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某乡镇经济大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的改革率先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30年,回首这30年,可谓历尽时代风云和历史沿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得了令人瞩目标成就尤其在广大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替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团旺镇农村经济社会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停解放,观念不停更新,改革的种子已结硕果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关键农、畜产品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30年,团旺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的指导下,农牧业生产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展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一是在土地承包、市场指导、取消农业税、实施粮油直补等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生产主动性空前高涨;二是在科技的扶持下,大批农业科技项目得到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结束了以前完全依靠“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增加;三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停增加,给农业生产增加了发展后劲。
2、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步到位,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益稳步增加 在改革开放早期的因为受温饱问题的限制,团旺镇农业生产还是关键以粮食种植为主,到90年代中后期,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本市农业生产也向市场接轨,本市适时提出了调整农村种植结构,以“南桑北果、东菜西禽”为发展思绪,充足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分别建立了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实现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生产方法转变,并经过发展订单农业保障了农民的种植收益,加之国家对粮油种植户实施补助,取消了延续2021多年的农业税,使种植业的比较效益稳步增加现已形成了800公顷草莓基地,南后寨辣椒种植基地,西石格庄、崔疃等冬暖式大棚360个,发展优质富士苹果基地2021公顷,桑园面积300公顷,葡萄基地500公顷 3、改革促进农区畜牧业迅猛发展 在30年的改革进程中,团旺镇农区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以前牲畜的喂养大全部分散在农户家中,喂养规模很小,80年代中后期“菜篮子”工程的实施,第一次促进了团旺镇农村重视畜牧业生产发展,在这期间相继建立了等部分大中型养殖场,同时在农村主动激励各类经济体发展畜牧业养殖,农村也涌现出规模养殖户,为缓解当初本市猪肉、鸡蛋、活鸡、牛奶等畜产品供给担心的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进入90年中后期,团旺镇政府主动探索农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在充足调研团旺镇地理优势、喂养条件,市场流通等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团旺镇农村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新的思绪,并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给支持,一是对养殖户提供信贷方面的支持,二是对养殖户在修建暖棚上给一定的资金扶持,而且把养殖和扶贫的“整村推进”项目结合起来,作为农区脱贫致富的工程同时还主动激励农户实施牛羊育肥、牛羊贩运以使农区农户能从畜牧业得到更多的收入经过几年努力,团旺镇农区畜牧业发展已见成效现在已经有北团旺百头奶牛场、西石格庄百头奶牛场、初家庄千头养猪场、前河前、后李牧庄、西南岩等6处养殖小区,振龙牧园、西流泉生态养牛等畜牧基地 4、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 改革开放以前,团旺镇农村劳动力98%以上全部集中在农业生产中,只有极少数劳动力在当初的社队办企业从事部分简单的工业生产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终止了过去集体出工、挣工分的劳动制度,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在改革开放早期伴随政策的放宽,农民开始利用剩下时间从事部分小商业和创办家庭作坊经营部分农民需求的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等行业。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90年代,乡镇企业在团旺镇崛起,一部分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务工,今后带动了团旺镇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的大潮这个时期,劳动力的转移还大多是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在本乡镇地域务工,从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经济确实立根本打破了区域、行业限制,农民务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多渠道的务工形式涌现,从事的行业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针对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团旺镇加大了对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一是由政府了解外地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经过相关的劳务市场,组织务工人员外出;二是实施了“阳光工程”,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前技能培训,以增强她们的就业能力,三是激励支持农村个体和民营经济发展 5、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改革的第2页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保障以后,不停增加农民收入,改进她们的生活水平就成为建设全方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改革开放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多项政策和方法引导和激励农民脱贫致富,从80年代的粮食保护价、粮食最低收购价、发展集体经济和多个经营,到90年代后的劳务经济、取消“三统一提”清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等等,全部是保护农民收入增加的详细方法。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的收入问题再次引发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消农牧业税,对粮油种植实施直补,对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良种的农户实施补助团旺镇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除了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外,结合团旺镇农村实践情况,出台了对应的保障团旺镇农民增收的方法,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经过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团旺镇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近几年团旺镇农民收入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幅 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吃:从地瓜到海鲜,“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吃看得最重,伴随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在不停发生着改变,:除过去老百姓最爱购置但又买不起的大鱼大肉等食品外,又悄悄地增加了很多清淡、营养的“原生态”食品从昔日“地瓜片、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到“白馍夹肉片、肘子带扣碗,大鱼大肉弄一桌”再到现在不少农民好友连饺子馅全部到超市购置现在生活水平提升了,肚里的油水多,肉吃不下去了,蔬菜倒是挺受欢迎现在的超市全部开到了家门口,缺啥随时全部能够买到农民好友们也提升生活质量,认为多吃海鲜有利健康,这不,几乎家家户户全部要常常光顾海产品店摊。
穿:从粗布衣到名牌服装,数年前的农村人穿着以灰、土、黑三色为主,布料大多是自家织的老粗布,偶然有些人穿件“涤卡”之类的衣服,大多会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眼光再说那时候一件衣服从新到旧,经常是这个穿过那个穿,穿到衣服破烂不堪,也舍不得扔掉现在农民也能跟城里人一样打工挣钱,伴随家庭收入的提升,对穿着也讲究起来平时,大家也愿意穿部分样式时尚的休闲服在家时,大家也讲究的穿上了睡衣、睡袍至于脚上穿的鞋子花样更是层出不穷,价钱也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年轻的姑娘、媳妇们也讲究穿名牌、赶时尚,衣服五颜六色,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住:从破瓦房到小洋楼,以前用土坯和砖垒起的房子,现在生活富裕好多农民盖起了小洋楼,还有的在城里也买了楼房,等到以后在城里为孩子安家 行:从步行到坐小轿车,过去在农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现在,农村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村里修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就连田间地头全部修了柏油路,出行真是太方便了出行改变完全能够见证新农村的新生活过去,扁担、马车、自行车、摩托车全部曾经是她们的交通工具村里的老人更是记忆犹新,在通柏油路之前,先是靠两条腿步行,出门前大包小包全全部用扁担挑在肩上,去一趟县城要花4个多小时。
以后买了自行车、摩托车,但因为是胶泥路,坑坑洼洼还不算,遇上下雨天那就倒霉了现在公交车15分钟一趟,既经济又安全,现在进城连摩托车全部不骑了村里的年轻人更是时髦,已经有的拥有了小轿车 用:从一无全部到样样俱全,以前农民家中空空如也,有个收音机全部是个稀奇玩意,30年后,农民家中不但有了彩电、席梦思,还装上了空调,用上了冰箱,洗衣机以前农民羡慕城里楼上楼下,电灯,现在对她们来说已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十分普及,流通广泛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工业园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工业园建设快速推进,成为全镇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板块,是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团旺镇坚持我国国外两线出击,努力拓展招商领域、区域和方法,主动赴日本、韩国、青岛、黑龙江等国家和地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捕捉招商信息,加大项目跟踪洽谈力度,经过全民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实施“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目标责任制的方法,招商引资结果显著现在已引进我国外投资项目有:天府集团、宏利金属钢管材、益友针织、荣盛纺织品印染、五龙实木地板、富兴包装、腾远食品加工、大成花生加工、东升汽车配件、好利洁水性涂料、汇丰塑钢、龙腾食品加工、配件、货仓车车厢加工、饲料加工等企业建成投产,机械、服装、食品加工三大行业初具规模。
经过梳理近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看到,在农村改革的推进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着日益主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手段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需要依靠当代科技和新型农民,发展当代农业,主动参加市场竞争,提升团旺镇农业的竞争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团旺镇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