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jin****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79KB
约10页
文档ID:167306594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_第1页
1/10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考点讲练【考点 2011】① 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011年河南省)《漓江情韵》② 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011 年乐山市)《大医仁心》【考点讲析】 分析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 写等细节之处,还要注意侧面描写或者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特点的映衬和烘托记叙类文章中的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另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 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则分别在以上两类描写中有所体现 (环境描写的作用 见“考点八”部分)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 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人物描写的作用:(1)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2)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 (3) 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考点测试】一、2011 浙江衢州 对门送来绿豆糕(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 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 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 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 几句寒暄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 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 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 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 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早啊!”老张媳妇说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 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 开口,咱们是对门嘛!”“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

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 白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 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 分)示例一: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 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 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示例三: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 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2. 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 分)( 考点十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 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 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3.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3 分)“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 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4. 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 没有必要?简述理由3分)示例一: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 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示例二: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 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示例三: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二、2011 岳阳 差一分钱(葛取兵)(1) 父亲一定有心事2) 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 冷不丁探出一下头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 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4) 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羔诉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叶出 五脏六肺来,脸弊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5) 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 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6) 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7) 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8) 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 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锟饨担的敲梆声9) 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10) 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11) 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 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 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13) 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 ,去帮我买包烟 吧14) 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 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 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 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 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20) 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是 302 分,孩子考了 303 分,被师范学校录取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 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 元钱,你给那 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 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1. 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比喻、夸张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 分)2. 从全文看,文中(11)—(20)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 分)插叙1分)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2分)3. 文中(23)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 分)( 考点十一 分 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暗示父亲牛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 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1分)4. 文中多次提到像样的心结,父亲的心绪到底是什么呢?(2 分)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1分)并感谢她、报答她1分)5.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 分)① 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 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牛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 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结合文章内容,答出“知 恩图报”或“懂得感思”即可得2分,还能答出执著、善良等即可得3分)三、2011 绵羊 照夜白 (16 分)15 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 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 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 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 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 我不知该怎么说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

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 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 留下的无价之宝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 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 “韩斡照夜白”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 “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你们家……”“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 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 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那张画……”“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 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13.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起读者兴趣(能吸引读者)。

14.全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母亲,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 考点十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动作描写:“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扶”“滑”两个动作 描写,突出了母亲得知真相(画是假的)后受到的打击之沉重语言描写:“是啊!所以我 丈夫说是国宝级的表现了母亲的得意和自豪肖像(外貌)描写:“看不见她的表情, 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通过描写母亲的头发“花白“,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艰辛神 态描写:“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喜滋滋”表现了母亲陶醉(喜悦)的心情描 写方法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15.“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4 分)①是父亲留下的念想(遗物):②凝结着母子的深情:③是我和母亲的精神支柱④寄 托了我对父母的怀念每点1分)16.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4 分)( 考点十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1)热爱(孝敬)父母:(2)体谅母亲(善解人意)(3)为爱用心良苦:④有奋斗 精神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四、2011 安顺市 梨一样的苹果①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 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② 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 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 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 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 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 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 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 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 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起,长成了一棵树, 一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 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③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 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否则,就再也不要来 上课了!”④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 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⑤ 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 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⑥ 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 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 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一 —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 扎在心上⑦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 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 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 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今人尊敬的痛 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 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 梨一样的苹果。

⑧ 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 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 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 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 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 卡⑨ 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 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ffl ”果⑩ 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1 、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3 分)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经过: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 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结果: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 甚至找至U国家园林科研所。

2 、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 分)( 考点十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 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3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3 分)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 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 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请从“痛苦”的含义、“令人尊敬”的原因两方面阐述)( 4 分)(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牛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意思 对即可)(2)①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②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意思对即可5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 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参考摘录内容 (1)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批注摘录内容(2)3 分)摘录内容(1 )批注(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 须感谢你。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 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示例:“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 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 热爱的精神摘录内容(2 )批注(2 )① 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② 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示例一:“我的”“和我不一样的",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示例二: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