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题库(高级技师) 填空题:1.电源的功率等于电源的 和电流的乘积2.复杂电路分析方法的依据是 和基尔霍夫定律3.流过同方向电流的平行导体之间有相互 4.电磁感应定律: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线圈内磁通变化的____ 成正比5.正弦量的三要素:最大值. .初相位6.所谓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 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7.因物体外形突然变化而引起的局部应力增大的现象,称位 8.字体的号数即字体的 (单位mm)分位7种,长仿宋体的字宽等于字高的三分之二9.万用表主要由表头.测量线路和 组成10.牵引变压器的作用是将110kv(或220kv)变成 的电能11.牵引网供电方式有直接供电 BT供电和AT供电12.泄漏距离(又称爬电距离)是指绝缘子 13.接触网平面图除用各种图例表示平面设计内容外,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平面布置图.表格栏. .说明.图标14.起测点一般选择站场最外侧道岔的 或桥梁.隧道等大型建筑物的固定坐标位置。
15.非标准道岔定位时,支柱位置一般应在单开道岔导曲线外侧两线间距 处,复式交分道岔取距岔心1.5-2.5米处16.线路交桩资料由线路施工单位提供,主要有中线基桩表. 曲线表. 水准基点表17.基坑坑口内缘距线路中心应小于侧面限界一定数值,一般该数值定为 18.一般基础内缘按比钢柱侧面限界小 mm确定19.桥支柱固定螺栓间距允许偏差为 ,埋深允许偏差为±20mm20.作业台上放置的材料和工具,应有 的安全措施21.混凝土的强度是指混凝土 抵抗外加载荷的能力22.两侧杯型基础顶面距股道最高轨面的距离应相等,且不大 于 mm23.支柱容量是指支柱所能承受的 弯距值24.软横跨柱横卧板型号为 25.腕臂的长度与腕臂所跨越的线路数目.接触悬挂结构高度.支柱侧面限界. 等因素有关26.混凝土软横跨柱地线孔至横向承力索悬挂孔的距离为 米27.拉线的作用是将接触网线索的张力通过 传递给大地28.20型坠砣杆长为 。
29.架设承力索常用的曲线表有无载弛度曲线,下锚补偿安装曲线和 等31.隧道内全补偿链型悬挂跨距通常为 ,一般布置4根吊弦33.外轨超高的计算公式为 34.接触线悬挂点高度施工偏差为±30mm,弛度偏差为 35.全补偿链型悬挂在曲线70%及以上时,锚段长度不超过 36.线岔安装位置距中心锚结的距离为500米及以下时采用 线岔37.在架设钢铝接触线区段,电连接一般采用 铝绞线38.GW4-35D型GK比GW4-35型GK多了一个 39.吸流变压器托架槽钢顶面距地面为 米,应呈水平40.接地极由50mm×50mm×5mm的角钢和 的扁钢焊接而成41.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避雷器接地电阻不应大与10Ω42.限界门支柱位于公路边的外侧 处,且距铁路线路中心12米的地方43.保护线.架空地线一般采用 的钢芯铝绞线44.冷滑实验的顺序一般是 ,先正线后侧线,先低速后高速45.110KV及其以下电线路跨越接触网时,与接触网的垂直距离不少于 。
46.带电作业人员在晴天.无绝缘挡板时应与接地体保持的最小距离为 47.链型悬挂的锚段长度,是根据接触线在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之间的 确定的48.PDCA分别代表英文计划.实施 .处理49.普通单开道岔由转辙器.辙叉及护轨 组成50.铁路通信设备按使用的机械可分为.电报和 等三类51、XTK电分相绝缘器根据所使用的导线类型不同,可分为 型和 型52、实现电分相采用两种办法:一种利用 进行电分相,另一种利用 进行电分相53、在高速接触网设计中,接触网在道岔处无论采用 还是 ,均有了更高的要求54、无交叉式线岔就是在道岔处, 和 两组接触悬挂无相交点55、对于 以上的准高速及高速电气化铁路,电分相都采用 的过渡形式56、我国在哈大线采用了 技术,在秦沈客运专线中,引进了 技术57、世界各国高速接触网的悬挂类型就现有的情况而言,有 、 和 。
58、在高速电气化铁路中,其接触悬挂向电力机车传递电能的过程,称为 59、软横跨负载计算法,它是以 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 为基础,以安装后的受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 计算的方法60、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采用 和 接触线,其截面都为 61、高速接触悬挂类型有 、 和 62、带有中心嵌入段、既起 作用,又具有 功能的称为电分相锚段关节63、高速电气化铁路绝缘锚段关节,采用 关节,两组悬挂的转换点在 ,这样就可以保证 、 64、高速电气化铁路,分相可采用 ,分为 和 65、电力机车在通过九跨电分相锚段关节时,是在第 跨距内的软性区过渡的,这样可以保证过渡平稳66、张力自动补偿装置有许多种类,有滑轮式 、 、 、 及 。
