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讲记》马哈希尊者 释海行编辑整理《毗婆舍那讲记》马哈希尊者 1释海行序 4止业处 4(一)、入出息念业处, 4(二)、四护卫业处 41、佛随念(Buddhànussati) 52、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 53、不净修习(Asubha-bhàvanà) 54、死随念(Maraõànussati) 51、 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 52、修观:强而有力的禅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 53、神通:以禅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 54、胜有:证得禅那者死后能投生于梵天界 55、灭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阿那嘎弥与阿拉汉能入灭等至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修习观业处 5三、观业处 51.色业处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 52.名业处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 53.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5(一)、色业处 5「四界分别」 5(二)、名业处 5(三)、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5(四)、观业处 5毗婆舍那(内明)禅思的修习,就是禅思者致力于正确地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身心现相之本性。
身体的现相是一个人(最能)就自身清楚地加以觉察的对象一个人清楚地觉察的整个身体,是由一团的物质特性(色)所组成精神或心理的现相则是心识(名)的活动1、佛随念(Buddhànussati)2、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3、不净修习(Asubha-bhàvanà)4、死随念(Maraõànussati)1、 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2、修观:强而有力的禅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3、神通:以禅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4、胜有:证得禅那者死后能投生于梵天界5、灭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阿那嘎弥与阿拉汉能入灭等至三、观业处 61.色业处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 62.名业处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 63.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 6(一)、色业处 6「四界分别」 6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62.水界:流动、黏结; 63.火界:热、冷; 64.风界:支持、推动 6(二)、名业处 6(三)、缘起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7(四)、观业处 7毗婆舍那讲记 7开示的主题 7不接受真实语,是无智的表徵 8对佛法的信任,应如对科学发现的信任一样 9彼此层次不同而无法比较时,却依个人标準來评断他人,所犯下的错误 9梵天的想法 10佛陀的見解 10去除自己的有身見之重要性 11什麼是有身見? 11与眼識有关的有身見 11四种我执 12因听声等而起的有身見 12灭除有身見的重要 13就从今天开始 13四正勤 14《大念处经》的话 15净除烦恼的重要 15六种正見 16佛陀的可信度 17佛法是可亲自验证的 18业自作正見的重要 19戒道支的修习 19证得禪那 19以禪那為基础,修习毗婆舍那 19证得毗婆舍那定 20修习慧道支 20修习八支毗婆舍那道支 20若不修四念处,观慧、道慧不生 21净除心的染污烦恼之重要 22超越忧愁 22超越悲泣 25灭除身苦与忧恼 25依念处而修行 27未得禪那者如何修习毗婆舍那 27毗婆舍那修行的準备 27身随观念处的修习 28法具有可亲見的性质 29心随观念处的修习 30受随观念处的修习 30法随观念处的修习 31名色辨别智 32缘摄受智 32无常随观智等的修习 33体证涅槃 34断除有身見 34实际修习毗婆舍那道支,以获得亲证智 34法的医疗 36一、 佛陀如何治愈自己的疾病 38〔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41〔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42二、 马哈希尊者所述的两个案例 43三、 苏加塔尊者(Sayādaw U Sujāta)所述的七个案例 451. 治好腹部肿瘤的禅修者 452. 治好肿瘤的比丘 453. 一位在家众的大肿瘤消失 464. 治好膝盖关节炎的禅修者 465. 肿块消失的长老 466. 气喘痊愈的禅修者 477. 禅修者去除白斑病的疹子、痒和疼痛 47四、 来自南迪雅尊者(Sayādaw U Nandiya)的个案 49五、 在班迪达禅师(U Paṇḍita)指导下的一些禅修者的个案 54六、 在桑瓦拉禅师(U Saṃvara)指导下治愈疾病的个案 56七、 疾病由于觉支而得痊愈 59〔逐词对照翻译(Nissaya):〕 62附录一、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62一、将教理知識付諸实践 63二、疼痛 64三、沮丧 64四、精进 65毗婆舍那讲记 附录二、马哈希尊者对当代内观方法的方析 71前言 71问:若尚未广学「阿毗达磨」(Abhidhamma)和「缘起說」(paticcasamuppada),就直接修习「毗婆舍那」,是可能的吗? 72问:尊者車那(Channa),是在学习了「缘起」之后才证阿羅汉。
