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suij****ua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02KB
约4页
文档ID:171316307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_第1页
1/4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 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 作用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 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 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Wallerstein 指出,对 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影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父亲缺失使儿童 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父亲 缺失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上,西方学者的研究有过较长的历史:二战结束后关注于由于 战争原因而导致的父子分离、父亲缺失对儿童的影响,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关注由于妇女解 放潮流导致大量单身母亲的产生以及当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升的背景下的 研究这些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当前,父亲缺失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据美国 1996 年统计,每年大约 30% 的新生儿是未婚母亲所生,单亲母亲家庭的比率由 50 年代的 6%上升到 1996 年的 24%。

并且这一趋势还在迅速增长而据《今日日本(Japan today)报道,2003年日本的单亲母亲 家庭已经达到 122 5400 个,比 1998 年增长 28%;俄罗斯 2003 年人口普查显示有 1/3 的 孩子为单身母亲所生据我国民政部统计,2003年我国窗体底端离婚率达到2.1%,而离婚 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因此,对父亲缺失现象的研究具有 紧迫性和现实意义1 、父亲缺失与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 过程研究显示,单亲家庭中的母亲往往表现出更多的雌雄同体性(既当母亲,又当父亲), 比父母俱在的家庭母亲显示出较少的传统性别角色行为,拥有更少的传统观点并且,父亲 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强化模式和角色示 范可能导致父亲缺失的儿童拥有更少的性别角色行为1.1 、父亲缺失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几乎所有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弗洛伊德将父 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指个体潜 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父亲为男孩 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 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 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 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从女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她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往往更强, 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认知观点则强调儿童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会通 过处理大量不同的与性别有关的信息而形成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父母只是信息的来源之一 有研究指出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将会发展出不同的,也可能是更少的传统性别图式,父亲存在 家庭中的男孩在很小的时候表现出拥有更多的性别类型活动的知识Biller将性别角色分为三部分:性别角色定位(sex role orientation),对自身性别的认知 和评价;性别角色偏爱(sex role preference),个体对社会价值认可的典型性别行为的偏爱; 性别角色采择(sex role adoption),怎样使自己的行为类似于同性别的其他人。

通过对父亲缺 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对比发现,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亲缺失的男孩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出较 多男子气,在游戏的性别角色偏爱上表现出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如果父亲缺失发生在儿童4 岁以前,其对儿童性别定位发展的延缓作用要大大强于 4 岁以后,但在性别角色偏爱和 性别角色采择上要取决于父亲离开的时间长度和时机在 Biller 对白人和黑人的比较发现, 在父亲存在的家庭中,白人男孩和黑人男孩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父亲缺失的环境中, 白人男孩比黑人男孩显得更男性化,并且这种差异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得尤其显著,因为 在学前阶段,当一个男孩缺少父亲,他与男性交流和模仿男性行为的能力通常严重受限 Biller 的观点得到了 Beaty 等大量研究的支持1.2 、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支持父亲缺失影响孩子特别是男孩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Stevens,Golombok 等人通过对 6420 个核心家庭和对 14000 个母亲及他们孩子的追踪研究 发现,在父母报告的性别角色行为中,父亲缺失家庭和父亲存在的家庭中不论男孩女孩都没 有表现出差异,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在没有真实(live-i n)父亲形象存在的环境下也能够 得到典型的发展。