67、Re200C型标准接触网线岔采用 ,两接触线应高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 的横向中间位置,允许误差 68、交叉线岔承力索的交汇点和接触线的交汇点在 交汇点处正线工作支接触线的高度比两侧定位点处接触线抬高 69、两交叉吊弦的技术标准为:①正线接触线的交叉吊弦,接触线上吊弦固定点的 ,②侧线接触线的交叉吊弦,接触线上吊弦固定点的 ,③交叉吊弦在承力索上采用 70、电力机车在高速运行时,受电弓的左右摆动量和动态抬升量增加,在距受电弓中心 范围内,存在一个宽度为 mm的无线夹区, 在这个区域内不得装设 71、高速交叉线岔,侧线经过定位点后,不能直接下锚,应 并抬高 mm后下锚 72、高速无交叉线岔的道岔柱位于正线和侧线两线间距的 mm处73、高速无交叉线岔正线拉出值约为 mm,允许误差 mm,侧线相对于正线线路中心 mm,允许误差 mm,距侧线线路中心 mm,侧线接触线在过线岔后抬高下锚。
74、无交叉线岔定位点与下一跨定位点的拉出值要保证间距 范围内,两支接触线在受电弓的 75、接触网分段有 和 两种形式二.选择题:1.吸流变压器处的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A)250mm (B)300mm (C)350mm (D)400mm2.接触网回流线最大弧垂时距地面高度在居民区及车站站台不小于( )A)7000mm (B)6000mm (C)5000mm (D)4000mm3.接触网与树木间的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 )A)2.5m (B)3.5m (C)4.5m (D)5.5m4.桥支柱固定螺栓间距允许偏差为( )A)±1 mm (B)±1.5mm (C) ±2mm (D)±2.5mm5.桥支柱固定螺栓埋深允许偏差为( )A)±300mm (B)±100mm (C)±150mm (D)±200mm6.隧道内埋入杆在保证正常安装位置的前提下,其垂直线路方向的允许施工偏差为( )A)±30mm (B)±50mm (C)±100mm (D)±200mm7.灌注各种锚栓,埋入杆应用不低于( )号砂浆。
A)110 (B)150 (C)180 (D)2008.基础强度达到设计的( )时,可加上全部负荷A)70% (B)80% (C)90% (D)100%9.基础中预留排水孔洞,孔顶面与基础顶面不得小于( )mmA)200 (B)250 (C)300 (D)40010.基础田野侧土层厚度小于规定埋深时,应进行边坡培土,培土厚度不小于( ),并分层夯实A)0.6m (B)0.8m (C)1.0m (D)1.5m11.车挡后的支柱距车挡不宜小于( )米A)5 (B)6 (C)8 (D)1012.旅客站台上的支柱,内缘距站台边不得小于( )米A)0.5 (B)1.5 (C)2.5 (D)313.支柱接地线应紧贴地面,但在行人较多的地方和旅客站台上,应埋入地下( )mmA)100 (B)200 (C)300 (D)40014.钢柱弯曲度部不应大于( )A)1/250 (B)1/500 (C)1/750 (D)1/100015.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偏差为( )mmA)±10 (B)±20 (C)±30 (D)±50 16.简单悬挂的软横跨横承力索与定位索的距离为( )±100mm。
A)300 (B)500 (C)800 (D)100017.非工作支接触线和工作支定位管的间隙不小于( )mmA)30 (B)50 (C)100 (D)15018.线索各接头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米A)50 (B)100 (C)150 (D)20019.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在隧道内困难情况下不小于( )mmA)5700 (B)5650 (C)5600 (D)525020.电连接弹簧圈的内径为( )mmA)50 (B)60 (C)70 (D)8021.隔离开关瓷柱应直立并相互平行,施工偏差不得大于( )°A)1 (B)2 (C)3 (D)522.吸流变压器25KV侧引线对接地体距离不得小于( )mmA)250 (B)300 (C)350 (D)45023.供电线.回流线肩架施工允许偏差为( )mmA)+20 (B)+30 (C)+40 (D)+5024.安全作业标应设在装卸线等分段绝缘器内侧( )米处A)1 (B)1.5 (C)2 (D)2.525.限界门支柱埋深为( )米A)1.5 (B)1.6 (C)1.8 (D)2.026.接触网开通送电前进行绝缘测试,绝缘电阻晴朗天气时不小于( )兆欧。
