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5.55KB
约20页
文档ID:177749184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_第1页
1/20

第一周传播学的来源1,传播是什么?关键词:信息,传递,人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是一种行为 二,以信息相关 三,是一种交流 四,研究对象是人类,人类的行为2,传播学分为四类(1)影响说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的影响他们的劝服行为影响说”是从政治学、 宣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2)反应说强调受者反应的必然性反应说”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传播学(3)互动说强调传者受者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说”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来研究传播学(4)共享说认为“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3,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兴学科: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媒体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始于美国(实用主义 哲学),但中国古代早有萌芽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孕育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确立 阶段)从分散到集中传播学的奠基人 拉斯韦尔( 5w) 列文(群体动力论)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霍夫兰(劝服传播) 施拉姆(正式建立传播学)4, “传播”和'Communication'的异同两者均有传递信息的意思 “传” “传播”指“一”对“多”,否定了自我传播,不具有“沟通”的特点;只“出”不“进”, 没有双向和共享的含义。

Communication则相对具有“共享信息”的含义虽有一定差异,但传播一词很早就开始使用,所以成为习惯用语5, 传播学的基础流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empirical school)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研究 学派传播观念:人类有能力揭示社会现象的客观性 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关注传播的微观层面 社会背景:商业体制的产物,工具性较浓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兴起的传播学流派 传播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知 研究方法:强调定性方法,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宏观关系社会背景:公共广播制度的产物,政治态度有批判倾向 主要分支:法兰克福学派 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性研究 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大众传媒限制了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不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研究趋势和价值 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诺《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哈贝马斯(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I960政治经济学派 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所有制决定政治;市场决定经济;支配与控制决定博弈关系 默道克;戈尔丁“思想统治”理论学派国家+军队+法院+意识形态等=国家机器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把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普遍利 益”,使被支配阶级产生认同和从属意识唤醒民众,推进社会变革 葛兰西;阿尔都塞社会文化学派符号互动论 注重受众研究,受众不再是消极个体,而是积极个体 解读大众流行文化-颇有建树霍尔;莫利社会科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6,传播类型和传播模式 内向传播:“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只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传播模式:放射式,封闭式,环型,线型,轮型,y型,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巴恩伦德模 式,克罗普夫模式等组织传播-组织各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1)有规律:如定期开会,有组织目标,政策,程序和规章( 2)有等级:组织呈金字塔状,传达信息较为指令性,且符号规范 (3)人数多,反馈难分为纵向和横向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者或传播机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活动1)范围广,规模大( 2 )专业性强( 3 )借助大众媒介( 4)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媒介亲身媒介亲身媒介亲身媒介+大众 媒介大众媒介规模自己少数人特定的较多数人不特定的多数人空间小小中大周期不规则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传唤随时转换有等级基本固定反馈非常及时灵活及时略有困难十分困难符号不规范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二周传播者和受众分析1,传播者的定义:指在传播活动中,借助特定媒介发布信息的人 人际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 组织传播者:对内传播:下行(领导);上行(下属);平行(同事) 对外传播:宣传,公告,通知,活动(组织本身或代言人) 大众传播者与信源:大众传播者要进行传播必须拥有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他自己收 集来的,也可能是别人提供的如果来源于别人,这就意味着他要成为传者之前,先要充当 受者的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传者与信源的各种关系1961年,W•吉伯与W•约翰:分离关系(西藏暴乱事件)合作关系(中朝对美报道) 同化关系(国家和党的政策)相关理论:列文“把关人”理论衍生知识点 影响把关人的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媒体政策,新闻法,记者守则) 经济因素(广告,收视率) 社会文化因素(道德,习俗,宗教) 信息自身因素(新闻价值) 组织自身因素(传播方针,市场定位) 受众因素(受众群特征) 技术因素(覆盖面,传播速度) 传播者个人因素(个人喜好,家庭影响) 2,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人际传播受众:人人都可以组织传播受众: 对内传播-下行(下属)、上行(领导)对外传播-宣传,公告,通知,活动(组织外人员) 大众传播受众特点(1)数量多(2)成分复杂(3)地域分散(4)不确定性 反馈:传播者获取的受众接收传播的状况及接收后反应的过程 靶子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20 世纪30 年代,彼得森,瑟斯顿有限效果论(The limited-effects theory) 20世纪40年代,霍夫兰(一面理两面理),拉扎 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适度效果理论:20 世纪 50 年代末 Moderate effect theory( 1) 1959 年凯茨“使用与满足模式” 不是以传播者而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受众是主动的,有目的,有需要的(2) 1968 年麦库姆斯和肖“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公众舆论 “告诉人们去想什么难,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却十分有效”新强效力论:20 世纪 70 年代 The Powerful Effects(1) 纽曼“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大众传播媒介的观点就是多数人的意见,所以采取从众,保持沉默或者不公开反对的态度(2) 德弗勒和洛基奇, 1989年提出“社会期待理论” Social expectations theory 大众传媒对某些问题选择性报道和过分强调,使受众以为是文化规范,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