这又怎麼說? 73问:需要完全依照佛典或所听闻的义理,在知識上分析、辨认名、色和它们的无常等性质吗? 74问: 如何止息被老虎咬的疼痛呢? 74问:只依藉讀书、听闻,能够成就毗婆舍那吗? 74问 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 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 75问:「剎那定」(khaṇikasamādhi)能帮助我们修得「毗婆舍那」吗? 75问:记忆、列举法數,是否能引生「名色辨别智」(na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 75问:不需要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就能成為须流者吗?只要了解老师所教的,就行了吗? 76问:布施时思惟无常、苦、无我,能让布施者更接近道、果,这讲法正确吗? 76问:初修毗婆舍那时,就能看到无常、苦、无我吗? 77问:不观照当下实际生灭的身、心现象,而只念诵「生、灭」,就能获得毗婆舍那智吗? 78问:需要依名、色的术语、數目或其形狀,來观察名、色吗? 78问:念处指「念」,而念属「定蕴」所以「念处」是「奢摩他」,而不是「毗婆舍那」,是吗? 78问: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走」為「名、色」吗? 79问:观出入息时,如何观算是修奢摩他?如何观算是修毗婆舍那? 79问:如果持续观察疼痛、热或僵硬,而不立刻变换姿势,算是自我折磨的「苦行」(Attakilamathānu-yoga ),是吗? 79问:观樂受将引生贪欲,而观苦受则等同苦行,所以不应观苦受,也不应观樂受,只应观不苦不樂受。
对吗? 81问:密集禪修时,以怪異的方式躺在地上或於地上打滚,和证悟有关系吗? 81问:学习时的「想」,和观照时的「念」,有何差别? 81问:观察腹部的起伏,符合佛陀的教导吗? 82问:佛陀藉由出入息念而成佛,是吗? 82问:禪修者有可能如实了知过去、未來的名色现象吗? 82问:以念诵、思惟:「色无常、色无常」的方式來修行,这样恰当吗? 83问:為何不教禪修者出入息念[以修习毗婆舍那]? 83问:观腹部起伏,这样的方法未偏離佛典吗? 83问:观照腹部起伏,算是「奢摩他修行」吗? 84问:《念处经》說,禪修者应观照「出入息」,看清它的开始、中间及结束,但《无碍解道》說,看出入息时跟著它的开始、中间及结束,会使定力退失為何这兩部经互相矛盾呢? 84问:观察腹部起伏、肢体的伸屈等,只是在观概念知識,而不是在观究竟法是吗? 85问:「禪修者作做任何动作时,都要像生病的人一样,缓慢而温和」,这一点很重要吗? 85附录三、第二十六届年度大会前夕,马哈希尊者為缅甸各分道场的弟子们所做的开示 86一、持守戒律 86二、恭敬正法 87三、修法正确 88四、道场久住 88五、合作与协调 88六、明年的程序 89七、关於宣說佛法的建议 891974 年 5 月,马哈希尊者讲於缅甸仰光大学。
释海行序佛陀是自觉证悟了名色所有法的导师,是一个大明者,明有五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声明,声明是将前四明明了之后用语言文字、音声将法的内涵表达出来,藏密的真言、唐密的陀罗尼真言就是如此在此毗婆舍那属于内明,通过止业处、观业处而证知诸法苦、无常、无我的实相,获得涅槃之境界止业处(一)、入出息念业处,(二)、四护卫业处1、佛随念(Buddhànussati)2、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3、不净修习(Asubha-bhàvanà)4、死随念(Maraõànussati)1、 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2、修观:强而有力的禅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3、神通:以禅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4、胜有:证得禅那者死后能投生于梵天界5、灭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阿那嘎弥与阿拉汉能入灭等至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修习观业处三、观业处1.色业处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2.名业处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3.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色业处「四界分别」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2.水界:流动、黏结;3.火界:热、冷;4.风界:支持、推动。
二)、名业处 名法可分为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着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如果禅修者已能达到禅那,那么分析名法可以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开始禅修者先进入初禅,出定后辨识初禅的五禅支,直至能够辨识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的心识刹那里的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再辨识初禅心路过程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能够辨识禅那心路过程名法后,还应以同样的方法系统地辨识眼门、耳门等六根门在取相应的颜色、声音等所缘而生起的所有六门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里名法在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观照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宇宙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因为当时不见有众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过是名与色而已于是证得了「名色识别智」,达到「见清净」三)、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四)、观业处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觉照将行法分为——两组:名与色;五组:五蕴;十二组:十二处;十八组:十八界;十二组:十二缘起支于此阶段,禅修者必须逐一观照每组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智观照一切行法的生灭本质为「无常」,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为「苦」,没有永恒不坏灭的实质或我为「无我」。