A)100 (B)200 (C)500 (D)100027.全补偿链型悬挂允许的最高行车速度不宜超过( )km/h A100) (B)130 (C)160 (D)180 28.镀锌钢绞线用于软横跨横承力索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2.0 (B)3.0 (C)4.0 (D)5.029.接触网设计最高温度一般采用( )°A)40 (B)45 (C)50 (D)5530.曲线区段,支柱应设于信号显示前方的( )米外A)3 (B)5 (C)10 (D)2031接触网最大允许跨距值,不宜大于( )米A)60 (B)65 (C)66 (D)6732.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应大于( )A)1:1.2 (B)1:1.4 (C)1:1.5 (D)1:2.033软横跨跨过股道数不宜大于( )股A)6 (B)7 (C)8 (D)1034.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计算,采用( )设计方法A)估算 (B)经验 (C)允许应力 (D)安全系数35.基础混凝土压强不应小于( )MPaA)40 (B)30 (C)20 (D)1036.支柱基础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
A)1.5 (B)2 (C)2.5 (D)337.不得在间距小于( )米的两线间行走A)5 (B)6 (C)8 (D)8.538.穿越停留车辆,应从车辆两端( )米以外绕过A)3 (B)4 (C)5 (D)1039.防护员在施工中应每隔( )min联系一次A)2-4 (B)4-6 (C)6-8 (D)8-1040.取消防护音响信号方式为( )一短一长声 (B)二短一长声 (C)连续短声 (D)二长一短41.架线作业车上有人作业时,行车应平稳且速度不得大于( )km/hA)5 (B)10 (C)15 (D)1842.每年雷电日数在( )之间时为中雷区A)10-30 (B)30-40 (C)30-60 (D)40-6043.接触网设备应保证受电弓平滑过度,其对受电弓的垂直冲击力应小于( )GA)20 (B)30 (C)40 (D)5044.吊弦每节的长度以不超过( )mm为宜A)300 (B)600 (C)900 (D)120045.电分段锚段关节两悬挂间的有效绝缘距离须大于( )mmA)500 (B)450 (C)400 (D)35046.锚支接触线在其水平投影与线路钢轨相交处高于工作支接触线( )mm。
A)250 (B)300 (C)350 (D)50047.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漏距离,污秽地区不少于( )mmA)1000 (B)1100 (C)1200 (D)140048.瓷棒式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小于( )A)2 (B)2.5 (C)3 (D)449.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 )A)20% (B)30% (C)40% (D)50%50.隧道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角不得大于( )°A)1 (B)2 (C)3 (D)5 51.在高速线路上受电弓的垂直震动加剧,接触线的抬升量( ) (A)减少 ( B)增加 (C)相等 (D)相同 52.隧道内的结构高度一般为450――550mm,不得低于( )mm (A)400 (B)350 (C)300 (D)50053.回流线中电流方向与接触网中电流方向( ) (A)一致 (B)相同 (C)相反 (D)相等54.提高接触线张力以及有效的提高接触线( )速度,同时相应的提高列车运行的速度 (A)移动 (B)流动 (C)波动 (D)连动55.GQ100/1H3中其GQ表示( ) (A)等径圆形支柱 (B)高强度支柱 (C)圆钢支柱 (D)普通支柱56.接触线磨损的程度一级是12.0-11.0mm,二级是( )mm (A)10.1—9.2 (B)10.9—10.2 (C)10.5—10.0 ( D)10.0—11.057.电分相锚段关节各悬挂间的有效绝缘距离必须大于( )mm (A)350 (B)500 (C)400 (D)45058.电分段锚段关节在接触线工作转换点的高度应尽量一致,允许误差( )mm (A)30 (B)15 (C)20 (D)1059.正线接触线的交叉吊弦,接触线上吊弦固定点的投影与侧线线路中心间距为( )mm (A)500—600 (B)550—600 (C)400—800 (D)500—80060、在高速电气化施工中,接触线最佳预留驰度值为( )mm。
A)、10-20 (B)、20-30 (C)、30-40 (D)、40-5061、状态修的特点是( )A)、有计划的检修 (B)、有措施的检修 (C)、有针对性的检修 (D)、有目标的检修62、下列公式中,曲线水平力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A)、PR=TL/R (B)、PR=LR/ T (C)、PR =TR/L (D)、PR =R/ TL63、Re200C型接触网中,非工作支下锚时,距下锚( )米范围内,接触线和承力索之间不得安装吊弦A)、20 (B)、25 (C)、30 (D)、3564、电分段锚段关节两悬挂间的有效绝缘距离必须大于( )mmA)、300 (B)、400 (C)、500 (D)、60065、弹性吊索安装于R≥1200的线路,在区间正定位时,,弹性吊弦长度为( )米A)、14 (B)、16 (C)、18 (D)、2066、五跨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分段绝缘子串距定位点( )米A)、1.3 (B)、2.3 (C)、3.3 (D)、4.367、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当跨距≥55米时,非工作支接触线高于工作支接触线( )mm。