1975 年,德弗勒将这些理论综合归纳为个人差异论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额哈姆雷特 【使用和满足】社会类别轮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面里两面理】 社会关系论 群里影响力 【沉默的螺旋】文化规范论 社会文化环境 【议程设置、社会期待】 (传播曲线论 【两级传播】)?第三周传播效果分析1,传播效果研究:离不开受众,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四个阶段的理论靶子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新强效力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2,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还有其它方面的研究吗?(1)受众的动机:获取信息,消遣娱乐,获取知识,社交需要等( 2)传受关系:(a) 自主性、选择性(b) 被动性,无目的性( c) 被强迫性(3)增加传播效果的手段:(a)重复、提高刺激强度一一广告,唐僧(b) 新一一广告,唐僧(c) 奇——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d) 反主流一一芙蓉姐姐,犀利哥,周杰伦?第四周传播媒介分析1,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medium)亲身媒介(动作,表情等) 工具媒介(,报纸,电视,网络等) 媒介的进化:原始人-身体语言,石窟和羊皮绘画等古人-语言,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等现代人-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未来人-真人视像?各种媒介的特点对比媒 介媒介本身受众角度传播者角度报 纸文字(文字符号),纸张信息不生动,但选择性强互动弱,但易做到深度化广 播音频(声音符号), 电子媒介现场感强,但信息容易流失,选择性弱互动较弱,但感染力较强电 视视频(声音,画面等多 媒体符号)电子媒介生动,现场感强,但信息容易流失,选择 性弱互动较弱,但感染力强网啥子都有,生动,现场感强,信息容易保存,选择性父互性极强,感染力强,但传播者络电子媒介(数字)极强;网络安全匿;管理难2、媒介经典理论介绍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主要观点:(1) 媒介分为时间偏倚(time bias)和空间偏倚(space bias)(2) Time Bias 包括石头、黏土、羊皮纸等,质地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期保存。

因此Innis认为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利于传统和宗 教的稳定性;(3) Space Bias——包括电报、纸张等,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可以远 距离运送因此Innis认为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人类媒介演变历史——时间偏倚向空间偏倚发展的历史:英尼斯有着深刻的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对美国继法国、英国之后力图征服加拿 大的帝国野心,保持着高度警惕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是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西方文明的发展受传播媒介的影 响极大以美国报业为例,其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拿大的纸张市场,进而形成文化垄 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威胁着加拿大人民的生活在印刷媒介中,“加拿大的 作家们必须使自己适应美国标准我们的诗人和画家沦落到要和美国竞争又要仿效美国的两 难境地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主要观点:(1) 媒介即信息: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文字是眼睛的延伸;和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 睛和耳朵的延伸总的来说,媒介就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地球村(3) 媒介的热和冷:划分标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参与程度参与度越低,就是 热媒介,参与度越高,就是冷媒介。