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当下刹那(khaõa paccuppanna),并很清楚地观照到它们极其迅速的生灭从「坏灭随观智」开始,禅修者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其坏灭,观智成熟时,将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此时,禅修者在观照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之同时,也必须修习「反观」(pañivipassanà),即观照称为「智」(¤àõa)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禅修者如此观照所有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并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内心之中自然会产生从它们当中获得解脱的愿望,寻求唯一的无为法——涅盘毗婆舍那(内明)禅思的修习,就是禅思者致力于正确地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身心现相之本性身体的现相是一个人(最能)就自身清楚地加以觉察的对象一个人清楚地觉察的整个身体,是由一团的物质特性(色)所组成精神或心理的现相则是心识(名)的活动1、佛随念(Buddhànussati)2、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3、不净修习(Asubha-bhàvanà)4、死随念(Maraõànussati)1、 现法乐住:安止定是今生的安乐住处。
2、修观:强而有力的禅那是修习观业处的基础3、神通:以禅那为基础可以修成一种乃至五种神通4、胜有:证得禅那者死后能投生于梵天界5、灭等至:成就四禅八定的阿那嘎弥与阿拉汉能入灭等至三、观业处1.色业处 (råp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色法;2.名业处 (nàma kammaññhàna),辨识究竟名法;3.缘起 (pañiccasamuppàda),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名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色业处「四界分别」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2.水界:流动、黏结;3.火界:热、冷;4.风界:支持、推动二)、名业处名法可分为能认知对象的「心」与伴随着心生起的「心所」;「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如果禅修者已能达到禅那,那么分析名法可以从辨识与禅那相应的心和心所开始禅修者先进入初禅,出定后辨识初禅的五禅支,直至能够辨识在每一个初禅速行心的心识刹那里的所有三十四种名法之后再辨识初禅心路过程里其他每一种心识刹那中的所有名法能够辨识禅那心路过程名法后,还应以同样的方法系统地辨识眼门、耳门等六根门在取相应的颜色、声音等所缘而生起的所有六门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里名法。
在分析了内在的名色法之后,还必须以直接的观照力分析外在的名色法,乃至把观照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宇宙如此辨识内外的名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因为当时不见有众生、男人、女人等等,只不过是名与色而已于是证得了「名色识别智」,达到「见清净」三)、缘起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四)、观业处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觉照将行法分为——两组:名与色;五组:五蕴;十二组:十二处;十八组:十八界;十二组:十二缘起支于此阶段,禅修者必须逐一观照每组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智观照一切行法的生灭本质为「无常」,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为「苦」,没有永恒不坏灭的实质或我为「无我」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一切名色法直至它们的当下刹那(khaõa paccuppanna),并很清楚地观照到它们极其迅速的生灭从「坏灭随观智」开始,禅修者不再作意行法或名色法的生起,而只作意其坏灭,观智成熟时,将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此时,禅修者在观照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之同时,也必须修习「反观」(pañivipassanà),即观照称为「智」(¤àõa)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