A)、200 (B)、400 (C)、500 (D)、60068、在电分相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侧三跨绝缘锚段关节的绝缘子位置和中心柱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为( )米A)、5 (B)、10 (C)、15 ( D)、2069、Re200C型接触网中,在站场中心锚结处,承力索通过绝缘子直接固定,电气绝缘间隙不得小于( )mmA)、200 (B)、270 (C)、300 (D)、35070、Re200C型接触网中心锚结处,接触线比两侧定位点处接触线抬高( )mmA)、10-20 (B)、20-40 (C)、40-60 (D)、80-10071、Re200C型接触网机械分段双电联接间距为( )mmA)、500-1000 (B)、1000-1500 (C)、2000-2500 (D)、2500-300072、Re200型接触网,当净空距离满足不了要求时,结构高度不得低于( )mmA)、500 (B)、600 (C)、700 (D)、80073、Re200型接触网接触线与定位管之间的距离,反定位时不小于( )mm。
A)、180 (B)、210 ( C)、240 ( D)、370三.判断题1.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成正比,与所加电压有关 )2.电功率的单位为千瓦时(kmh) )3.电源所做的功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和电流的乘积 )4.等效电源定理是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总称 )5.电容器有通交阻直作用 )6.流过相反方向电流的平行导体之间有相互排斥力 )7.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所以力是矢量 )8.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上的法向反力成反比 )9.疲劳破坏对受交变载荷的构件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0.应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11.接触网的绝缘测试采用2500V兆欧表 )12.接触网额定电压为27.5kv )13.LXP表示钢化玻璃 )14.绝缘子与连接件之间的水泥浇注有辐射状裂纹时,降级使用 )15.施工坑深=设计坑深—(设计线路标高—附桩标高) )16.人工填土可分为素填土.杂填土和冲填土三种 )17.一般基础内缘按比钢柱侧面限界小50-100mm确定 )18.基坑横线路方向中心线必须移动时,可按设计跨距+2米—1米进行调整。
)19.坑深的施工允许误差为±100mm )20.区间弃土应投出坑边0.6米以外的田野侧,堆积高度不得超过轨面 )21.灌注各种锚栓埋入杆应用不低于20MP a的沙浆 )22.接触网钢柱基础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一般为11MPa )23.接触网基础混凝土施工中,水灰比一般取0.5-0.8 )24.支柱腹板破损露筋的可以修补使用 )25.支柱堆放时大面朝上 )26.上部横卧板低于地面400mm )27.火花间隙炸裂电流为500A )28.一般上部地线采用φ12mm圆钢 )29.道岔一般有单开道岔,对称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 )30.接触网支柱的埋深及悬挂高度是以设计轨面标高为依据的 )31.流沙,高水位类基坑的开挖一般采用水泥防护圈配合开挖 )32.水泥标号一般为所配制混凝土标号的1.5-3.0倍 )33.由于水泥和水发生的水化作用一般只需用水量的1/3左右 )34.基础框架孔眼间的尺寸误差一般控制在±2mm之内 )35.单向受力基础在受压侧可使用长螺栓 )36.地锚位置偏向线路侧时其距支柱平行线路中心线不得小于800mm )37.软横跨节点8用于软横跨绝缘分段。
)38.拉线安装应能满足锚柱受力后向拉线侧倾斜0-100mm )39.TCG-100的额定张力一般为10KN )40.接触网上避雷器的接地极距通信电缆应在3米以上 )41.吸流变压器的切除程序:合单极开关→打开双极开关→合低压开关 )42.隔离开关允许开.合不超过10Km线路的空载电流 )43.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必须加锁,当锁坏时必须用铁线绑扎代替 )44.套管绞环和定位环上的缺口必须朝受力的反方向安装 )45.支柱最大负载弯距,一般以最大风速为计算条件 )46.支柱负载计算就是计算支柱上的各力对其基底面弯距的代数和 )47.基础混凝土标号一般不小于200号 )48.弹性吊弦辅助绳长为14米 )49.TCG-100线胀系数为17.0×10-6 )50.绝缘子钢连接件与瓷体之间用不小于525号的硅酸盐水泥胶合剂浇注在一起 )51.高速电气化接触网使用的吊弦为环节吊弦 )52.为了适应高速电气化铁路的要求定位器一般采用轻型铝合金材料,在定位点处不产生硬点或集中重量 )53.