毁灭一个国家信用评级威力强大至此吗?  彼得森:这完全是夸张了信用评级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信用评级并不是怀有政治动机的,我们是经济分析机构,参加的是金融市场我们并不“决定”评级结果的影响,也不会因为政治影响而做评级意见,因此我并不一样意  《财经》:有声音认为信用评级受政治操控,甚至表示信用评级包括国家的金融安全;也有声音认为,评级机构的竞争是话语权的争夺,你同意吗?欧盟在希腊最初被下调评级时,表示要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来降低三大评级企业的影响,同时,新兴国家比如中国,也全部在大力扶持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这是否会改变信用评级行业的版图?  彼得森:伴随世界各地资本市场的崛起,假如标普能够参加到其中每一个市场中,我们当然愿意。

但实际上,我们没有没有限的资源,这不可能实现,因此我想有各国各地域的不一样的评级机构参加市场,尤其当不一样的文化和法律存在的情况下,是很有意义的当市场拥有越多的信息,就会促成更多的流动性,交易会愈加频繁,市场进化得也越快  所以,成立新的信用评级机构,现有利于本土建立信用文化,也具有市场机会那些尚处于完善其信用文化的市场,将受益于更多的信用看法信用评级的市场会越做越大,我无法预计未来会有三家、五家还是十家关键的信用评级机构,但我认为,发行人、投资人和监管者全部乐于取得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意见,这些评级在市场上全部是有价值的  《财经》:除了经年累积出的经验和技能,对于新评级机构来说,怎样能走向成功,尤其是中国年轻的评级机构们?  彼得森:首先是评级标准的方法论,即评级怎样采取从市场取得的外部信息,怎样看待评级主体的财务信息的可信性,怎样评价评级主体的治理和管理水平,这是我们进行评级的基础其次是人才,评级机构要考虑怎样吸引和留住有经验和技能的专业人士  《财经》: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是近几年中国资产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因为债券市场的分割,和历史信用数据的缺乏等限制,信用市场的发展仍面临一定的瓶颈,你能否寄语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彼得森:要发展一个兼具规模和流动性的市场,部分原因必不可少,比如银行间市场、经纪企业、用于价格发觉的多个多样的工具,有丰富的可取得的信息,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只有这些完备了,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才会随之而来。

  对发展债券市场来说,尤其需要重视信用文化的建设这意味着银行交易员、分析师、基金和保险投资者们,全部采取多样的方法论来进行风险管理,对买卖进行决议;全部这些被我们称为“站在董事会高度上的企业管理和监督治理”因此,站在全局角度,统筹管理信用风险,对市场发展至关主要  《财经》:面临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标普将怎样应对?  彼得森: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过去几年间金融市场秩序紊乱,欧美金融机构监管要求大大提升,全球资本流动被打乱可预见未来金融市场活动将相当活跃,但和过去十年并不尽相同:美国和欧洲银行系统正在面临长久的去杠杆化过程,而同时,亚洲及其它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正在经历快速的扩张  标普当然会继续提供独立的信用研究及基准,我们将继续尽力维持成熟国家的市场,并更多投资于新兴国家资本市场在那些我们想大力进入的新兴市场内,投入更多的人力、技术、数据支持等,大中华区就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