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成为网络问政新平台名称:政务成为网络问政新平台文章整理: 上海代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日期: 2014 年 07 月 16 日政务成为网络问政新平台本年度全国范围内政务的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自2011年1月21日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已突破6亿,活跃用户数超过2.7亿其中,公众账号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速度 作为公众账号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的数量在2013年快速增长,影响力日益提升,其独特功能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政务数量已近4000个,覆盖了公安、共青团、旅游、教育、文化、税务、政府新闻办、检察院、纪检监察、劳动保障、公共卫生、法院等20多个行业,整体活跃率在20%左右其中,公安机关的政务已超1000个,约占政务的1/3政务在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不断涌现政务正与政务微博一齐发挥协同效应,逐渐实现“动动手指滑滑屏”就可以完成的“指尖上的政民对话” 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政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指出:“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渠道。
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可见,政务已成为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网站并列的第三种政务公开途径在新近召开的第十二届(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暨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上,政务的开通和使用情况被纳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最新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20日,全国政务逾3500个依照行政区划分布,浙江、江苏、广东三省区分列全国前3名当前政务账号日均活跃率为22.46%其中公安政务群体以单类总量逾1000个的阵容,位列全国首位 政务独特的社会功能将更加受到各级政府重视与政务微博相比,政务具有私密性更强、点对点传播更为高效精准、综合运用全媒体手段等优势,未来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在提供政务服务方面,借助支付,政务可充分打通支付渠道,为百姓提供水费、电费、燃气费等公共事业缴费或缴纳违章罚款等便民服务在全国房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建成的基础上,政务还可查询社保、住房公积金、出国签证办理情况等信息,或者为公安部门办案提供线索,形成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此外,在应急、问政等方面,政务也将大有作为随着应用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化,相信政务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政通人和的新亮点 四大功能 1、移动化的民生服务平台 政务可以代替行政机关服务窗口行使问询功能,一个软件可以节省许多人力和财力,而且更加高效公众平台的关键字回复功能让网络问政“秒回”成为可能,只要在后台数据库做好相应设置,政务就能根据用户提问的关键字自动回复未能自动回复的内容,管理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人工回应比如出入境签证预约、交通罚款的查询和缴纳、路况指引、天气预报、预约挂号等这些业务窗口许多都链接到了政务上,受众能通过网络办理各项手续,便捷高效,节省时间 2、精准化的信息传播载体 政务账号一经用户关注,在发送信息时便可以精准地送达到特定的用户如果用户不希望接受信息,便可以直接取消关注由此,政务的信息可以实现精准地用户送达及目标人群的互动例如清远发布,通过用户的订阅可以准确地将“微新闻”、“查咨询”、“掌上游”三个板块送达给用户不仅精准地服务当地人群,提供健康生活、投资咨询、常用、天气预报等讯息,而且方便外地游客了解清远味道、北江文化 3、零距离的官民互动频道 拓展了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政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行政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
政务让政民交流沟通,在理论上实现“零时差”、无距离政府的正面声音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出,提升透明度、打造公信力,真正增进政民互动和互信比如订阅号平安肇庆,在节假日期间积极通过推送信息与用户互动,提醒人们做好安全防范、提醒出入境注意事项并传授安全小常识,这些信息不仅服务了人们日常生活,而且增进了政民之间的互动及交流 4、创新型的公共服务空间公众账号平台集合了所有的媒介形式,降低了媒介准入的门槛,各级政务部门可充分利用成熟的互联网平台改善公共服务,增强用户体验,有效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如2012年8月底,广州市白云区应急办开通公众号“广州应急-白云”,第二天便派上了用场,据广东省地震台网测定,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交界于当天13时52分发生里氏4.2级地震当天14时33分,“广州应急-白云”就通过平台发布了这条消息,打造了广州政务首个成功运营的案例此外,政府部门还可在应急管理、舆情应对和组织动员等方面,充分利用政务进行功能探索和服务创新人民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