禅修者如此观照所有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行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会看到没有任何东西可执取的诸行法之过患,并因此对它们感到厌离,内心之中自然会产生从它们当中获得解脱的愿望,寻求唯一的无为法——涅盘 毗婆舍那讲记 开示的主题 如同往常一样,「毗婆舍那」(vipassanā)将是今晚开示的重点这是一个极為重要的論题,法师责无旁贷地应為闻法者讲解,闻法者也必须仔细聆听、学习 佛陀曾為这个主题,安立一个讲述的次第說法时,他会以这样的顺序來說明: (1) 「施論」(dāna-kathā):說明布施的问题阐述应当如何布施,以及布施所带來的善果报[2] (2) 「戒論」(sīla-kathā):說明持戒,如五戒的 持守解释应该如何持戒,以及持戒的利益為何 (3) 「天論」(sagga-kathā):叙述藉由布施、持戒而获得的天界之樂 (4) 「道論」(magga-kathā):指出天界欲樂的过患、其出離的方法,以及如何藉由「奢摩他修行」(samathabhāvanā)与「毗婆舍那修 行 」 (vipassanābhāvanā) 证 得 「 圣 道 」(ariyamagga)。
前三项「論」(kathā),是绝大多數的法师在开示佛法时,往往会述及的論题,在此我不多做說明即使是第四项「道論」的前半分,也将略而不谈,如此我才可能在今晚的有限时间内,讲解「毗婆舍那」的内容 不少的「說法者」(dhammakathika)开示过「毗婆舍那」[3],每个人宣讲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然而,重要的是,依据开示中的教导而修习毗婆舍那的人,皆应直接体验、亲证开示中所說的「毗婆舍那智」(vipassanāñāṇa) 因此,我们致力於弘扬「毗婆舍那修行」的教法,让实际依循此法的人,能够亲身体验真正的「毗婆舍那智」為了宣扬毗婆舍那的教法,在此,我要先诵唸《剑经》(Sattisutta)裡一则关键的偈颂(gātha):sattiyā viya omaṭṭho, ḍayhamānova matthake.kāmarāgappahānāya, sato bhikkhu paribbaje. [比丘应当具念而行,以断除欲贪,犹如為剑所刺,亦如头顶烧燃]1 某位天人向佛陀表达自己的見解时,诵說了此偈颂依据《相应部.有偈品》的注释文,此偈颂可能是某一位梵天(生於梵天界的天人)所說,因為[在注释书中,]他的寿命被描述為长达數「劫」。
[4]这一则巴利偈颂,可以这样翻译: 「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藉由 『 奢 摩 他 禪 那 』 (samatha-jhāna) , 去 除 『 欲 贪 』(kāma-rāga)烦恼,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2 不接受真实语,是无智的表徵 某位梵天向佛陀陈述自己的見解时,說了上述这一则偈颂有些人因為自己未曾亲眼見过天人,所以就不相信有[欲界]天人以及梵天的存在其实,这是由於他们自己没有睹見天人的能力,也由於他们的智慧与观察力薄弱的缘故[5]虽然他们可能辩称,正是因為他们具足智慧与理智,所以不相信有天人与梵天的存在事实上,这情况就像是西方人当初宣称他们发明了飞机之时,某些东方人却全然不相信一样;或者像是有些人不能接受太空船载人到月球的事实一样 佛陀依据亲身体验,說示有天人与梵天的存在就此而言,有神通者(abhiññā)及阿羅汉都会同意佛陀所說其实,具备一切知智的佛陀,更且还洞察、开示了其他更深奥、更微妙的法拥有大智慧的阿羅汉,因為亲身体验了佛陀所說,故可证实佛陀的话如果人们因為自己无法看見欲界天人、梵天,就断然认為这些都不存在,我们只能說,他们的智慧仍然有限。
[6] 对佛法的信任,应如对科学发现的信任一样 梵天不执著欲樂(kāma-rāga),他们的寿命长达數劫之久人類与欲界天人同属於「欲界」(kāmaloka)(约可分為十一類)3,相对於梵天而言,寿命短促得多 佛世时人寿约為百岁,但有些人活不满百岁、有些人则活到一百五十、六十岁据传說,更久以前的人可以活到三、四百岁,即便是如此,人的寿命仍不算长相较之下,欲界天人比人類长寿许多当然,一般人未能亲证此事,只能从佛陀、諸阿羅汉那裡得知一二 比方說,今日的世界,科学知識日新月異,科学家也一直在努力研究世界的本质,[7]对於那些未亲自投入科学研究的人來說,只能依照科学家的发现去学习諸如星球的轨道、星球彼此间的关系,其他星系(cakkavāḷa)的特质等等,此類资讯,都是科学家研究、探查、运算后的成果,一般人只能接受它们為事实虽然我们没有科学家的专业知識,但是运用常識及理智來判断,如果认為科学家所說的事情是可能的,应就会相信这些科学资讯 同样的,佛陀依其「一切知智」及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的事,譬如有欲界天人与梵天存在等等,我们理应接受、相信虽然未曾亲見,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因為经过理性思考后,我们认為这是可能的。
甚至,如果我们想亲自体验、验证这些事,也还是有方法,在修习这些方法之后,我们即可获得那样的体验与智慧,换言之,依这些方法所证得的「禪那」(jhāna)[8]、「神通」(abhiññā),能让人获得亲身体验,循此而确信不疑所以,当可亲证的方法仍然存在时,若人因為未曾亲自体验就断然不接受、不相信,如此的态度,便相当不理智了 彼此层次不同而无法比较时,却依个人标準來评断他人,所犯下的错误 有些人說,他们无法相信自己未曾亲身体验的事这种态度有可能是源自「其他人不可能知道我所不知的事」这样的推断 其实,当兩个人的智慧或修行属於相同的层级时,其中一人才能评估另一人的能力若以為一个人可以正确得知另一位属更高层次的人的能力,如此的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这就像是未受數学训練的人争辩著,數学家的算數不会比他好到哪裡一样因為自己本身无法理解,就拒绝相信世间具大智慧者所說的话,[9]这实在是愚蠢得可憐他的错误在於将自己的才智与对方画上等号,认為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应无法知道 虽然我们未曾亲見欲界天人与梵天的存在,但是我们相信这些是存在的,因為佛陀曾经这麼說过,我们相信佛陀見过且了解他们在佛陀的教导中,还有许多其他更重要的事,如果想要亲身体验这些事,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学习。
