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数学论文:“律动”思维脉搏体验生本课堂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KB
约5页
文档ID:146639016
小学数学论文:“律动”思维脉搏体验生本课堂_第1页
1/5

“律动”思维脉搏 体验生本课堂 ——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数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是一种启智教学,它依托于智慧型的课堂,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引领学生在思维的“个体先学”、“ 教师帮学”、“ 群体互学”、“ 独练互评”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严谨、探索和价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关键词:个体先学 教师帮学 群体互学 独练互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是一种启智教学,它依托于智慧型的课堂,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一堂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好像是音乐课上的“律动”,有着明显的节凑变化,从思维闸门的打开,到思维的逐步深入,再到思维高潮的到来,最后到思维的提炼升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数学教师要把准学生思维活动的脉搏,进行有效的引领,以促进数学思维的积极展开,让学生在思维律动过程中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来更好地体验数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思维的律动过程中来体验数学的学习提出一些想法,以求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的思考。

一、个体先学——激起思维的欲望,体验数学的实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首要条件就是要让学生对思维活动有兴趣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激起思维的欲望,体验数学的实用一)创设情境,因“奇”引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因“奇”引思案例1:在教学“乘加、乘减”时,用桃子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水果引入课题,出示四个盘子,前三个盘子每盘放3个,最后一盘放2个,先让学生观察:盘子里的桃子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乘法计算?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奇”,用乘法计算时,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应该同样多,而这里最后一盘少一个,是不能直接用乘法计算的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思考的兴趣,思维的闸门就此打开二)组织比赛,因“趣”引思小学生年龄小,喜欢争胜好强,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这一心理特点,组织让学生激情飞扬的比赛,提供学生竞争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示自我,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

案例2: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在课始将全班同学分成2队进行计算比赛: 猛虎队 雄鹰队 第一回合:9×25+9×75 9×(25+75) 第二回合:26×7+24×7 (26+24)×7第三回合:27×46+27×54 27×(46+54)第四回合:85×82+15×82 (85+15)×82由于教师在新课开始时精心设计了这场计算比赛,学生比赛时人人激情高昂,在第三回合比赛的时候有学生忍无可忍地说出了比赛不公平,这时师追问:哪里不公平?那你有没有算得快些的办法?把你的好方法说个大家听听这样,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极大动力,激起思维的欲望  (三)联系旧知,因“疑”引思《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巧设疑问,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良好时机,使学生因“疑”引思案例3:在教学《什么是面积》一课时,课始教师依次出示一大一小长方形,提问①: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周长,你能用手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提问②:那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呢?它们比大小的时候比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咱们要来研究的知识——面积。

这里对面积概念的引入从已有知识周长入手,通过动手指周长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了周长和面积不同教师再次提问:两个图形比大小时比的又是什么呢?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向“什么是面积?”这个疑问,使学生萌发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的思维开始动起来了二、教师帮学——产生思维的火花,体验数学的严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层次分为浅层次思维和深层次思维,而学生只有进入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上述学生的思维闸门已被打开,而后要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思维的形式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两种,独立思考是实行合作探索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合作探索之前必然要先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从独立思考中储备一定的经验,那么后续的合作探讨就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抛给学生问题之后必须给他们足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案例4:《什么是面积》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部分: 1、猜测图形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近) 2、借助工具验证猜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1)师:到底是谁的面积大呢?拿出学具包里的学具,仔细思考你准备怎样证实你的猜想静静思考1分钟)(2)四人小组合作探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虽然只是一分钟的独立思维的时间,但是这一分钟并不是简单的“自由思考”,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独立思维过程,这样的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发生实效,在合作探究时由于每个人都有了较充分的深入思考,所以在发表自己意见时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让自己的疑惑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将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从而体验数学的严谨三、群体互学——小组合作形成思维的共鸣,体验数学的探索课堂教学中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精彩与生动!”当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原先的认知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脑子里既明白了不少但又有许多混沌不清的感觉,此时,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互动,进行集体思维的“律动”,使大家澄清模糊,达成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一)生生合作,思维共鸣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过程案例5:教学《年、月、日》一课,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2000-2008年的年历,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很快得出了年与月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寻找月与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2月有28天还是29天的问题上,意见发生了分歧。

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小组再次合作交流,终于达成了共识: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在学生两次进行小组交流后最终达成了共识,使自己的疑惑与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并且到达高潮,最终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二)师生互动,思维共鸣有效的师生互动,必然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案例6: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学生通过用方格纸量,已经对出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教师提问:“你能猜到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出示三个用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学生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突然1生说不一定,慢慢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生自然说出了“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在师生互动交流、思维的碰撞之后,最后由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的想法相当有道理,确实在不知道方格大小只知道方格的数量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自然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要统一单位由于教师的有效引领,把准学生思维活动的脉搏,最终达到思维高潮,体验数学需要探索四、独练互评——提升思维的层次,体验数学的价值。

根据学生认知的思维流程,当学生获得新知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巩固应用和反思总结利用强化和反思,巩固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的机会,通过思维的“回动”,提炼获取新知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有效策略,从而在思维的提炼升华中不断发展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7:《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后,用简便方法计算:(40+4)×25,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40+4)×25=40+(4×25)=40+100=140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和思考过程展开反思:① 按混合运算的顺序再次计算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② 你认为出错的原因是什么?③ 你觉得这类题目的计算要注意什么?这几个问题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了思维,就此学生作出精彩的反思:有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说明的;也有从算式特征分析要选择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等的想法提升思维的关键在于老师,学生的反思是零散的,此时老师要抓住学生的精彩发言来总结提升,这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再创造的机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将思维提炼和升华,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教师把准学生思维活动的脉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中有序律动,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促进数学思维的积极展开,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实用、严谨、探索和价值,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着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在获得了知识体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8[3] 孔企平 张维忠 黄荣金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5。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