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儿童生活中的其他男性,像朋友、亲戚,甚至电视或书 中的男性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榜样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父母在儿童的性别发展中发挥 着有限的作用,儿童同伴的影响要大于父母的影响近年来,儿童同伴对其性别角色发展的 作用受到极大关注,结果证明性别分离(gender segregation,儿童愿意和同性别同伴玩的倾向) 能够产生并维持其性别类型(sex-typed)的行为Maccoby认为儿童更愿意和他们具有相同特 征并相互作用的同伴玩,女孩避开男孩因为男孩行为具有更多的肢体活动和攻击性,男孩避 开女孩因为他们发现女孩是固定和安静的现实生活是复杂而动态的,儿童可以接收的信息来源十分丰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非常困难,研究结果的差异也正是对这种现状的反映 Stevensen 和 Black 通过元分析检查 了在 1988 年以前的 67 个对父亲缺失和父亲存在家庭的儿童性别化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 在女孩性别角色方面并没有发现差异,在学前男孩上,父亲缺失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更少的性 别角色行为,但是这种影响由于很微弱并且结果可能被其他因素特别是最近父母离婚的经历 所搅乱因此,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 、父亲缺失影响儿童道德发展和犯罪行为发生2.1 、父亲缺失与儿童道德发展和犯罪行为发生传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父亲作为儿子的道德传输者的重要性, Hoffman 研究发现:父 亲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亲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 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Santrock 研究了 120个处于低下阶层且父母在很早就离婚(6 岁前)、 后来离婚的(6~10 岁)和父母都存在家庭的儿童,并且考虑了母亲的管教和情感,具体是通 过问母亲如何处理孩子的越轨行为(专断、放纵和爱的收回);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抵制诱惑 任务、自我批评、利他性和补偿等测量研究发现当相关变量(比如智商(IQ)、社会经济地 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年龄、兄妹状况等)被控制后,父亲缺失和父亲存在的儿童 之间很少有差异,但父亲缺失儿童在教师报告中比父亲存在儿童道德上得分要低;离婚女性 带的儿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背离(social deviation)”,并且比从小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在道德判断 上有更高的得分Priffner 等人研究了父亲缺失和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父亲存在家庭 的儿童比父亲离开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反社会症状,在多种 SES 状况下都如此。

反社会行 为在 SES 最低、父亲缺失的家庭中表现最高,表明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可以降低儿童的反社 会行为;同时父亲缺失儿童的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并没有因为继父的出现而有所减弱,并且它 也不能被较低的 SES 所解释 Cynthia 等对少年犯的研究发现,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 临高犯罪的风险,在存在继父继母的家庭中,特别是母亲-继父的家庭中儿童的犯罪率最高, 并且父亲的作用不能被继父代替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父亲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2.2、 对父亲缺失与儿童犯罪行为增多原因的探索查普曼研究发现:在美国 90%的犯罪行为都出自于未结婚的年轻人,并且有很多一部 分的入狱者来自单亲家庭或其他各种功能失调的家庭,特别是缺少父亲的家庭许多的研究 对导致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进行了探讨首先是父母的管教Paschall等通过对母亲报告数据和儿童报告数据比较发现:母亲对 儿子的管教控制是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如果母亲加强对儿子行为的监视和监督, 儿童的犯罪行为将会明显减少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比贫困等因素影响更大,这 些问题往往是导致单亲家庭儿童与青少年犯罪紧密相关的原因因为严厉而周密的管教对于 一位单身母亲来说是很困难的,并且她的权威性也经常会受到挑战,孩子们通常认为父亲更 强有力。

有研究也表明,在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父亲比母亲更容易终止它在没有父亲的 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管教往往是松弛的,这容易导致他们犯罪行为的增多其次是母亲和孩子的交流据美国 1997 年的统计,占人口 15%的黑人却占犯罪案件 的 41%和被移交刑事法庭的案件的 52%,研究者认为黑人犯罪率高不是源于黑人文化,而 是美国黑人家庭破损率较高Stephen等对12〜19岁美国黑人的研究发现,父母与儿童的 交流和儿童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 McLoyd 等研究发现,单身黑人母亲通常具有有 限的经济资源,这使得他们必须为生计而忙碌,往往限制了他们监督儿童和与儿童有效交往 的能力和时间家庭的情感交流能够使孩子体验到父母亲的关爱,从而发展出爱人之心家 庭不完整容易导致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失调,许多正常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得不到发 展,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3、 对父亲缺失的其他相关研究3.1 、父亲缺失与儿童的分离-个体化发展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进程包括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进程分离, 指婴儿从一个安全状态转移到一个相对远离爱的主体的心理历程;个体化,指达到心理自动 化和独特性的过程。

