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 临床医学一 系 儿科学(绪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儿科学教师及职称孙亮副教授授课内容儿科学绪论学时数1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上课学期2013-2014第一学期授课对象09级临床医学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要求)1. 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2. 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3. 掌握各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1. 儿科学范围和任务2. 儿科学特点3. 小儿年龄分期10分钟10分钟20分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其各期特点难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其各期特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具准备复习思考题1. 试述儿科学范围3. 试述各年龄分期及特点要求自学内容儿科学发展与展望教材及参考书1.儿科学(第七版) 2.实用儿科学(吴瑞萍等主编)教学网站网址备注授课详细教案(具体教学过程)注解一、儿科学范围和任务(一)研究对象: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二)研究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2.儿童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断、治疗;3.疾病预防,包括预防接种及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4.儿童各种疾病康复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儿科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二、儿科学特点基本特点: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非常大,对健康状况评价及疾病临床诊断不能单用一个标准;对疾病造成损伤恢复能力较强;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如不及时干预和康复治疗,可能影响一生。
一) 基础医学:1.解剖:身体各部位、比例及内脏位置随年龄增长而不同2. 机能:各系统器官机能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3.病理:对同一种疾病,儿童和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差异较大4.免疫:婴幼儿免疫功能(非特异、体液及细胞免疫)低下,易发生感染,预防接种尤为重要5.心理:儿童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正确引导,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二)临床医学:1.疾病种类:成人与儿童不同,不同年龄儿童疾病种类不同2.临床表现:小年龄儿童临床表现特异性差、变化快3.诊断:准确体检、发病年龄、季节及流行病学有助于诊断,不同年龄检查正常值不同4.治疗:综合治疗(疾病及并发症),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药物根据年龄及体重计算5.预后: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较好6.预防:急性传染病可预防接种三、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分三期:妊娠早期:12周,胎儿发育关键时期,各组织器官形成阶段,若受到感染、射线等不利因素影响可引起先天畸形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胎儿体格生长,各器官迅速发育,功能日渐成熟,肺泡发育基本完善妊娠后期:29周至40周,以肌肉和脂肪增长为主,体重增加迅速二)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时期,此期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做好预防接种、喂养等新生儿保健工作。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满7天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威胁的重要时期三)婴儿期:自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开始至1周岁前生长发育最迅速时期,每日需要热量及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疾病抵抗力差,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四)幼儿期:1周岁至满3岁前语言迅速发展时期,与周围环境接触增多,易发生意外伤害及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五)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入小学前智能发育增快、理解能力及模仿能力增强仍可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并易患免疫性疾病,如肾炎六)学龄期:自入小学(6-7岁)至青春期前,体格生长速度相对减慢,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加强眼齿保健,防治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问题七)青春期:10-20岁,体格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发育渐成熟应加强青春期心理、行为及性方面保健工作教案撰写教师孙亮 副教授撰写日期2013.8.20教研室主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