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她的)妻子善于织白绢,(她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她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也许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她说:“到了不用我们特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她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⑤以子之所长(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因素4.你觉得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阐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照答案】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达转折 ⑤凭、用2.略 3.略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后来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她们的特长,后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筹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冒失从事做生意特别要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干收到良好的效果)(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干更好地把握时机2.★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译文】曾经有一种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她的木柴,只给了她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子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干有饭吃目前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她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赏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变化,谏官与御史们多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似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发了如何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见解参照答案】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4.揭发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对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3.★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知局限性,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译文】虽然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懂得它味美虽然有最佳的道理,不学,也不懂得它好因此学了之后才懂得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懂得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懂得自己有所局限性,然后才干严格规定自己;懂得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干鼓励自己奋发上进因此说教人和学习是互相增进的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2.翻译(1)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阐明了___的道理参照答案】1.(1)味美 (2)虽然 (3)困惑 (4)增进,增进2.(1)学了后来才懂得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懂得自己也有不通之处2)因此说教人和学习是互相增进的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增进的4. ★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选自《齐民要术》序)【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她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她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讥笑她的人,目前返过来都向她借这些东西这阐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2.翻译(1) 时人嗤之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参照答案】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5.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楷模)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佳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佳学,(她)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目前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2.翻译(1) 弟子孰为好学?(2) 不迁怒,不贰过3.孔子“哭之恸”的因素是什么?【参照答案】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目前没有像她那样好学的人了6.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爸爸,家乡人都赞扬她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她家穷没有书,常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她)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2.翻译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参照答案】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质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匆匆制止不让查问下朝后来,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懊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懂得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掉,不如不懂得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2.翻译(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如何的品质?【参照答案】1.(1)过错、过错 (2)假装 (3)质问 (4)制止 2.略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译文】例如有个人由于肚子饿的因素,要吃七个煎饼她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她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目前吃饱了,是由于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挥霍了如果懂得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当先吃这半个饼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2.翻译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3.这个故事挖苦了如何的人?【参照答案】1.(1)因素、缘故 (2)停止 (3)如果 2.略3.挖苦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9. ★反裘负刍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译文】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种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懂得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注释】①裘:皮衣②刍:柴火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2.翻译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种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照答案】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0. ★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译文】有两只为争吃一种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她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目前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她们,这就只用一种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2) 人者,甘饵也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参照答案】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 ★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因此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译文】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她猎不到野兽的因素,是她的猎狗不好她)想要买一只得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她说:“你应当竭力耕田。
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她她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她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她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入 (2)家室 (3)宜(4)疾耕2.翻译(1)其因此不得之故,乃狗劣也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参照答案】1.(1)回家 (2)妻子孩子(3)应当 (4)努力耕田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临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迈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当注重考虑成功的方略)12. ★何梅谷之妻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译文】何梅谷,是鄱阳人她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上午到傍晚,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
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她想)制止她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制止呢,她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她)进退两难一天,她三翻两次地喊她妻子的名字,始终到晚上也呼喊个不断妻子气愤地说:“为什么这样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气愤,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气愤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阅读训练】1. 解释:(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4)贻2.翻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3.何梅谷为什么“进退狼狈”?【参照答案】1.(1)将(2)傍晚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制止她她不听,不制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13. ★邴原弃学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出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
②恻:怜悯③苟:如果,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通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教师问她:“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但凡可以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她们不孤单,二来羡慕她们可以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教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教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她学习异常努力),一种冬天,就能纯熟地背诵《孝经》和《论语》阅读训练】1. 解释:(1)凡得学者 (2)苟 (3)徒(4)资2.翻译:(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3.塾中的教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4.我们应当向邴原学什么?【参照答案】1.(1)可以 (2)如果,如果(3)白白地 (4)钱,学费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
