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一年级下册1.6《它们去哪里了》word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问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1.描述并记录现象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导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播放课件)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word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学生分析】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板书:空气)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
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的习惯(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三、小结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