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晋方言表空间位移的

Sc****h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1.50KB
约7页
文档ID:128571271
晋方言表空间位移的_第1页
1/7

晋方言表空间位移的“V+X+来/去”结构*本文在日本东京大学2006年2月8日举办的汉语空间位移专题研讨会上宣读,承蒙柯理思、杨凯荣、刘勋宁、冯良珍、林英津等先生提出宝贵意见,后与沈力先生讨论多次,获益良多,谨致谢忱!乔全生(山西大学方言研究中心、文学院)内容提要 本文描写了晋方言中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类型特点、句法功能及其否定形式,提出致动动词是表达空间位移语义的基础与核心,趋向词对位移的过程,有表方向的作用;在指示路径上,有定位的作用,趋向动词中表向、表位的形式比普通话丰富关键词 晋方言 空间位移 趋向动词 批示路径15年前,拙文《山西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中国语文》1990年2期)曾讨论了晋方言该结构的分布、“将”的音变形式、该结构的语法特点以及与近代汉语的比较本文在此基础上再对晋方言表示空间位移的同类结构作一分析考察一 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基本结构形式是:空间位移动词+位移趋向动词,位移趋向动词又由两部分构成:非指示路径动词+指示路径动词如:荷(拿,下同)将来/去、抬过来/去、吆喝进来/去,“荷、抬、吆喝”是空间位移动词,用V表示;“将、过、进”是非指示路径动词,用X表示,“来/去”是指示路径动词。

这个结构可以简写为:V+X+来/去1 晋方言在V的位置上出现的引起物体移动的动词有四类:第一类是动作动词:荷、抬、拉、搬、摸、挟、爬、领、扔、接、踢、寻等;第二类是使动动词,多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横、顺、竖等;第三类是人发出的指令动词:吆喝、囗囗[pE21 xua](指示)、训打、麻扎(抱怨)、吵等;第四类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寻思、想等2 晋方言在X位置上出现的表非指示路径的动词有:进、出、 上、下、前、后、回、过、起、将、转等十一个普通话只有“起来”没有“起去”,只有“V过来/去”没有“V将来/去”,早期白话有“V开去”,但没有“V转开”的用法,也不能单独说“前去”、“后去”晋方言这十一个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用:上、下、起——V上、V下、V起;另一类不能单用,必须与后面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连用,如:V进来/去、V出来/去、V前来/去、V后来/去、V回来/去、V将来/去,V转开3 晋方言中表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有:来、去、走、着、开普通话中只有“来、去”如:“VX来、VX去”,没有“走、着、开”,如:“*VX走、*VX着、*VX开”二 表示空间位移结构类型的特点普通话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可以是:V+X+来/去,也可以省去非指示路径的动词X,其语义由指示路径意义的“来/去”负载。

例如:抬进来——抬来 拿过来——拿来 领出去——领去 晋方言一般没有“V+来/去”的说法要么说成:抬进来、荷过来、领出去要么把表非指示路径的动词统统换成“将”,如:V将来/去晋方言有“抬去俩”的说法,但不是“将东西抬去”的意思,而是“去抬东西了”的意思(下文详析)晋方言与普通话在这一结构上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型法语中,非指示路径的动词(进类)与指示路径的动词(来/去类)可以利用同一个句法槽,只能出现一个,这是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晋方言的另一种结构类型柯理思2003)法语中只能出现一个,普通话可以出现两个,也可以只出现后一个趋向动词,晋方言多数情况下必须两个同时出现以下分别从“V、X、来/去”三个位置和角度谈晋方言的结构类型的特点一)从V的位置看,表示位移的动词,其语义是多样化的1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方式例如:荷将来、拉出去、搬回来、爬出去、挟将去、摸过来、送将去、撵出去、跳过来、拽出去、搂过来、揉下去、提上去、挽起来、挖出来、搬转开2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原因例如:扔出去、踢过来、挤出来、打进来、授(往上抬)起去、卷(骂)出来、跑过去、气回来、抽出来、甩出去、搜出来、饿过去(太饿)、吼转开、打转开。

