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 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儒学创始人一一孔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 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 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 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 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 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 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 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 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 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 就连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 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 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 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 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 开明时代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 师”与 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术)的社会化 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 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 学在官府”而为 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但是儒家学派固守 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荀子 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 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逐渐形成 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 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 "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 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 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 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 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 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 的思想资源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 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 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 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 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 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 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 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 处于执政地位的 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 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 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同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正获得人 心即赢得民众由衷地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时刻把民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一切 为了民众,一切依靠民众,一切服务于民众而这些都绝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的空话、套话,不能只是将之作为标语口号,而应该并且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 行动,以行动实践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表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领导干 部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此方是以诚信为本而行亲民之道。
二)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颜渊)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 境地者,如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群尤为关注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最值得大力弘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 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做到权为民 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 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 民等团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 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 为政以德儒家认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从"德治"的方式说,儒家 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张君主应以个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去 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杀、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我们今天把"以德治国"作为社会立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治国方略之 一,这就要求应把德治作为社会主义政冶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 当然,现在所说的德治最关建的首先应该并且必须是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 但也需要汲取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这二者其实并无矛盾之处如儒家强调 "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以此优良传统资源来思考现实,就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 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领导干部们必须正确树立权力观, 真正以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公仆作为最根本的宗旨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3年"七•一 "重要讲话中所说: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 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 ’,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用 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长征程中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如此大的变化势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 思想习惯和价值 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人们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价值有重新认 识的必要。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 20世纪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 物种灭绝等等,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解决全球的生态危 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 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 想中早已经得到了表达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 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 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 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 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 同类、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宋儒朱熹注:"鱼不 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 斧斤入焉…… 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
"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 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 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儒家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 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 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 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 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二)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 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似乎越来越没有国界,伴随而来 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冲突各国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 的同时,注意经济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同中存异,异中求同,谋求发展儒家在历史上多次遇到过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其总的思路是 "道并行而不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并非华夏文化的一元 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独行,而是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 儒、释、道"三教并存"儒家从观察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的需 要是分层次和多侧面的,并非一种文化所能满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 位置和作用。
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是儒学为主, 而又多元互补,即使儒 学内部也有各种派别的争论儒家思想具有这样的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宽容 性,是以"和而不同"为理论依据的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 也反对不同事物的冲突、对抗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于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 就是 要承认差异和尊重多元,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 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替代"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和理解歧异, 逐渐走向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 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如果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间的冲 突、对抗,那就是"同则不济"了我们认为"和而不同"就是要首先承认"不同",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 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其作 为处理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 将有助于消除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三)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不可否认,在追求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相互之 间情感的冷漠。
因为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常常会激发起比以往更大的占 有这些物质财富的贪欲于是,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少人 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 日益成为与他人、与群体毫无情感的冷漠的人这就需要在价值取向上提倡超越物质利益, 追求道德境界,超越自我,追求群体乃至人类的利益在这方面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无疑是有益的 因为儒家认为当自我与他人、群体在利益上有矛盾时,只有以义即道德来制衡,才 能化解矛盾儒家的"以义制利"是调整义利关系的价值标准和协调人类社会价值 取向的普遍性原则重"义"与重"利"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种行为方式、两种价值 取向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有可能成为新的 世纪里构建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因为儒家所讲的义往往是与集体 之利、他人之利相联系的,而利往往是指个人私利与此相应,儒家主张 "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在社会生活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孟子•滕文公上》)这对于消除损人利己,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也是有 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们日益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奔波忙碌。
但是人之为人,更重 要的恐怕还在于其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按照儒家思想,后一方面更能体现人的 特点如果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 就等于把自己降到动物的水平因 此,应当视不义的物质利益如浮云,追求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境界人作为社会的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其有理性、有道德、有社会规 范,因而既要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又要完善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只有关心他人,承当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合理 分配,和衷共济,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然,我们现在对儒家思想乃至对孔子的重现, 并不意味着要将孔子放回原 来的圣坛上而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 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 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服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