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习要求:了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能综合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时:2教案方法:讲授健康是人的身心、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结果 本章着重讨论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第一节介绍霍门的生态模型、布鲁斯的健康公 式、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而为本章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节围绕影响学 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因素考察了遗传因素、先天素质、机体损伤或疾病、生理发育迟缓和生化 变化第三节围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探讨了自我意识、动机和情绪的影响第四节围 绕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讨论了托幼机构的影响、托幼机构与家庭的联系、托幼机构与社 会文化环境的联系第一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学习要求:1、 识记:医药生物模式、心理模式、社会生态模式2、 领会: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个维度理解模式;了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意 义3、 应用: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综合分析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一、 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两种:霍门的生态模型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这两种理论模式 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发生了转变,即从只注重生理原因到注重于环境的相互 作用。
一) 霍门的生态模型霍门提出了健康的生态模型,他将理想的健康看作遗传、环境、自身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 果根据这个模型,在影响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生态因子和条件,有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 促使个体向健康状态发展,不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使个体向健康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个生态 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参考第16页健康的生态模型(二) 布鲁姆的健康公式布鲁姆提出了一个决定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 HS=f (E+AcHs+B+LS) HS(Health Status )指的是“健康状态”,“f”是一个函数,E (Environment )表示环境,B (Biological Factors )表示生物学因素,LS ( Life Style )表示生活方式,AcHs (Accessibilityto Health Service )表示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布鲁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 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以 及保健设施的易获得程度健康是这四类因素的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
二、 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于“健康”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基础上,不能只考虑机体的形态、机能、生理、生 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由原来的生物学模式(即只 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 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同样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即应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 理---社会模式,也即我们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全面地分析健康问题也即我们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各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 响一) 多层次等级系统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系统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这个系统包括 人体以下的各个层次(如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如线粒体】、分子、原子等),也 包括人体以上的各个层次(如人际关系、集体、文化、社会和国家、生态圈、宇宙等)任何一 个层次系统中的变化会影响到上、下层次,同时任何一个层次系统又会受到比它高的层次系统或 者低的层次系统的作用总体的健康反映的是系统内和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当然,这种协调会 在任何层次遭到破坏(如在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的人、社区层次等)。
因此,我们应根据每个 等级层次上每个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活动来形成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功能丧失的概/念O(二)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三维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三个维度生物维度包括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神经类型(苏联生 理学家巴甫洛夫将人的神经类型划分为四类:一是活泼型(灵活型):其基本特征是反应快、准确、活泼好 动、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性,具有强而稳定的工作能力;二是安静型(随性型);其基本特征是 反应较慢、准确、沉着谨慎、踏实肯钻研、但灵活性差;三是兴奋型(不可抑制型):其基本特征是反应快、 准确性差、对新事物敏感、好动、不易控制自己、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四是弱型(抑制型):其基本特征是反 应慢、注意力分散、粗心、工作能力较低人的神经类型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由遗传决定的大脑皮质神经 元的分子结构不同;第二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总的来说,遗传因素的作用大于一半因素的作用经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可能由多基因决定,其遗传力可高达0杆9 0,后天因素只占0杆10生理生化和免疫 特征等;心理维度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念等;社 会文化维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等。
运用生物---心理一-社会模式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运用生物---心理一-社会模式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分析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学习要求:1、 识记:遗传因素、先天素质、机体损伤2、 领会: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以及与遗传有联系的素质、生理生化改变、 机体损伤等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一一-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 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 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1.身体结构的解剖 生理特点如人的相貌,头发的颜色,眼睛的颜色,个子的高矮,手的大小,腿的长短,指纹, 血型.血清蛋白等2.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如视力、听力的敏感应,四肢的灵敏性 等.3.神经系统的特性.如神经系统中的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大小.