这位教师“关怀贫幼”、“协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种人敬佩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4. ★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译文】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遇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她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刚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仿佛是我本来就有的,不懂得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后来发了财就还你钱。
管市场的官吏气愤了,用鞭子抽打她,把她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她,晋人伸手指着她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她们)往往想方设法用诡计抢夺财物,我还只但是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她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阅读训练】1. 解释:(1)即去 (2)索 (3)予(4)甚于2.翻译:(1)皆若己所固有2)何哂之有?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刊登一下你的见解参照答案】1.(1)离开 (2)求取(3)给 (4)比……严重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佳的做法固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由于她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15.★范仲淹罢官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慨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她立即派人去询问,本来是一种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她们,让她们能完毕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慨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槨(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阅读训练】1. 解释:(1)亟 (2)具 (3)怃然(4)毕2.翻译:(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2)坐客感慨有泣下者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4.这个故事体现了范仲淹如何的品质?【参照答案】1.(1)匆匆,赶紧 (2)具有,齐备(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4.体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16.★一知半解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但是尧、舜,母大但是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注释】①名其母:直呼她妈妈的名字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她妈妈的名字她妈妈说:“你学习了三年,(目前)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因素?”她的儿子说:“我所觉得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她们的名字;我所觉得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目前妈妈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妈妈你大不也许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妈妈的名字 她的妈妈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所有按照它实行吗?但愿你有也许改掉的就是直呼妈妈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但愿你姑且把直呼妈妈名字这件事放在背面(暂缓实行)阅读训练】1. 解释(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 (3)是以(4)子之于学者2.翻译(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挖苦,它挖苦了宋人的什么?【参照答案】1.(1)却 (2)圣贤 (3)因此 (4)用在主语和介词构造之间,无义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7.★非所言勿言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选自《说苑·说丛》)【注释】①诡:欺诈,奸猾②声:声望,名声③溷浊:浑浊译文】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灰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筹划;听力敏捷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害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苏醒阅读训练】1. 解释:(1)患 (2)冥冥 (3)谋(4)戒2.翻译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参照答案】1.(1)祸害,劫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灰暗的样子)(3)筹划(4)防备,戒备2.聪颖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估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听力敏捷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害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特别阐明】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照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18.★武王问治国之道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选自《说苑·政理13》)【译文】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措施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措施就是爱惜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惜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她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她们,让她们成功不要使她们失败,使她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她们,给了她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她们快乐别让她们痛苦,对她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措施,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她们罢了阅读训练】1. 解释:(1)道 (2)而已 (3)若何(4)利2.翻译:(1)爱民若何?(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参照答案】1.(1)措施 (2)罢了(3)怎么样 (4)利益,好处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9.★君子之言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局限性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某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后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害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犹如空虚同样,有犹如没有同样阅读训练】1. 解释:(1)寡 (2)弗及 (3)虑(4)祸2.翻译:(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参照答案】1.(1)少 (2)不及,比不上(3)考虑 (4)劫难,祸害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4.寡——多、实——虚、有——无20.★刘备纳贤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瓚②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觉得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孙瓚(zàn):人名【文化常识】说“刘关张”: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关系密切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虚构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情节,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她们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东吴,谋大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性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队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典型和楷模已然进一步到社会译文】当时,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她小时候就失去了爸爸,家境贫苦,和妈妈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可以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她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快乐、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容易流露她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此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她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她任命为平原国相。
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她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她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带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觉得她胆识杰出,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她统领骑兵阅读训练】1.解释:(1)后 (2)顾 (3)依(4)觉得 (5)诣 (6)奇2.翻译:(1)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2)②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3.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如何的启示?【参照答案】1.(1)后裔 (2)回头看(3)依附,依托 (4)把……作为(5)拜见 (6)以……为奇3.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1.★绝妙好辞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节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注释】①魏武:指曹操。
②齑(jī)臼(jiù):捣粉末的器具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重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方、夸张及白描等文学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对“魏晋风度”的理解,很大限度上得益于这部著作,特别是摹划人物,只寥寥数语,精神面貌便跃然纸上,诚为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奇葩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译文】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通过,杨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杨修回答说:“懂得魏武帝说:“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我已经懂得了于是让杨修此外记录下她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记道:“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种‘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种‘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种‘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种‘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似,于是她感慨说:“我的才干比不上你,居然相差了三十里。