3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结果如:挂出来、摆过来、坐起来、存起来、立起来、睡下去、下将来(雨)、插下去、勾回来、报上去、摞起来、叠起来、抓起来、系出去、赚回来、吃下去、扣转开4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伴随现象穿出去、寻回来、买回来、返回来、端下去、换回来、捎回来、溜出来附:部分动作动词与“X来/去”的搭配表:动作动词进来/去出来/去上来/去下来/去回来/去前来/去后来/去过来/去起来/去将来/去荷+ / ++ / ++ / ++ / ++ / ++ / ++ / ++ / ++ / ++ / +端+ / ++ / ++ / ++ / ++ / ++ / ++ / ++ / ++ / ++ / +跑+ / ++ / ++ / ++ / ++ / ++ / ++ / ++ / +—/—+ / +走+ / ++ / ++ / ++ / ++ / ++ / ++ / ++ / +—/—+ / +拉+ / ++ / ++ / ++ / ++ / ++ / ++ / ++ / ++ / ++ / +搬+ / ++ / ++ / ++ / ++ / ++ / ++ / ++ / ++ / ++ / +踢+ / ++ / ++ / ++ / ++ / ++ / ++ / ++ / ++ / ++ / +摞—/——/—+ / +—/—+ / ++ / ++ / ++ / ++ / +—/—穿—/—+ / ++ / ++ / +—/——/——/—+ / +—/—+ / +气—/——/——/——/—+ /——/——/——/——/——/—饿—/——/——/——/—+ / +—/——/——/+—/—+ /—寻+ / ++ / ++ / ++ / ++ / +—/——/—+ / +—/—+ / +坐+ / ++ / ++ / ++ / ++ / ++ / ++ / ++ / ++ / ++ / +吃—/——/——/——/—+ / +—/——/——/——/——/—买+ / ++ / +—/——/—+ / +—/——/—+ / +—/—+ / +返—/——/—+ / ++ / ++ / +—/——/—+ / +—/——/—挂+ / ++ / ++ / ++ / ++ / ++ / ++ / ++ / ++ / ++ / +抓+ / ++ / ++ / ++ / ++ / ++ / ++ / ++ / ++ / ++ / +掏—/—+/——/——/——/——/——/——/——/——/—挖+ / ++ / ++ / ++ / ++ / +—/——/—+ / +—/——/—由上表随机选取的20个动词可以看出,只有8个动词可以分别与20种结构搭配,其他12个动词只能与其中一部分结构搭配,搭配最少的动词“气、掏”只习惯于与一种结构搭配,而这种结构仅限于“气回来、掏出来”,而不与“回去、出去”搭配。

它一方面反映了“VX来/去”结构搭配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来”与“去”用法的不对称性来”与“去”的不对称,使“去”的位置上又滋长出“走”与“着”相当于“去”义的“走”与“着”,实际是“去”的一种补充形式作为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比“去”受到很大限制以使用最为广泛的动词“荷”为例,在“VX走”的结构中,不能说“荷起走”,其他均能说;在“VX着”的结构中,能说“荷出着、荷回着、荷过着”,其他不能说一般来说,在用“VX走”的方言中,不用“VX着”(如临汾、临猗等),相反,用“VX着”的方言也不用“VX走”(如洪洞)在“V”与“X来/去”结构的搭配中,V并未以其分类不同、语义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时,习惯用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二)从晋方言X出现的位置看,表示非指示路径的十一个动词,其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是不对等的1 进、出、上、下、回、过、起等七个都有独立的词汇意义,既可单独作谓词,也可与“来/去”结合后作谓词如:赶快进!/马上回!/老人进来/出来/上来/下来/回去/过去/起去了前、后”不能单独作谓词,只能与“来/去”结合后作谓词如:前去/后去将”既不能单独作谓词,也不能与“来/去”结合作谓词。

不能说:老人将来了转”虽有自己独立的词汇意义,但它作为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与指示路径的“开”结合后,却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词2 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X有少数可以跟在V后单独使用,有的与V结合后须带宾语这些句子多为商量祈使语气如:你今日给那他送上饭,明日就不用了/你把垫子翻过/你撂下/你抬起/把兀些碗碗扣转大同话还可以说“V将”,买张将书/买张将三本书其他片方言没有“V将”的用法,只能说“V将来/去”普通话前七个均可单独用在别的动词后面充当趋向补语,如:走进、溜出、拿回、抬起、送上、写下、放过,但不能说:拿将,拿转3 X与“来/去”的结合与普通话也有别,晋方言有:进来/去、出来/去、上来/去、下来/去、前来/去、后来/去、回来/去、过来/去、起来/去、将来/去,普通话不能单说“前来/去、后来/去”普通话也没有“起去”起去”在早期的作家作品中和其他方言中可见到晋方言常见,多用于祈使命令语气如:平遥:你坐起去/把椅子扶起去洪洞:把这节木头抬起去/把这把锨倚靠起去起去”有时单说成“起”,不跟“去”,其意义不变如:坐起 扶起 抬起 倚起有时“起”的意义虚化,只表示动作的完结如:平遥:你的外信那封信写起啦? /兀瓶瓶酒早就喝起啦?洪洞:房了盖起了,院墙也垒起了。