均衡不均衡,灵活不灵活等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每个人特有的高级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人体结构和功能会遗传,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 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人类行为遗传学工作者往往把人的行为遗传分为三大类一) 遗传的分类1、 直接遗传---是明显由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如单一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行为遗传疾病:“幼儿黑蒙性白痴”“亨廷顿氏舞蹈症”幼儿黑蒙性白痴”本症首先由Tay(1881)所描述,1896年Sachs确定本症的本质为家 族性疾病故又称Taysachs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这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由常染色体 隐性基因遗传临床特征是智力缺陷,失明和瘫痪本症婴儿出生时尚正常,数日或一周岁后 出现症状,患者表现迟钝,淡漠,不灵活,进行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视网膜黄斑部可见一 樱红色斑点为其特征腱反射改变常见痉挛性或弛缓性瘫痪还可出现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 症状本症病情严重,智力低下呈进行性病人的尿液在空气中会变成黑色,因此将此病取名 为黑尿病因为黑尿病的影响巨大所以应当及时地做产前的咨询工作,目前治疗黑尿病的唯一 方法就是用基因手电导入正常的外原基因,这样才可以彻底治疗亨廷顿氏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疾病病征主要表现为:1.情绪异常,变得冷 漠、易怒或忧郁2.手指、腿部、脸部或身体出现不自主动作。
3.智力衰减,判断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减退一般来说,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并发症目 前药物可以控制、减缓情绪波动和动作问题,但无法彻底根治该疾病染色体异常(指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形态结构畸变)引起的行为遗传疾病:唐氏综合症 (Down’ssyndrome)是最先得到证明的由常染色体的异常引起人类智力低下的例子,它主要源于 第21号常染色体没有分离,使子代的第21对染色体上出现三条染色体,故又称为21一三体症 患者一般脸形圆满,两眼间距较正常人更大,塌鼻梁,口小舌大,常伸舌流口水,几乎都有轻度 或中度的智力低下,所以该病症还可称为伸舌样白痴、先天愚型在智力低下的同时,患者的性 格则较为平和与开朗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途径来加以克服2、 间接遗传一由于某一遗传性而间接引起的异常行为例如“十聋九哑”聋是听力的不同程度丧失;聋分为轻、中、重、全聋;人们通常讲的聋 子是指全聋哑是不能说话,或不会说话;其中一部分是发音器官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听力丧失 而导致丧失学习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讲,真正因为发音器官病变而讲不出话的人很少,大部分都 是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哑”,如神经科的失语症是由于语言中枢的疾患引起的。
常见的是聋人哑 巴,都是由于听力丧失而失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先天性是出生后就无听力而致无学习语方 能力十聋九哑一说,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出生时,是聋子所以他也就丧失了学习语言的能力, 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哑巴,就好像长时间不运动的肌肉萎缩一个道理五音不全,不会唱歌的人,是由于听力问题3、 轻微遗传--―某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遗传只起到轻微的作用例如人类的求食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无论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东方的人还是西方的人 都有求食行为而求食方式主要由环境决定(打猎为生、畜牧为生、耕种为生)二) 研究遗传因素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1、 家系研究例如,对多动症的研究西尔弗发现40%的多动症儿童的父胃、同胞、亲属中也患有多动 症莫里森曾系统研究了 59例多动症儿童和41例正常儿童,发现多动症有明显的家属倾向 坎特维尔曾用儿童多动症诊断标准衡量了 50多例多动症患儿的家属,发现其亲属在幼年时不少 人都具有多动症也有人用家系调查法研究遗传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家 系中有精神病、癔病(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 中心、富于幻想等,也可能成为癔病的诱因)、癫痫、智力低下、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 的比例较大。
2双生子研究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成的两个个体,两者具有几乎完 全相同的基因型因此,同卵双生子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以看成是遗传对发 展所起的作用;同时可以把同卵双生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差异归因于环境因素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他们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同卵双生子脉搏、血压几乎相同,在脑电、睡眠模式和神经系统的唤醒水平(与人的个性关 系密切)也十分相似而异卵双生子的这些指标差异比较大马瑟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多动 症的一致率是100%,而异卵双生子如果其中一个患多动症,另一个患多动症的仅占17%二、先天素质(先天非遗传因素)先天素质又称天赋、天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解剖和生理点,即身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个人的先天素质取决于遗传物 质(DNA),也取决于胎儿在胃体的胎内环境的各种影响造成的某些不属于遗传但属于先天特 征因此,遗传素质和胎内环境两方面因素形成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先天素质是各种心理 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一)营养不良的影响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可使婴儿出生体重低,某些营养素 过少或过多会导致先天畸形。
低体重的儿童可能有脑细胞减少,智力发展迟缓,脑功能异常等缺 陷,这些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二) 患病或者用药不慎的影响如,胃亲孕期患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曾服用水杨酸制剂)、低烧、先兆流产、经 常换感冒等,都可能与儿童的多动症有关系再如,孕妇感染了流感病毒,流感可引起高热、毒血症、缺氧、脱水、酸中毒,这些情况可 能给母体以巨大的损伤,也可能影响胎盘,影响胎儿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最终影响胎儿的发 育妊娠前三个月内严重的病毒感冒、高热,会使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高再如,孕妇服用大量的抗癫痫药物,会使胎儿发生唇裂、腭裂、心脏畸形、小头畸形等,出 生后发育迟缓、智力迟钝三) 情绪状态的影响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孕妇在恐惧、愤怒、烦躁、哀愁等消极神状态中,自主神经系统激活了 内分泌腺,使其分泌的激素直接注入血液,从而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这些激素通过脐带传递给 胎儿,使胎儿身上也产生相应的情绪特征研究发现,胃亲怀孕期间长期高度情绪扰乱,而导致 胎儿出生后适应环境比其他儿童困难他们一般多动、贪吃、爱吐、哭闹不安例如,(1在妊娠 早期若处于极度的忧虑之中,会影响胃体血红蛋白的含量和胎儿的体重如果胃体和胎儿血液内 的碳氧血红蛋白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可引起胎儿缺氧,造成胎盆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胎儿 在子宫内生长迟缓,不能正常发育,出生后体重轻,而且智力也容易有缺陷。
孕妇情绪波动 过大,还可引起血液中乙酞胆碱、肾上腺素等分泌量的变化,随血液循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乙 酰胆碱分泌量下降,会影响胎儿肝脏的生长发育;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会使血管收缩,影响子 宫的血液供应,使胎儿心脏跳动加快,不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德国儿童神经系统畸形率为0.07%,大战前期为1.7%,战时是2.6%,而战后上升为 6.5%这些资料表明,战时和战后由于时局急剧变化而造成孕妇忧虑和惊恐情绪状态是与新生儿 神经系统畸形率一致的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 发展二、 机体损伤或疾病机体损伤或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一) 分娩中可能出现的损伤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早产、难产:分娩时会缺氧都可能能造成情绪和智能上的问题二) 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人体各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的人体其他系统的损伤或病变也可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或 心理障碍例如,学前儿童的脑垂体机能出现紊乱脑垂体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性器官发育及成 熟有显著影响幼儿时期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发育停止,成年后身材矮小,身高1 一 1.2m,但是身体各部分比例正常、智力也正常,称为垂体性侏儒症。
