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毕业设计指导书(建筑、结构)

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7.50KB
约12页
文档ID:168923243
毕业设计指导书(建筑、结构)_第1页
1/12

绪 论1. 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汁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主要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这一较长时间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解决土木工程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其它教学环节不同的是,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地完成一项工程的部分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造价计算,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的规范、规程、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2. 毕业设计的过程和总体要求毕业设计过程包括设计准备、正式设计、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设计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明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收集有关资料,拟定设计计划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多方面、全方位收集有关资料,尽可能深入了解项目特点,做到对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工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制订总的时间计划正式设计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指导教师会提出明确的要求,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学生在此阶段需完成所有具体的计算和设计,绘制相应的工程图。

这一阶段根据设计任务的不同还会细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计算等不同阶段,各阶段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制约关系由于毕业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的要求,一开始就抓紧时间,按时完成相应阶段的设计任务要特别注意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否则会导致最后未能认真整理设计成果,影响毕业设计总的效果毕业答辩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毕业设计的过程和成果,力争清晰、准确地反映所作的设计,并结合自己的设计深化对有关概念、理论、方法的认识正式答辩时,表述应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总之,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认真对待,通过毕业设计,使自己在查阅资料、安排设计、分析计算、绘制工程图、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1章 建筑设计说明1.1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筑物平面形状,其在总平面图中的位置(或与周围建筑物的关系),建筑面积及建设规模的其它描述(总长度、宽度、高度、层数等),防火等级,结构形式等1.2 建筑功能设计1.2.1 平面设计包括:平面总体布局;各层主要房间的组成,其面积和间数要求;辅助房间的组成;各房间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和对其功能的考虑等。

1.2.2 剖面设计包括:各层层高的确定;各房间的朝向、采光和通风的考虑;室内外高差的确定等1.2.3 交通联系设计包括:走廊、楼梯、电梯、主、次出入口等的设计如何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满足防火和安全疏散的要求1.3 建筑立面设计包括:立面造型处理;立面装饰的方法和颜色的选用;外檐某些局部的装饰处理1.4 建筑物构造做法1.4.1 围护墙体与柱子间关系围护墙体与柱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案:墙体与柱外皮齐平(图1),墙体与柱内皮齐平(图2),墙体与柱外皮相连(图3) 图1 图2 图3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案进行设计1.4.2 纵向梁与柱子间关系纵向梁与柱子之间的关系也有三种处理方案:梁轴线与柱轴线重合(梁居中),梁外皮与柱外皮齐平(梁偏轴),梁内皮与柱内皮齐平(梁偏轴),且纵向梁的截面又有矩形、T形等多种形式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并结合本工程特点,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案进行设计。

1.4.3 外墙与内隔墙材料的选择及厚度的确定 从建筑功能的角度考虑,不涉及强度因素1.4.4 各房间楼地面、墙面和顶棚的做法 进行简单描述1.4.5 屋面防水及保温做法 进行简单描述1.4.6 室外台阶、坡道及散水等做法 进行简单描述1.5 门窗表1.6 建筑方案评价 针对本工程的建筑设计,评价其优缺点第2章 结构设计计算2.1 结构方案选择2.1.1 结构选型1.结构体系建筑结构的类型很多,按结构所用材料可分为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木结构等各类结构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其材料性能、结构型式、受力特点和建筑使用要求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来说,砌体结构主要用于建造多层住宅、办公楼、教学楼以及小型单层工业厂房等,但其抗震性能较差;钢结构多用于建造超高层建筑以及有重型吊车、或大跨度的工业厂房;其它情况均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框架结构由梁、柱构件刚性连接而成,它既承受竖向荷载,又可承受水平荷载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空间;建筑立面容易处理;结构自重较轻,抗震性能较好;计算理论比较成熟;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