电视是冷媒介不被理解梅罗维茨的媒介环境论主要观点: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 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 有不同的“变体形式”情境就是信息系统不同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不同情境的合并: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被模糊和混淆例如 印刷媒介可以隐藏很多成年人的残酷事件,给儿童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但电视将成年人与 儿童的信息进行融合,打破情境边界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主要观点:世界强国的关键是文化力量及全球传播能力——民族国家的概念在淡化,一国的 价值观和文化才是竞争力媒介是失控与混乱之源——性和暴力充斥电视,对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刺激全 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造成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必须指出,“布”对媒介发展失控的论述,只是他对全球变化失控论述的一部分但 是这“一部分”是引人瞩目的3,当今社会媒介的发展趋势新媒介卫星电视的特点:于20 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问世,跨越疆界,跨越国家, 全球同步转播电视节目促成全球文化的交流,受众对世界的认识不再陌生,感官得到扩展 应验了麦克鲁汉的预言新媒介网络的特点:20 世纪 80, 90 年代,网络问世。

起源于1969 年开发的阿帕计算机 网 Arpanet 1993 年进入学校和科研机构, 1995 年走进百姓生活特点:互动性,便捷性, 虚拟性,匿名性媒介融合(21 世纪):报纸,电视,网络,,彼此融合而不是取代 媒介对生活的影响:(1) 交流更方便:与远方的朋友常联系,与不认识的朋友常联系2) 上传,下载信息方便:因此大众从受众变成了传播者3)虚拟性: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4)匿名性:正面的作用,言论自由了,推进了社会民主,带动了媒体监督功能 4,媒介控制相关理论:列文“把关人”,赛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布里德的“潜 网说”,德弗勒“媒介与社会系统的结构依赖关系”影响因素:政治控制(政策法规)经济控制(广告投资) 文化控制(道德价值宗教) 技术控制第五周传播内容分析1, 符号的定义:P120 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为了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能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的部分,如文字,图表等 所指-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与概念,如一句成语背后所指的意义 符号与意义的结合使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2, 符号的类型:(1) 语言符号-语言指的是以语音和字形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 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本质在于传播,人类创造语言就是为了沟通,语言就是意义的代码 语言分为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2) 非语言符号--不以人工创制的语言为符号,而以其它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感知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体语-动作,表情,外表 类语言-语音的变化,音调,音量,音速等等 近体―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沟通的空间距离 无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视觉,听觉,嗅觉等3, 符号的特点(1) 指代性:直接指代的事物(2) 约定性:树【中国人约定】tree【美国人约定】(3) 社会共有性:辞典意义【社会成员一致的看法】 引申意义【不同人不同理解】“家 庭” “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字”( 4)发展性:网络用语4,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alism) P129 施拉姆:一个人发出符号,另一人在某种程度上使用 了这些符号 教材: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根据他们赋予这 些行动的意义做出反应1) 人类是符号使用者(2) 有意义的符号沟通不良的符号互动: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误会5,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使用符号 报纸:文字符号,图片符号; 广播:声音符号; 电视:文字、声音符号兼具。

网络:所有的符号(啥子都有)镜头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 镜头摇上?(权威,伟大) 摇下?(渺小,轻视) 推?(观察,注视) 淡入淡出?(开始,结束) 切?(蒙太奇、事情的连贯性或同时发生)电视灯光包含能指和所指侧光?(立体)从下往上?(诡异) 顶光?(渺小,紧张)6,编码和解码过程编码:将信息转换成符号译码:接收中完成的译码过程将符号转换成信息1949年,香农(Shannon)提出了一个数学通信模式奥斯古德(Osgood)和施拉姆1954年提出的传播模式讯息译码者编码者释码者释码者絹码者译码君iR息霍尔认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是以符号为载体形式的传播意义,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技术 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异常译码原因:(1) 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2) 语言的抽象性和多义性---说着有心,听者无意;说着无心,听者有意(3) 个人的经验范围7, 内容影响受众的理论模仿论---班杜拉 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个人---模仿---报偿 继续模仿---强化学习含义结构论一含义的确定(WTO)/含义的延伸(潜规则)/含义的替代(神马)/含义的强化俩会,三个代表)信源理论---专业性;权威性;知名度;劝服传播论---感性&理智;正反理论第六周传播功能分析1,传播功能的理解“原因”和“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传播?”“传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理论探讨往往被混淆在一起。