青春期前如果生长激素分泌 过多,便可长成身高2.3—2.6m的巨人,称为巨人症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 良影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易激动、紧张、烦躁、多语、失眠等;肾上腺功 能不全:肾上腺功能发达的人,情绪易激动、紧张、烦躁、多语、失眠等;功能不足的,则易抑 郁、疲劳、缺乏工作兴趣总之,人体其他系统的损伤或病变也可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心理障碍三、 生理发育迟缓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在6%一8%之间 在正常的内外环境下儿童能够正常发育,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向其 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表现:1、体格发育落后;2、运动发育 落后;3、语言发育落后;4、智力发育落后;5、心理发展落后等学前儿童机体的发育和速度存在着个体差异,例如,发育过于迟缓,与同龄儿童相比,发育 水平过低,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向研究表明,儿童大小便的自控能力、动作和语言等 方面的发育迟缓,不仅是单纯的身体发育障碍,还可造成儿童孤独、退缩、自卑的性格,导致儿 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四、 生化改变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谷氨酸、Y一氨基丁酸的代谢异常,可 能会诱发生理或心理的障碍。
乙酰胆碱能影向人的记忆力,还与帕金森病有关;多动症可能与 多巴胺的代谢异常有关;5一羟色胺作为脑内重要神经递质,参与机体情绪、食欲、睡眠等多 项生理功能的调节;Y一氨基丁酸: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 瘤基丁酸的生理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Y氨基丁酸(1)镇静神经、抗焦虑2)降低血压3)降低血氨,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恢复脑细 胞功能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学习要求:1、 识记: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的基本概念2、 领会: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及情绪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3、 应用:从学前儿童的需要、动机、自我意识等侧面综合分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动机系统、情绪倾向、行为习 惯、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早期经验等,这些儿童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一、学前儿童动机与心理健康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和动机、自我意识、情绪、气质与性格等 等一)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部状态,是机 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应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生理(呼吸、饮食、排泄、睡眠)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 次的需要。
随着身心的发展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儿童的需要也越来越复杂如安全的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好奇心、了解、探索)、完美 的需要(匀称、整齐、美丽)儿童年龄越小,对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就越迫切婴幼儿对食物、 水、氧气、睡眠、休息、衣着和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生理需求十分敏感当环境不能及时提供条件 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时,就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或紧张状态儿童就会体验到挫折儿童受 到挫折以后,会发生一些行为上的变化儿童的某些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 绪,导致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发生如,说谎、欺骗、攻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推动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积极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内在 原因当儿童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全部得到满足时,就可能产生动机冲 突动机冲突的类型有双趋冲突(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只能选择一个,既想搞好社会工作又想兼 顾兴趣)、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躲避,但只有接受其一才能避开其二,对上课不感兴趣, 去上课觉得浪费时间,不去又怕因缺课而受批评)、趋避冲突(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多种动 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如想进一步深造又怕吃苦)、双重趋避冲突(同时具 有几个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同时形成趋避冲突)。
动机的冲突在幼儿中经常发生,是干扰幼儿心 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幼儿的动机冲突不那么复杂,冲突的解决和处理也相对容易,但 是,有些动机冲突的情境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幼儿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给他们的 健康带来威胁二)挫折1、 挫折的影响挫折: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 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对人的行为有积极意义,例 如,可以锻炼意志,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人更加的坚强、成熟另一方面如果因屡遭挫折而 积累过多的挫折经验,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信心、行为退缩、无进取心此外连续的挫折还会 使人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个体由此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式固定化,成为相应的行为习惯在这 种情况下,个体会表现出攻击、粗暴、焦虑不安、压抑、回避等不良行为特征因此,屡遭挫折 会对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2、 造成挫折的因素造成学前儿童挫折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民族习惯、宗教、社会 风尚、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等种种约束)和个体内在的因素(个体对各种刺激因素的认知、评 价、耐受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对目标的期望程度等)。