Mahler提出分离-个体化包含几个次级阶段:区别(differentiation)、练 习(practicing)和依附(rapprochement)每个次级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行为上、情感 上的特殊表现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如果没有父亲的作用便不可能被真正掌 握 Blos 认为儿子从和父亲的关系中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它充当个体化过程中的激活动因; Jones 等人发现父亲缺失的男孩心理分离在几个维度上与父亲存在的家庭间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如果控制了母亲-儿子和父亲-儿子的关系,这个差异就不再显著表明父亲缺失的作用 可以通过母亲-儿子关系的质量得到调节,良好的母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3.2、 父亲缺失和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Spivack和Shure编制了《学前儿童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测验》(PIPS)用来测量学前儿童 的人际交往能力该测验包含两种类型问题:一个儿童想和另一个儿童玩另一个儿童正在玩 的玩具;一个儿童被问如何在弄坏了母亲的东西后避免母亲生气 Stanley 等用此测验测查 了 25 名父亲离开超过 8 个月的 4〜5 岁幼儿发现父亲缺失的孩子的得分要显著低于父亲 存在的家庭的孩子,表明父亲缺失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

一个常用的解释 是父亲缺失的儿童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样作用,但是在 Stanley 的研究中,据母亲报告,儿童 都经常和成年男性接触,并且这个解释也不能说明女孩人际交往能力低的原因因此,这一 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3.3 、父亲缺失与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在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结论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Judy 等认为父亲缺失 对儿童认知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这一结论得到 Teachman 等许多研究的支持但 Svanum 等研究了 5493 个父亲存在家庭和 616 个父亲缺失家庭,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家庭儿童的学 业成绩和 IQ 分数,结果发现在非控制 SES 的状态下,父亲缺失和父亲存在的孩子之间在 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控制了 SES 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 由于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经济条件往往要逊色于父亲存在家庭,儿童受到的教育、所接触的环 境相对贫乏所致o Soren等回顾了 70年代以来对父亲缺失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28个研 究,发现有16个研究认为有决定作用,有9 个研究认为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无影响, 有3 个研究认为他们是交互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十分复 杂,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是进一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4 、对父亲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探索一些理论也对父亲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 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儿童与父亲的游戏使儿童逐渐摆 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使他们获得信心,面 对陌生环境时表现出勇气;研究证明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对父亲 与儿童关系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与儿童的关系上存在着差异,Paquette提出了父亲和儿童之 间激活关系(father-child activation relationship)来描述父亲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进而区别母亲 与儿童的依恋关系(mother-chil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认为父亲和儿童的激活关系是儿童 积极能力发展的基础Lamb等认为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 儿童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 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父亲缺失就会使儿童缺少与父亲游戏的经验,缺少与父 亲之间的激活关系的作用,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5 、未来研究展望目前,我国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离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母亲-孩子”的单亲家庭,这些家庭 的孩子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产生父亲缺失现象父亲缺失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 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解决的社会问题但目前在我国,有关的研究尚未真正起步,更无可借 鉴的研究结论因此,探讨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父亲缺失的影响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父 亲缺失影响的角度和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西方学者对父亲缺失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值 得我们借鉴但相对于西方更开放的婚姻观,我国传统文化在对待单亲母亲的包容上更保守, 给她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西方学者的结论是否适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仍是尚待检验的问 题另外,传统上对父亲缺失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关注于父 亲缺失对儿童道德和犯罪行为的作用等,对父亲缺失与儿童个体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人格特 质,比如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等方面却很少涉及,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这些方面深入探讨在对父亲缺失作用的研究上,许多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甚至对立这首先归因于社会 的复杂性,父亲缺失家庭儿童缺少的恐怕不只是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缺失往往导致家庭经 济地位相对低下,儿童受到的监控、教育机会以及与母亲交流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同时, 父亲的作用可能被儿童所接触到的生活中其他的群体所弥补,比如英雄人物、成人和同伴等 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以往对父亲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主要运 用调查法)也是造成结论分歧的原因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父亲的作用从社会影响和家庭 作用中分离,是未来尚需探讨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当前质的研究的兴起,将深度访谈、个 案追踪、个案分析等方法运用到对父亲缺失的研究上,必将能够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在更 深层次上揭示父亲的作用和价值。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