果真能认真地学习,一定会有所体证佛陀的教导全是可以亲自去了知、体证的,事实上,「佛法」的一个特质便是“sandiṭṭhika"[可亲見的],这意味著佛法的修习定可引生亲证、直接的体验[10] 梵天的想法 如先前所說,欲界天人比人類的寿命还长但是从梵天的眼光來看,欲界天人活没多久就死亡因此,梵天会為人類与欲界天人的短寿感到可憐,认為「欲贪」使他们淪落到寿命极短的人趣与欲界天,如果他们能像梵天那样,努力去除「欲贪」的束缚并证得色界「禪那」(jhāna)的话,便可投生到梵天界,享有數劫之久的寿命,4这样子,他们就能免去速生速死的痛苦 因此,在《剑经》裡,梵天这麼說:「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藉由『奢摩他禪那』(samatha-jhāna),去除『欲贪(kāma-rāga)烦恼,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11]简单說,梵天的意思是:必须儘快证得禪那,以便去除自己的欲贪 身為人類的我们,看得出许多小动物的寿命极為短暂有些昆虫似乎只能存活几天而已,一些更小的虫子寿命更短我们会觉得这些昆虫很可憐,因為牠们活没多久就死亡,接著又再开始另一期短暂的生命。
同样的,当梵天看到人類与欲界天人,速生速死,不断地重复著短寿的生命,他们也因此有所感触,觉得人類与欲界天人很令人憐悯他们认為,若人与欲界天人能够修习「禪那」的话,就可以去除欲贪,投生到梵天所认為的最好的世界——梵天界所以,在《剑经》裡,那位梵天向佛陀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获得佛陀的认可[12] 佛陀的見解 但是,佛陀指出梵天的看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為除了「奢摩他禪那」能[暂时地]去除「欲贪」之外,「阿那含道」(anāgāmimagga)(第三圣道)更能[彻底地]断除「欲贪」证「阿那含道」时,才能彻底地断除「欲贪」 欲贪若断尽,便可投生到梵天界,接著在梵天界证得「阿羅汉道」(arahattamagga),就此來說,这也是通往究竟涅槃的最后一步因此,藉由「阿那含道」断除「欲贪」,才是更值得讚叹的殊胜成就 「奢摩他禪那」并不能彻底断除欲贪,虽然在证入「禪那」的期间可以「暂时断除欲贪」;乃至因曾习得奢摩他而投生於梵天界的期间,也仅能「暂时断除欲贪」,当一期寿命结束之后,仍可能復还人间或欲界天,这时,「欲贪」会再次现行再生為人或欲界天人时,如果得遇「善知識」,过著持戒的生活,那麼就有可能再次转世為人或欲界天人;乃至进一步的,若精勤修习证得「禪那」,他就可能再度投生梵天界。
[13]但是如果遇到「惡知識」,他可能受惡知識的影响而造作惡行,从而堕到四「苦趣」(apāya) 由此可知,藉由「奢摩他禪那」去除欲贪,仍不是最可贵、最有价值的成就,因為即使证得禪那而投生到梵天界,命终时仍可能转生到人间等諸趣,继续无止尽的生死輪迴如此想免除反覆生死之苦的期望,是无法实现的就此,為了强调究竟解脱的需要,也為了保证解脱确实可得,佛陀說了下面的偈颂: “sattiyā viya omaṭṭho, ḍayhamānova matthake;sakkāyadiṭṭhippahānāya, sato bhikkhu paribbaje”ti.[比丘应当具念而行,以断除有身見犹如為剑所刺,亦如头顶烧燃]5 意思是:「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去除『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 [14]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 去除自己的有身見之重要性 拔除刺入自己胸膛的剑并治療伤口,或扑灭在头顶燃烧著的火,都是极為要紧、迫切的事同样的,去除自己的「有身見」也是绝对必要的若人尚未去除「有身見」,即使投生到梵天界,也无法保证以后不会復还人间或欲界天,遭受一再生死之苦,甚至,他也无法排除将來堕入四「苦趣」的可能性。
眾生一旦断除「有身見」,就能永久脱離堕入「苦趣」的痛苦而且,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或到人间或到天界;换言之,於七世之内一定能够证得阿羅汉果,进入「般涅槃」(parinibbāna),[15]若是投生到梵天界,也会在那裡证得阿羅汉,进入般涅槃所以,藉由「圣道」(ariyamagga)來根除「有身見」,是极為重要的正因為如此,佛陀在《剑经》裡指正梵天的错误,并劝诫我们应该儘快藉由圣道断除有身見什麼是有身見? 误将所見的五蕴身、心现象,理解為[恒常、自在的]「我」(atta),这种错误的見解,就是“sakkāya-diṭṭhi",即「有身見」此巴利语汇是由“sa-"、“kāya"、“diṭṭhi"三者复合而成接头词“sa-",有「可見的」、「存在的」之义涵;“kāya"意指「聚 集」、「蕴」、「身」;“diṭṭhi",则是指「邪見」、「 错 误 的 見 解 」 当 “ sa- " 与 “ kāya " 结 合 构 成“sakkāya",意思是「可見的、存在的『名』、『色』之聚集」[16](「色」是身体现象、特性;「名」是心理现象、特性)总言之,“sakkāyadiṭṭhi",即「有身見」,是将「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眾生」的一种错误見解、邪見。
与眼識有关的有身見 眼見物的当下,同时存在著「眼」、「光或顏色等所見物」及「能見的眼識」三者中,前二种是「色法」(rūpa),本身不具「能識知」的特性,若遇到冷、热等不利处境,便会发生变化 6 ,无論如何,它们是“anārammaṇa"(没有識知的能力);至於后者,即具有見物之能力的「眼識」,则是「名法」(nāma)因此,眼見物时,存在的只是「色」与「名」而已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而把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atta)[17]这样的見解就是「有身見」 如此,「眼」以及包含眼的「身体」,被错认為是能見物的「我」(atta)比如說,看自己的手时,认為:「『我』在看我的手,能見的主体是『我』」; 「眼、所見物(手)、眼識三者,都是同一个『我』(atta)的一部分」这样的見解,就是「有身見」此外,看其他人时,会以為是我看見一个人、男人、女人或眾生,这也是「有身見」总之,将眼識等一切的「心」、一切的「心所」7,乃至整个身体,视為皆属於自己所有,因此而执取「我」,这就是「有身見」有身見,是常存於凡夫心中,根深柢固的邪执已断除此見的人,在世间是极為稀有的若人深入学习「阿毗达磨」(abhidhamma)及其他佛典,也许可能稍稍减少对「我」(atta)的执著,但是如此就想要彻底根除我执,是不可能的。