从受众角度来看待传播活动的影响,则倾向于传播功能研究; 从传播者角度来分析传播活动的影响,则倾向于传播效果研究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一传播效果的研究相对于功能研究来说,历史较长,成果较多 对传播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传播功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了3,传播功能的早期研究 (20世纪30 年代)(1) 让•皮亚杰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功能 瑞士儿童成长心理学家关注“人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并进行传播的” 他从研究儿童的传播心理归纳出传播的两项功能: 社交性功能和自我中心性功能他认为,一个孩子在谈话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与听者讲话,试图去影响对方或者交 换意见;二是无意识谈话,对自己讲或者碰巧与人说话2) 爱德华.托尔曼的“工具”功能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类传播具有工具的功能 他认为讲话不过是与使用绳子和盒子等其它工具相似的作用 例如,儿童哭就是指望有人来安慰他们;发出某种声音他们就能得到事物和玩具等等(3) 威廉.斯蒂芬森的“满足感”与“快乐感”功能 英国心理学家,《传播的游戏理论》 他认为传播的功能在于获取满足感和快乐感 他认为工作和游戏是不同的,工作是面对现实和谋取生计,是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传播,结果是不愉快的;游戏是为了提供自我满足,结果是愉快的。

阅读新闻就是 愉快的”4,早期研究的不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考察传播对个人心理层面的影响,并未涉及 到组织和社会层面而且他们的描述只关注到传播功能的某一个方面,解释过于简单,因此 无法提供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5,传播功能的现当代研究(1)默顿与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一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 论社会学四大基础理论:功能主义(F unctionalism)冲突主义(Conflict Theory)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女性主义(Feminism)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 每个社会部门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分工合作,彼此的协调和制约,保持社会大系统的稳定 社会稳定——有效;社会不稳定——失效默顿主要观点: 媒介系统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媒介则是在履行其特定的维持这种平衡 性的功能《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媒介的功能不能简单的分为“好的”和“坏的”,而应该 划分为“功能良好的”和“功能不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不足 价值中立性:对媒介不做价值评判,通过调查研究,来判断媒介是否对社会履行 特定的功能【传统学派】功能主义者试图将所有现状合法化或是合理化 他们的观念有时过于保守,并且反对社会变革 (2)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最权威),1948 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传播具有三大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 监测环境,是指媒介及时反应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料的功能 他认为,社会犹如一个生物有机体,周围的环境瞬息万变,人们必须时刻监测, 发现危险信息,以确保生存的需要协调社会,是指媒介能把社会的各个部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功能 他认为,社会的各个部门需要在充分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彼此合理分工,维持有序 的社会生活。

媒介在提供各部门所需的信息,解释和评论,这样媒介就能扮演协调社会的角 色遗产传递,是指媒介在延续文化传统和科学知识,传承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方面的功能 家庭、学校等社会组织来完成 现在大众传播在传递人类的精神遗产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大众 传播通过传递精神遗产的过程,对社会起到一种凝聚和整合的作用(3) 赖特(Wright)对三功能说的补充,1959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娱乐”功能 看电视,读报纸,听音乐,打发休闲时光 将“协调功能”称之为“解释与规定”,“传递功能”称之为“社会化”(4) 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他和默顿合著了一文《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赋予社会地位,大众传播在广泛关注事物的同时,具有一种赋予名誉,声望,权威和社会地位的功能促进社会规范,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揭露背离社会公共道德和规范的行为,曝光于社会 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向公众提出警示的作用,从而发挥强调社会准则的功能,维护社会的 稳定和道德规范麻醉功能,媒体让人们沉醉于虚幻的世界之中,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却丧失了参与社 会实践的能力5) 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 1982 出版《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 概论》),主要建立在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的基础上 政治功能,包括了媒体的监视,协调(主要指政治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和传递(主 要指法律的传递)等功能。