阅读训练】1.解释:(1)过 (2)不 (3)行(4)女子 (5)记2.翻译:(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3.从文末曹操感慨自己的才干不如杨修,阐明杨修是______的人参照答案】1.通过 (2)同“否” (3)走 (4)女儿的儿子(5)记录 2.略3.才高八斗,绝顶聪颖22.★牧童捉小狼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望,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节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文言知识】说“且”且”的义项较多,在句中一般作虚词用当它作为连词的时候,一般有三个义项:表达并列,可译为“又”;表达递进,可译为“并且”;表达让步,可译为“尚且”文中的“且号且抓”应当表达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正好)走到一种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筹划着各抓一只她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恐一种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种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它)像刚刚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断,脚下奔跑个不断,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徐徐慢了,叫声徐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断气了阅读训练】1.解释:(1)去 (2)故 (3)趋(4)状2.翻译:(1)入穴失子,意甚仓皇2)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照答案】1.距离 (2)特意 (3)迅速跑(4)样子 2.略3.要善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23.★林逋论学问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选自林逋《健余劄记》)【注释】①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②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导的事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理解她们治学的措施;不只要理解措施,还要实践师长所教导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由于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种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固然不能不提问阅读训练】1.解释:(1)独 (2)方 (3)辩 (4)诸 (5)实务2.翻译: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 ”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参照答案】1.(1)只 (2)措施、技能 (3)探讨、辨别 (4)“之于” (5)实在的事情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傍晚24.★一轴鼠画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否则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①东安: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②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启发与借鉴】侧面描写文中写东安人士的画技逸群,其鼠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却没一句话直接简介或描绘画面上的老鼠,事实上虽然简介或描绘了,也很也许是平庸之笔,由于难于写得形神兼备作者巧妙地避开难点,大写其猫,说猫见了轴上的鼠画“踉跄逐之”,“踉跄”两字,竭力描写猫的急于追逐,而猫的急不可待又正阐明鼠画的逼真把猫儿的错觉写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画的活龙活现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妙用乐府《陌上桑》中说秦罗敷是个极美丽的女子,其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秦罗敷的美貌译文】东安有一种读书人喜欢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懂得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上午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状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成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县令才懂得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阅读训练】1.解释:(1)漫 (2)物色 (3)逮 (4)踉跄 2.翻译:(1)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2)以试群猫,莫否则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参照答案】1.(1)随便 (2)察看 (3)及、等到 (4)跌跌撞撞25.★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容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选自周怡《尺牍精髓》【注释】①费用:耗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文化常识】说“尺牍”:尺牍即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用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故称尺牍、尺翰之名多用于书法、绘画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由于尺牍的昌盛,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书法角度来说,尺牍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制,衍变为书(诗)稿、奏章、匾额、对联、条幅、斗方等体现形式出名的有《尺牍九札》(元·赵孟頫著)、《内简尺牍编注》十卷(宋·孙觌撰)、《尺牍丛话》(郑逸梅著)译文】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容易地耗费钱财了。
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常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有温饱了阅读训练】1.解释(1)可办粗衣几件: (2)莫: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3.读完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参照答案】1.(1)用来做成 (2)不要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26.★★刘庆问饮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②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注释】①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物②沙门:僧人译文】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
她每次要出行时,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所有丢失了商人觉得是房主人偷的,于是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于是无辜服罪柳庆据说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种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由于拷打而自己无辜服罪的,并不是盗贼那个僧人才是真的盗贼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所有追回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诣 (2)向者 (3)特 (4)诬2.翻译(1)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2)与同饮乎?3.贾人丢失了东西,为什么怀疑是主人?4.柳庆是如何问案的?(提示:注意标题)【参照答案】1.(1)到 (2)先前 (3)只是 (4)无辜服罪3.自己拿着房间钥匙,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丢失了4.柳庆商人:“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种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
柳庆据此判断房间主人只是由于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真正的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27.★★勾践困于会稽【原文】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④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⑤,厚待来宾,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喟然:感慨的样子③坐:同“座”④女:同“汝”⑤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译文】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慨道:“难道我就这里了结毕生吗?” ……吴王夫差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昂首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掉了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与田间劳动,她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干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来宾,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既 (2)反 (3)仰 (4)衣2.翻译(1)乃苦身焦思。
2)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3.与引文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后来常用以鼓励人们_____________参照答案】1.(1)已经 (2)同“返”,回 (3)昂首看 (4)穿3.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刻苦自励,发愤图强28.★★孔子过而不式【原文】荆①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荆:楚国【文化常识】话说“式” “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乘车者身靠横木,表达敬意上文“孔子过而不式”中的“不式”,意为不表达敬意译文】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碎,楚人就派投降的陈国百姓去修缮孔子通过这里没有扶着车前横木对这些人表达敬意子贡手里拿着缰绳问孔子说:“《礼》上说,遇到三人就应当下车,遇到两人就应当扶着车前横木对人们表达敬意目前陈国修城门的人诸多,您却不行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懂得,这是不聪颖;懂得了却不对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阐明她们没有勇气。
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种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因此我不对她们行式礼《诗》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小人成群,凭什么受我的行礼呢!”【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伐 (2)因 (3)执辔 (4)式2.翻译(1)国亡而弗知,不智也.(2)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3.孔子为什么“过而不式”?(用文中语句回答)【参照答案】1.(1)讨伐;攻打 (2)就 (3)拿着缰绳 (4)扶着车前横木敬礼3.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29.★★汗不敢出【原文】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óu)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②栗栗,汗不敢出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誉:美名,荣誉②战战:胆怯得发抖的样子文言知识】说“令” 上文有两个“令”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令誉”意为美好的名声由“令”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爸爸、妈妈。
又,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据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她们的爸爸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惊、胆怯得发抖,汗像浆同样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胆怯得发抖,汗不敢出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敕见 (2)惶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对的的义项(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 (2)可令二子来 ( )A.命令 B.使,让 C.善,美好 D.县令3.翻译(1)战战惶惶,汗出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