[18] 将「阿毗达磨」纯粹当作知識來学习,并不能让人从「有身見」的束缚解脱然而,若能在見、闻、触等之时,实际修行「毗婆舍那」(vipassanā),则能亲身体验「无我」,而在修行的当下,暂时地去除「我見」;但是一旦「毗婆舍那」修行中断,「我执」仍会再次生起是故应知,唯有「圣道」成就[即得证初果之人],才能彻底拔除「有身見」吾人应不断地努力修习能引生「圣道」的「毗婆舍那」,以便去除「有身見」 四种我执 印度有许多书籍,对於所谓的「我」(atta),有详细的描述、探讨[此類我見约可分為四种:](1) 认為人可成就自己想获得的任何事物,这是名為“sāmī"(拥有者)的我执;(2) 认為身体内永远含藏著「我」(atta),这是名為“nivāsī"(住者)的我执;(3) 认為是「我」在行、住、坐、卧、見、听、动等[19],这是名為“kāraka"(作者)的我执;(4) 认為是「我」在享樂、受苦,这是名為“vedaka"(受者)的我执就此,人们无論是以其中哪一种方式來执取「我」,基本上,他们都认為[常恒、自在的]「我」(atta)确实存在然而,佛陀的教导,明白且肯定地否定「我」的存在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ṇasutta)等的经典裡,佛陀即明确指出这一点。
印度大多數人相信有「我」,认為「我」确实存在,并且认為若能了知或接触到「我」,所有的苦就皆会停息描述此類观点的书籍,在印度可說是比比皆是在缅甸虽然找不到认為人身中有「我」的这類书,但是大多數的人却也仍然执著「有眾生、有我」的邪見这种「我执」,其实不只是一般凡夫的特性,在动物的身上也是能見到的引生眼見物、耳听声的过程之名、色法,被错误地总括到单一实体的「我」之内,这种根深柢固的邪見,就是「我見」,或說「有身見」 因听声等而起的有身見 耳听声时,如眼見物的情况一样,「耳根」(色法)、「声音」(色法)及「耳識」(名法),可被明显办識这些明显可知的名、色之聚集,被当作是所谓的「我」、「眾生」同样的,声音的說话來源,也被误认為是「眾生」这是名為「有身見」的邪見鼻子嗅闻气味时,「鼻根」(色法)、「香,或說气味」(色法)以及鼻識(名法),也是可明显識知的将这些可知的名、色聚集,当作是「我」或[21]「眾生」,此即是「有身見」 同样的,舌尝味时,「舌根」(色法)、「食物的味道」(色法)以及「舌識」(名法),是明显可办知的将这些可知的名、色聚集,当作是「我」或[21]「眾生」,此即是「有身見」 身触的现象,范围则相当广,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能有「身触」產生。
大抵而言,見的现象只涉及兩眼,听的现象只涉及兩耳,嗅的现象只涉及兩鼻道,嚐味则只涉及舌根;但身触的现象,可发生在身体内、外,从头到脚任何功能正常的部位其实,整个身体可說是遍满了「身净色」(kāyapasāda)当身触发生时,便包含了三法,即:「身净色」(色法)、「所触」(色法)[22]及「身識」(名法)若将这些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或「眾生」,即是「有身見」想像、思考、计划的时候,「心色」(色法)、所缘(色或名),以及能了知、思考、计划的「意根」(名),是可被明显識知的将这些名、色之聚集误认為是「我」、「眾生」,这見解亦即是「有身見」事实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这整个聚集,也会被误认為是「我」的一部分,这也是「有身見」[23] 灭除有身見的重要 就那些听闻过佛陀教法且从中受益的人而言,見、听、嗅等的现象,只会被理解成相续生灭的「名」、「色」之流,他不会受强烈的「有身見」所逼迫但是,未曾听闻佛法的人则会牢固地执著「有身見」,全然相信「我」真实存在有的人甚至相信每一个个体裡都住著一个「靈魂」,这「靈魂」在身体死亡时会捨弃旧的住处,并以将出生的婴儿的身体做為新住处 只要我们还受「有身見」的支配,「不善业」(akusalakamma)就可能生起,从而提高堕入「苦趣」(apāya)的危险性。
可以說,通往「苦趣」的门户是敞开的[24],随时迎接著仍在「有身見」中打滚的人们 这就是何以「有身見」的断除,被视為是第一要务的原因所在若能彻底根除「有身見」,之后就不可能再投生「苦趣」换言之,既不会造作让自己投生「苦趣」的不善业,而且过去所造的不善业也自此不能引发堕入「苦趣」的果报这时,通往「苦趣」的门户就会永远地关闭断除有身見者,从此不可能遭遇「苦趣」之苦,之后即使再生於人间或天界,也不会超过七次也就是說,投生七次以上所带來的老、病、死等的苦已彻底拔除,在这最多七次投生的期间,他必然会证得最上的阿羅汉果,证入涅槃 至此,大家应该都已理解,断除「有身見」有多麼的重要!也能理解,為何佛陀在《剑经》裡要劝诫我们应该儘快地藉由圣道断除有身見,所谓:被剑刺中的人,不应容许任何迟疑[25],必须採取立即的行动,拔除身上的剑,并治療伤口;头顶著火的人,应关注的是如何儘快扑灭头上的火同样的,去除「有身見」,立刻扑灭「有身見」的烈焰,是首要之急!生命充满著不确定,我们应该即刻开始努力,來达成这个目标毕竟,我们无法确定自己这一期生命会有多长、无法决定自己能够活多久,也难以预知自己何日、何时会死亡因此,时间很重要!刻不容缓!我们实在经不起任何的耽搁。
就从今天开始 若要从「有身見」的束缚解脱,「毗婆舍那」的修习,最為关键、重要我们应当即刻就开始依「正精勤」持续修习「毗婆舍那」,以便止息烦恼(kilesa) 尤其是,不晓得明天是生是死、会发生什麼事的不确定,更加深「毗婆舍那修行」的急迫性[26]举凡疾病、毒物、种种致命的武器等,皆可能导致死亡死亡是冷酷无情的,不容许任何协商与调解,既无法讨价还价,延缓它的到來,也无法以行贿或者派军抵拒的方式來与之周旋、对抗因此,立即付諸行动——即刻修习「毗婆舍那」,是绝对必要的在这裡,我必须再三地强调 我们应该立刻採取行动 就是现在!,,就从今天起!即刻修习毗婆舍那 四正勤 「正精勤」(sammappadhāna),有四种功能: • 努力令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不生起; •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不善法」[27]; • 努力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 努力维护、增长、圆满已生起的「善法」 (1) 「未生的惡不善法」,意指自己未犯作,但見到或听到他人所犯作的殺生、偷盗、妄语等不善行当見到或听到别人造作这些不善的行為时,应警剔自己要小心避免造作類似的行為比方說,看到别人因罹患痢疾而受苦,我们就应採取预防的措施,如维持整洁的环境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有害的食物与饮水等等。