经济功能,包括了媒体关于资源以及买卖等商业信息的发布,对商业广告的传播, 从而起到促进商品销售,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并且推动社会的 经济发展的作用一般社会功能,包括了媒体的娱乐,协调(主要指促进社会规范)和教育(主要指 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传递)等功能6,传播功能的总结(1)信息沟通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3)教育功能(4)娱乐功能7,传播的消极作用(1)麻醉(2)泛“娱乐化”(3)虚假信息的散播(4)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等基本功能消极功能信息沟通功能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等政治信息的沟通信息传播的不对等经济信息的沟通各国家/民族之间的文明冲突人类日常生活信息的沟通文化霸权社会整合功能麻醉作用组织电视人和容器人协调减少社会实践监督权力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教育功能虚假信息的散播进行社会教育制造假新闻,歪曲、偏见和炒作培养社会角色破坏正常、健康的传播秩序娱乐功能放松、度过休闲时刻泛“娱乐化”逃避现实、引导文化低俗化发展第七周传播模式分析1,传播模式的定义:“模式是用文字、图表或数字形式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以再现现实的 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体现各种关系 它是用图像形式来表现的2,模式的功能1963 年,卡尔。

多伊奇《政府的神经》: 构造功能——揭示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释功能——透过模式看现象,一目了然 引导功能——理论引导实践 简化功能——化繁为简 预示功能——提供预测的依据1966 年 构造、解释、启发、预测3,模式传播模式涉及结构主义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社会由结构组成 信息论-编码解码控制论-运用反馈来调节和控制系统系统论-整体效能4,主要传播模式,英国的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对收集的模式进行 分类基本过程模式要素模式(传者、受众、效果、影响、内容、媒介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反馈;孤立性、静止性,缺乏对社会环境和背景 的考察(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2)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控制传播模式(1)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2)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参考http://985.so/fY9g4译E5诫拉姆大KU专播模式信息源(3)德弗勒模式,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 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反田4 強弟勒彳人众媒介IIH的地控制模式,复杂因素考虑不够(媒介因素、个人心理)默认传输信息与接收信息等量 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更大的社 结构基本群体TC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O传播者 R=接收者赖利夫妇模予(2)马莱茨克模式(系统、全面、合理)http://985.so/fYBg互动传播模式 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不是划分传者和受众,而是参与者 A&B 一起创造 和分享信息复杂因素和社会环境考虑不足马莱茨克模式第八周传播与文化1,传播与文化马克思:文化在劳动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 文化:包括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四个要素 2,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传播是文化的粘合剂:( 1 )形成社会群体的文化形态( 2)不断寻求文化认同 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皇后大道东》 台湾人的身份认同:解放、沦陷 大陆人的身份认同:红歌、民歌、红色主旋律 传播是文化的助推器:各自的文化信息、经验进行传播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文化有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 3,文化对传播的影响传播体制的制约:(1)国家或政党与新闻事业的关系(2)媒介所有权的归属(3)社会同新闻事业的关系(4)传播机构的管理方式 商业型、政党宣传型、社会服务型对传播方式的制约 中国“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 英国“尊贵和正统”的君主思想 美国“凡事皆可幽默”的移民思想对传播内容的制约文化禁忌意识形态总之:文化形成一种道德规范力量,影响着我们的传播活动 4,文化的特点发展性:文化创新多元性:多元文化群体性:民族心理5,传播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以中心意识形态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系统 话语特征:意识形态色彩、政治性、权威性 表现形式:传达政治方针、宣传党的思想、讴歌政党的丰功伟绩等 代表作品:主旋律、红色经典、红歌、新闻联播、春晚 维护方式:政策引导、审查制度、奖励精英文化:知识分子话语,以一种对纯粹的知识性和人文态度的追求而同其他文化有 话语特征:启蒙性、独立性、自律性、超前性 表现形式:对艺术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反思等 代表作品:《世纪大讲堂》、《文化中国》、《风华国乐》 维护方式:自律,媒体素养培训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产物,以市场需求为 标准的一种话语 话语特征:商品性: 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模式化生产,具有同质化倾向(主打歌) 商业电影的几大叙事手法通俗性:“之乎者也”变成了“对简单、速食文化的追求”。

