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例3-1】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预计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固定成本总额为34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销售量为1万件 要求: (1)该产品的单位售价是多少? (2)该产品的边际贡献、单位边际贡献是多少? (3)该产品的边际贡献率、利润是多少? 解:(1)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 =60÷0.6=100(元/件) (2)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100-60=40(元/件)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100×1-60×1=40(万元) 或 边际贡献=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40×1=40(万元) (3)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40÷100×100%=40% 或 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1-0.6×100%=0.4×100%=40% 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0.4+0.6=1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40-34=6(万元) 【例3-2】按【例3-1】的资料 要求:计算保本点的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
解:(1)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340 000÷(100-60)=8 500(件) 或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340 000÷40=8 500(件) (2)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340 000÷0.4=850 000(元) 或 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 =340 000÷(1-0.6)=850 000(元) 保本销售额=单价×保本销售量 =100×8 500=850 000(元) 计算表明,企业要保本,至少要销售8500件产品,或销售额达到85万元 【例3-3】某企业生产和销售A、B、C三种产品,年固定成本为60万元,有关资料见表3-1 表3-1产品资料表产品销量(万件)单价(元)销售收入(万元)单位变动成本(元)单位边际贡献(元)边际贡献(万元)A4020800173120B104040032880C41004005050200合计541 600400 要求:用加权平均法进行保本分析 解:(1)A产品的边际贡献率=3÷20×100%=15% B产品的边际贡献率=8÷40×100%=20% C产品的边际贡献率=50÷100×100%=50%(2)A产品的销售比重=800÷1 600×100%=50% B产品的销售比重=400÷1 600×100%=25% C产品的销售比重=400÷1 600×100%=25% (3)综合边际贡献率=15%×50%+20%×25%+50%×25%=25% (4)综合保本销售额=60÷25%=240(万元) (5)A产品的保本销售额=240×50%=120(万元) A产品的保本销售量=120÷20=6(万件)B产品的保本销售额=240×25%=60(万元) B产品的保本销售量=60÷40=1.5(万件)C产品的保本销售额=240×25%=60(万元) C产品的保本销售量=60÷100=0.6(万件) 【例3-4】按【例3-3】的资料,假设固定成本按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比重来分配。
要求:用分算法进行保本分析 解:固定成本分配率=60÷400=15% A产品分配的固定成本=120×15%=18(万元) B产品分配的固定成本=80×15%=12(万元) C产品分配的固定成本=200×15%=30(万元) A产品保本销售量=18÷3=6(万件) A产品保本销售额=6×20=120(万元) B产品保本销售量=12÷8=1.5(万件) B产品保本销售额=1.5×40=60(万元) C产品保本销售量=30÷50=0.6(万件) C产品保本销售额=0.6×100=60(万元) 综合保本销售额=120+60+60=240(万元) 【例3-5】按【例3-3】的资料 要求:用联合单位法进行保本分析 解:企业生产的A、B、C三种产品的销售量比为10:2.5:1 联合单价=20×10+40×2.5+100×1=400(元) 联合单位变动成本=17×10+32×2.5+50×1=300(元) 联合保本销售量=600 000÷(400-300)=6 000(联合单位) 综合保本销售量=6 000×4000=2 400 000(元) A产品保本销售量=6 000×10=60 000(件) A产品保本销售额=60 000×20=1 200 000(元) B产品保本销售量=6 000×2.5=15 000(件) B产品保本销售额=15 000×40=600 000(元) C产品保本销售量=6 000×1=6 000(件) C产品保本销售额=6 000×100=600 000(元) 【例3-6】按【3-1】的资料,若计划年度的目标利润为6万元。
要求:计算保利量和保利额 解: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34+6)÷(100-60)=1(万件) 保利额=保利量×单价=1×100=100(万元) 或 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价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 =(34+6)÷0.4=100(万元) 【例3-7】按【例3-3】的资料,若计划年度的目标利润为10万元 要求:计算保利额 解:综合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60+10)÷25%=280(万元) 该企业为了实现10万元的目标利润,应达到280万元的销售额 【例3-8】按【例3-1】的资料 要求:计算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并评价该企业的经营安全性 解:安全边际量=10 000-8 500=1 500(件) 安全边际额=10 000×100-850 000=150 000(元) 或 安全边际额=1 500×100=150 000(元) 安全边际率=(1 500÷10 000)×100%=15% 或 安全边际率=(150 000÷1 000 000)×100%=15% 由于安全边际率为15%,在10%~20%的范围内,所以企业的经营不是很安全,要引起注意。