/我那条裤了将将刚刚做起,倒没电了 有时单用“-起”表示动作的结果,这时,“-起”成为结果补语 洪洞:这车煤你能拉起拉动么? /这根木头你俩人能抬起抬动?以上属于“V起”的多义用法X位置上的“转”,用在动词后也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移乔全生2000,164)如:山阴:鸡子飞转了/把桌子搬转哇/我把他骂转了平遥:掉转囗[tuo/]子屁股走了,/把兀些那些碗碗扣转X位置上的“将”在晋方言中普遍存在,但语音表现形式大不相同,有的甚至看不出是“将”V将来”的“将”可以有:[tþiaN]、[tei]、[ti]、[li]、[lao]、[tsaN]、[t§aN]等多种读音,其实历史地看,它们都是“将”的语音变体。

文水话有同类结构:“送的的”,胡双宝先生分析“其中前一个‘的’类似词尾‘了’,后一个表示离去的趋向如‘买的的了,端的的了’1984,62,又1990,103-104)其实,第一个“的”是“将”的变体,并非词尾“了”;第二个“的”是表指示的趋向词“去”的语音变体晋南有“买的去俩、端的来俩”可证这些都是近代汉语的沿用如:《朴通事谚解》偶尔用“的”:“衙门令史们送的来了”229)但大多用“将”:“稍将来了95)“你馈我寻见了拿将来64)普通话现在已没有“V将来/去”结构而晋方言从南至北均有这种结构,其特点大同小异乔全生1990)“将”及其变体作为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的确与其他趋向词不同柯理思先生将这种形式叫成“傀儡趋向补语”,(2003)很有道理三)从晋方言“来/去”出现的位置看,“去”的位置还可以出现“走”与“着”上文已述,“走、着”是对“去”位的有效补充形式,在“V去”结构中,临汾、临猗方言用“去”,也用“走”,用“走”时,含有祈使命令的语气如:咱到兀打看走/咱俩厮赶(相跟)上到城里看戏走在“VX去”结构中亦然如:临汾:咱把这圪节(只)箱子抬回走/把这根木头脑(扛)下走这些句子中“走”的位置绝对不能换成“去”。

临汾方言在陈述句中,一般不能在V后直接跟“去”,“去”不能是光杆动词,多跟有语气助词“哩、俩”,但能直接跟“走”,“走”成为“去”的有效补充形式洪洞方言用“着”不用“走”,如:跟姨姨去兀打(那里)荷着/咱去城里看戏着/走,咱把这个儿荷回着着”也是“去”的有效补充形式来/去”位置上的“开”与其他词的特点均不同,它不是“去”的补充形式,而是与“转”组合而成的一个趋向动词如:拖转开、拉转开、喊转开、提转开、撵转开这种形式在中部的平遥、北部的山阴可以见到,其他方言片未见洪洞、临汾一带方言,“去”在陈述句、疑问句中作动词时读[tþÁiÞ],在祈使句、命令句中读[tþÁiaÞ],在陈述句、疑问句中只能读[tþÁiÞ],不能读[tþÁiaÞ],作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时读轻声且“去”后一般不能是光杆动词如:老张家们把桌子抬出去[tþÁi]俩我们[ÜNua]合音把桌子抬出去[tþÁi]吧?祈使句中可以在动词后直接跟[tþÁia],不能跟[tþÁi]如:你给我滚出去[tþÁia]!你赶紧回去[tþÁia]!“来”也是一样,动词“来”可以读[Ûlai],也可以读[Ûlei],作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时读轻声读[lai]时可以直接跟在祈使句的动词后面,如:快荷将来。