《百家讲坛》 娱乐性:长期以来是我国大众传播的缺失 新奇性:满足受众的猎奇心态,刺激消费欲望表现形式:对交换价值的追求;消费文化-消费者 代表作品:流行歌曲等维护方式:商业广告、鼓吹社会的消费心理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叙事对比 主流文化-政治化,伦理化,教化倾向 大众文化-追求受众的认同,逃避现实,释放心理中潜在的欲望 精英文化-个性化,迫使人们正视现实,深度追求三者之间的关系(1)其实并没有很大区别(2)只是创作目的有不同(3) 三者都是争取大众的认同 6,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文化同质化: 跨文化传播的失衡现象 难以与美国大众文化抗衡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文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 Globalized culture)文化异质化:文化融合而已,没有谁取代谁积极的受众理论(active audience)反身意识(reflexive awareness) 文化亲和力(culture affinity)文化霸权论:美国霸权、文化殖民e.g 微软 “糖衣炮弹”-“策反” 民族文化消失 被美国文化取代 文化保护主义:“文化例外” WTO“新世界信息秩序”“文化安全”严格的审查制度严格的配额制度 保护本土文化产业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1,需要文化保护主义吗? 2,如何保护本土文化? 3,如何面对外来文化? 4,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常用理论补充知沟理论 Knowledge Gap Theory含义和背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P. Tichenor)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 中提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 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几乎所有大众传播理论,对信息增加即可增加知识这一命题特积极态度而知沟理论 认为信息增加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 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知沟理论具体体现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有助于对公共事务或科学 知识的获取——360 抢票软件2、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自主招生3、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国际沙龙,出国交 流4、媒介使用和记忆方面的差异:以符号的方式记忆信息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 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5、媒介性质上的差异:多数有关科学和重要事务信息发布于纸媒,而纸媒更符合受 教育程度高的受众的使用习惯基于知沟理论的社会实践1. 增加媒介接触机会;2. 支持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3. 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4. 采取教育的倾斜政策;框架理论 Framing Theory含义和背景首先由贝特森(Bateson , 1955)提出,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 化社会学。

后来再引入大众传播学Goffman 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 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台湾学者潘忠党,黄旦教授从框架分析角度,认为新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 所谓框架,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其意义解释新闻生产中的框架理论运用 即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 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中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框架(偏向政治与社会学) 新闻生产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框架(偏向心理学) 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关系密切官方媒体的一些报道议程偏好(建构性框架?) 新媒体对我爸是李刚、第一表哥、天价烟等事件的选择与报道(解构性框架?) 西方媒体对我国负面报道的倾向社会资本理论 Social capital theory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一般就是指人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 高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分析的学者 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关系网络 “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第三人效果理论 third person effect含义和背景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 1983年提出该理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时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