所以框架结构广泛用于内部空间宽阔的办公楼和教学楼等民用建筑,其它结构体系则多用于高层建筑结合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说明结构体系的选择2.柱网布置方案民用建筑框架结构的柱网,通常可布置成内廊式、外廊式、等跨式和对称不等跨式几种应结合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确定柱网的布置方案内廊式 外廊式 等跨式 对称不等跨式3.承重方案根据楼盖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荷载的传递途径,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可分为以下三种:(1)横向承重2)纵向承重3)纵横向承重分析比较各承重方案的特点,结合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承重方案4.施工方法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1)现浇整体式2)预制装配式3)装配整体式分析比较各方法的特点,结合本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5.其它结构构件选型包括以下结构构件形式的确定:(1)屋、楼盖结构2)楼梯结构3)阳台和雨蓬结构4)门窗过梁5)柱下基础和墙下基础等2.1.2 结构布置1.结构布置的一般规定(1)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表6.1.1的规定。

(2)防震缝的设置,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条文6.1.4的规定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 表6.1.2的规定2.平面布置(1)柱网尺寸:根据所选择的柱网布置方案,确定横向和纵向框架梁的跨度框架梁的跨度应为柱子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变形缝的设置:根据混凝土规范及其它要求进行设置3)次梁的布置3.竖向布置框架的层高即为框架柱的长度首层层高应取基础顶面到首层梁顶的距离,其余各层层高应取梁顶至梁顶的距离4.计算简图根据上述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绘制相应的计算简图2.1.3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各构件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及延性要求,并考虑方便施工1.承重框架梁:梁高度取h =(1/10~1/8)L,梁宽度取b =(l/3~1/2)h,且不宜小于1/2柱宽2.非承重框架梁(即连系梁):梁高度取h =(1/12~1/10)L,梁宽度取b =(l/3~1/2)h,且不宜小于1/2柱宽3.楼面次梁:梁高度取h =(1/18~1/12)L,梁宽度取b =(l/3~1/2)h4.楼板:楼板的厚度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9.1.2条确定,对单向板h ≥ 1/30L(板的跨度)且满足最小板厚60mm;对双向板h ≥ 1/40L且满足最小板厚80mm。

5.框架柱:为了抵抗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框架柱的截面宜采用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框架柱的截面高度 h 一般可按柱高度 H 取值,h =(1/12~1/8)H,且高度 h 不宜小于400mm,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宜大于4;宽度取b =(1/1.5~1)h,且宽度 b 亦不宜小于400mm2.2 材料的选择2.2.1 混凝土:柱、梁、板及其它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2.2.2 钢筋:柱和梁纵筋、柱和梁箍筋以及板钢筋强度等级的确定,柱、梁、板保护层厚度的要求2.2.3 围护结构墙体:(1)±0.000以下墙体的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2)±0.000以上墙体的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3)女儿墙墙体的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2.3 重力荷载计算 2.3.1 顶层恒荷载1.屋盖重:屋盖的恒荷载包括结构构件自重和构造层重量等重力荷载,其标准值可按结构构件的设计尺寸、构造层的材料和设计厚度以及材料容重标准值计算通常是先算出屋面的单位面积重力荷载(kN/m2),再计算出总重力荷载值2.屋面梁重:包括所有框架梁、连系梁、次梁和小梁的重量对现浇板肋梁楼盖,因板自重已计入屋盖荷载之中,故梁截面高度应减去板厚,且梁两侧的粉刷层重量也应计入梁自重内。

3.女儿墙重:包括女儿墙墙体、混凝土压顶及装饰层的重量4.柱重:柱的高度应减去板厚5.墙体重:包括内外墙砌体、内外墙装饰和门、窗的重量以上荷载均可从《荷载规范》中查取单位体积或面积的标准值计算,最后合计为顶层的总荷载值2.3.2 楼层恒荷载1.楼盖重2.楼面梁重3.柱重4.楼梯重5.墙体重楼层各部分重量的组成及计算方法与顶层相同,但应注意:计算首层的柱和墙体重时,构件的高度应从基础顶面算起各层各部分的重量最后均需合计为该层的总荷载值2.4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变形验算2.4.1 计算简图及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计算简图对于多层框架结构,应按集中质量法将各层之间的结构重力荷载、屋面和楼面的可变荷载集中于屋面和楼面标高处,将其简化为多质点弹性体系一般情况下,对于具有n层的框架,可简化成n个多质点弹性体系;对于局部突出屋面的房间,因其面积和荷载均很小,不单独作为一个质点简化方法及计算简图可参见教材郭继武编著《建筑抗震设计》(以下简称《抗震设计》)中图3-8所示2.重力荷载代表值Gi计算集中于上述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应按《抗震设计》中表3-5采用。

