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有人认为:“物权的标的物不论辗转流入何人之手,物权人都有权追及物之所在而支配该物请运用相关民法理论和规定加以辨析答案: 本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权的效力辨析题通常不是对一个事实问题直接、简单的阐释,即不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思辨性回答辨析题一定要全面,要注意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例外的法学思维方式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从物权的追及力和优先力方面承认题干说法的合理之处,同时从善意第三人、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和物权登记效力等层面对题干说法进行辩驳1)该说法不完全正确2分)(2)运用相关民法理论和规定分析如下:①该说法正确的一面是:物权具有追及力物权的追及力是指物权的标的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该说法体现了物权的追及力3分)②该说法不正确的一面是:物权的追及力不是绝对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被阻断a.物权的追及力受到善意第三人制度的限制若存在善意第三人,且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即无权处分,善意,合理价格,完成物权变动。
那么此时善意第三人即可获得物权,权利人只能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b.物权的标的物被征收,物权的追及力也会被阻断3分)2. 多选题:下列人员中,可以成为脱逃罪主体的有( )A.依法被判处管制的罪犯B.依法被关押的罪犯C.依法被关押的被告人D.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答案:B、C、D 本题解析:脱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照《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是指行为人从司法机关的监所逃逸,如行为人从看守所、监狱、其他临时被关押的场所或者从被押解的交通工具上逃逸依法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尽管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但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因而管制犯不能成为脱逃罪的主体3. 问答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请分析:(1)本条款中的“不能说明”包括哪些情形?(2)本条款中的“非法所得”应如何计算?答案: 本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细节理解。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1)本条款中的“不能说明”的情形包括:①行为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②行为人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③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经司法机关查证并不属实;④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8分)(2)本条款中“非法所得”的计算方式,一般应将行为人的全部财产与能够认定的所有支出的总和减去能够证实的有真实来源的所得,其结果便是非法所得数额2分)4. 多选题: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作,下列选项哪些是该原则的要求?(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B.不允许任何的法的类推适用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答案:A、B、C、D 本题解析:【精解】责任法定原则的含义包括:按照法律的预先规定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5. 多选题: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A.律B.廷行事C.法律答问D.决事比答案:A、B、C 本题解析:【精解】秦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廷行事、法律答问和封诊式五种,故选A项、B项和C项。
决事比是汉朝的法律形式6.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物权变动的情形包括( )A.政府征收了甲村的土地B.乙将自己的彩电赠与了好友C.丙在其宅基地上建造了房屋D.法院判决所有权有争议的汽车属于丁答案:A、B、C、D 本题解析:物权变动的原因,是指引起物权发生、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主要包括: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之外的法律事实和公法上的原因其中,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买卖、互易、赠与、遗赠等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②继承或者受遗赠;③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7. 多选题: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有( )A.在聚众斗殴过程中致人死亡B.在脱逃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死亡C.在刑讯逼供时致犯罪嫌疑人死亡D.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致他人死亡答案:A、B、C 本题解析:A项,《刑法》第292条第2款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即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B项,脱逃过程中,行为人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是牵连犯,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C项,《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即行为人在实施刑讯逼供行为时造成被害人的伤残、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D项,《刑法》第397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滥用职权罪滥用职权过程中致他人死亡的,死亡结果可以在该罪评价范围之内,仍以滥用职权罪定罪处罚8.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有( )A.有悔罪表现B.犯罪情节较轻C.没有再犯罪危险D.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答案:A、B、C、D 本题解析:《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①犯罪情节较轻;②有悔罪表现;③没有再犯罪的危险;④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9. 多选题:特别行政区不享有的权力有( )A.外交权B.司法终审权C.国防权D.行政管理权答案:A、C 本题解析:【精解】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些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但外交、国防事务不属于自治权的范畴,故选A、C项10. 多选题:《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该法律条文包含了法律规则逻辑结构中的( )A.假定条件B.行为模式C.合法后果D.违法后果答案:A、B、C 本题解析:【精解】“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一部分是假定条件;“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这一部分为行为模式;“不负刑事责任”是法律后果由于法律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这种法律后果是合法的法律后果。