读[lei]时,只能在陈述句疑问句中出现,且“来”后不能是光杆动词那(他)荷将来俩么?(乔全生1983,又1999,123-130)普通话的“V来/去”结构,相当于晋方言的“V将来/去”,晋方言的“V来/去”相当于普通话的“来/去V”比较如下:普通话 晋方言 我一会儿拿来/去 我一会儿荷将来[lei]/去[tþÁi]我一会儿来/去拿 我一会儿荷来[lei]/去[tþÁi])普通话的“V来/去”结构与晋方言的“V来/去”结构表示的方向正好相反在陈述句中,“来/去”一般只能跟在非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后,一起表示动词的移位如:娃家(娃娃们)把东西荷将去[tþÁi]/来[lei]俩必须加“将”而在祈使句中用改变“来/去”读音的形式跟在非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将”的后面如:你跟咱抬将去[tþÁia]/来[lai]!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语气,这是一种很值得探讨的语法分工现象上述四个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来、去、走、开”,其句法功能是不相同的来、去、走”既可以独立充当谓词,又可以充当趋向动词,如:你出来/去/走。

出”是谓词,“来/去/走”是趋向动词还可以充当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如:V出来/去/走这三种功能中, “着”只具备后两种,不具备第一种而“开”属于另类,只能与前面的“转”结合三 表示空间位移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晋方言表示空间位移结构的句法功能主要看“VX来/去”结构与宾语(位移体)结合时的特点一) V所带宾语位置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普通话谓词后带趋向补语,也带宾语时(用O表示),一般有三种结构形式:A 动词+非指示路径趋向词+宾语+指示路径趋向词简写为:VXO来/去如:汽车开进山里去了(带处所宾语)他边笑边拿出一本书来(带物宾语)B 动词+位移趋向动词+宾语简写为:VX来/去O如:笼子里飞出去一只鸟C 动词+非指示路径趋向动词或指示路径趋向动词+宾语简写为C1式:VXO如:他走出汽车或简写为C2式: V来/去O如:远处走来一个人D 动词+宾语+位移趋向动词简写为:VOX来/去如:他慢慢地探身下去晋方言只有A、B两种结构,没有D式结构D式结构多见于南方人的作品中见钱乃荣1995,P152)晋方言的A式、B式结构与普通话基本相同,此不赘述只是在A式结构的陈述语气中,若出现带物的宾语,后面必须跟语气助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如:那给我荷出一本书来俩/那(他)荷回茄子来俩若是商量语气,则可以不带语气词这也是晋方言常用的格式如:我咱荷出一本书来/你给咱荷回几圪节茄子来晋方言C式结构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单句中晋方言不能说:*他走出汽车远处走来一个人第一句只能说成A式:他走出汽车来俩第二句只能说成B式:打远处走过来一圪节人C1式中的VXO只能在分句中出现:你敢走出这门,我就不要你了C2式中的“V来/去O”不能说,只能说成B式如:普通话:我要给他送去几本书 晋方言:我要给他送将去几本书哩 他又拿来几本书 那又荷过来几本书普通话如果动词后带动态助词“了”,趋向动词可以放在动态助词“了”之后,也可以放在动态助词“了”之前如: 第一式 第二式小王这时走了过来 小王这时走过来了他说完就站了起来 他说完就站起来了晋方言只有第二式,没有第一式同样,普通话带宾语时,宾语可以放在V去后,也可以在V去之间妈妈给我带去了一件礼物 妈妈给我带了一件礼物去。

第一句晋方言只能用B式,不能没有非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只能说成:我妈给我捎得来一样东西第二句晋方言说起来非常别扭,只能用A式带物的宾语句式表述:我妈给我捎得东西来俩洪洞、临汾一带还有一种用法,如:打上水来得俩意为:(打井时)水快打出来了得”是表示“快要”的一种助词,它的语义指向:打上水来同类的格式还有:快送得饭来得俩后一个“得(快要)”,语义指向:送得饭来二)晋方言中表指示路径趋向词的回指照应晋方言有些带物宾语的句式中,动词后已经出现了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来/去”,但在句尾还可以再用“来/去”回指照应前面的“VX来/去”结构如:我妈给我捎将来几样东西来俩VX来……来)夜儿个(昨天)给那(他)捎将去东西去俩,那他不在VX去……去)你家里给你捎将去钱去了吗?(VX去……去)出现回指照应的结构是因为前面的指示路径趋向动词与非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连得很紧,已经固化,无法分开,而说完话时又要表示位移的指向,所以出现了回指照应现象回答这类句式可以是:捎将钱来俩捎将来钱俩钱捎将来俩最简单的是:捎将来俩不再出现回指照应不再说:*捎将来钱来俩不能说:*捎钱来俩捎钱将来俩这种回指照应结构在晋方言中还有如上文已举洪洞:快送得饭来得俩。