提高接触线张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接触线的波动速度,同时相应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54.带有中性嵌入段,即起机械分段作用 ,又具有电分相功能的称为电分相锚段关节 )55.接触网上断载自动过分相装置,电磁机构对电压和涌流必须有足够的吸收能力及其适应能力 )56.中心锚节处接触线两侧定位点处接触线抬高为40―100mm )57.高速接触网对坡度值要求是较为严格的,其值不应大于5‰,一般应控制在1.5‰以内 )58.高速接触网一般都具有列车运行速度高 ,密度大,保持时间短的特点 )59.离线是指在电力机车运行中其受电弓与接触线的机械脱开 )60.吊弦采用带载流环的整体吊弦,两头的载流环与线夹相连接 )61.双线电气化区段接触线和承力索同时已经断开,需修复时,可以先不申请邻线停电 )62.检修关节式分相绝缘器时,在关节式分相绝缘器最外侧两锚柱上必须各接一组接地线,在两锚柱兼转换柱间不加设地线 )63、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张力自动补偿装置,接触网在跨距中部都必须设置中心锚结,以防反串 )64、高速交叉线岔间距400-1050mm的范围内,应保证两支接触线在受电弓中心两侧 )65、高速交叉线岔,交叉点与道岔柱的距离尽可能近些 )66、高速无交叉线岔的特点是对正线的接触线高度要求很严格。
)67、不同型号的道岔,其线间距相同的点,距理论岔心的距离是相同的 )68、无交叉线岔在两导线间距550-600mm处,采用交叉吊弦悬挂,保证电力机车在通过时与该点接触线等高 )69、在绝缘锚段关节处,隔离开关一般设在离车站远的转换柱上 )70、绝缘子在通常情况下,总是有微弱的泄漏电流,经绝缘体流向大地 )71、所谓泄漏距离,是指绝缘子的有效绝缘长度 )72、Fw隔离负荷开关能够代替断路器,及时切断接触网线路上的故障电流 )四.简答题:1.接触网应具备哪些性能?2.接触网零件的使用要求有哪些?3.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基坑开挖的一般要求有哪些?5.桥遂打孔灌注的安全规则有哪些?6.如何确定基础限界?7.钢柱外观检查要求有哪些?8.人工安装腕臂有哪些注意事项?9.简述软横跨预制程序?10.补偿器的技术要求有那些?11.施工时对承力索接头有何要求?12.施工时对接触线接头有何要求?13.对定位装置有何要求?14.锚段有何作用?15.电连接按安装位置如何分类?16.为确保人身安全,哪些处所应双接地?17.简述冷滑试验的程序?18.竣工验收的规程.规范和验收标准有哪些?19.如何确定锚段长度?20.什么是接触悬挂的弹性?衡量弹性好坏的标准有哪些?21、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中选择、使用新型接触线需考虑几方面因素?22、简述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都采用了那些新技术特征?23、在设置拉出值时,一般应注意那些技术原则?24、为什么机车通过时要切断主断路器?25、分相区长度应考虑那些因素?26、什么是始触点?α角为什么要大些?27、接触网为什么要分段?分段划分的原则是什么?五.`综合题:1.软横跨节点1-12分别代表何种装配形式?2.如何用计算法确定拉线长度?3.如何计算任意温度下的补偿b值?4.接地线按设计要求安装,方式有哪几种?5.在有轨道电路的区段进行接触网停电检修作业时,挂接地线应注意哪些问题?6.支柱的垂直负荷和水平负荷都有哪些?7.什么是当量跨距,如何计算?8.对电连接存在问题如何处理?9.承力索缺陷处理有何要求?10.牵引变电所主要设备有哪些?11、支柱的最大负荷弯矩与哪些条件有关?12、接触网设计中一般应考虑哪些气象条件?13、接触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14、画图分析直线区段中间柱容量选择过程?15、画出直线区段七跨电分相锚段关节平面图?并标出主要技术参数。
16、画出高速无交叉线岔平面图,并标出主要技术参数17、平衡器式定位的技术标准有那些?18、主导电回路不畅引起的故障或事故有哪些种类? 答案:填空题:1.电动势 2. 欧姆定律 3.吸引力 4.速度 5.角频率 6.地球 7.应力集中 8.高度 9.转换开关 10.27.5Kv(或55Kv) 11.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 12.表面的曲线展开长度 13.数量统计表 14.标准定位处 15.400-700mm 16.坡度表 17.150-200mm 18.50-100mm 19.±2mm 20.防止脱落 21.硬化后 22.600mm 23.最大许可 24.100mm×600mm 25.支柱所在位置(即直线还是曲线) 26.10.8 27.锚板 28.2450mm 29.张力曲线 31.35-40米 33.h=7.6×Vmax2 /R 34.±15% 35.1500米 36.500型 37.LG-150 38.接地刀闸 39.3.5 40.40mm×4mm 41.30Ω 42.0.5-1米 43.LGJ-50 44.先区间后战场 45.3米 46.0.6米 47.允许张力差 48.检查 49.