个体内在的因素是最关键的3、 挫折的适应和调整在经受挫折时,个体会通过心理防御性行为设法适应挫折情境,以达到心理平衡心理防 御性行为:为了减缓心理冲突和挫折,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借助某些机制解脱困扰,以恢复情 绪平稳,这种机制或策略叫作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一种适应倾向,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被称作防 御性行为常见的方式有:理智的压抑、升华、补偿、合理宣泄等例如,理智的压抑:一 个儿童看到一个好玩的玩具,想占为己有,可是一想,那是他人的东西,不能私拿回家向父母 提出要求,然后得到满足补偿:别的儿童有皮球,自己没有,没办法玩,可是自己有玩具汽 车,一样玩的开心合理宣泄:妈妈打了孩子,孩子最后踢了小狗的故事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一) 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 己的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 成熟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正确地 认识自我是儿童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和行为的适应性具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 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儿童往往是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别人的比较与交往中认识自己,有 时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不适当的自我认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学 前儿童在作自我评价时,常常以自己情绪体验作为评价的依据,较多的儿童表现出过高地评价自 己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评价会逐渐接近客观事实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仍自我评价过 高,就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如果自我评价过低则常常缺乏自信心,表现为沉默寡言、行为退 缩、不合群,其个性和行为也会因此出现问题,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因此,有良好的自我 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又善于在各种冲突和挫折情境中做出正确的调节,把握自己的认知活 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维持心理的健康三、学前儿童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一)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体验,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直接关 系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主要中介环节一般而 言,积极情绪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身体舒适;而消极情绪则使人心境压抑、焦虑, 精力涣散、身体衰弱二)情绪的作用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与他们的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
焦虑和恐惧两种消 极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明显,常使幼儿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马斯洛认为,焦虑与人类 身心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有关,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期望需要的满足,假如儿童安全、爱与归属、自 尊等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儿童怀疑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都可产生焦虑情绪艾利克森认为 焦虑是由怀疑、羞耻、内疚引起的,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心理发展受到挫折和失败的结果一个 儿童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相反却遭到父母的忽视甚至敌意,必然会因此而造成心理冲 突、焦虑反应恐惧常与焦虑联系在一起,恐惧是儿童时期经常产生的情绪许多正常的儿童不 仅对某些特殊事物感到恐惧,而且常常害怕多种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被丢失、怕死 等儿童在恐惧状态下,常伴随一系列生理变化,生理功能的紊乱会影响机体的健康状况和认识 水平,使幼儿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人对客观现实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 为方式性格是幼儿最明显、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如惧怕行为、沉默不语、缺乏主动性等行为问 题常常发生在性格内向、胆小、拘谨的幼儿身上;而攻击性行为、爱发脾气等容易发生在性格外 向、暴躁的幼儿身上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学习要求:1、 领会:分析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
2、 应用:分析三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生活环境等随着学前儿童 年龄的增长,他们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飞速变化,使他们的物质生活环 境和精神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或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或给其正常的心理 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托幼机构的影响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的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教案活动,都是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 会集体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当 说,托幼机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 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1)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直接作用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其 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案方法和人格特征例如,部分幼儿教师只重 视生理保健,忽视心理保健;只关心幼儿的营养、睡眠、身体锻炼和疾病防治等,却很少注意甚 全完全忽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
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危 害,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前儿童的成功感、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这些都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在不同情况下学习词汇、语言、进行智力操作的实验结果说明:教师亲 切和蔼的教案态度可以诱发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学前儿童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才能产 生浓厚的学生兴趣、灵活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粗暴的态度只会导致他们的 紧张和胆怯许多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学前儿童的某些 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幼儿园教师整天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 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的心理健 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偏爱儿 童,对儿童不友善,不亲热,无同情心和爱心,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对周围环 境无所适从教师对幼儿的不公正、偏爱、蛮横粗暴、挖苦和讥讽等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 损害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强迫症状、敏感、焦虑、恐怖、偏执,是当前 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 康的影响在托幼机构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教师体谅和宽容的态度教师要能够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体谅和容忍学前儿童 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2、 教师民主、平等的心态教师要允许学前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3、 教师的支持行为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支持、认可、赞同和接纳4、 教师保持与儿童平等的地位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前儿童的活动,并以自己的行动影 响环境,给学前儿童以安全感和信任感5、 教师提供的机会教师要为学前儿童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机会6、 教师安排的适当活动教师应使托幼机构的各项活动适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 异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 重要因素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健康的同伴关系应该 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这样幼儿就会乐观、积极、合作、分享、友爱,有益于形成和发展积极 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相反,如果幼儿期有不良的同伴关系,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远离群体、孤独自处,甚 至剥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则容易产生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不合群等行为,其身心 和社会性发展就会严重受阻,在未来社会适应中出现很多问题,难以成为一个心理行为正常的 人。