对于局部突出屋面的房间,应将其重力荷载折算到主体结构顶层的荷载中2.4.2 框架刚度计算1.梁、柱线刚度计算计算中注意:在计算梁的线刚度时,可以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有利影响,即板作为梁的翼缘参加工作计算时,梁均先按矩形截面计算其惯性矩I0,再乘以增大系数求得I,增大系数可查《抗震设计》中表4-8 2.柱的侧移刚度柱侧移刚度计算公式为:,式中h为各层框架柱的高度,Kc 为框架柱的线刚度,α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详见《抗震设计》中表4-7计算出每层各柱的侧移刚度后,尚需根据每层各柱的根数,计算出每层柱的总侧移刚度2.4.3 框架自震周期计算1.侧移计算为计算框架的自震周期,可假设各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水平作用于相应质点上,计算其产生的侧移该侧移的计算过程可采用《抗震设计》中表4-13的格式进行2.周期计算采用能量法的计算公式为: 采用顶点位移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结构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填充墙体影响的折减系数,民用框架结构取0.6~0.7最后取周期T1 为以上两式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2.4.4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位移计算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其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等效重力荷载系数,取=0.85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若T1>1.4Tg 时,则上式改为: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剪力及楼层层间位移的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4的格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区段下降较快,结构按上述公式算得的水平地震作用可能太小,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规定按底部剪力法所算得的结构层间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所以在按表4-14计算时,应增加该项计算,式中剪力系数之值可按《抗震设计》中表3-7查取2.4.5 框架层间弹性位移验算框架结构房屋的层间弹性位移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Δue为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层间弹性位移;h为计算楼层层高;[θe]为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抗震设计》中表3-15采用 2.5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2.5.1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计算有关计算公式为: 柱剪力: 柱端弯矩: 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5的格式进行。

2.5.2框架梁端弯矩和剪力、柱轴力标准值计算1.梁端弯矩Mb计算:框架梁端弯矩可根据柱端弯矩由节点平衡求得2.梁端剪力V、柱轴力N计算:梁端剪力可根据梁端弯矩由梁杆件的平衡求得,柱轴力可根据梁端剪力由节点平衡求得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6的格式进行5.2.3 框架内力图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别绘制相应的框架内力图1.框架柱剪力图2.框架梁、柱弯矩图3.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2.6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2.6.1 无地震作用时1.框架梁上荷载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①应根据所设计的某榀框架的具体受力情况分层、分跨进行计算;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计算荷载的设计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屋面均布活荷载值3.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1)荷载计算简图: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2)梁、柱转动刚度S及相对转动刚度S/:应根据计算简图和各杆件的线刚度按结构力学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8的格式进行3)各节点杆件弯矩分配系数:μ= S// ∑S/,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9的格式进行计算。

4)梁固端弯矩计算:按照结构力学中的有关计算公式,分层、分跨计算各梁端的固端弯矩5)弯矩分配与传递、杆端弯矩计算计算方法及步骤可参见《抗震设计》中图4-20所示,计算中应注意:①梁固端弯矩:对杆端顺时针转动为(+)②第一次弯矩分配: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梁固端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③弯矩传递:将所分配的弯矩向各杆件的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均为1/2,且不改变弯矩符号④第二次弯矩分配:再次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各杆件传递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⑤上述4项弯矩之和,即为框架梁、柱的杆端弯矩6)梁端弯矩的调幅框架结构梁端的负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工由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性质,所以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可乘以调幅系数β,适当降低梁端弯矩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可取β= 0.8~0.9梁端弯矩调幅后,不仅可以减少梁端配筋数量,达到施工方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柱的安全储备,以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7)梁的跨中弯矩计算:根据梁上的荷载和调幅后的梁端弯矩计算各层、各跨梁的跨中弯矩4.梁端剪力计算:梁端剪力可根据梁端弯矩和梁上的荷载由梁杆件的平衡求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0的格式进行计算。