连接部分 50. 扩音51、T GL 5 2、锚段关节 电分相绝缘器53、交叉式 无交叉式 54、正线 侧线 55、160km/h 锚段关节 56、德国Re200 德国Re200C 57、弹性链型悬挂 简单链型悬挂 复式链型悬挂 58、高速受流 59、实际结构 结构尺寸 60、银铜 锡银铜 120平方毫米 61、弹性链形悬挂 简单链形悬挂 复式链形悬挂 62、机械分段 电分相 63、五跨绝缘锚段关节 中间跨距的中心 弹性良好 过渡平滑 64、锚段关节式电分相 七跨电分相锚段关节 九跨电分相锚段关节 65、五 66、棘轮式 鼓轮式 液压式 弹簧式 67、交叉线岔 400-800毫米 ±50 68、同一铅垂面内 20毫米 69、投影与侧线线路中心间距为550-600毫米 投影与正线线路中心间距为550-600毫米 滑动线夹 70、600-1050毫米范围内 450毫米 任何线夹 71、延长一跨 350-500 72、66073、330 ±20 999 ±20 333 74、350-1500毫米 同一侧 75、横向分段 纵向分段 二.选择题:1.B 2.B 3.B 4.C 5.D 6.C 7.D 8.D 9.A 10.C 11.D 12.B 13.A 14.C 15.B 16.D 17.B 18.C 19.B 20.D 21.B 22.B 23.D 24.C 25.C 26.B 27.C 28.C 29.A 30.B 31.D 32.C 33.C 34.D 35.D 36.A 37.A 38.C 39.C 40.D 41.A 42.C 43.B 44.B 45.C 46.B 47.C 48.B 49.A 50.A51.B 52.C 53.C 54.C 55.B 56.B 57.C 58.B 59.B 60、 C 61、ACD 62、A 63、B 64、B 65、C 66、C 67、D 68、B 69、B 70、B 71、A72、B 73、C 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四.简答题:1.答:⑴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应能不间断供电,保证机车在最大运行速度时能正常取流。
⑵器材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电气强度,要有相应的抗腐蚀能力,零件要尽量标准化.系列化.扩大互换性⑶结构合理,方便施工和运营⑷接触网发生事故后,通过抢修应能尽快恢复供电2.答:接触网零件在使用前,除了检查是否符合型号.规格之外,还应对零件进行外观检查,其应符合下列要求:⑴表面应光洁,无裂纹.毛刺.砂眼.气泡等缺陷⑵零件的活动部位应灵活,配套连接无障碍⑶凡经过热镀锌的零件,锌层应均匀,无脱落.锈蚀现象⑷焊接零件应连续焊实,无虚焊.假焊等现象3.答:接触网平面图除用各种图例表示平面设计内容以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⑴平面布置图;⑵表格栏;⑶数量统计表;⑷说明;⑸图标4.答:⑴确定坑位时,应根据地下设施调查情况,采取躲开或其他安全措施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地下电缆. 管道.文物等设施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报告施工负责人及有关单位,要妥善处理⑵遇有大雨. 暴雨. 连阴雨时,不得开挖基坑⑶防护板的厚度及支撑截面,应保证基坑稳固挖坑时应经常检查防护板有无变形.损坏或折断现象更换支撑时,应先装后拆拆除防护板时,应按回填顺序由下而上逐层拆除有倒塌危险的基坑,经施工负责人同意可以不拆5.答:⑴打孔车应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严禁其他人员发出信号。
⑵打孔车运行途中,施工人员应停止作业,不得在车上走动,作业台上及平板车连接处不得坐人车辆停稳后方可进行工作和上下车,严禁抢上.抢下⑶作业台上放置的材料.工具,应有防止脱落的安全措施6.答:CX基础=CX柱—S1—S2其中:CX基础--基础侧面限界CX柱--钢柱设计侧面限界S1--轨面处钢柱内缘的倾斜值(与钢柱底部比较)S2—钢柱底部主角钢至基础边的距离7.答:⑴钢柱的角钢不应有弯曲.扭转现象,表面漆层完整无脱落.锈蚀⑵焊接处应无裂纹⑶基础螺栓孔相对位置偏差不得大于±2mm⑷钢柱弯曲度不应大于1/7508.答:⑴安装作业人员应相互协调配合,起吊绝缘子串.腕臂时应平稳,并通过晃绳防止与与支柱相撞⑵杆上两人分两侧作业,传递料具应用绳子,严禁抛掷⑶所有参加人员必须戴安全帽⑷按规定设置防护,保证行车及人身安全9.答:根据软横跨计算结果,按照安装图的软横跨安装结构要求,进行预制工作⑴领取软横跨预制零件.材料⑵支钢绞线线盘,展放钢绞线通过紧线工具将钢绞线拉紧⑶按各段长度依次测量并用油漆作出标记应注意各分段两侧要加回头长度⑷经复测无误后,安装线夹作直吊弦.斜拉线⑸断线做回头,用油漆做标记,写明车站.支柱号。
