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文人情致教教 师:张雪云师:张雪云20132013年年8 8月月2828日日第二十四节第二十四节 高山流水志家园高山流水志家园古琴简介古琴简介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诠释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
早在春秋时期,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已弹琴著称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和口述文化遗产名录古筝21根弦,有琴码声音大动听,醉人适合女性学习作品分析作品分析 1 广陵散广陵散 古琴曲古琴曲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止息原为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原为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扬州地区)的民间乐曲,故名区(今扬州地区)的民间乐曲,故名广陵散广陵散描写的是战国时期工描写的是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乐曲曲调优美乐曲曲调优美,变化丰富变化丰富,是具有是具有叙事性的大型琴曲叙事性的大型琴曲.全曲共四十五段全曲共四十五段,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情感变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情感变化过程化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不畏强暴深刻地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2 流水流水 流水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相传战国时相传战国时(公元前公元前3世纪世纪)伯牙伯牙鼓琴鼓琴,子期知音子期知音,所奏即为此曲所奏即为此曲.谱源于谱源于神奇秘谱神奇秘谱,经清代琴家加工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刊于天闻阁琴谱天闻阁琴谱.乐曲通过对山泉乐曲通过对山泉,小溪小溪,江河江河,湖海的描绘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壮丽河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壮丽河山的赞颂山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曲式为民族传统的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起,承承,转转,合合结构结构.作品赏析作品赏析1.1.广陵散广陵散 2.流水琴坛轶闻琴坛轶闻 *聂政学琴报父仇聂政学琴报父仇 *广陵一曲祭英灵广陵一曲祭英灵 *高山流水觅知音高山流水觅知音 *邹忌说琴谏齐王邹忌说琴谏齐王 *文姬寄情文姬寄情“十八拍十八拍”*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凤求凰凤求凰”聂政学琴报父仇聂政学琴报父仇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超过了工期没有完成,就被韩王下令杀害了,当时聂政没有降生。
聂政长大后,母亲告诉了他父亲的遭遇自此,聂政就立下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誓愿聂政拜师习武,学得了一些剑法,便以泥瓦匠的身份混人宫内,但首次行刺未成聂政就逃往泰山,向一位仙人学琴因怕被人认出,聂政改变容貌,“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并击落满口牙齿,潜心苦练,历时十年,终于弹得一手好琴,他辞别师父返回韩国重回韩国的聂政,弹起琴来,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聂政名声越来越大,韩王知道后,就下旨把聂政召进宫中,欲听其弹琴聂政为了躲过禁卫的搜查,就把利刃藏在琴内,神态自若地走进宫内面对韩王,他使出浑身解数抚琴弄音那仙乐般的琴声已让韩王和他周围的卫士们听得如醉如痴聂政见此,迅速抽出藏在琴里的短剑,猛扑过去,把猝不及防的韩王当场刺死聂政怕祸及母亲,就拿剑自毁容貌,断其形体,所以无人能辨出刺客是谁聂政死后,被悬尸街市,重金悬赏一天,一位老妇人走到尸旁,抱起尸体哭道:“他就是聂政啊!为父报仇,知道要牵连母亲,所以才自毁其容,我怎能为保区区一女子之身,而不宣扬我儿子的英名呢?”哭着哭着,因冤结陷塞绝脉而死后世传有聂政刺韩王曲(即广陵散),被琴家广为弹奏,以示对聂政的敬仰幻灯片 7嵇康,字叔夜,战国时魏国卓越的音乐家、诗人和思想家。
生于公元233,卒于公元283年,谯国人(今安徽宿县)人嵇康著述甚丰、多才多艺,有十卷嵇康集传世,其中不仅有诗词文论,也有阐述自己音乐思想的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而尤其擅长广陵散一曲他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自幼至终,琴伴随他一生他所创作的琴曲嵇氏四弄与蔡氏五弄并称为九弄隋炀帝曾把能否弹奏九弄作为取仕的条件之一嵇康的才艺被众人推祟,后人把他与另外六位挚友(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称为“竹林七贤”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割,连年厮杀在魏国统治者内部,曹氏和司马氏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日益尖锐嵇康乃魏宗室长乐亭王的大夫,曾任魏之中散大夫当嵇康得知司马昭要想夺取曹魏的政权时,他是极力反对的这显然为司马昭所不快,他把嵇康视为眼中钉,找到一个阴谋叛乱的罪名,把嵇康处以死刑临刑当天,嵇康气宇轩昂地走入刑场,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抬头仰望,见时日尚早,想到了自己心爱的琴,想起了慷慨激昂的广陵散,他要求再弹一次广陵散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嵇康拿到琴,手落弦上,弹出了慷慨之声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