5.柱轴力计算:柱轴力可根据梁端剪力和框架柱上集中荷载由节点平衡求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1的格式进行计算6. 框架内力图(1)框架梁、柱弯矩图: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和相应的跨中弯矩值可用括号表示2)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2.6.2有地震作用时1.框架梁上荷载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①各层梁上、柱上的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基本相同;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取标准值、活荷载乘以组合值系数后计算重力荷载的代表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雪荷载值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1)荷载计算简图: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2)梁固端弯矩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3)弯矩分配与传递、杆端弯矩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4)梁端弯矩的调幅:取调幅系数β= 0.85)梁的跨中弯矩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4.梁端剪力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5.柱轴力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6.框架内力图(1)框架梁、柱弯矩图: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和相应的跨中弯矩值可用括号表示。

2)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2.7横向框架内力组合2.7.1梁端截面弯矩计算在框架梁、柱端部截面配筋计算中,应采用构件端部截面的内力,而不是轴线处的内力,见《抗震设计》中图4-28所示由于梁端截面弯矩、剪力较柱轴线处的小,柱端截面内力较梁轴线处的小,因此需求出构件端部截面内力1.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MEK2.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梁端弯矩Mq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梁端弯矩MGE2.7.2 梁弯矩组合梁端负弯矩,取下式两者较大值:-M=-γRE(1.3MEK+1.2MGE) -M=-γ0(1.2MGK+1.4MQK)=-Mq梁端正弯矩按下式确定:M=γRE(1.3MEK-1.0MGE)跨中正弯矩取下式两者较大值: M中=γRE(1.3MEK+1.2MGE) M中=γ0(1.2MGK+1.4MQK)= Mq式中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抗震设计》中表3-14取用;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1.各梁端截面弯矩组合: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4a和4-24b的格式进行2.各梁跨中截面弯矩组合:其值可由解析法求得,计算方法可参见《抗震设计》中图4-25例题。

2.7.3梁端剪力组合为了避免梁在弯曲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故剪力组合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抗震设计》中表3-14取用; ηvb—梁的剪力增大系数,应根据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二级为1.2,三级为1.1; VGb—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2.7.4 柱弯矩与轴力组合对于单向偏心受压的框架柱,进行内力组合时有三种情况:地震作用下大偏心受压、地震作用下小偏心受压和无地震作用下的偏心受压第1组内力组合(大偏心受压): 第2组内力组合(小偏心受压): 第3组内力组合(无地震作用): 式中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抗震设计》中表3-14取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应根据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二级为1.5,三级为1.3此外,框架底层柱底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二、三级框架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3 柱弯矩与轴力组合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7 的格式进行2.7.5 柱剪力组合为了防止柱在压弯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对柱的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予以调整,故剪力组合的计算公式如下::有地震作用时: 式中 , 其中按柱取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受剪构件取值;—柱剪力增大系数,应根据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二级为1.3,三级为1.2。

无地震作用时:式中 M = 2.8 框架梁、柱和节点的抗震设计2.8.1 一般设计原则1.强柱弱梁: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尽量避免或减少在柱中出现2.强剪弱弯:对于梁、柱构件而言,要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而不过早地发生剪切破坏,这就要求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大于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3.强节点、强锚固:为了保证延性结构的要求,在梁的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前,框架节点、钢筋的锚固不应过早地破坏2.8.2 横向框架梁设计 1.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1)设计要求①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配筋量的比值,二、三级不应小于0.3②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二级不应小于2Φ14,三级不应小于2Φ12③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相对高度ξ≤0.35;梁跨中混凝土相对受压高度ξ≤ξb④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的限值梁端:2.5%=ρmax≥ρ≥ρmin跨中:ρ≥ρminρmin应按《抗震设计》中表4-63取值2)承载力计算及配筋在分别进行各层、各跨梁的承载力计算时应注意:①梁端截面负弯矩配筋应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正弯矩配筋按T形截面计算,所以需首先确定T形截面翼缘的计算宽度,确定方法可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中的有关规定。