10.答:⑴滑轮状态必须符合设计并应完整无损,滑轮油槽内应灌注黄油,使滑轮转动灵活⑵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等缺陷,不得有接头⑶承力索和接触线在补偿器处的额定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器重量允许偏差为额定重量的±2% 11.答:⑴每个锚段接头数量不应大于3个⑵各接头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米(不包括锚支线上的接头)12.答:⑴每个锚段接头数量在区间与车站正线上不得超过2个,其他线路上不超过3个⑵各接头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0米,接头道悬挂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米⑶接触线接头应平滑.不打弓,螺栓紧固可靠13.答:⑴定位装置应保证将接触线固定在要求的位置上⑵当温度变化时,定位管不影响沿线路方向的移动⑶定位点弹性良好,当机车受电弓通过时,能使接触线均匀升高,不形成硬点,且不能与该装置发生碰撞(碰弓)14.答:⑴缩小事故范围⑵便于加设张力补偿装置⑶缩小因抢修而停电的范围15.答:⑴横向电连接;⑵股道电连接;⑶道岔电连接;⑷锚段关节电连接;⑸隔离开关电连接;⑹避雷器电连接16.答:⑴隔离开关.避雷器及吸流变压器等⑵站台上的钢柱及人员活动频繁处的支柱17.答:⑴冷滑试验的顺序一般是先区间后站场,先正线后侧线,先低速后高速。
⑵冷滑试验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为低速冷滑,运行速度区间为10-15Km/h,站场为5Km/h第二次为中速冷滑,运行速度为25-30Km/h第三次为正常运行速度18.答:⑴规程:铁路技术管理规程⑵规范:铁路牵引供电设计规范;铁路牵引供电施工规范⑶标准: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19.答:链型悬挂的锚段长度,是根据接触线在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之间的允许张力差来确定半补偿链型悬挂要保证接触线在极限温度下,中心锚结和补偿器之间的张力差不超过其额定张力的15% 全补偿链型悬挂除满足接触线上述规定外,还要保证承力索在极限温度下的张力差不超过10% 20.答:所谓接触悬挂的弹性是指:悬挂中某一点在受电弓的压力下,每单位垂直力使接触线升高的程度衡量标准:一是弹性大小,二是弹性的均匀程度21、答: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中十分注意研制、选择和使用新型接触线,需考虑以下因素:1)、增大接触线的张力2)、限制接触线横截面3)、提高接触线的导电率4)、增强耐磨耗性能5)、选择铜合金材质22、答:一、采用全补偿悬挂结构二、采用整体吊弦三、设置附加预弛度四、采用五跨及以上锚段关节作为电分相的形式五、采用轻型定位器。
六、减小接触线坡度 七、采用自动过分相装置23、应注意下述技术原则:(1)布置和确定拉出值时,一般先从咽喉区开始在向站中心布置时,若最后碰到直线股道上相邻定位点向同方向拉出,可找两边较小的跨距,在其定位点处将其拉出值设置为零2)站场上布置拉出值,对于同一组软横跨,各股道拉出值的拉出方向要间隔向相反的方向拉,以使软横跨支柱受力良好3)在道岔处若实施交叉布置,接触线处在标准定位时,则在定位点处其两组悬挂接触线的拉出值应相等,取值为375mm,两接触线定位点间距为100mm-150mm4)在道岔附带曲线末端的支柱处拉出值,是根据曲线半径的大小及跨距长短决定的,一般取400mm,通常不少于300mm.24、原因为:防止受电弓通过分相绝缘器时,发生瞬间断电拉弧而烧损绝缘元件造成断线事故25、应考虑以下因素:应考虑机车前后弓同时升弓时也不至于发生相间断路事故26、机车受电弓从一接触线进入交叉点开始,碰上另一接触线的位置称始触点始触点到交叉点的距离与交角α有关,α角越小,始触点到交点的距离越大当有机车通过时,两接触线由于线岔用以调解吊弦达到两接触线等高,正在工作的接触线在受电弓作用下有抬高,使与未工作的接触线之间有高度差,越进入交叉点,工作的接触线抬高通过线岔也使未工作的接触线随之抬高,高差随着受电弓靠近线岔而缩小,到始触点的高差应基本消除而使受电弓顺利通过,若始触点到交叉点的距离过大(即α角很小),受电弓到始触点的高差难以消除,严重时可使受电弓钻进另一接触悬挂中而刮坏受电弓和接触网,所以α角应大一些。
27、为了维修、运营、施工的需要,将接触网分成许多机械方面或电方面独立的区段机械分段可以方便施工,容易实现接触网张力自动补偿缩小事故范围,从而有利用接触网运营和维修电分段主要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运用检修的灵活性电分段的接触网设置地点,根据接触网供电系统图的要求和保证安全作业的需要确定五.综合题:1.答:节点1.2:软横跨在钢柱上的装配形式节点:3.4:软横跨在钢筋混凝土柱上的装配形式节点5相当于一般中间柱装配节点6.7相当于道岔柱装配节点8用于软横跨股道间的绝缘节点9用于中间站台软横跨下部固定绳的绝缘节点10相当于转换柱装配节点11.12为非工作支定位2.答:拉线长度可由下式计算:L=H/Sin45°L钢绞线=L+2×0.5—0.43—0.3(或0.7)—0.7式中:L--拉线出土点至支柱安装位置的距离(m)H--地面到下锚角钢的的安装高度(m)45--拉线与地面的夹角L钢绞线--钢绞线长度(m)2×0.5--两个回头长度(m)0.43--UT线夹长度(m)0.3或0.7--锚杆上拉杆或下拉杆长度(m)0.7--锚杆外露长度(m)3.答:在任意温度下的补偿b值bx=bmin+nLα(tmax—tx)bx--在任意温度下的b值bmin--设计规定的最小b值,为300mmn--滑轮组传动系数L--下锚处至中心锚结的距离α--承力索(或接触线)的线胀系数tx--安装或调整时的温度tmax--设计采用的最高温度4.答:⑴接地线直接接钢轨。