/吃得饭得俩/开得会得俩/下得班得俩太原:送去饭去俩三)晋方言表位移的趋向动词多数不能虚化普通话“起来、下去、下来、出来”表位移的趋向动词虚化后,可表示“体”的作用晋方言没有这样的用法比较如下: 普通话 晋方言她哭起来了大家吃起面包来吃起来:开始体 那哭俩说坏没有关系,你尽管说下去说下去:继续体 你尽管说少了两个人,工作还得搞下去 工作还得搞这样艰苦的环境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持续体 坚持住俩我差点都认不出你来了认出来:实现体 认不得你俩普通话虚化后表示“体”的这句子,用晋方言说一律不用虚化的趋向动词这说明晋方言表位移的趋向动词还没有虚化但在晋方言中,个别趋向动词已有虚化的迹象如“起来”,有时可以说:这娃哭起来没完没了这节人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这里的“起来”实际上已成了表时的助词相当于“……时”、“……的时候”四)晋方言表空间位移结构的否定形式肯定式 否定式陈述句: 送将饭来俩。

没有送将饭来/没有送将来/没有/没哩/没 买回书来俩 没有买回书来/没有买回来/没有/没哩疑问句: 送将饭来俩(么)? 还没送将饭来吧/还没送将来吧/没送将来吧 答句:没送将来/没哩/没祈使句: 把饭送将来! 不/就不/不行哩/还不行哩/还不能送哩 肯定性的答句可用反问句:怎呢不行的/谁说 的不行呢陈述、疑问句否定用“没”,祈使句用“不”一般不能混用但在陈述“下将雨来俩”这句话时,其否定式则可说为:下不到来这个句子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否定词用“不”,不用“没”;二是非指路径的趋向词用“到”不用“将”到”带有趋向词的性质这可能与该句不纯粹是陈述,而带有一种推测有关在祈使句的答句里用反问表示肯定是洪洞方言的一大特色本来可用一个“行”来回答,却不厌其烦地用五六个词,这种有违语言经济原则的现象值得探讨。

四 余论 从晋方言看汉语表达空间位移结构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启示: 1 表空间位移的动词一般是动作动词,多数动作动词有致动的意义,如:抬、拉等,这是表达空间位移语义的基础,也是其核心然而有些非动作动词,本无致动义,如:吆喝、寻思等,其后带上趋向动词后,却增加了致动义如:把兀节人吆喝过来他的指令使那个人发生位移那(他)寻思过来俩是他通过思考,使自己从一种思想状态转移到了另一种思想状态这也是一种空间位移,使其具有空间位移语义的标记是趋向词“过来”这时,趋向词成了表空间位移语义的核心2 趋向词内部的表义功能不同在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位置上,对位移的过程,有表方向的作用,在指示路径的趋向词位置上,有定位的作用如:抬进来进”表方向,是向里,不是向外,是进而不是出;“来”表示的是定位,是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而不是相反来”与说话人的位置是向心的,是无标记的,“去”是离心的,是有标记的所以,“去”在晋方言中有几个替代品:走、着、开因为“去”是离心的,所以人们往往在表达明明是“去”义时,却偏偏说成“来”如:与受话人不在同一位置时,说:我一会儿就来不说:我一会儿就去这恐怕与人的这一认知心理有关。

即使动作动词有位移的基础,但它还不具备位移的方向和定位只有与趋向动词结合后,才完成动词位移的全程3 晋方言表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没有普通话灵活,趋向动词中表向、表位的形式比普通话丰富,在位移表述上,对表向的环节更加依赖主要参考文献:1 Christine Lamarre 2003《汉语空间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兼记述趋式的几个问题》,《现代中国语研究》10月5期2 侯精一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3 胡双宝1984《文水方言志》,语文研究增刊10,又见1990修订本,语文出版社4 钱乃荣1995《汉语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5 乔全生1983《洪洞话的“去”、“来”》,《语文研究》3期又见1999《洪洞方言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6 ——— 1990《山西方言中的“V+将+来/去”结构》,《中国语文》2期又见《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7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朴通事谚解》,奎章阁丛书第八,1943年 “V+X+Come/Go” Structures in Shanxi (Jin) Dialects for Position ShiftQiao Quansheng(Center for Dialects Research, Art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030006)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description of the form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position shift in Shanxi Dialect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their syntax functions, and their negative forms.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action verbs are the base and core for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position shift; direction verbs have the function of indicating directions in the course of position shift, and they also have a positioning function in way indication. Direction verbs have richer forms in expressing directions and positions than Mandarin Chinese.Key words: Shanxi Dialects; Position shift; Direction verbs; Way indication 7。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