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个人工作总结 各位同事下午好,下面,我将对我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做以下总结:一、 前期教育教学方面的总结这学期月考之前我带八一、八二两个班的数学,月考后我带八二班数学,使用的教材为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前期教学内容为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实数,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第四章一次函数其中第一章和第四章为代数与几何的结合,第二章为代数内容,第三章为几何内容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中,黄燕老师的加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是第一次讲一次函数的内容,总害怕自己的讲解不清楚,但通过听黄老师讲课,我知道了在哪些地方应该重点强调,哪些地方应该放手交给学生自己理解,以及应该给学生补充哪一类知识点在习题课上不是单纯的讲题,而是将习题进行归类整理,有讲解有配套练习的上习题课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抓典型,如何控制集体回答问题与单独回答问题,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总的来说,这一段时间,我在教学中进步的地方有: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态比之前自然,课堂中间被学生打断也能够顺利的再组织学生学习2、能够有意识的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掌握知识点,和之前相比更清楚哪些地方学生难于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3、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数学思想,而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点在教学中不足的地方有:1、对于学情把握的仍然不够精确,比如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计算部分,各种解题方法、技巧都讲解到位后,我以为学生能拿到这一方面的分数,但考试下来,发现情况并不好,这就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做题的细心程度并不好,但我却轻视了这个问题2、课堂管理不够严格,有时为了完成课堂内容与课程进度,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3、在教学上比较死板,课堂活动不够丰富,有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会出现学生的失控现象改进措施有以下几点:1、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思路考虑问题,多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做题中的困惑,从而减少对学情的理解偏差2、严抓课堂,哪怕少讲一道题,也要尽力让每个学生都紧跟我的思路3、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比如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讲解习题,老师则作为引导,做好辅助工作二、 期中试卷分析这次期中考试较上次月考八二班的情况有所退步,分析上次月考的成绩,成绩分布及其不均匀,100分以上12人,但70分到99分却只有15分,这就说明中间力量跟不上,同时也说明中间这15人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提高中间这15人的成绩,就得从基础知识开始抓起。
而看这次的期中考试成绩,相对来说,这次的试卷稍有难度,之前上100分的12人这次任然排在前面,只有一位学生排在12名之后但70分段只有两位学生,而1班70分段有6为学生之前处于中间的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位置与坐标》以及《一次函数》后,成绩上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退步现象,这些结合起来,就导致了班平均成绩的下降,这也是我现在困惑的地方,就是如何在弥补之前不足的基础上又巩固与落实现在所学的内容,如何将二班的中间力量抓起来,也希望各位老师给我一些建议 讲座中,老师解读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的教师, 如何让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呢?首先,教师必须理解此教学理念的真谛,现代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主人的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学习目标,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如何来帮助学习掌握学习目标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主动,我的想法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完成任务来增加学生的兴趣,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小组与小组的互动,这又从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
再次,在每一次的课堂活动和小组活动中,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 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最后,在学生的思维里,更能够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来思考与数学相关的东西,从而做到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那如何让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的环节在讲座中,王尚志,张思明老师非常强调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 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的教学理念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怎样让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呢, 本人在学习新课标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尝试,请指教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爱因斯坦曾经 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 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 创设情境,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俗话说: “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 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情 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把空间留给学生,激 发兴趣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中学数学课 堂,让学生自行探究、研讨是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 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 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 这些知识、 技术仅靠课堂或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 ”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 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 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
但自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它不是 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后天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努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 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 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 强自学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 并进行行之有效的 训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指导学生自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又是 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只有在平时课中坚持这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 的学习效果 三、 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 中指出: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多次 强调: 教学中, 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对此做了具体细致的阐述 那么, 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呢?第一、感受数学,数学问题生 活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数学课堂中,再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数学教学更具活力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 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 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第二、探究生活问题,让 生活数学化, 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回归 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 识,还应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增强 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情景,让学生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真实体验,从而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只有教师真正改 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 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