同样的,我们应把别人的不善行,当作一种警讯,提醒自己应有所作為,以避免類似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2) 我们应努力避免过去曾生起的惡不善法,再次生起[28]就此,也包含努力断除「随眠烦恼」(anusayakilesa)8 烦恼依显露的程度,可分三類:(1) 违犯烦恼:显现出的身、口业惡行;(2) 缠缚烦恼:仅现於心中,未发身、口业的烦恼;(3) 随眠烦恼:潜伏未显现的烦恼,唯证圣道时方能予以断除 (3) 「未生的善法」,指尚未在自身裡生起的,因「施」(dāna)、「戒」(sīla)、「修」(bhāvanā)的实践而引发的利益譬如,以前未曾做过「布施」善行,像供养僧团食物、衣服等的布施 (dāna),应在自己的能力、狀况许可之下,开始进行再者,「戒」是行為的準则,所有佛教徒都必须持守基本的「五戒」(pañcasīla),如果还没有做到的人,就应该即刻奉行 进一步的,佛教徒也应当尽可能地受持「八戒」,乃至还应当努力实践「禪修」(bhāvanā)禪修的实践,约可分為「奢摩他修行」与「毗婆舍那修行」二類若要修习「奢摩他修行」(samatha-bhāvanā)或者說「定」(samādhi)的话,可依「佛随念」(Buddhānussati)——反覆思惟、忆念佛陀的功德——等业处來修习。
[29] 其 实 , 最 重 要 的 是 「 毗 婆 舍 那 修 行 」 (vipassanā-bhāvanā)「毗婆舍那修行」严格要求禪修者投入最大的精进,这样的严格要求绝对值得!因為若能尽最大的努力投入毗婆舍那修行,依毗婆舍那修行所获得的利益将会迅速地增长,且这些利益会於修行的道路上一路支持著禪修者,直到他的修行究竟圆满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毗婆舍那的修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是為何大多數人仍未修习毗婆舍那的缘故,也是為何我们竭尽所能地教导大眾学习毗婆舍那的简要方法之原因所在聆听如我现在的說明,你们应该要能够从中学得如何在家中修习毗婆舍那的方法,并在智慧的道路上稳健地前进古代的[一位女居士]玛蒂迦玛妲(Mātikamātā),就是依照这样的学习方式而成就「不还果」(anāgāmi)的9在今日,只有极少數的人能够仅仅禪修數日,就得以修得毗婆舍那智[30]善根较深厚的人或许可以在七日内修得毗婆舍那智,其他的人可能就需要十五天、二十天乃至一、兩个月的时间需谨记在心的是,禪修者应尽最大的精进,且延续此精进直到至少证得「预流道」(sotāpattimagga)(第一圣道) 这就是第三「正勤」——以最大努力证得尚未获得的善法(在此,即指「预流道」)。
藉由正勤,将能断除「有身見」在此之后,禪修者仍须依於正勤依序地证得「一來道」、「不还道」及「阿羅汉道」 (4) 努力维护、增长已生的善法,乃至成就最终的目标此意指,努力持续已有的「布施」等善行,并且还要努力证得「禪那」、「道」、「果」等善法特别重要的是,要尽最大努力去持续「毗婆舍那善」,并证得更高的善法[31]无論如何,我们应竭尽所能地持续精进,直到证得最后的阿羅汉道 如此,佛陀劝诫比丘们应该即刻付諸行动培养正念,藉由正念的修习,让自己从「有身見」解脱至於如何依藉「正念」修习「毗婆舍那」,佛陀在《大念处经》有详细的說明 《大念处经》的话 佛陀說:「諸比丘!这是唯一之道……,也就是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 」 [32]四念处是: • 身随观念处(kāy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 受随观念处(vedan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 心随观念处(citt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 法随观念处(dhamm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以上,乃是依据心識的「所缘」(ārammaṇa)而做的分類。
若从「念」的角度來看,它们则是相同的,可以不做分類,皆通称為「不放逸」(appamāda)10 「念处」是唯一的道路,它只朝向一个方向——烦恼的净化在净除一切烦恼之时便能证得阿羅汉果;[33]若是菩萨(bodhisatta),则是证得「佛果」;若是「独觉菩萨」(paccekabodhisatta)则会证得「辟支佛果」 11总之,佛陀、独觉以及阿羅汉,全都是藉由「四念处」修行來断除烦恼,以证得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羅汉果所以說,这是唯一之道 净除烦恼的重要 唯有净除一切烦恼,苦才能完全熄灭,因此,根除烦恼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的眾生都希望離苦,而離苦的先决条件——净除烦恼,唯有透过「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才能达成 「烦恼」(kilesa)计有十類,即:「贪」(lobha)、「瞋」(dosa)、「痴」(moha)、「慢」(māna)、「邪見」(diṭṭhi)、「疑」(vicikicchā)、「昏沉」(thīna)、「掉举」(uddhacca)、「无惭」(ahirika)(对自己的惡行不感羞耻)[34]、「无愧」(anottappa)(对自己的惡行不感怖畏) 此外,「嫉妒」(issā)、「慳吝」(macchariya)、「后悔」(kukkucca),也是「烦恼」的同伴。
12 在这些烦恼当中,「痴」较难理解,它不像「贪」、「瞋」那样容易解释一般人可能并不知道,接受传统的信仰(如相信永恒的天堂、永恒的靈魂),就等於是「痴」、「无明」(avijjā)总的來說,人们因為对見、听、嗅等的当下所生起的身心现象,未能保持正念观察,所以不了解它们只是名色法的特性之显现,对此的无知,就是「痴」、「无明」所以,我们应时时正念观照这些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以便能够去除「无明」 「邪見」(diṭṭḥi),也是不易說明的一个语汇总之,持有错误見解的人认為自己是正确的,[35]有时不仅固执自己的想法与观念,甚至还会努力将他们的邪見广為流传 六种正見 现在,我们需要來了解与「邪見」相对的「正見」(sammādiṭṭhi)巴利注释书13(aṭṭhakathā)整理、归纳了 「正見」的類别: (1) 「业自作正見」(kammassakatāsammādiṭṭhi) (2) 「禪那正見」(jhānasammādiṭṭhi) (3) 「毗婆舍那正見」(vipassanāsammādiṭṭhi) (4) 「道正見」(maggasammādiṭṭhi) (5) 「果正見」(phalasammādiṭṭhi) (6) 「省察正見」(paccavekkhaṇāsammādiṭṭhi) 在这六种正見中,最后一项「省察正見」,乃指修行者在依阿羅汉道、果,作证涅槃之后,省察检验已证得的「道」、「果」及「涅槃」。