【例3-9】按【例3-1】的资料 要求:计算保本点作业率 解:保本点作业率=(8 500÷10 000)×100%=85% 或 保本点作业率=(850 000÷1 000 000)×100%=85% 保本点作业率+安全边际=0.85+0.15=1 【例3-10】企业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单价为2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2元,固定成本为40 000元,销量8 000只现单价提高到22元,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单价变化前后的保本点 解:单价变动前的单位边际贡献=20-12=8(元) 边际贡献率=8÷20×100%=40% 保本量=40 000÷8=5 000(只) 保本额=5 000×20=100 000(元) 单价变动后的单位边际贡献=22-12=10(元) 边际贡献率=10÷22×100%=45.45% 保本量=40 000÷(22-12)=4 000(只) 保本额=4 000×22=88 000(元) 【例3-11】按【例3-10】的资料,现由于人工价格上涨使单位变动成本增加到15元,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单位变动成本变化后的保本点 解: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后的单位边际贡献=20-15=5(元) 边际贡献率=5÷20×100%=25% 保本量=40 000÷5=8 000(只) 保本额=8 000×20=160 000(元) 【例3-12】按【例3-10】的资料,现由于广告费的增加使固定成本增加到48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固定成本变化后的保本点 解:固定成本变动后的保本量=48 000÷(20-12)=6 000(只) 保本额=6 000×20=120 000(元) 【例3-13】某企业销售A、B两种产品,固定成本总额为400 400元,有关资料如下: A产品B产品单价(元)4060单位变动成本(元)2630销售比重(%)3070 如果A、B两种产品的销售比重变化为40%和60% 要求:计算品种结构变化前后的保本点 解:A产品的边际贡献率=(40-26)÷40×100%=35% B产品的边际贡献率=(60-30)÷60×100%=50% 品种结构变化前: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35%×30%+50%×70%=45.5% 综合保本额=400 400÷45.5%=880 000(元) 品种结构变化后: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35%×40%+50%×60%=44% 综合保本额=400 400÷44%=910 000(元) 【例3-14】按【例3-10】的资料,目标利润为40 000元,现单价提高到22元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保利点 解:单价变动前的保利量=(40 000+40 000)÷(20-12)=10 000(只) 保利额=10 000×20=200 000(元) 单价变动后的保利量=(40 000+40 000)÷(22-12)=8 000(只) 保利额=8 000×22=176 000(元) 【例3-15】按【例3-10】的资料,目标利润为4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增加到15元,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保利点 解: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后的保利量=(40 000+40 000)÷(20-15)=16 000(只) 保利额=16 000×20=320 000(元) 【例3-16】按【3-10】的资料,目标利润为40 000元,固定成本总额增加到48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保利点 解:固定成本变动后的保利量=(48 000+40 000)÷(20-12)=11 000(只) 保利额=11 000×20=220 000(元) 【例3-17】按【例3-13】的资料,目标利润为40 040元,现A、B两种产品的销售比重分别为40%和60%,其他条件不变 要求:计算保利额 解:品种结构变动前的保利额=(400 400+40 040)÷45.5%=968 000(元) 品种结构变动后的保利额=(400 400+40 040)÷44%=1 000 100(元) 【例3-18】按【例3-10】的资料,目标利润为40 000元,固定成本总额增加到48 000元,单价提高到22元 要求:计算保本点和保利点 解:固定成本和单价同时变动后的保本量=48 000÷(22-12)=4 800(件) 保本额=4 800×22=105 600(元) 固定成本和单价同时变动后的保利量=(48 000+40 000)÷(22-12)=8 800(件) 保利额=8 800×22=193 600(元) 【例3-19】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单价50元,单位变动成本30元,全年固定成本为100万元,计划销售量为50万件,全年利润为900万元。
要求:计算盈亏临界值1) 销售量的最小允许值:销售量的最小允许值=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100÷20=5(万件) 销售量的最小允许值为5万件,说明实际销售量只要达到5万件,即完成计划销售量的10%[(5÷50)×100%],企业就可以保本如果低于该数量,企业就要发生亏损,高于该数量,企业就可获利2) 单价的最小允许值:单价的最小允许值=(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额)÷销售量 =(100+1500)÷50=32(元)单价的最小允许值为32元,说明企业的单价不能低于32元,即降价幅度不能高于35%[(18÷50)×100%],否则,企业将发生亏损3) 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允许值: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允许值=(销售量×单价-固定成本)÷销售量 =(销售收入-固定成本)÷销售量 =(2500-100)÷50=48(元)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允许值为48元,说明企业的单位变动成本重30元上升到48元,利润就从900万元降到零,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上升幅度为60%[(18÷30)×100%],超过这个幅度,企业就要转为亏损。
4) 固定成本的最大允许值:固定成本的最大允许值=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50×(50-30)=1000(万元)固定成本的最大允许值1000万元,说明企业的固定成本最多可达到1000万元,超过这个范围,企业就要从盈利转为亏损例3-20】按【例3-19】的资料,假设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的增长10%要求:计算敏感系数1) 单价的敏感系数:单价变动后的利润=50×[50(1+10%)-30]-100=1150(万元)利润变动百分比=(1150-900)÷900×100%=27.78%单价的敏感系数=27.78%÷10%=2.78上述计算表明单价变动1%,利润呈同方向变动,变动2.78%,利润变动率是单价变动率的2.78倍,说明单价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提高产品的价格是增加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当然,降价也是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2)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单价变动成本变动后的利润=50×[50-30(1+10%)]-100=750(万元)利润变动百分比=(750-900)÷900×100%=-16.67%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16.67%)÷10%=-1.67上述计算表明单位变动成本变动1%,利润呈反方向变动,变动1.67%,利润变动率是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率的1.67倍,说明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比单价的影响程度略小。
