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在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07KB
约3页
文档ID:148506088
《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在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_第1页
1/3

《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在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摘要:《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标志着春秋 时代委婉修辞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明了我国委婉修辞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 形成,它们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修辞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有着导夫先路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关键词:行人辞令委婉语地位影响《左传》委婉语留给我们的无疑是我国古代修辞学与外交语言的历史遗产,其内容丰富, 积蕴丰厚,别开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照灼古今,以其独具的魅力,昭示着在修辞学史上 独特的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历史已归于沉寂,春秋行人温文尔 雅的辞令盛世亦终归消歇,但他们鲜活的形象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仍然永驻在后人心中,凝聚 他们智慧的委婉语不仅标志着春秋时代委婉修辞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明了我 国委婉修辞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词采纷披,各尽其妙,虽时代甚古,然因无诘屈聱牙之 病,颇易诵习,而成为历代散文家学习的楷模例如战国散文呈现鼎盛时期,这与《左传》 辞令盛世不无关系,特别是诸子散文的发展繁荣,可谓是对《左传》委婉语特点的继承和发 扬光大。

《汉书•艺文志》论及纵横学派渊源时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 '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 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春秋行人在“受命而不受辞”的外交活动中“权事制宜”的 说辞开启了战国纵横家四处游说和外交说辩的先河这些纵横策士仍像春秋行人那样,具有 善辩的口才,擅长委婉的外交辞令,其辞令一言合意,立取卿相,一语不智,垂橐而归,所 以娴于辞令成了他们穷通得失的重要条件他们承袭了春秋行人的本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扶危持倾,运亡为存,而驰骋于战国社会舞台,树立了通过外交辞令为强权政治的策略作辩 解的先例他们机智的说服方法和睿智的说辞,都折射出了《左传》行人辞令委婉语的影子 虽然因时代政治、思想背景和道德标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论辩风格,但不可否认,《左传》 行人辞令委婉语和战国策士辩辞之间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清朝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诗教上》中说:“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 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 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

他认为行人辞令孕育了 纵横之术,纵横之术发展了行人辞令,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纵横家的言论集《战国策》,明 显可寻觅到行人辞令委婉语的痕迹例如《触龙说赵太后》攻心为上,透彻地揣摩心理,这 与春秋行人善用心理战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左传》中早就有成功运用心理战术的例 证,如僖公十五年载,晋惠公被秦人俘虏,吕甥代表晋人与秦人谈判,就成功地运用了心理 战术,以委婉的言辞达到了使晋惠公体面归国的目的行人辞令委婉语中常不从正面去直陈 自己的观点,而是委婉地引用古语、谚语以及《诗经》中诗句以明礼法仁义,提供立论根据, 增添语言的风采如成公八年,晋侯派遣韩穿前来通知关于汶阳土田的事,汶阳土田原属鲁 国,后为齐所占,之战,逼齐还鲁,现在晋侯要鲁把汶阳土田还给齐国,鲁执政季文子两 次引诗对韩穿讲了一番道理:“……《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句是说女子没有差错,始终如一,男子行为有过失,没有准则,前后不 一这是喻鲁事晋,很恰切地说明了鲁恪守盟约,而晋朝三暮四,并借题发挥,说男子行为 不一,只不过失其配偶,而你晋国如此,就难保霸主的地位了,喻以利害,切中肯綮接着 季文子又引《诗经•大雅•板》,句意谓谋略无远见,故尽力来规劝,说明这并非出于私心, 只是为晋考虑而已,引诗得体,情辞婉转,很能打动对方。

诸子文章亦明显具此特征,如《孟 子•梁惠王上》中“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引《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说明孟子知其见牛发抖不忍杀之的仁爱之心,孟子引《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来说明齐王应该以爱家人之心施恩于天下,如此方可保民而王春 秋行人委婉语中喜援譬言理,如襄公十九年,“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以膏雨 喻大国之恩泽,以百谷之仰喻小国向心之诚恳、急切这一饶有意趣的手法在诸子文章中更 是常见,文中不仅喜用比喻,而且善用比喻,形式更为讲究如《荀子劝学》:“故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运用的比喻具体形象,更趋成熟可见,《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与 繁荣有着导夫先路的功劳《左传》一书中的委婉语多运用于外交领域,其实用价值也凸现在这方面春秋行人凭 借卓越超群的辩才、文才,创造出了中国修辞学史上最早、最为精湛的外交语言艺术,这些 凝聚着他们智慧的委婉语,就其常用的表现形式而言,一些表谦敬的交际称谓在使用中所体 现的尊人抑己、礼仪至上等原则具有不可凋谢和历久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语 言文明的瑰宝。