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雅量中用精练的笔法述说了这件事,悲壮之情,溢于言表,文曰:“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这正是:流水音长在,青霞意不转独悲形解后,谁听广陵弦幻灯片7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就是说匏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越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伯牙的成就来自其师成连的独特教学方法,他年轻时跟成连学琴三年,技巧已经掌握,就是达不到精妙的地步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编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走出船舱,果然见到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樵夫,他手里拿着一把斧头,地下放着一捆柴伯牙就高兴地请他到船舱中听琴,换好琴弦后,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幻灯片7公元前356年,齐桓公死后,儿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一天,有个名叫邹忌的齐国人,自称是高明的琴师,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
侍臣禀报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召见邹忌邹忌走进内宫聆听齐威王弹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呀好琴艺”齐威王不等邹忌称赞声落音,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里?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听大王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大王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我叫好呢!邹忌接着说道: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齐威王说:“先生,你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
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齐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邹忌大谈治国定霸大业幻灯片7文姬寄情文姬寄情“十八拍十八拍”蔡文姬(公元177年?)名琰,是蔡邕之女在蔡琰别传里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文姬少聪慧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一弦;邕故断弦问之,琰曰:第四弦”文姬从小耳濡目染,故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在蔡邕的精心培育下,她成为当时优秀的女琴家蔡文姬生逢乱世,屡遭罹难,先是父亲遭陷害死于狱中,母亲也因悲伤过度而去世,接着便是新婚不久的丈夫,也病故了,真是厄运连连,灾难深重兴平年间,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被胡人掳去,纳为王妃,育有一子一女但她无时不刻不在想念家乡,盼望重归汉邦曹操得知蔡文姬的处境甚为同情乘汉胡和好之际,派专使带重金请胡王单于放回蔡琰在回归的路上和其后,蔡琰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她诗潮翻滚,乐思绵绵,用泪与血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胡茄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琴歌,有词有曲,边弹边唱,诗词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抑的悲愤,绞肠滴血般的痛苦,决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郭沫若语)。
在音乐上也颇具特色,她大胆地把汉蒙两种音调融为一体,既有音调高亢,辽阔悠长的气质,又具哀怨凄切、苍凉深沉的情调,是一首颇具艺术魅力感人至深的琴歌 幻灯片7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凤求凰凤求凰”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司马相如早巳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幻灯片7名琴赏析名琴赏析 *九霄环佩琴九霄环佩琴伏羲式伏羲式唐代唐代 *大圣遗音琴大圣遗音琴灵机式灵机式唐代唐代 *太古遗音琴太古遗音琴师旷式师旷式唐代唐代 *梅花落琴梅花落琴仲尼式仲尼式唐代唐代 *老龙吟琴老龙吟琴响泉式响泉式唐代唐代 *一池波琴一池波琴神农式神农式唐代唐代 *飞泉琴飞泉琴连珠式连珠式唐代唐代 *玉壶冰琴玉壶冰琴神农式神农式宋代宋代 *混沌材琴混沌材琴伶官式伶官式宋代宋代 拓展探究拓展探究 古琴艺术与影视艺术古琴艺术与影视艺术 古琴艺术细化了古琴艺术细化了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影视作品世界,增强了影视作品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底蕴,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底蕴,深化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深化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影视作品则极效果而影视作品则极大地展示了古琴艺术的大地展示了古琴艺术的魅力,从广角度、多方魅力,从广角度、多方位的宣传了古琴艺术,位的宣传了古琴艺术,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快速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快速发展小小 结结 :本节课我们以古琴为主线,学习了古琴艺本节课我们以古琴为主线,学习了古琴艺术术-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欣赏了古琴聆听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欣赏了古琴聆听了名曲,了解了琴坛轶事探究了古琴艺术和影了名曲,了解了琴坛轶事探究了古琴艺术和影视艺术的魅力从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人视艺术的魅力从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人情怀、文人情致,把我们带入了民族音乐的殿情怀、文人情致,把我们带入了民族音乐的殿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古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古人那种志从高远、爱国爱民的情怀更希望同学那种志从高远、爱国爱民的情怀更希望同学们喜爱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我们民族音们喜爱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乐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