3)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也称经营杠杆系数):销售量变动后的利润=50×(1+10%)×(50-30)-100=1000(万元)利润变动百分比=(1000-900)÷900×100%=11.11%销售量的敏感系数=11.11%÷10%=1.11上述计算表明销售量变动1%,利润呈同方向变动,变动1.11%,利润变动率是销售量变动率的1.11倍,说明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小4)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固定成本变动后的利润=50×(50-30)-100×(1+10%)=890(万元)利润变动百分比=(890-900)÷900×100%=-1.11%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1.11%)÷10%=-0.11上述计算表明固定成本变动1%,利润呈反向变动,变动0.11%,利润变动率是固定成本变动率的0.11倍,说明固定成本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很小例3-21】按【例3-19】的资料,假设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分别以10%、20%的幅度变动要求:编制敏感分析表解:敏感分析表见表3-3表3-3中的最上栏代表有关变量的变动比例,下面各栏反映了在有关因素变动至一定幅度时,利润变动后的绝对值。
根据变动前后的利润值,即可计算出利润的变动幅度,而利润变动幅度的绝对值则显示了有关因素敏感性的强弱表3-3敏感分析表变动百分比因素-20%-10%010%20%单价(元/件)40065090011501400单位变动成本(元/件)12001050900750600固定成本(万元)920910900890880销售量(万件)70080090010001100 例如,表3-3中的第三栏反映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当单位变动成本不变时,利润为900万元;当单位变动成本下降10%,利润上升到1050万元,变动幅度为16.67%[(1050-900)÷900×100%];当单位变动成本下降20%,利润上升到1200万元,变动幅度为33.33%[(1200-900)÷900×100%];当单位变动成本增加10%,利润下降到750万元,变动幅度为-16.67%[(750-900)÷900×100%];当单位变动成本增加20%,利润下降到600万元,变动幅度为-33.33%[(600-900)÷900×100%]通过分析,说明利润对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还是比较敏感的例3-22】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产销平衡,产品单价600元,单位变动成本450元,固定成本总额150万元,年生产能力为2万件。
如果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单位变动成本可降低50元,但固定成本总额增加30万元,生产能力保持不变 要求:对新旧生产方法进行选择 解:(1)计算并列出新旧生产方法的数据,见表3-4表3-4新旧生产方法的有关数据项目原生产方法新生产方法年固定成本(万元)150180单位变动成本(元)450400单价(元)600600单位边际贡献(元)150200生产能力(万件)22保本量(万件)10.9 (2)绘制本量利分析图用TR(px=600×2=1200)代表销售收入线,FC1(a1)和FC2(a2)分别代表原生产方法和新生产方法的固定成本线,TC1(y1=a1+b1x=150+450×2)和TC2(y2=a2+b2x=180+400×2)分别代表原生产方法和新生产方法的总成本线,BF1(x1)和BF2(x2)分别代表生产方法和新生产方法的保本点,将商标的数据在图3-5上反映 图3-5 本量利分析图图3-5表明,由于新的生产方法使单位边际贡献增加了50元,其保本点销售量比原生产方法的保本点销售量降低了1000件,安全边际相应增加1000件如果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能充分利用,并且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全部出售,则新的生产方法比原生产方法多实现利润:70万元[200×(2-0.9)-150×(2-1)],即用新的生产方法可以获得较大的盈利。
但如果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不能的得到充分的利用,或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按照既定的价格出售,则新的生产方法无法发挥它的优势图3-5中两种生产方法的总成本线的交点(TC1和TC2的交点),是新的生产方法发挥优势的起点销售量在6000件以下,用原来的生产方法;销售量在6000件以上,用新的生产方法例3-23】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产销平衡,产品单价120元,年生产能力为2000件,其成本构成见表3-5表3-5某产品的成本构成项目变动成本(元)固定成本(元)直接材料32000直接人工48000折旧32000其他48000合计8000080000 现准备购置一台专用设备,购置费212 000元,可使用10年,无残值,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设备投产后可使变动成本下降30%要求:决策是否购置专用设备解:购置前:单位变动成本=80 000÷2000=40(元/件) 单位边际贡献=120-40=80(元) 保本量=80 000÷80=1 000(件) 安全边际=2 000-1 000=1 000(件) 实现利润=1 000×80=80 000(元) 购置后:单位变动成本=40×(1-30%)=28(元) 单位边际贡献=120-28=92(元) 增加的年折旧额=212 000÷10=21 200(元) 保本量= (80 000十21 200)÷92=1 100(件) 安全边际=2 000-1 100= 900(件) 实现利润=900×92=82 800(元)购置专用设备后,虽然保本点销售量比原来的保本点销售量上升了100件,但单位边际贡献增加了12元,因此企业每年仍可增加2800元(82800-80000)利润,说明购置专用设备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