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自己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实应用——电视色情内容对儿童影响,——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管制,——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这些都很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即认为这些东西可能对你我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但对他人会产生很重大的影响,所以必须禁止等 第九周传播研究方法1,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特色定量——量化法,实证法(美国) 数理统计和计算机为辅助手段,统计分析验证假设,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定性——质化法,思辨法(欧洲) 多以语言和符号为分析对象,文献研究,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小组讨论,人类学日志法,个案研究2,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对比基本过程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选定研究课题不做预判预设假设前提设计研究方案选定调查对象,文献历史分 析选定调查对象,抽样,设计 问卷实地收集资料实地观察,深入访谈人类学 日志,个案研究发放问卷,内容分析,控制 实验整理和分析资料文字整理Nvivo, Word数据统计SPSS结束调查结果逻辑推演数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对结果进行质化分析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3,定量方法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普通调查、抽样调查);1930 盖洛普,1940 拉扎斯菲尔德;纸 质问卷、访问、信函访问;受预算、人力、受访者的环境、样本的多少等因素影响 实地调查法的具体应用选定研究课题: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定假设 设计研究方案:抽样方案,问卷设计,时间安排,人员培训,经费预算,管理方法 等抽样分为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分为抽签法或利用随机数表非随机抽样主观性强 实地收集资料:发送问卷,包括自填式或访问式(参考问卷设计) 整理和分析资料:审核问卷的有效性;使用软件输入和统计数据(聘请专业的输 入人员或分析人员)解释调查结果:总结规律,上升至理论描述性分析(多)客观性描述推断性分析(少)因果分析(利用四点系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方差分析 等)注意:样本误差,概念设计不全面,或其它干扰性因素会导致推断不正确 撰写研究报告:发表研究成果(注意匿名性)控制实验——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早期使用学者,霍夫兰;监测某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 响步骤:确立研究主题和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公开征寻),人数不少于 30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数据分析内容分析—对内容,语言等符号进行量化分析;20 世纪初,李普曼《纽约时报》;拉斯韦 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技巧;1952 年 贝雷尔森 《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1967 年 格伯 纳 电视暴力步骤:确定研究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如3 年内的新闻)统计数据(标题,人物,事件,叙事方式,词汇的褒贬义,立场等) 4,定量研究方法优缺点优点:排除研究者的主观臆断范围涉及广通过数字描述社会现象,很直观缺点: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调查不深入,对数据“质的分析”不足过早提出假设,先入为主5,定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不做事前预判,通过深入调研,辨析实质,从而得出概念和 结论。

个案分析——针对具体研究对象深入研究 不需提前假设,不需抽样调查深入访谈1)确定研究题目和对象(不预设观点)2)确定访谈的大致方向(开放性提问)3)提问方式缓和,不咄咄逼人4)尽可能去了解对方,不要将主观想法强加于对方5)整理资料,描述性归纳,逻辑推演6)上升理论,发表成果(注意匿名性)实地观察1)选择研究题目和对象2)选择何种方式加入研究对象,包括有目的性和不设目的性观察,侵入性和非侵入 性观察3)准备调查工具,摄像机,录音笔等4)数据整理,描述性归纳5)理论升华文献分析法人类学日志法6,定性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优点:重质的判断,调查深入而详细,对个人心理层面了解深刻,追求逻辑推演的严密 性缺点:研究者的主观性强,覆盖面窄第十周传播学总结 传播学的基础流派传统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思想统治学派文化研究学派 传播学的奠基人和相关理论拉斯韦尔 5W,三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三功能说 列文——把关人,群体动力论霍夫兰——劝服传播施拉姆——提出<传播学>;传播功能归纳;与赛博特提出的<报刊四种理论> 传播者的相关理论W•吉伯与W•约翰传者与信源的关系赛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布里德“潜网说”德弗勒“媒介与社会系统的结构依赖关系” 受众的相关理论(传播效果理论)1,靶子论, 20 世纪 30 年代2,有限效果论, 20 世纪40 年代 霍夫兰(一面理两面理)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3, 适度效果理论:20 世纪50 年代末凯茨“使用与满足模式” 麦库姆斯和肖“议程设置理论”4, 新强效力论:20 世纪70 年代纽曼“沉默的螺旋” 德弗勒和洛基奇, 1989 年提出“社会期待理论” 德弗勒将这些理论综合归纳为:个人差异; 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媒介的相关理论符号互动论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过程1,模仿论---班杜拉2,含义结构论---含义的确定;含义的延伸;含义的替代;含义的强化 传播功能理论1,默顿与结构-功能主义2,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监测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 3,赖特对三功能说的补充4,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赋予社会地位;促进社会规范;麻醉功能 5,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6, 基本功能与消极功能的对比 传播模式模式划分所涉及的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线性传播模式; 控制传播模式;系统模式;互动模式 传播与文化 研究方法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对比如何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