⑵在有信号轨道电路的区段,接地线接至扼流变压器线圈的中性点上为减小接地线对轨道电路的影响,当接地线对地电阻小于100兆欧时,应在接地线与牵引轨间串接火花间隙⑶回流线.保护线接扼流变压器中点或牵引轨⑷架空地线接至接地极⑸双地线可直接接钢轨,在有轨道电路的区段采用一组串联火花间隙接至钢轨上,另一组接至接地极⑹接地线接至接地极5.答:⑴两根接地线必须接同一根钢轨⑵两组接地线接同一根钢轨时,不能短接轨道电路的绝缘节⑶接地线与钢轨接触后,不能触及吸上线及其连接的角钢等金属⑷检修回流线挂接地线时,应用角钢打入地下接地,不应接到钢轨上⑸有条件的地方,接地线最好接到扼流变压器的中性点上⑹在桥支柱上挂接地线时,地线上任何部位不要接触桥栏杆⑺当接地线需要穿越钢轨接到另一根轨时,要有防止两根钢轨短路的措施6.答:垂直负载:⑴支持装置的自重负载;⑵接触悬挂的自重负载;⑶腕臂冰负载;⑷接触悬挂的冰负载 水平负载:⑴支柱上的风负载;⑵接触网线索传给支柱的风负载;⑶曲线力;⑷之字力;⑸下锚分力7.答:所谓当量跨距,是一个理想条件,在气象条件变化时,该跨距的张力变化规律与全锚段各跨距的线索张力变化规律相同计算公式为:LD=√∑L3/∑L 式中:LD—当量跨距∑L3—锚段内各跨距的立方和 ∑L--锚段内各跨距和8.答:⑴电连接安装应预留线索随温度伸缩变化的余量。
如接触线与承力索间过紧或过松,可调整承力索电连接线夹,将电连接进行松或紧如两承力索间线过松,可用绑线绑扎;如过紧,应重新预制电连接进行更换⑵电连接线夹安装应端正,接触紧密,良好可通过调整线夹.调整接触线线面和紧固电连接线夹螺栓等方法处理⑶电连接出现散股.烧伤时,可用同材质绑线或铝包带进行绑扎如电连接出现两股以上断线时,应进行更换9.答:⑴铜.钢承力索19股中断1股,用同材质线扎紧使用,断2股以上截断重接⑵绞线有交叉.松散.硬弯.折叠时应修复使用,已成为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时应截断重接,有轻微散股但受力后能复原的可不做处理10.答:⑴牵引变压器;⑵高压开关设备;⑶互感器;⑷控制.监视与信号系统(二次回路);⑸自用电系统;⑹回流线和防雷装置;⑺电容补偿装置11、答:支柱的最大负荷弯矩,不但与悬挂类型、支柱类型、线索高度、跨距大小、支柱的位置及支柱侧面限界有关,并且还与计算气象条件有关支柱的最大负荷弯矩可能出现在最大风时,也可能在最大覆冰时12、答:有: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大风速,最大风速时的温度,接触线无驰度时的温度,吊弦及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的温度,线索覆冰时(最大)的厚度,最大覆冰时的风速,最大覆冰时的温度,雷电日(或小时)。
13、答:随着机车运行速度的提高,所选用的接触悬挂类型也有区别接触悬挂的质量对机车运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世界各国对悬挂结构的研究也日趋重视从发展方向看可归纳下述几个方面:(1)、改善接触悬挂的弹性性能2)、改善张力的自动补偿装置3)、提高接触悬挂的稳定性4)、减轻接触悬挂的集中重量5)、采用定型化、标准化零部件6)、实现电分相装置的自动转换 14、一1/2Qf0af十1/2P0H(2)直线区段,当风从线路吹向田野时,支柱总力矩为 MQgZ十1/2Q0Z一PcHc一(Pj一Pi)Hj一PfHf一1/2Qf0af一afQf一1/2P0H 以上两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前者大,后者小因此直线区段中间支柱的容量,应选择以风从田野侧吹向线路时作为依据根据计算的具体结果,查询有关设计,施工手册就能完成支柱容量选择工作15七跨关节式分相平面图16、无交叉线岔布置图17、技术标准有:双斜吊弦上端固定在钩头鞍子或承力索导向轮上,下端与定位器挂板两挂钩相连;斜吊弦回头预留250MM,固定在平衡器侧的下部定位绳上;定位器固定在平衡器管顶端并通过软横跨吊架紧固在下部定位绳上,平衡器管顶端预留50MM。
18、答:主导电回路事故是指主导电回路内发生的接触网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虽然可能出现在主导电回路内不同的部位和零件上,但大都和牵引电流有关,也就是说大都属于导流不畅引起的同时,这一原因引起的事故在主导电回路之外的零部件上也有表现具体如下: (1)电连接线夹与电连接线接触不良,接触导流部分长时间过热,造成电连接线烧熔断股、断线或线夹烧熔、烧损,进而造成其他相关部件烧损、烧断线事故 (2)电连接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接触不良,长时间过热,造成接触线烧熔、断线或承力索断股、断线 (3),隔离开关引线与接触网或设备线夹等接触不良,造成承力索、接触线烧伤、断线或隔离开关引线板、设备线夹烧损 (4),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