当修行者证得了「道」、「果」,「省察正見」便会自动生起,此省察的生起,并不需要额外的加功用行第五项「果正見」[36],则是「道正見」的必然结果,证得「道正見」之后亦无需额外努力,「果正見」就会紧接著生起 不过,「业自作正見」、「禪那正見」、「毗婆舍那正見」及「道正見」,则需要透过精勤努力,加功用行,才能获得此中,「业自作正見」是了解「业」与「业果」的智慧(ñāṇa)一般的佛教徒,很多是在刚懂事的童稚岁月就对业与业果有了概要的了解十五、十六岁时,透过听闻佛法乃至阅讀、学习佛典之后,对「业」的了解便更為清楚可以說,年轻的佛教徒大抵都已确立了不错的「业自作正見」当然,依藉听闻、阅讀而了解业与业果,这样的了解比不上藉由亲身体验而获得的智慧,如「毗婆舍那智」前一种「智」,可說只是立基於「信」(saddā)的「智」[37] 有些人无法相信他们未亲身体验过的事,但是如眾所周知,一个人要亲身体验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如果坚持不接受自身经验之外的事,他要怎麼过生活?举例來說,火車载送乘客,从仰光到曼德勒(Mandalay)、毛淡绵(Mawlamyaing)等远地,即使我们之前未曾亲身搭乘过这些路线的火車,我们还是应相信,不同路线的火車可以载送乘客到达各目的地。
同样的,在内陸水上运输方面,有许多船舶依照预定的班别,运载乘客抵达各个靠河的城镇如 Pyapon、Pathein 等等;飞机班次也是一样,载著乘客飞抵不同的城镇或国家每当我们想搭乘交通工具到达某个地方时,无論之前是否曾经亲身搭乘过相同的班次,都要相信所提供的班次服务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必须信任他人所提供的资讯,否则[38]可能就难以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愿意相信他人的经验是真实的,并选择他们所建议的交通工具,就能够便捷地到达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佛陀依其「一切知智」所說的业力法则——善业导致善果,惡业则带來惡果諸阿羅汉也认同佛陀的說法,因為他们亲身的体验,证实佛說是真实语如此,信受业力法则的善人们,会戒除不善行并实践如施、戒等的善行,因而能不堕苦趣,生於人、天善趣,乃至最后得以作证涅槃 佛陀的可信度 佛陀从未谈論他未曾亲身体验、洞察的事物,他所开示的法义,决不依凭猜测或想像在彻底了知四圣諦、证得无上正等觉之后,基於对人類的慈悲,佛陀开始传布他给人類的最佳禮物——四圣諦好比当代的教育,老师试著把他们所知的知識尽其所能地传授给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学生应相信老师的讲解,感恩老师的善意与教导;同样的,人们应相信佛陀的教导,感恩佛陀示导吾人戒律与修行。
然而,只是相信仍然不够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如此才能真正的領受到佛法的利益 如何依教奉行生病时我们会就医,信任、信赖医生的治療,这是因為我们相信如果好好依照医生的指示,病就会痊癒怀著信心,我们服用医生开立的药方[40]并杜绝医生不允许的饮食与活动,依此恢復了健康,我们亲身体验到遵照医生指示所带來的利益同样的,当我们信任佛陀的教导,并精勤地依教奉行时,将能亲身体验、获得佛所說的智慧就此,最初步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接受业力法则,相信善业引生善果、惡业引生惡 果 , 也 就 是 接 受 「 业 自 作 正 見 」 (kammassakathāsammādiṭṭhi)只要相信、接受,就能具备此正見,这其实并不需要什麼特别的努力 具备「业自作正見」的人,会戒除「殺生」 「偷、盗」、「邪淫」等不善行,这就是「圣八支道」的一支——「正业」(sammākammanta);这样的人也会戒除「妄语」、「兩舌」、「惡口」及「綺语」——这即是「正语」(sammāvācā);也会戒除不当的谋生方式,如贩卖武器、奴隸、酒、毒品及供宰殺的动物等等——这是「正命」(sammājīva)圣八支道的这三支[41],可归為「戒」。
具备此三支圣道支时,就算是圆满了「 戒 清 净 」 (sīlavisuddhi) 此 三 支 圣 道 支 所 构 成 的「戒」,将成為发展「定」(samādhi)、「慧」(paññā)的基础 成就「戒清净」之后,若有能力的话,应修习「禪那 正 見 」 (jhānasammādiṭṭhi) 与 「 正 定 」 (sammā-samādhi)想要证得「禪那」,可修习四十种「奢摩他业处」的任一种,例如「地遍」*1、「出入息念」*2,或专注於头髮、指甲、牙齿等三十二种不净的身体组成物[42]循此,伴随著「禪那」而起的「智」,即是「禪那正見」就「禪那正見」而言,「智」并不显著,重要的是「禪那」所具有的「定力」,因為证得「禪那」时即可镇伏五盖,成就「心清净」 成就「心清净」之后,应修习「毗婆舍那正見」(vipassanāsammādiṭṭhi)「毗婆舍那正見」即是「毗婆舍那智」(vipassanāñāṇa),这是直接体验、了知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的智慧当「毗婆舍那智」完全成熟、圆满时,就能获得「圣道智」,体证涅槃,此「圣道智」,亦即「道正見」证得「道正見」时,「有身見」便会被彻底拔除无論如何,為了成就「道正見」,我们必须修习「毗婆舍那正見」,这就是為何「毗婆舍那正見」也被称作圣道正見的「前分道」(pubbabhāgamagga)之缘故。
[43]至於「毗婆舍那正見」的前导者,则是「业自作正見」,加上由正业、正语、正命所构成的「戒道支」(sīlamaggaṅga),并加上「禪那正見」等三者所构成的「基础道」(mūlamagga) 若想要证得「涅槃」(nibbāna),首先须修习、圆满「基础道支」(mūlamaggaṅga),亦即,应先具备「业自作正見」,进而再求「戒清净」的圆满——就在家眾來說,这并不困难[在缅甸]人们从小就有善业引生善果、惡业引生惡果的观念,知道业力法则,而且很早就开始持守五戒即使早年尚未具备这些条件,若在禪修之前开始持守五戒,通常而言也就足够了接著,在戒清净圆满之后,下一步则要尝试修习「禪那」(jhāna) ——对大多數人來說,这并不容易;不过,还有另一可循的方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