区分尊卑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一直被奉为圭臬,并已深入人心,成为汉民族 称谓文化的核心内容尊长可称卑幼的名,卑幼不能称尊长的名,至今仍是为大多数中国人 所遵奉的不成文法则尊称和谦称是汉语交际称谓长期存在的特有现象,例如尊对话人的亲 属为“令〜”,称自己的家属则为“家〜”,显然是以“寡〜”式为其滥觞的《左传》中使用委 婉语的交际各方对于交际礼仪是十分注重并严格遵守的,即使对人持贬斥、不满的态度,在 称谓上也十分注意礼仪在后世交际中,如果谈话涉及到双方的晚辈或长辈,出于礼仪的考 虑,表示对谈话涉及人的尊重,往往会从听话人的角度来选择谈话涉及人的称谓至于委婉 语词和委婉表现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政治上和国际社会的交际上,是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 进行,或者能够取得较显著的效果的途径行人辞令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委婉含蓄、绵里藏针、寓意深刻”的语言特色,无疑是中 华民族语言艺术中的瑰宝,是我们今天“文明语言”的典范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 云:“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在《史通?言语》中又云:“大夫行人, 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如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 勃请战,曰:“请与 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 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 尔君事,诘朝将见明明是两军对垒、刀枪相交的挑战与应战,却委婉说成“士戏”,用以“寓 目”,意思是可以陪君王观看两军斗士进行一场角力游戏;应答亦温文尔雅,用语委婉曲折, 话锋藏而不露,语态神情谦恭和顺双方委婉语均表现出了春秋行人知书识礼、彬彬有礼的 君子风范春秋行人在列国间长达二百余年的外交活动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斗争经验,形成了初具 规模的外交制度和礼仪,为我国传统外交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我国日后发展与 海外各国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们在外交活动中运用委婉语时所提供的战略战术思想 和外交斗争艺术,亦成为我国军事学和外交学上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忠于 职守、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捍卫国家利益的崇高人格精神激励着后人更深层地参悟到有益于弘 扬中华民族美德的启示,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滋养如宣公十五年,楚庄王处心积虑向宋国 挑衅,以“无假道于宋”而公然表示对宋国主权的蔑视,故意制造伐宋的借口,宋国果然中了 圈套,轻率地杀掉了楚使申舟,楚庄王愤怒之极立即兴师伐宋,围困宋都城商丘九个月之久。

楚军久攻不下,想撤围而去,但申舟之子不答应,于是庄王采用'筑室反耕者”的计策,以示 久围无去志这使宋人十分恐慌,行人华元孤注一掷,受命深夜潜入楚营逼楚讲和,他登上 主帅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 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华元的这番言辞沉痛而坦诚, 但也毅然表达了即使亡国也不为城下之盟、宁折不弯的骨气,虽是急切之说,但说得明白又 不失委婉有礼华元作为人质,双方订立了盟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华元挺身而出,表 现出为了国家尊严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了当时无数个'华元”的影子, 使得其委婉辞令平添了一种折服对手心魄的凌然正气,有力地帮助他们取得了外交上的成 功春秋行人所表现出来的以礼为本,以信义为重,互惠互利等外交理念已带有鲜明的民族 特色,开创了我国外交人员行为规范的先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关系理论 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烛之武退秦师”可谓是一个绝好的范例,堪称开后世辞令互惠互 利外交理念之先河僖公三十年,晋文公为报当年逃亡过郑受到无礼之怨,联合秦国围攻郑 国,秦晋均是强国,可谓强兵压境,势不可挡,郑国处于存亡危机之中。

而要想转危为安, 就必须瓦解秦晋联盟,而秦则是突破口烛之武之所以敢于接受这项任务,是因为他揣摩透 了秦晋的利害关系秦穆公一心为兼并、图霸而来,对秦只能处于附会于晋、充当晋文公争 霸中原的配角始终心存不平烛之武深明这一点,他牢牢抓住秦穆公争霸的矛盾心理,处处 从秦的利害出发,通过“亡郑以陪邻”、“晋何厌之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句句至 理而关乎秦之利害的层层分析,使秦穆公一直对晋国可能侵其领域的戒备心理越发强烈,对 以往晋国忘恩负义之举幡然警醒,意识到“亡郑”不仅是“陪邻”,而简直是“阙秦以利晋”,“亡 郑”这一举动的受益者实为晋但而间接削弱的是秦的力量,这不能不使秦穆公不寒而栗,于 是秦与郑立盟,反戈助郑,郑也因秦之反戈而得以保全国家烛之武这番委婉说辞受到了最 佳的交际效果,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烛之武善于利用利害关系,层层诱导,最终实现了双方的 互惠互利的目的总之,点缀在《左传》行人辞令中精彩纷呈的委婉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鲜明的民 族特色,是我国修辞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春秋左传集解(全五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