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束伴地莲①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 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 高的枝,苍绿的叶②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 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 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 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③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 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 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 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 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 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④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 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 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 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 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⑤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 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 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 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 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 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 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 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 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 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 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 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⑦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 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 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 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⑧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 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 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 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
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 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 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⑨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 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 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⑩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 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 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 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散文》1997年9月)1. 在作者眼中,“伴地莲”是怎样的一种形象?(2分)2. 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3分)3. 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4. (1)“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 (3分)(2)有人说,“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 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 劫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答案解析1. 伴地莲普通而平凡、美丽而又有用,正如母亲的形象。
每点1分)2. (1)是因为喝了苦药之后吃的;(2)里面融进了深深的 母爱答一点2分,两点3分)3. ①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 大;②皎洁的月光、明亮的积雪更能衬托母亲的纯洁无私,烘托 人物的形象美每点2分)4. (1)那一束伴地莲是过去艰苦岁月的见证,母亲那坚强、 慈爱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答一点、2分,两点3分)(2)这种说法根据不足充满疲倦的梦”固然表明生活 的不易,活着的艰难,但并不能以此证明“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说这句话表明作者无法忘记母亲浓浓的爱倒是贴切的意对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