目前研究还发现,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中存在多层次的交往类型,它是由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发 展水平决定的,学前儿童行为特点对同伴交往也有影响学前儿童行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两大类型,积极行为包括友好、帮助、分享、合作、同情、谦让;消极行为包括打人、说难听 话、抢占玩具、招惹别人、吵闹、引起冲突等研究发现受欢迎幼儿表现出较多的积极、友好行 为和很少的消极行为;被拒绝幼儿则表现出较多的消极、不友好行为,积极友好行为则很少;被 忽视幼儿表现出的积极、友好行为和消极、不友好行为均较少,一般幼儿在各项研究中均居于中 间水平可见,为幼儿提供同伴的共同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集体,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对促进其亲社会性行为的正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托幼园所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师幼关 系、同伴关系、清新的空气、整洁与幽雅的环境、适度和谐的色彩与照明,让幼儿感到恬静、安 逸;合理、完善的生活作息制度、膳食制度、适当的防病措施与制度等,也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 康有密切的关系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 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
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 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 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1)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 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儿童 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儿童出现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等心理,甚 全导致心理变态及问题行为(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 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受到阻碍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家 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稳 定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 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 家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 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 讲礼貌等。
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 病因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3) 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 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 化地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 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 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 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 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 因为幼儿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 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不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 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 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它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 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 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的依从,性、归属 ,性、模仿性都很强他们往往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有的父母喜怒无常, 高兴时对孩子很亲昵,而生气时便拿孩子当出气筒,于是孩子的情绪也喜怒无常,脾气古怪因 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4)教养态度和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父 母的教养态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或冷漠型、民主型如果家长都能 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就很容易显示出独立、积极、友好及稳定的情绪相 反,则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家长双方共同关注,给孩子创造一个欢 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3、社会生活环境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 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 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人口密集是都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单元房或高层住宅使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有利于 他们学习和休息,但幼儿的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了调查表明,高层住宅中的儿童至少有40%以上 的人减少了户外活动,长期生活在单元楼房内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电视在现代家庭中已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电视使幼儿知识量、信息量剧增,视野 空前拓宽,并可从中学到亲社会行为,但看电视也给孩子的行为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 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主动交流,容易产生孤独、沉默、退缩、自私等不良行为电视看得 过多,与小伙伴之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也随之减少,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自我中心几乎 成了通病观看的电视节目若无人指导,不加选择,也会使孩子从中学到侵犯性行为有研究表 明,暴力电视看得多的儿童变得更有攻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 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因 素是基本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心理因素来实现,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 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 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思考题:1、 如何理解动机和需要的关系?2、 如何理解挫折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和影响?3、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