②选配钢筋的直径和根数应适宜,除满足上述各项设计要求外,还应考虑方便施工,同一层梁钢筋直径的类型不宜超过三种,各层框架梁钢筋直径的总类型不宜超过四种2.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设计要求①剪跨比的限制(即梁的最小截面的限制):γREV ≤0.2 fC b h0 =(0.25 fC b h0)×0.8式中0.8为反复荷载作用下梁受剪承载力降低系数②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梁端截面剪力:内力组合时已进行调整③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2)承载力计算及配箍筋计算公式:若采用有地震作用时的剪力,则 若采用无地震作用时的剪力,则 3.次梁两侧吊筋或附加箍筋计算:可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中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2.8.3 框架柱设计1.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设计要求①轴压比限制:轴压比是影响柱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框架抗震设计中,必须限制轴压比 二级框架柱 N / b h fc ≤ 0.75 三级框架柱 N / b h fc ≤ 0.85②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柱端弯矩设计值:内力组合时已进行调整。

③柱宜对称配筋,截面尺寸大于400 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④柱纵向钢筋配筋率限制总配筋率: 5% =ρmax≥ρ≥ρmin每侧配筋率: ρ≥0.2%ρmin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表6.3.7-1取值2)柱轴压比验算:应取柱各截面内力组合中,有地震时未乘γRE的组合Nmax与无地震时Nq中的较大值进行验算3)对称配筋柱最不利内力的选取柱对称配筋时,其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为:N =α1 fc b x ,令x =ξbh0 ,可求得柱大、小 偏心受压的界限轴力N* =α1 fc bξbh0若某截面组合内力N ≤N*,即x ≤ξbh0,则为大偏压,应选取大M,小N为最不利组合;若某截面组合内力N >N*,即x >ξbh0,则为小偏压,应选取大M,大N为最不利组合比较各层柱的上、下截面中非地震与地震组合,共6种情况下的内力,选取出1~3组最不利组合4)柱承载力计算柱承载力计算可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中的有关公式进行,其中框架柱计算长度l0的确定为:首层柱:l0 = 1.0H ,其余各层柱:l0 = 1.25H5)柱配筋一览表:根据以上承载力计算结果,选择适宜的钢筋直径和根数,并列表表示,同时进行相应的配筋率验算。

2.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设计要求①剪压比的限制(即柱的最小截面的限制):γREV ≤0.2 fC b h0 ②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柱端截面剪力:内力组合时已进行调整③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加密应符合有关构造要求,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ρV(非)≥50%ρV(密);且箍筋间距:二级框架柱S ≤10d纵,三级框架柱S ≤15d纵2)承载力计算及配箍筋计算公式:若采用有地震作用时的剪力,则 若采用无地震作用时的剪力,则 (3)箍筋加密区验算①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抗震设计》中表4-67 的要求②加密区的箍筋形状:二、三级时要求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且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③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要求 式中 ρV—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二、三级时分别不小于0.6%、0.4%;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λV—最小配箍特征值,按《抗震设计》中表4-68采用2.8.4 框架节点设计1.设计要求(1)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2)框架节点核芯区的箍筋应符合构造要求。

2.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1)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 —强节点系数,二级宜取1.35、三级宜取1.2;其余符号含义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附录D2)节点核芯区剪压比的控制(即节点最小截面的限制):γREVj ≤0.3ηj fC bj hj式中 各符号含义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附录D3)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下式验算: 式中 各符号含义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附录D3.节点核芯区箍筋验算节点核芯区箍筋的形状、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采用,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λV 分别不小于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5%、0.4%,体积配箍率的验算公式与箍筋加密区相同。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